“胡宅勇位”:北宋宣和年间兰溪唐胡二家抵抗方腊魔兵遗事

“胡宅勇位”:北宋宣和年间兰溪唐胡二家抵抗方腊魔兵遗事

首页传奇手游御战传奇更新时间:2024-09-20

“胡宅勇位”:北宋宣和年间兰溪唐胡二家抵抗方腊魔兵遗事

蔡予新(原创)

前文提到,我们得知厚仁胡的胡氏宗祠里保存一块明代古碑,碑文记载北宋末年胡氏家族抵抗方腊乱兵的史迹。这个信息让我们非常兴奋,于是有了厚仁胡的访碑之行。

2023年7月22日,烈日酷暑,我们一行走进兰江街道厚仁村。厚仁是一个很古老的市镇,历史可以上溯至北宋,据述,胡氏从湖州的厚仁坊迁居这里。清同治年间(1861--1863),太平军占据兰溪县城,清兰溪知县就将临时县衙设在厚仁。抗战时期(1942-1945),日军占据兰溪县城,大批商家下乡避难,厚仁商业异常繁荣。

厚仁市、厚仁区、厚仁镇、厚仁乡等称号陆陆续续赋予这座西乡集镇。可是,繁盛过后,落暮也接踵而至,宛若半老徐娘,一旦铅华洗尽,便是坐在门槛上说玄宗的白首宫娥。如今,厚仁只是巷陌寂寥的一个村,兰江街道下面的一个行政村。然而,历史和传奇不会发端于现代化的水泥丛林中,那些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老屋洞开的门扉,仿佛就是一张张时光老人的嘴巴,诉说着往事遗闻,亟待我们去耐心聆听。

走入厚仁集镇,我们先来到文保单位“潘氏家庙”,建筑结构不同于平常的家庙祠堂。头进有些简陋,进入大门便是天井,很似古老民居的“吸壁天井”。我观察了建筑内部,觉得应该是清末民初的风格,询问在内厅打牌的老人们,告知原先房子被“长毛”(太平军)烧了,后来才复建。潘氏家庙的右侧是“榔梅宫”,奉祀真武大帝,也是民初建筑。

家庙门口有一口井,看到井圈石很古老的样子,于是,我走进观看,有“万历壬寅孟冬潘”铭文。万历壬寅即万历三十年(1602),已有四百多年了,烧毁前潘氏家庙大致也建于这期间。

接着,我们前往厚仁胡的胡氏宗祠,联系上村干部后,在村中小路上七转八拐之后,来到宗祠前的新建牌楼下。

随后赶到的几位村干部打开上锁的大门,热情地将我们引进宗祠内。胡氏宗祠是文保单位,用材上乘,布局中规中矩,建筑年份应该是清中后期。

穿过中厅,我们急着询问碑在哪里?村干部又打开后进(寝室)的门。我们跨过青石门槛,只见植物茂盛,挤满了天井内空间。寝室门的上方悬一木匾,中间大字“忠翊”二字,小字:“宋宣和二年(1120)举义捍御睦寇,敕授胡本初。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岁次丁酉(2017)仲冬重立”。古碑就佇立在右侧的廊檐下。

这块青石碑有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基本完整,由碑体与碑座组成。仔细观察,碑体已断裂两块。一旁陪同的村干部说,当年的祠堂做过小学校舍,碑体被推倒断裂,其中一块抬到池塘埠头边,做了洗衣石,后来才重新抬回祠堂。清洗后的碑石,颜色明显分成两种,碑体上部是青石原色,字体清晰。而下部呈铁锈红,字体有些斑驳,这是浸泡水中并长年遭捶汰的缘故。

张绍芳麻溜地洗碑、上纸、刷擦,然后等待纸发白,上墨拓制拓片。我们在旁看着,并辨认碑体上的文字,碑额是二列篆体字:“胡氏祠堂碑记”。“胡氏祠堂记,纯孝之乡,厚仁之市,美哉名也。”范立峰提醒我:胡氏宗谱上面有这篇碑记的全文。

拓片完成已近中午,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厚仁村(社区)办公楼,查阅了近年修撰的胡氏宗谱。告辞了热情接待的村干部,我们逛了一遍厚仁老街。盛暑的阳光下,几无人影的老街破落和衰败,吻合我的预想。在一幢寂寞的古老房子墙角,我看到一块青石碑镶嵌在上面,走近一看,双钩体的五字大字:泰山石敢当,看似平常,但细看“泰”字结构,却是“心泰”,不是“水泰”。记得女埠老街的一座老房子墙角,也嵌一块红石的泰山石敢当,也是“心泰”,这两座房子是同一个建筑年代。

我在民国续修《厚仁胡氏宗谱》(报本堂版)卷之二找到《厚仁胡氏祠堂记》,“纯孝之乡,厚仁之市,美哉名也。称其名者,或鲜矣。宾竹胡君惟润先世来自湖州之霅川。宋宣和间,有名本初者,首先倡义攘御方腊,奏功授忠翊郎。”据这篇碑记记述,胡氏祠堂由“宾竹胡君惟润”发起倡建。胡瑾(1469--1539),字惟润,别号宾竹。祠堂建于嘉靖三年(1524),四年(1525)落成之时,胡瑾请章拯(1479--1548)(赐进士第侍讲经筳官资善大夫工部尚书里人道山章拯,渡渎村人)撰写这篇祠堂记;碑文由唐仁(1479--1539)(奉训大夫工部员外郎里人四泉唐仁,三泉村人)书写;徐袍(乡进士邑人白谷徐袍)篆写了碑额。

章拯在《厚仁胡氏祠堂记》中介绍厚仁胡氏祖先来自湖州霅川,北宋宣和年间,方腊起义军逼近兰溪时,胡本初倡先组织乡兵抵抗,他因功被朝廷嘉奖,授忠翊郎。胡氏祠堂后进挂的“忠翊”匾,就是胡本初的纪念物。

同样,《厚仁胡氏宗谱》卷之一有篇“厚仁胡氏宗谱序”提及“宋宣和间,有讳本初者,偕予尧卿祖攘睦寇方腊,时授忠翊郎。”与章拯述事类同,序文作者是三泉村唐仁(赐进士出身知溧阳县事),写于嘉靖乙未(1535)。唐仁还提到“予尧卿祖”,即他的祖先唐尧卿与胡本初联合作战之事。

有了这条线索,我在《东鲁唐氏族谱》找到一篇以“元外孙胡择”名义撰写的“成忠公传”。胡择(1496--1561),字秉仁,号松泉,是胡瑾的长子。《厚仁胡氏宗谱》有胡择的履历,“嘉靖乙酉(1525)科乡试举人,荐历邵武、建昌长沙通判,擢河间景州知州,升真定府同知,进阶奉直大夫致仕。”胡择《成忠公传》是这样写的:“成忠唐公尧卿,字舜宾,世居纯孝乡之篁屿。睦寇方腊将由吾兰寇郡城,公偕余祖本初散家起兵,御战于将军岩,大破之,贼披靡,走浦江,接境数百里赖免荼毒之祸。”说唐尧卿、胡本初两家起兵,在兰江边的将军岩大败过境进攻婺州(金华)的方腊兵,迫使方腊转道浦江。

(明万历《续修严州府志》)

我稍微转个话题,说到将军岩来历,兰溪、建德两县的各种地方史志著作及民间故事,均把它建构为下列述事框架:明代寇乱,朝廷命令裴治国、谢围风二位将军驻防在兰、建交界的兰江边险要处,设寨防御。后二位将军战死,当地人建庙祭祀他们,这里便得名将军岩。胡择对将军岩的述事,似乎把将军岩得名时间前置到北宋末年,跨前五百年,足使人眼睛一亮。

(明《十笏斋稿》卷之五)

胡择接着写道“腊就擒,怨首挫其锋者,诬二家同为乱,廷议发兵屠之。大卿潘公杲以百口保,乃得复实,奏功并诏爵焉。”他说方腊兵败被擒后,怨恨唐尧卿、胡本初两人挫败了他的兵锋,打破了方腊魔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方腊(1078--1121)怀恨在心,向朝廷告发,称唐、胡两家是他的同伙,都参加了这场造反。宋廷最高中枢决议发兵屠灭唐、胡两个家族。在朝担任光禄寺卿的兰溪人潘杲得知此事,心急如焚,他急忙请求暂缓发兵,并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要求查清真相。经过调查,方腊的诬告没有事实依据。朝廷表彰了唐、胡两人,并对他们加官进爵。唐尧卿授成忠郎,胡本初授忠翊郎。

有关潘杲(1088--?)力保唐、胡二家的述事,同样在《厚仁胡氏宗谱》上面可以找到。一、“诸碑存迹”条目,说“宣和初腊寇抵境,公(胡本初)偕乡达唐公尧卿举义旅捍御有功,降寇啣之,诬同为乱,廷议欲发兵屠之,潘大卿杲以百口保之,乃获免,事见郡县志,时授尧卿武阶成忠郎,公授忠翊郎。”二、“先宗外传”条目记录:“忠翊公,讳本初,宋宣和二年偕乡达唐公尧卿共起义兵以拒方腊,贼降至京,诬二家实同为乱,廷议欲发兵屠之,潘大卿杲以百口保其不反,时授尧卿成忠郎,授公忠翊郎,起义兵事见郡县志。”这二条均由胡择撰录,文字大同小异,都说这事“事见郡县志”,即《金华府志》《兰溪县志》上有记载。

我在《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找到这条记载:“潘杲,字雉鸣,纯孝乡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历官光禄寺大卿,直秘阁。宣和初,方腊之乱,邑大姓唐氏、胡氏纠义兵,捍卫乡井有功。寇降,其党啣怨诬二姓实同为乱。廷议欲发兵屠戮,杲力为之辨,愿以百口相保,由是获免。二姓谢以金帛,一无所受。”卷八“兵燹”条也记载:“宋宣和三年(1121)春正月二十八日,青溪寇方腊陷县,毁治署。邑人董少舒倡率民团御之,唐尧卿、胡本初等纠旅以应。”这条记载比上面几条多了一个信息,即“邑人董少舒倡率民团御之”。

我在县志中又找到一条董少舒记录,《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孝行”:“董少舒,字师仲,与(陈)天隐同乡里,世业儒,笃行著于乡党。时睦寇压境,妄称圣公,能役阴兵,愚民相咻归之。少舒援唐永徽中陈硕真兴妖伏诛事,缀文示众,众悟,相率抗贼,保全万余户。”望云乡人董少舒世家业儒,是乡间知识分子,知书达理,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宋宣和三年(1121)正月,方腊占据兰溪县城。当时方腊自称“圣公”,相传他能施行魔法,驱使“阴兵”即阴间魔鬼与宋朝官兵打仗。许多兰溪老百姓道听途说方腊的神奇魔力,便吵吵闹闹地投靠方腊,参与造反。董少舒把唐朝永徽年间(650--655)青溪女人陈硕真(620--653)兴妖起事,被唐军捕*的历史故事写成文章,向当地民众进行宣传,鼓动大家抵抗方腊。在董少舒的倡议下,兰溪民众纷纷抗击方腊魔兵,其中以唐尧卿、胡本初二家的义兵势力最强,事迹载入方志中。由此可见,方腊来兰溪的时候,还是得到兰溪一部分民众的拥护。方腊被捕后,招供出兰溪同伙(参与者)的名字,这个史实也得到印证,只是方腊牵连出唐、胡二家,因没有证据,成为诬陷。

唐、胡二家抵抗方腊的事迹,除了府县地方志及唐、胡二氏谱牒外,明代永康人应廷育辑《金华先民传》卷八也有这样的记录:“胡本初,兰溪人,宋宣和之乱,偕同邑唐尧卿纠集义旅,捍卫乡井,方腊不能犯境。事平,论功授忠翊郎、左侍禁。”并在文末标注这条信息的来源:“余闻其后裔孙石川子授云”。胡授(1505--1577),字秉礼,号石川,胡瑾第三子,胡择之弟,从学于章枫山先生。应廷育(1497--1578)与胡授有交游,从胡授之口中得知胡本初事迹,并记入书中。

宋宣和五年(1123),婺州知州范之才将董少舒的事迹上奏,朝廷下诏抚恤董家,董少舒祀入乡贤祠。董少舒在抵抗方腊的战斗中,可能阵亡了。咸淳四年(1268),兰溪知县沈应龙把金景文、陈天隐、董少舒事迹上奏朝廷,建“三贤堂”祭祀,并树立八行碑。

《厚仁胡氏宗谱》《东鲁唐氏族谱》《金华先民传》述事中均没有提及董少舒,而《光绪兰溪县志》导出原委。董少舒不光是读书人,也是孝子,更是英雄,值得尊敬。

话题转回“胡宅勇位”的印文上,这颗印与胡本初英勇抵抗方腊有什么关联?赘文如上,累牍连篇,似乎两者勾稽不到一块。个中原因很多,诸如地方文献匮乏、历史迷象太多等等,顿时,遗憾与失落感磅礴欲喷。然而,一颗伤痕满身的宋印,竟然勾出唐、胡、董、潘四家九百年前的风云,也很欣慰了。

上一篇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刊出后,有读者留言说厚仁集镇上有“下胡宅”小地名。范立峰告诉我,下胡宅在厚仁集镇的保禾塘边上,也就是胡氏祠堂附近。我在《厚仁胡氏宗谱》上又找出一条记录:“十六都芷芳岗王村山,土名胡宅山。墓,一山廿二亩正,副伏字一千七百十五号。”“胡宅”真有出处,古人不骗今人。

前面提到唐尧卿授成忠郎,胡本初授忠翊郎,两者都是正九品、武职官第四十八阶,对应的武散官是:仁勇校尉、仁勇副尉。“勇位”?“勇尉”乎?留些遐想,以备日后再证。

唐尧卿辞官后,“退休于柱竿之阴,结阁藏修,标曰逸老。日与时彦吟眺讨论其间,陶镕启迪,故其后多才良。”三泉唐氏宋、元、明三代多出文武才俊,与唐尧卿家风不无关系。

厚仁胡氏“自忠翊公起义师御腊寇,受封秩,嗣后四百余年俱以文学科名发迹,未有以武功显者。”(引自明崇祯修《厚仁胡氏宗谱》撰文)说自胡本初之后,宋到明四百年,胡氏家族尽出文才,科举入仕,几乎没有一人以武功彰世。

但也有例外。

《厚仁胡氏宗谱》有篇“宗梁公传”,说:“骠骑将军讳宗梁,行富一百十,仰岩府君次子也。身长八尺,膂力过人,为人朴讷笃挚,年二十三,顶义乌陈良用名应募,往南都住劄。以勇力步射超越营内,历升总司。”胡宗梁(1571--1619),号敬泉,万历癸巳年(1593),他顶替义乌陈良用的名字参军,前往南京,累功升龙江右营总司。

满洲首领努尔哈赤(1559--1626)进攻关外的抚顺,万历皇帝命令“大将军刘铤捣其巢穴,将军亦奉诏旨征调随行。出浑河,深入重地,救援不至,势极孤危,同邑军校周十八与其*某俱劝令逃还,可以免死。”胡宗梁大义凛然,坚决不退,英勇战死。崇祯皇帝即位(1628)后,加赠胡宗梁为骠骑将军都司使。胡宗梁的四个儿子都当兵,长子胡尚达,任山海关巡卫都司使;次子胡尚超、三子胡尚胜都担任十夫长;小儿子胡尚起,驻劄南京。他们一家子住在住南京城杨清桥,因憎很满清,忌讳“清”字,杨清桥改名阳日桥。胡宗梁一门忠勇!胡谱赞扬他家“将军父子以激烈之忠勇,精强之艺略,或捐身报国,褒赠显美,或设机退虏,荐擢崇高,岂不为吾家亢宗之胤,抑亦桑梓之光耀乎”。这篇明人写的传记中,“建酋”、“虏”居然毫不讳忌,历次修谱中均未改字,躲过了清代文字狱,侥幸。

四百多年后,“胡宅勇位”又得到印验。

(鸣谢范立峰、叶向军、唐建飞提供相关资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