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对许多老师来说,是一个笼统的词汇。
其实,难点并不是那么简单。
同一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认知阶段难度是不同的。
比如,英语单词,建构易、巩固难、运用难。
不同学习结果,在同一认知阶段,难度也是不同的。
事实、术语建构容易、一个抽象的概念建构比较难。
技能的运用难度比较小、策略的运用难度比较大。
本文只讨论不同学习结果的建构难度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什么是建构?
要理解什么是建构?还要从行为主义说起。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的增强,把人当成动物,学习如同训兽,家长老师是训兽师。“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棍下出好人”,就体现了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了认知革命,认知主义兴起。初期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把人脑类比为计算机,认为学习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知识被视为老师发给学生的货物。初期认知主义把学习理解为物理反应,老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到了20世纪80年代,进入后期认知主义即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与情境进行交互并重构他们个人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建构是利用已有信息消化新信息建立新意义的过程。如果新信息与已有信息建立了联系,通俗来说,就是懂了。
建构是把学习理解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难易之分,同样,建构也有难易之分。
什么是建构难度?
从行为主义来看,不管懂不懂,只要照着做就行了。所以古代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从初期认知主义来看,学习就是知识灌输的过程,因此,讲授和练习分别成了教学与学习的主旋律。
从建构主义来看,就是通过原有信息去理解了新信息,有了新的意义,这就是懂了。如果新信息没有与原有信息结合,就没有意义,就没懂。
一个知识,很容易就懂了,说明这个知识点没什么建构难度。
如果这个知识点学生很难懂,说明这个知识点有建构难度。
为什么有不同的建构难度?
易懂还是难懂要从我们大脑的偏好说起。
大脑喜欢具体的
人类大脑最开始接触的是具体的、直观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在头脑中能直接建立心理意义。小孩最先学到的一些抽象词汇,都是从具体事物、具体事件、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再根据具体建立起抽象的意义。
比如,从具体的各种苹果抽象出苹果这个概念。
还可以逐级抽象。从苹果、桃子等概念中抽象出水果,从水果、点心、大米等抽象出食物。
离具体越远,越抽象,越难懂。
大脑喜欢简单的
大脑工作记忆容量很小,大脑思考空间不能操作太复杂的东西,复杂了就会搞不懂了。
复杂主要来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部关系的复杂性,二是大脑关于某方面知识的认知混乱,混乱也易导致复杂,错误特别是自以为是的错误更容易导致头脑混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大脑喜欢用已有的信息来消化新的信息
在某一方面知识越多、相关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接受这方面的知识,换句话说,关于新知方面的已有知识越多、越熟悉,就容易懂。这也是波哥在《学习的第一铁律:新知是建立在必知基础上》、《学情分析的重要工具:三知图》(点击查看原文)中有较充分的讨论。
因此,影响建构难度主要是三个因素:抽象度、复杂度和熟悉度。根据这三个因素,把建构难度的情形分为三种:易懂、好懂、难懂。
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抽象度低、复杂度低、熟悉度高,就是易懂。易懂的标准是看一眼就懂,不用过多的思考。
知识的抽象度高、复杂度高、熟悉度低,就是难懂。难懂是需要师生都动脑才能弄懂。
在易懂和难懂之间,姑且称为好懂,主要是熟悉度低导致的。只要解决熟悉度低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就好懂了。
当然,抽象度、复杂度、熟悉度都不是绝对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一般情况做判断。因此,易懂、好懂、难懂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经验判断。
针对不同的建构难度,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易懂的教学策略:快
教育界流传一个经典的故事,鱼牛的故事。
鱼牛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的解读。
波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青蛙不是一个好老师。他通过讲述的方式把易懂的东西变成难懂。
要让鱼知道奶牛是什么样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用直观教学法,把奶牛牵过来让鱼看,或者让鱼看一张照片也行。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归纳出易懂的教学策略:
1
直观策略。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视频、模拟过程、VR技术等进行教学,尽量直接用感官学习。
2
直接策略。不绕弯子,不设悬念,直接进入知识点学习。
3
自学与配对学习策略。易懂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自学或者二人配对学习。
4
以考代学策略。直接用考试作为学习过程,边考边学。
5
少说废话策略。不要说正确的废话、不要说大家都知道了的废话、不要有太多的过渡词等。
对易懂知识点的教学策略,用一个字来概括:快。能让学生秒懂的东西就直接了当、不要哆嗦。把时间节约出来解决好懂和难懂的问题。
好懂的教学策略:补
内容不是很复杂,只是熟悉度低导致难理解,解决了熟悉度的问题,就能懂了,这类情形称为好懂。
好懂主要解决的是已有知识不足的问题。
补缺是解决好懂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的第一技术:补缺技术》(点击查看原文))
补缺就是要补必知及相关的知识。
除了补缺这个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外,还有相关的策略:
1
不赶进度策略。补缺就是填坑,先把新知前面的坑填平,学生才能走到新知。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没有填平应该填的坑,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甚至又为学生挖了一个新坑。
2
提前准备策略。为了做好补缺,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准备好前测、问题、补救的练习等。
3
随机建构策略。有些缺口可能没有预设到,要随时进行补缺。
4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在学习新知前,先给学生呈现更具抽象性和包摄性的引导性材料,这样可以降低新知的理解难度。
好懂的教学策略,用一个字来概括:补。只要已知补到位,理解新知就容易了。
难懂的教学策略
知识的抽象度高、复杂度高、熟悉度低,就难懂。
针对抽象度高、复杂度高、熟悉度低三个方面,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教学策略,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就可以把难懂变成好懂、易懂。
熟悉度低的教学策略已经介绍了。
这里重点介绍抽象度高、复杂度高的教学策略。
解决抽象度高的教学策略有:
1
表征转化策略。要善于在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语言表征之间转换,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把不可视的变成可视的,可视化就是一种表征转化。
2
通俗化策略。讲故事、举例子、类比、生活化、重新下定义,可以把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连接起来。(《说人话的技术——重新下定义》、《课堂学习的催化剂——学科故事》(点击查看原文))
3
情景化策略。通过设置情景,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4
爬梯子策略。抽象有不同的等级,不能直接学最抽象的概念,要从具体一步步走向抽象概念,如同爬梯子一样。比如,要学货币这个抽象概念,就要从具体的物品开始讲起,然后逐级建构抽象概念:劳动产品、商品、一般等价物,最后才能学货币这个概念。
解决复杂度高的教学策略有:
1
解析化策略。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小知识,各个击败。
2
模型化策略。去掉细枝末节,找复杂知识的主要要素,重建一个模型,通过模型来理解。
3
增加变量策略。从少变量到多变量,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这样就容易听懂。
4
纠错策略。上新知前,要改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特别是自以为是的错误。(《提高学习成绩的技术:纠错技术》(点击查看原文))
5
分散处理策略。一个复杂度高的难点,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多次处理,逐步完成建构。
难懂的教学策略,一个字来概括:化。要想各种策略办法,化难为易。
针对不同的建构难度,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一些重点策略,后面可以专门介绍。也欢迎老师们分享你知道的、你创造的一些好策略。
人物介绍 | PROFILE
刘静波
巴德美际学校中学总校长
高质量学习研究院院长
“高质量学习”理论创始人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学术院长
曾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原深圳市平冈中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学科带头人、华东师大客座教授、华南师大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自2015年担任深圳平冈中学校长以来,凭借“高质量学习”理论实践让学校教学成绩迅速攀升,2018-2019年蝉联深圳市高考工作最高奖项“卓越奖”,2019年深圳市高考公办高中综合绩效指标第二,纯文化科高考(不含艺体)进步率第二。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高质量课堂,作者:刘静波。以上图文有部分删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