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机动战士Z高达》:来自上一场战争的遗产(1)

转自《机动战士Z高达》:来自上一场战争的遗产(1)

首页动作格斗机动战士高达大混战中文版更新时间:2024-04-25

后世称为格里普斯战争的地球联邦军内战,以0087年3月2日的青色诺亚事件为起点,最终以UC 0088年2月22日,AEUG、泰坦斯和AXIS三方围绕格里普斯殖民卫星炮的混战为终点。短短一年的联邦军内战尽管规模相比一年战争大大收敛,但是一线战场的作战烈度甚至远在一年战争之上。

高强度交战带来了MS技术的疯狂发展。一线的主力MS型号迅速更新换代到了第二世代MS为主。双方精锐作战力量中更是不乏各种第三代MS标准的可变机身影。而在这场内战的战场中,却也不乏以各种形式继承而来的上一场战争遗产。

尴尬的一年战争遗产

作为一型产量异常庞大的量产机,RGM-79系列仅仅在UC 0079年底就已经有了4000架规模的产量,而同期还有相同数量的机体正在流水线上。数量如此庞大的RGM-79机队,即使经历一年战争末期残酷的交战后依旧有大量幸存到了战后。

数量庞大的RGM-79机队型号异常繁杂,仅仅投入大批量生产A/B型就有前期生产批次和后期生产批次的细微区别。各个基地牵头主导的改进型更是不计其数,而部件更是五花八门难以统一。而且,以战后UC 0080年代初期的标准来看,占据RGM-79机队数量大头的RGM-79A/B是急需汰换的老旧型号。即使高性能型号也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才能适应战后需求。

幸存到战后的RGM-79机队规模相当庞大

最初地球联邦军考虑了一步到位式的换装计划,UC 0081年10月开始的“地球联邦军再建计划”提出了构建一定规模的MS部队和持有MS使用能力的宇宙舰队的总体思想。在这思想指导下,同步开启了新锐的旗舰级MS开发的GP计划、飞马级强袭登陆舰的再设计,以及各种量产型MS的更新换代。RGM-79机队预计会由全新的RGM-79C和高性能的RGM-79N型逐步替换。

然而实际执行中的阻力却并不少。除了因为战后重建连年削减的军费外,另一个出乎意料的阻碍来自军中死灰复燃的巨舰大炮主义。守旧派依旧在战后主张建造巨舰大炮思路的大型战舰。作为双方经过激烈争论后的妥协,一方继续进行新型MS和相应载舰的开发,另一方建造超级战舰的提案也获得通过。最终结果便是伯明翰级战列舰作为宇宙军旗舰加入地球联邦军。而这一时期加入现役的萨拉米斯现代化改进型也倒退回了纯炮击型舰艇的水平。这些纯炮击舰挤占了战后原本就有限的总军费,对新型MS的换装速度起了相当程度的干扰。

最终在UC 0083年与吉翁军残党的战斗中,这一萨拉米斯级改进型“不负众望”的重现了一周战争时期的景象,成了被吉翁军残党MS单方面蹂躏的存在。

全长398米,宽171米的伯明翰级战列舰搭载了大量MEGA粒子炮和防空炮火力,并配备了巨大的指挥室。然而其MS运用能力完全为零,舰桥后部的弹射甲板只是用于起飞逃生艇。作战时完全依赖护航舰艇搭载的MS。作为经历过一年战争初期惨痛教训的地球联邦军,部分高级将领依旧如此顽固的坚持巨舰大炮主义思想简直可以说是无可救药的顽固。

同期加入现役的萨拉米斯改进型无疑也是开倒车设计。完全放弃了MS运用能力选择大幅强化防空火力。

最终,号称“史上最大宇宙战舰”的伯明翰号在UC 0083年4月正式完成,随即在UC 0083年11月10日的核袭击中化为灰烬。而在这次核袭击中,全新下线的RGM-79C和RGM-79N中也有相当部分随参加阅舰式的载舰一起化为灰烬。后世称为迪拉兹之乱的这次吉翁残党大规模袭击不但给还在战后重建中的地球圈带来了新的动乱,更是让刚刚开头的联邦军再建计划几乎回到了起点。

如果说这次袭击有什么“好处”的话,大概就是一闷棍敲醒了部分地球联邦军高官的巨舰大炮迷梦。之后服役的萨拉米斯改进型通过加长船体,增加了完整的MS维护和起飞用设备。再也没有出现纯炮击舰艇这样越改越回头的设计。

经历一年战争惨剧后,依旧顽固坚持巨舰大炮主义思想的大部分是以贵族血统军官构成的守旧派。

阅舰式密集的舰队被RX-78GP-02轻松突破,仿佛一年战争重现。

位于阅舰式编队中央的伯明翰号被GP-02选作了核打击的校准目标,最终在核火球中化为灰烬。

对阅舰式的袭击几乎让地球联邦军再建计划回到起点。除了大量新造舰艇损失外,随飞马级强袭登陆舰参阅的新型MS机队也损失惨重。

迪拉兹之乱后,地球联邦的财政势必需要进一步向重建方面倾斜。考虑势必更加拮据的军费,地球联邦军不得不将精力放到了改进现成的各种旧式RGM-79上,随后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指标,即将主核融合炉功率提升到1500KW以上,并全面提升机体推力,传感器性能等指标。

改进的主要目的是让性能在一年战争末期已显疲态的RGM-79系MS至少能够适应之后的战场环境。这样战时大量生产的RGM-79系MS能得到回收利用,不需要消耗过多资金就能获得堪用的MS。最终改进设计的结果便是称为GM II的RGM-79R。

RGM-79R为RGM-79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结果。

得益于MS产业的技术进步,改进后的RGM-79R得以搭载功率达到1518Kw级的主核融合炉。尽管这样的功率在UC 0080年代也不算什么多高指标,但至少算够用水平的。而为了强化机动性能,除了在小腿部位追加额外推进器组外,更是使用了四主推进器背包。单就主核融合炉功率和机体推力两项指标,RGM-79R已经超越了一年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RX-78-2。而传感器性能指标也达到了UC 0080年代的平均水平。

单就除装甲防护外的性能指标而言,升级后的RGM-79R已经追平甚至超过了RX-78第一批次这样的一年战争顶级机体。

RGM-79R通过追加额外推进器组以及使用四推进器背包的形式,使机体的推力指标达到了62000KG水平。考虑到RGM-79R的40.5吨空重相比RGM-79A/B还有所降低,其相比旧GM的性能提升相当明显。

无论是四推进器背包还是小腿部分的辅助推进器,都是在之前的改进型号上经过验证的设计。RGM-79R上采用的相关设计只是进行了顺势的部件升级。这对于尽可能缩短RGM-79R的研发时间并降低技术风险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除了机体本身的改进外,武器系统也获得了升级。BOWA公司以次世代标准量产型光束步枪为目的研发的BR-S-85-C2光束步枪成为了RGM-79R的标准射击武器。

作为一种优秀的通用中距离光束步枪,其拥有1.9MW级的输出功率,追平了一年战争时期顶级的XBR-M-79光束步枪。而其同时拥有单次充能24发射击次数与不错的连射速度。完全打空到进行单发射击间的充能时间缩短到了15秒,使其具备更高的战术弹性。

BS-S-85-C2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通过转换部件能够改装为狙击型号BR-S-85-L3。通过加长枪管结构,拥有不错的射击精度。

BR-S-85-C2光束步枪具备1.9MW的输出功率以及24发的连续射击次数。其性能可以说是BOWA公司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最直接体现。整体性能相当平衡的该型步枪装备了多个型号MS。

除了标准样式外,有仅仅生产了十个批次左右的改进型BR-S-85-C2光束步枪。该型号的改进主要为使用E-Pack系统提供压缩粒子。除了泰坦斯的测试部队,没有其他部队的MS使用该型光束步枪的记录。

与其说是新型号,RGM-79R部署部队的形式更接近标准化的现代化升级套件。大部分RGM-79R是旧型RGM-79改装R模组升级而来的。UC 0084年,地球联邦军开始为RGM-79机队进行近代化R模组改装。除了产量最多的RGM-79A/B型,Titans测试部队装备了几台以RGM-79C为基础改装的RGM-79CR来评估R型升级模组在整个RGM-79机队中的适应性。其中1台RGM-79CR又在之后升级为RGM-79SR型,用于测试安装的特制狙击模组系统。而除了狙击任务用的装备外,RGM-79CR/SR还测试了除了狙击用套件,T3部队的RGM-79CR/SR还测试了包括240MM加农炮背包、高机动背包、侧挂3联装导弹荚舱以及EWAC(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早期警戒管制)组件等一系列装备。

这些测试证明RGM-79R或者说R型升级套件能够兼容原有的RGM-79的各种改进型。只需要修改控制系统并追加相应装备就能相当简单的重现RGM-79的各种改进样式。显然对于扩展RGM-79R的作战能力来说是个有利因素。

RGM-79R能通过简单改装重现RGM-79的各种改装样式。

RGM-79R在部署中作为现代化升级套件进行换装部署。泰坦斯的测试部队以RGM-79C为基础进行了相应升级测试。其中部分RGM-79CR安装了高精度狙击镜头,升级为了RGM-79SR。其用于狙击作战的光束步枪为可拆卸枪管的XBR-L-84b步枪。

除了狙击用套件,T3部队的RGM-79CR/SR还测试了包括240MM加农炮背包、高机动背包、侧挂3联装导弹荚舱以及EWAC(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早期警戒管制)组件等一系列装备

这些部件以模块化形式装备到机体上。大部分部件都可以在RGM-79CR和RMS-106上互换使用。

这些改装机完成R套件升级测试后留在测试部队,并参与了一系列作战行动。由于隶属泰坦斯旗下,这些RGM-79CR\SR型是武装配备最为充裕的RGM-79R系机型。

如果以原型的RGM-79为基准评价RGM-79R的话,可以说确实是一型价廉物美的升级产品。通过标准化的升级套件,RGM-79系列的作战性能顺利跟上了MS技术的整体发展步伐,性能指标可圈可点。但是RGM-79R能做到的也仅此而已。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改装的RGM-79R数量足以撑过联邦财政拮据的时期,最终以过渡机形式迎接新量产机的全面服役。然而随后爆发的联邦军内战消耗了大量的MS,结果RGM-79R不得不以全新制造的形式生产了相当数量以补充损失。为了区别升级而来的机体和全新制造的机体,所有新造的GM II以UC 00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新编号规则命名为RMS-179。最终RGM-79R/RMS-179的总产量达到了上万架。这些RGM-79R/RMS-179之后服役了极其漫长的时间,直到UC 0096年依旧能在达喀尔议会的守卫部队以及各个地面基地中看见该机的身影。

RGM-79R/RMS-179在地球联邦军中服役了相当长时间。地面基地甚至直到UC 0096年都还有该机在服役中。

改换阵营的加里波第

除了对现有老旧机型进行升级外,地球联邦军月神二号基地在同期开发了RMS-117并配备在了以月神二号驻留部队为中心的宇宙管辖部队。而该型号的原型则是吉翁军一年战争末期的未完成型号MS-17 Galbaldy α。

这一型号最初是Zimmad在YMS-15竞标失败后痛定思痛的产物,重点是改变YMS-15过于偏科的设计,强化其射击战能力。而Zimmad能想到的最直接办法就是融入MS-14相关设计,使其能够使用光束步枪。简单制造的测试机YMS-17初步达成了维持YMS-15格斗战能力的同时达成了与射击能力的平衡。如果一切顺利,完善后的正式设计MS-17A有望在大战终局完成开发。

然而军方却在此时要求Zeonic一起加入开发,理由是YMS-17的设计使用了Zeonic的MS-14相关的技术。这一诡异的要求很显然是Zeonic插手后的结果,目的在于在MS-17这一看上去相当有前景的项目中插上一脚。最终一支来自Zeonic的技术小组加入了项目共同开发。

两家公司在几乎已经势成水火,Zeonic会提出加入Zimmad的项目是相当意外的情况。

如果说最初Zimmad对于MS-17项目的目标其实是一架具备良好射击战能力的YMS-15的话,Zeonic的技术人员加入开发显然对整个项目研究方向起了相当程度的干扰。最终完成的MS-17A成了一架Zimmad和Zeonic双方技术的缝合产物。

如典型MS-14风格头部因为采用了Zimmad风格的多轨道传感器轨道而变得异常高耸。依旧维持了YMS-15特征的躯干部位采用了接近后期型MS-14的驾驶舱门设计。整体采用了立场马达驱动技术的该机,四肢却是拥有典型MS-14特征的设计。其能够使用MS-14使用的M-16光束步枪,而配套的盾牌则酷似缩小后的MS-14盾牌。

在Zeonic的搅和下,MS-14A成了Zimmad和Zeonic双方技术的缝合产物。

除了最初提出的平衡格斗战与射击战能力的设想,双方设计人员试图让该机在宇宙战中具备超越MS-14A的机动力同时,在陆战战场也能具备超过MS-09的作战能力。然而双方设计人员“合作”或者说互相拆台的结果导致MS-17A的测试结果事与愿违。MS-17A项目的演示在吉翁军方视察人员“在陆地上比MS-14更差,在宇宙中比MS-09更差”的揶揄下草草收场。最终该机只是在大战结束前在培曾基地进行了小规模生产。

作为对现有技术条件的妥协,MS-17项目最终选择了更为现实的宇宙专用设计。除了装甲设计进行进一步优化外,头部传感器也修改为了更为紧凑的单轨道加头顶传感器设计。整体设计更为回归Zimmad最初的设想。然而编号MS-17B的宇宙专用型号直到一年战争结束也未能完成全部测试。尚未完成的MS-17B样机在大战结束前一周匆匆撤往了AXIS要塞。留下的资料则在战后被地球联邦军接收。

大战结束前,MS-17相关资料撤往了AXIS要塞。剩余部分战后被地球联邦军接收。

阻碍YMS-15和MS-17系列的开发生产除了并未完善的设计外,其采用的立场马达驱动系统对于普遍采用流体脉冲驱动MS的吉翁军是需要从头来过的生产维护体系。这对于大战末期的吉翁军显然是难以接受的条件。然而对于地球联邦军来说,其MS几乎全部采用立场马达驱动体系。同样采用立场马达技术的吉翁系MS,在融入自己的MS生产体系时有着天然优势。MS-17这一采用立场马达技术的高性能MS自然成为地球联邦军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在分析了接收的资料后,联邦军的技术人员除了尝试导入了新技术提升性能外,同时进行再设计以使该机适应地球联邦军的需求。在设计中除了精简优化了推进器设计外,同时将装甲材料更换为了更轻的钛陶瓷复合材料。最终MS-17B设计以RMS-117的编号,在地球联邦军的月神二号基地重生了。

RMS-117是月神2号基地的研发人员以MS-17B为基础进行再设计的结果。

由于采用了轻量化的钛陶瓷复合材料,整机重量相比最初的设计更为轻巧,空重仅36吨出头。配合该机1507kw的核融合炉以及63200kg级的推力,机动性能表现不但超过同期服役的各种量产机,在老练的驾驶员驾驶下甚至能和部分UC 0080年代的新锐机一较高低。相应代价则是RMS-117因为轻量化设计而导致的防护能力偏低。联邦军技术人员最终选择这样的技术方案,某种意义上也是出于对现实需求权衡后的结果。在各种光束武器已经普及的UC 0080年代,旧设计MS即使堆砌装甲厚度也很难对机体防护性能提升有多少实际贡献。还不如寄希望机体的通过更高灵活性来提升生存性。

不过,由于需要导入全周天显示和线性座椅技术,驾驶舱不得不移动到左胸,左胸装甲兼顾驾驶舱门。这导致驾驶舱无法兼顾其他量产机常见的整体弹射式的逃生舱,对于驾驶员安全性是相当不利的影响,这显然是基于旧设计基础带来的限制。

左胸装甲兼顾驾驶舱门。这导致驾驶舱无法安装其他量产机常见的整体弹射式的功能。对于驾驶员安全性而言是相当不利的影响。

在光束武器普及的UC 0080年代,旧设计MS很难简单通过加厚装甲获得更好生存性。还不如寄希望轻装设计获得更好灵活性来间接提升生存性。

驾驶舱部分是变化最大的部分,导入了全新全周天显示技术和线性座椅技术。由于空间问题,驾驶舱位置移动到了胸口左侧。

RMS-117的作战武器除了两柄搭载于肩部的光束军刀和头顶的信号弹发射器外没有任何固定武装,配置的武装全部都是选择式以追求最大泛用性。尽管代价就是该机论火力上限明显要逊色于UC 0080年代中后期服役的新锐机型。

除了瞄准装置有部分修改外,RMS-117使用的光束步枪外形和MS-14配备的M-16光束步枪几乎一模一样,而实际的性能参数也相差无几。握柄结构采用了通用设计,同期服役的其他联邦军标准MS能够无障碍使用该步枪。而作为对本体防护性能的某种补充,RMS-117的专用护盾采用了内置伸缩设计的特殊版本。除了像普通手持式护盾一般承受伤害外,构成护盾的两块装甲板能够通过滑轨结构收缩为面积更小但是厚度更高的样式以抵抗更强攻击。除了护盾功能外,盾牌内侧搭载了两发导弹作为辅助武器。

盾牌内侧搭载了两枚小型导弹可以作为奇袭武器使用。

RMS-117的两柄光束军刀收纳在肩部以便于MS抽取。

头部搭载了信号弹发射器,以便于小队长机在高浓度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环境中的指挥。

RMS-117的光束步枪和MS-14采用的M-16光束步枪几乎相同。显然是月神二号基地采用了现成的吉翁系生产线的结果。

尽管就外观而言,除了观瞄系统外该步枪和M-16几乎一致。不过其供能及控制接口已经修改为了联邦军MS的通用样式。因此其他采用联邦军标准的机型能够无障碍的使用该步枪。

RMS-117的护盾采用了可伸缩的设计,必要时可以通过重叠两块装甲来抵御更强攻击。

作为一型优点突出,但是问题也同样突出的MS,该机直到UC 0086年一直活跃在一线量产机位置。这证明地球联邦军研发部门对MS-17B原设计的修改相当成功。作为堪比同期全新量产机水平的作品,泰坦斯自然对其有相当兴趣。RMS-117是泰坦斯测试部队最初的几台测试机之一。

RMS-117是泰坦斯测试部队最初的几架测试机之一。

除了进行基础测试外,T3部队所属的RMS-117还进行了高机动化改造。出于不对机体本身进行剧烈改造的前提,RMS-117的高机动化改造选择采用外挂式的高机动组件。本体修改仅有腿部的散热结构。而最终的结果可以说非常令人满意。

附加组件主要由胸前的姿势调整平衡翼组件和背部的助推器荚舱组成。在格纳仓中时,前后的组件都可以折叠收纳。内部藏有动力炉的推进器组件可以大幅提升机体的加速性能。该机的推进模组对于同部队的TR-1项目的强化测试起了相当程度的推进作用。

翼状推进器和胸口结构一样可以折叠以减少在机库中整备时的空间需求。

RMS-117的高机动化改造通过附加装备形式实现。

全机除了少量推进器和腿部散热改造外,机体本身基本没有大的修改。

胸前的姿势调整平衡翼组件前段设有喷嘴,可已在MS机动中发挥作用。整个组件都可以折叠以节约空间。

推进荚舱采用了翼状设计,相比在T3部队试验中的盾牌式推进器而言,整个结构更为紧凑。推进器两侧的挂载点可以安装其他武器系统。包括同样在T3部队测试中的盾牌推进器技术。

该强化组件按设计能够用于其他RMS-117的改装,不过在轻量化的RMS-117上安装大推力的强化组件会导致MS成为控制困难的烈马,并不适合所有情况。而且驾驶高机动改进型的RMS-117测试驾驶员在之后叛逃AEUG,T3部队失去了该机。在这多种原因影响下。这一高机动改进型并未推广到现役的RMS-117机队。而T3部队原本预定由RMS-117进行的试验改由RX-121二号机进行。

T3部队驾驶RMS-117高机动型的驾驶员叛逃到了AEUG。T3部队失去了RMS-117高机动型。预定由该机进行的测试转而由RX-121二号机进行。

多种因素影响下,RMS-117的高机动改进组件并未装备其他RMS-117机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