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蹲”后,家长每天必做的两件事:不是吼娃,就是准备吼娃

“家里蹲”后,家长每天必做的两件事:不是吼娃,就是准备吼娃

首页动作格斗家里蹲更新时间:2024-04-30

你大爷也许已经不是你大爷了,但你的神兽还是你的神兽。

文 | 静思 编辑 | 星煮

有个段子说得好:一场疫情,全民变成了厨子、医生变为战士、机关干部变为门卫、家长变为班主任,老师变成主播,只有孩子还是神兽!

你大爷也许已经不是你大爷了,但你的神兽还是你的神兽。亲生的,甩不掉、躲不开,被迫朝夕相对、伺候吃喝拉撒、负责陪读上课,然后家长还得身兼工作(现在不少人工作反而成了兼职、养娃被迫成为了主业),后果就是许多家长吼娃的功力日间增进。

过去,多数家长仅限于陪做作业时吼娃;现在,多数家长的状态是:不是吼娃、就是准备吼娃。一波还未平息 一波又来侵袭。好友上周发微信说,停了半年的降压药,从二月份又开始续上了。一边是待机无限时的高能量神兽(有的家庭还可能不止一个),一边是体力脑力耐心接近崩溃的超人家长。再不吼两嗓子,找个出口放放气,怕是不能陪娃到十八岁了,更别说和另一半白(秃)头偕老了。

而且我仔细考察了一下,家里蹲时期,因为无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限制,吼娃的姿势也是各不一样,完全可以来一波吼娃大赏。

突如其来型吼娃

这类家长通常走的是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型的爹妈。平时说话温言细语、加上耐心配额充足,音量还没拔高、懊悔之心已经开始酝酿了。但任凭是这样的爹妈,熬过了寒假、好心性在二三四月连续家里蹲的模式里也被消磨殆尽了。

在娃高能量醒着的12个小时里,他们11.5小时都能温柔以待桀骜不驯的神兽,但总会在某个或即将结束的时刻——也许是娃某个字写了十遍还写不对、也许是把“妈妈”这个词当口头禅一天喊道第八百次的时候——千里长堤、一溃而泄。

那一刻,吼娃猝不及防地到来,恰似你的温柔变成了想要“掐死”你的温柔。

连绵不绝型吼娃

没娃的人可能以为“家里蹲”的神兽们在家只要吃好,喝好,玩好,睡好就行,大人小孩都可以相安无事。理想很丰满,可神兽们不愿意啊,就是要搞事情!

你在家视频开会,他要给你高歌一曲;你说去外面透透气,他给你装回来两口袋沙土,弄得满地满屋都是;你说太晚了,快去睡觉,正当你为隔壁房间没有一点动静而长舒一口气时,结果发现他偷偷在被窝里看ipad,学习怎么抓壁虎……还有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以及各种无理取闹的要求,这些都能让吼娃的声音此起彼伏——无论是来自同一家长、还是夫妻混合双吼。

当然,最容易引发吼娃导火线的还是陪作业。无论是一天12门网课从早陪到晚、还是一道题做一小时能耗一天。不吼,家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古语有云:做人不能昧良心。

习惯成瘾型吼娃

临床表现为看娃闲着要吼两句——都要升学了,还有心思葛优躺;看娃上课也要吼两句——说了多少遍离电脑远一点;看娃练琴还得吼两句——这个音不对,到底没有仔细读谱啊?能步入这个段位的可以断定是资深家长了,当爹妈没有六七八年练不出这种看什么都能找出吼的点、然后浑然天成、气吞山河吼完的功夫。

当然,如果再遇上个不上心的爹,吼一送一,顺带一起吼了吧。

若干年前,“家长吼娃”的征文曾刷爆朋友圈,面对爹妈们各种花式吼娃大法,一众小学生们如实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妈妈的心情像天气似的有好有坏,举个例子,我朗读声音轻了,妈妈就会在旁边‘响点,响点,再响点!’要是我没改正,她的声音就会由轻到响,最终,暴跳如雷,屋顶都要掀翻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又变得心软如云,开始给我慢慢地讲解题目了。”——徐汇区二年级小学生黄巽

“一年级的时候,我做作业,外婆可以在房间里玩玩iPad;二年级的时候外婆受不了我妈的声音去了另一个房间;现在三年级了,另一个房间的门关起来了,偶尔声音太响,外公会说:XX,你轻一点好哇,我心脏不好。这几天我妈咽喉炎发作了,是在吼我的时候一下子失声的。就这样她还是用低音给我讲好好学习的道理,我有一点点内疚,但是就是想给自己多争取玩的时间……不做作业的时候我还是很爱她的。”——广灵路小学王贝易

那时孩子们年纪尚小,被吼之后还能看到爹妈“心软如云”的一面,还能在接受父母一顿暴跳如雷后依然爱着我们。可现在,年龄渐长的神兽们开始学会用日渐成熟的逻辑怼爹妈了,画风变成了这样:

家长:放假也要抓紧时间啊,你不弯道超车就算了,居然还感偷懒,返校后被落下一大截你就哭去吧。 神兽:现在是放寒假,我就应该多休息。你们周末喜欢继续加班么?

家长:……

家长:停课不停学,寒假已经结束了,你应该和上学时一样,按时睡觉、起床、听课、做作业。 神兽:你着什么急呢?不是延迟开学了吗!

家长:同学们都在学习了,你不应该也利用这段时间好好预习预习下学期的课程吗?

神兽:可是会开学吧?

家长:当然会啊。神兽:那为什么要预习,开学后老师不教吗?

家长:……

古语有云:儿大翅膀硬了不由娘。

虽然,特殊时期有很多文章给家长支招儿,教家长如何用平稳的心态跟娃共处,但我想说,吼就吼了吧。一方面,这届家长也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无薪倒贴身兼各科私教、保姆、营养师、网管等数种职业,这种情况下还要让家长们保持心态平和,实在是人神共愤;另一方面,责备(吼娃)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一种社会及道德教育工具。

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一个不需要责备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在《赞扬与责备》(Passing Judgment: Praise and Blame in Everyday Life)这本书里,作者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博士提供几条责备前的自我审视建议。

这些建议会让责备者与被责备者的冲突会减缓、并且也使责备起到真正的效果。家长们不妨对照自我检查一下,让吼娃吼出风格、吼娃水平。

严格 vs 通融

家长的责备是否如圣旨降临?孩子是否有机会为自己解释,跟对方协商出更融通的评判结果,还是企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火上浇油?

笼统 vs 特定

家长的评判系统是否会把责备笼统化?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是不是会牵扯出过去的错误,并定性为孩子的品格缺陷?孩子做了错事时,你是否会说出可怕的预言(“以后永远不会有人喜欢、信任、欣赏你”)?

定义 vs 引导

家长的评判是否会定义“好”和“坏”的成员,还是他们仅仅会注意一个人的行为是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

假如家长的评判系统以“好”或“坏”来定义一个人的品格,那么孩子会发现自己很难分辨“意见”与“责备”之间的区别。当你对孩子提出一点负面意见时,他会把它视作彻底毁灭性的攻击。

回应 vs 侵入

孩子内心中丰富的主观性是否得到了尊敬,抑或孩子的情感会被不信任地检查并审核?

一个经常经历侵入式评判的孩子,会因为出了一丁点错误而自责——“我太蠢、太没用了”;会让自己的内心评判过度活跃——“我不该有这样的感觉”、“我不应该/不该想这样做”;而很轻易就产生充满羞耻感。

通过这些自我审视,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可以把责备变得更理性、更有效,不至于让其最终沦为对峙的武器、发泄的工具。

疫情之下,亲子关系特别“相爱相*”,理性的家长应该抱着:不奢望时刻母慈子孝、与孩子和平相处,但求相安无事、两看相不厌的时间多一些这样的态度。这样对谁都好!

(静思:独立撰稿人。已出版《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