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伯特·王(医学博士) 翻译:郑杰(上海)原载美国《黑带》
所有的李小龙传记中都会突出来这么一个主题:
李小龙在格斗和功夫健身理论、训练和实践的方式上远远超过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他是那个时代的职业武术家、格斗运动员,媒体偶像,全世界每一位追求科学格斗的武术家都从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截拳道科学教学方式和内容中得到启发——对此他们有着充分的理由。
当李小龙移动时,他表现出的是高效性、实用性及芭蕾舞般优雅美感的完美结合。他利用一切传统和现代结合的系统化的科学训练方式来维持他那发达的格斗家体格并保持随时能够进行格斗的健康身心状态。
美国著名的健身杂志封面文章探究李小龙的功夫健身之道
对我来说,从我的研究所得,我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首先是李小龙科学、系统的武术训练方法。这些被记录在他的经典名著《截拳道之道》一书中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对于现代科学格斗艺术做了全面的阐述。
他的截拳道教学内容中西合璧,他为现代实战化的武术课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进行了整体的探索和自我发现。
这其中不仅包括精神/哲学的修炼基础,还涉及到日常热身运动,体能素质训练、营养与恢复、格斗心理学,格斗的攻击和防御战术和技巧等等。
李小龙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他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并记录下他的思想过程以及相关发现。
在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前,他用物理学来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了有效与否的结论,他的结论无可辩驳。
由于武术的迅速普及,更多的人为了健康而去练习武术。他们也开始结合体育科学领域进行格斗研究,比如生理学,医学,营养学以及康复医学和其他方面。李小龙再次处于了最前沿的位置。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对于武术的科学化传承,他的武学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性和先进性,他仍然被人们所学习,讨论,从而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最终达成自我改善。
在所有他所做的事情中,李小龙对于强度可控的适当科学训练,以及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
他明白尽管自己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格斗技能、体格以及身体素质,还是需要经常保持一以贯之的系统训练,同时要尽量避免在训练过程中所带来的损伤。如果将他和他那忙碌的电影拍摄计划联系在一起,你就会理解他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来进行必要的技能练习,以保持他的最高水平。
在香港拍电影期间,即使在他最忙的时候,他也必定会每天清晨起来跑步,同时至少进行2个小时左右的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专项格斗训练。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武术家和格斗教练,他自己的训练已经高度本能化了——他知道自己需要进行哪些训练,以及如何保持状态和如何继续提高自己。他很好的吸取了1970年的教训,变得更加重视热身运动以及对于训练损伤风险的控制。
举例说明:运动医学专业总是强调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武术练习者们在每次进行跳踢后都冒着极大的风险落地。李小龙非常清楚其中存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在《截拳道之道》一书中,他明确指出将损伤降到最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措施。需要强调的是,他将热身运动概括为“增加肌肉组织的活性和弹性,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运动损伤。”
他还说明,不同的专业训练方式需要不同的针对性的热身运动,日常热身运动时间和强度,需要视练习者的年龄、训练水平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另一个例子,他对于格斗者进行重量训练时的忠告,就体现了他那超前的思维方式:他呼吁武术家们减少盲目增加的力量训练次数,不要进行过度的重量训练。这种训练理念强调负重训练不要超越生理极限,依我来看,这是一种理想的武术训练理念和方式。之所以要减少训练次数,是因为如果训练过度或不得法,你就无法发展出有效的体适能训练效果并体现在技能表现上。更糟的是,如果因此造成损伤,那这类损伤有可能会成为武术家或运动员的永久性的慢性伤患,永久性的损伤将会削弱你持续改善自身武术体能和技能的能力。
正如我所介绍的,李小龙超前于他所在的时代。
他提出的综合性的格斗课程,包含了身心健康的整体训练和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我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始终对他那渊博的知识以及对武术的贡献印象深刻——
他看上去简直就是武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借用一个政治概念:硬实力,加上其他两样:软实力以及巧实力。
跟随着李小龙的截拳道科学教学方式和训练体系,我们就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巧实力。
即使在拍摄《龙争虎斗》间歇,李小龙也经常穿插进行各种柔韧基本功训练
欢迎关注为道塾头条号,了解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精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