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其深沉的悲怆光耀后世

《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其深沉的悲怆光耀后世

首页动作格斗悲鸣狂想曲更新时间:2024-07-03

《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其深沉的悲怆光耀后世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美学分析

向阳光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又称《悲怆交响曲》,这是他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大约创作于1893 年1 月至10 月期间。那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残暴统治下,人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柴科夫斯基和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一样,渴求、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有人的尊严,有热烈的情感,但却倍受压抑与屈辱,失望和失败阻塞着人生的道路。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中,柴科夫斯基用音乐向社会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抗议!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艰难坎坷的人生旅程,深刻地表现了他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感触。

《第六交响曲》(“悲怆”)于1893年的10月28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悲怆”这一标题,是首演后他的弟弟莫杰斯特起的。它非常贴切地揭示了交响曲的内容,因此,一经提出,柴科夫斯基便欣然接受了弟弟的建议。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充满着对社会黑暗不满和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凄叹,同时也充满了柴科夫斯基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也就是这部交响曲公演一个星期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年仅53岁的柴科夫斯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这部交响曲看似标题音乐作品,其实并非如此。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是一种相对于纯音乐(即非标题音乐)而言的器乐音乐,它的特征是有一个概括性的题目,这个题目或源自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等,作曲家在统一的构思下,用音乐手段将题目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标题音乐的音乐内容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相形之下,《第六交响曲》(“悲怆”)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特透露的,这个“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音乐的特征。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穿始终。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

柴科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他曾写道:“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也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任何一部作品。”

列宁也很喜欢这部交响曲,他在1903 年2 月4 日给姐姐的信中说:“不久以前我听了一个很好的音乐会(今冬第一次),而且感到很满意,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有着“天鹅之歌”美誉的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以其深沉的悲怆光耀后世,是作曲家一生最真切的写照和最完美的总结。本文下面将结合作品本身,以及作曲家的生活际遇和精神:以作曲家一生的痛苦经历和悲观情绪为基调,用抽象手法来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并对其中的悲怆意识进行解读,探求柴科夫斯基关于“生”与“死”的人生哲学命题。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结构。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在这阴郁暗淡的背景下,由低音大管在低音区以苍老的音色,演奏出沉重、*般的旋律,好像一位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老人,在悲痛而沉静地思考。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戏剧性的引子由两个乐句构成,预示出以后的主题,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引子是从主调(b 小调)的下属调(e 小调)开始(见下例①),然后进行到主调(见下例②):

(谱例略)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引子,不仅为呈示部的出现作了很好的准备,而且概括了第一乐章的基本思想,是整个乐章心里描写的核心,是我们领略这首乐曲的“钥匙”。

呈示部主部主题,是单二部曲式,既有感情的冲动又有焦急不安的因素,以下行二度为音程特征的激动不安的音调,由中提琴、大提琴各分为二部,用暗淡的音色奏出:

(谱例略)

接着长笛、单簧管以明朗的音色与之呼应,这样,主部一开始就出现了音色的对比。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随着主题的展开,以大提琴单调的断音为背景,小提琴在低音区重复着主部的叹息音调:

主题的节奏在紧缩,音调不断向上模进,小提琴由b 一直上升到f3,使阴沉哀伤的音调增加了蓬勃发展的、积极冲动的戏剧因素。这种冲击的音势,被低音提琴森严的怒吼声及圆号的号角声所阻拦。接着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跳弓奏出了纤巧、活泼的音调,低音提琴奏着抒情性的下行音阶,并迅即移到木管乐器上,给人以温和亲切之感:

(谱例略)

在主部发展过程中,忧郁、惊惶不安与温和亲切诸因素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体验和对客观的感受。

随着感情浪潮的不断高涨,弦乐器上惊惶不安的音型不断地重复着,配器手法的变化和频繁的转调,增加了热情、狂想曲似的气氛,当感情浪潮达到高峰时,音乐进入主部的再现。它不再是一个痉挛性的、动荡不安的主题,而是具有反抗性的强有力的音调。

当乐队出现全奏高潮之后,嘹亮的音响迅速沉寂下来,进入了音色、音区比较阴暗的连接部,它的最后一句由中提琴奏出,D大调,4/4 拍子:

(谱例略)

中音提琴柔美的音色,恰当地表现了这个充满想象的乐句。

连接部与主部主题交织在一起,界限并不明显,中提琴和单簧管的上升旋律把副部连接起来。安静的副部是单三部曲式,D大调,4/4 拍子。旋律温柔、哀婉、抒情、诚挚,优美如歌,再现乐段音色朦胧,是主体进入幻想的意境,仿佛是从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甜蜜回忆,表现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用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更增加了温暖之情:(谱例略)

副部的中段,在弦乐颤动不安的背景上,出现了长笛和大管感情充溢的对答:(谱例略)

当抒情的副部再现时,去掉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在不同音区咏唱着,声音显得非常丰满,情调也变得异常明朗,表现了对生活的热切期望。

副部结尾的音乐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感情的热潮迅速下降,最后只有一支独奏的单簧管凄凉地回响着副部的主题,好像是远处传来的忧郁歌声,终于在大管的 65 31 之后沉寂下来:(谱例略)

突然,一个极不协和的和弦闯了进来,速度和力度也猛然改变,和声上并没有完全终止,进入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引入句由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节奏顿挫鲜明,充斥着紧张性,奠定了展开部的基础。乐曲进入展开部后,它把人们从幻想拉回到现实。惊惶、焦虑不安的主题连续出现三次,接着是主部主题的赋格段:*动不安的引子和主部主题旋风般地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表现了内心狂风暴雨般激烈地冲突。在展开部中,主题在高潮的顶点上再现,表现出一种殊死的搏斗。

展开部直接进入再现部,主部开头的音型,在圆号八度切分音的衬托下,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它带来了一种紧张气氛。接着主部的音型在铜管、大管、单簧管上非常强烈地出现两次,随后由弦乐器与木管乐器、圆号交替奏出,调性不断变换,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在延长的休止之后,再现部中的副部在主部的同名大调(B 大调)上出现。副部在这里大为缩减,只剩下乐段结构,它所代表的光明和幸福的幻影又重新出现了。接着在小提琴、中提琴上出现了半音阶下行的音调,增加了凄切的情味,给人以往事不堪回首之感。

再现部中主题一直在乐曲的高潮中进行,直到第四个高峰。音乐又进入连绵不断的爬行时旋律,和前面的动机形成对比,刻画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当多种因素激烈的冲突达到顶点时,小号和三支长号以浓厚而阴沉的音色,在低音弦乐器的三连音的衬托下,吹出旧式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所唱的挽歌《与圣者共安息》的曲调,进一步加浓了悲剧色彩。乐曲速度缓慢,最后第一乐章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不可避免的死亡。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一方面揭示了抗争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神一样的快乐和天地万物中的真善美的无限的爱。

结束部,B 大调,弦乐器匀称地反复拨奏着下行音阶的固定音型,铜管乐器吹奏着平板的音调:(谱例略)

这个缓慢的进行曲似的结尾,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复三部曲式。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二拍子加三拍子的五拍子圆舞曲,它温柔、优美而抒情,充满了清新、愉快的气氛和迷人的情绪,反映了他生命中短暂的喜悦。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2/4),后半部分为三拍(3/4),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在乐曲开头由大提琴呈示,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然后,木管和弦乐器交替奏出:(谱例略)

这个迷人的曲调,把人们引进安宁、梦想和无忧无虑的幸福境界;但其中仍隐藏着忧伤的情调。

中间部分,为b小调,主旋律在定音鼓的单调节奏下,由长笛、第一小提琴、大提琴奏出了以二度下行为特征的叹息音调,此音调驱走了舞蹈的曲调,重新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无限的哀伤。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谱例略)

这里,泣诉般的微弱音调,每小节一次的渐强渐弱,大管、低音提琴和定音鼓不停地奏着四分音符的持续音……都是作者对痛苦心灵的刻意描绘。之后,叹息的音调,忽然时断时续,中间穿插着舞蹈的形象,好像心中又浮起愉快的回忆,但是痛苦的心情并没有消失。

在乐章的结尾中,先后在木管、铜管乐器下行的赞歌式的和声背景上,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顺次连续拨奏出D 大调上行音阶,在四分音符单调的节奏中,完全失去了圆舞曲的律动。接着,大提琴奏出了十分动人的叹息音调,这是对中间部情绪进行补充,在安静的气氛中又含有激情的音调,第一小提琴又两次出现了圆舞曲的音型,好像把回忆中的辛酸和甜蜜交织在一起。最后,在一片安静中结束。

《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二乐章在西方音乐史上的意义在于:柴科夫斯基把本属于一般音乐会领域的圆舞曲带进了交响乐的高雅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段。

第三乐章 很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是诙谐曲和进行曲结合的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气势宏伟的高潮乐章。其结构为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此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对比,主部主题是幻想般的、飘忽不定的诙谐主题。这一主题为谐谑曲,具有意大利南部的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的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其中也孕育着副部主题材料。副部主题的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副部主题变成沉着坚定的进行曲主题,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体现了主人公决心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斗争的精神贯穿在悲剧性的作品中。就如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说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思想,而是斗争和克服悲惨命运的乐思。”

本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部分,象征着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斗争、反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材料非常简单,主要音调有两个:主部是诙谐曲性质的,副部是进行曲性质的。作者以惊人的技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乐章省略了发展部,但主部、副部特别是连接部,都充满着动力性和交响性。主部是三部曲式结构。第一段是诙谐曲,由小提琴轻快柔和的瑟瑟声开始,浮动不息的音调,表现出慌乱不安的情绪:(谱例略)

第二段在这种飘忽不定的背景中,由双簧管和铜管乐器先后奏出了进行曲的音调,这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具有势不可当的气魄,似乎是把不可捉摸的幻想转为实际的行动。e小调,4/4 拍子:(谱例略)

这仅仅是进行曲的片断,隐约地预示着副部的形象。主部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在连接部里,作者把经过充分发展的进行曲和诙谐曲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又激起了起伏着的感情波澜。副部是庄严、雄伟的进行曲性质的音调,结构也是三部曲式。第一段凯歌式的进行曲主题,是诙谐曲的音调在不同调性上的呈示。坚定果断的节奏,以四度进行为基础的音调,在E 大调上明朗地响起,宛如战斗的号召,前进的步伐:(谱例略)

进行曲的主题从木管乐器移到弦乐器,然后,木管和铜乐器发出了响亮的三连音的号角声,大管和弦乐热烈地应和着。副部的第二段,小提琴在G 弦上奏出饱满有力、坚毅威严的音调,与木管优美流畅的曲调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再现部中,主部的结构和在呈示部里完全一样,但连接部扩大了。在它的结尾,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交替齐奏出急速的音流,把乐曲冲向声势浩大的副部。这个被柴科夫斯基称为“凯旋的、欢腾的进行曲”的副部,几乎始终由乐队全奏,并保持着最强(fff)的力度,表现出英雄人物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

乐章的结尾非常宏伟豪迈,它与紧接而至的哀歌般的第四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传统,具有欢腾,凯旋性质的音乐应该出现在套曲的末乐章,担当着表达结论的作用,是整个套曲中速度最快的部分。然而,柴科夫斯基早把具有这种性质的音乐提前安置在第三乐章,而在末乐章创作了一段极其忧伤的慢板音乐,彻底打破了古典交响乐的格局。

终结部,反映了坚强的意志,统一的步调和胜利的欢腾。本乐章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b小调,3/4拍,是深情的慢板,是一首刻画内心无比悲楚苦痛的哀歌。它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热烈欢腾的快板、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好相反,是一首速度缓慢的哀歌,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始终贯穿着暗淡的色彩和悲伤的情绪),悲伤的旋律在两支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主部主题的旋律来自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但作者采取了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交错奏出的配器手法,使主题音响具有一种独特的颤栗性和内在的灵活性。二度下行抒情的叹息音调,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声进行以及缓慢的速度,体现出深刻的悲剧性和紧张的戏剧性,表现了强烈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谱例略)

在短短的高潮之后,木管乐器以下行模进哭泣般的旋律有气无力地在倾诉着:(谱例略)

主部经过重复发展后,副部采用对比主题,b小调转到明朗的D大调,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它仿佛是一首慰安之歌,旋律温柔抒情,宽广的气息代替了短促的呼吸,体现出对生命的眷恋,但当中还是存在叹息味道。音乐不断展开,当音乐发展到顶点时,乐曲突然强收,随着哀鸣的下行模进音调的出现,再现部出现,音乐仍有所展开。D大调,3/4 拍子:(谱例略)

在副部和主部之间的过渡中,出现了*呜咽的短促音调,给人以泣不成声的凄切之感。

主部再现时,扩充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再现时,配器手法改变了,旋律不再由两种乐器交替奏出,在主部第一段之前(见下例①)和主部第二段之前(见下例②),由弦乐器奏出了富于表情的全音阶和半音阶上行到主部第一个和弦的滑音效果,从而加深了悲哀情绪,b 小调:(谱例略)

第二乐段具有展开性质,主部主题在第一小提琴上重复两次之后,第一、第二小提琴以主题第一小节的节奏型(× ×.× ××)不断向上作三度、二度模进,直把旋律推向高潮。然后,弦乐器齐奏着叹息哭泣般的音调,在定音鼓和低音提琴震音的背景上和管乐器呼应着。

第三乐段进一步加强了呜咽似的滑音效果。主题由弦乐器和全部木管乐器演奏,定音鼓的震音和闭塞的圆号的强音加强了戏剧性。接着锣声鸣响,长号和大号吹出了挽歌似的音调。

尾声采用副部的材料,在暗淡的b 小调上出现,它已失去了大调明朗、清澈的色彩。由低音提琴演奏的颤动的八度切分三连音的背景,隐约可闻。最后,大提琴在低音区重复着副部的音调,使音乐的悲剧气氛达到顶点,而整个交响曲在无限凄寂当中静静地结束。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生活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因此,即使在最富于悲剧性的第四乐章里,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受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不仅仅是作曲家一生的全部忧郁、悲凉的集中诉求,也集合了作曲家的希冀、抗争,又是一曲求索、控诉和追问的哀歌,同时也是作曲家个人灵魂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一部人类的挽歌。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作品。

这部交响曲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该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的整个基调是低沉的,在漫漫回旋中显示了对社会独特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揭示。从而表达出他对当时俄国社会现状的整个的极度失望的情绪流露,而这样的音乐正如它的曲名,被一种极其深沉和绝望的感觉充斥着。《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成就一般来说远在《天鹅湖》之上,直至如今,仍是很多交响音乐演出时的保留曲目,作品极具挑战性,但在表现的过程中又反复强调了那种失望和低落、无奈、愤懑。这正是浪漫主义所持有的表现风格。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深刻地表现了身处沙皇反动统治下,他的道德、理想格格不入当政的苦闷和对现实极其不满的心情,向往正义、光明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而呈现出的彷徨、焦虑、愤懑的心情。至此,柴科夫斯基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所以《第六交响曲》是他音乐创作的传世代表力作。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该乐章弦乐的旋律强烈,使人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通常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而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乐章作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

柴科夫斯基,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在他的六部交响曲中,他能将气息宽广、抒情流畅的旋律同高度的戏剧性非常自然地统一在刻画复杂情感的交响乐语言之中。在他的音乐中,表现手法更加旋律化,经常运用一些如歌的旋律。

我们熟知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曲——《天鹅湖》、《核桃夹子》、《睡美人》,然而在音乐史上最被学者称颂的却是《第六交响曲》(“悲怆”) 和《1812序曲》。

虽然,柴科夫斯基的芭蕾曲走向了一个新的出路,这对芭蕾本身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也极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芭蕾在西方的流行,《天鹅湖》、《核桃夹子》、《睡美人》应该说是芭蕾舞蹈中的三大高峰,除此之外我们现在还能经常欣赏到的还有亚当的《吉赛亚》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但无论从纯欣赏角度来说还是从影响力来说都无法和柴科夫斯基相比,《第六交响曲》(“悲怆”) 和《1812序曲》更是无法相匹。

作者在酝酿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淌下热泪。因此,人们一直把这部旷世之作誉为“经典的忧伤”、“灵魂的震颤”。柴科夫斯基生前也曾对他的侄子达维多夫说过,《悲怆》是他的“安魂曲”。而就在《悲怆》交响曲首演后不久,这位音乐巨人竟真的与世长辞了!所以在人们用心去聆听《悲怆》交响曲时,总会情不自禁的体味到脆弱与坚强,短暂与永恒。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的聆听,慢慢的品味和深入的学习。

有人评价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之魂,更高的评价是:他的音乐已经超越了国界的藩篱,是全人类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

向阳光简介

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全国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8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3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等多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等10余部。艺术成就简介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