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解构历史真相,从战略谋略到悲壮命运,探索霸王本色

项羽:解构历史真相,从战略谋略到悲壮命运,探索霸王本色

首页动作格斗命运解构式更新时间:2024-04-27

学界对于项羽的评价众说纷纭。

秦力在《军人性格与复仇主义——论项羽其人性格及其人生成败》一文中提到,项羽是军人式的性格,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将领,但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帝王。我认同他的观点。

项羽自小就在军人家庭中出生,受到熏陶,且自小不好武器,而好军事,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巨鹿之战也充分证明了他具有军事领导能力。

然而,与刘邦相比,项羽的野心不足,对于帝位的渴求并不似刘邦那样强烈。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如果想要坐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没有野心是万万不能的。

二人之间这样的差异或许早已决定了最终的结局,注定了项羽的失败。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项羽归为一个悲情角色,套上悲壮的模子,却忽视了项羽在所谓悲壮之下,一路走来,心中充满了欢喜与骄傲。

他是西楚霸王,不是一个自怨自艾的苦角。人们总是将他悲情的一面过分放大,仿佛项羽只应拥有悲情的情感。

薛从军在《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中形象地描述了项羽的悲壮,我觉得描述得十分正确。

但我认为他更应该是一个取胜归来将军的形象,拥有在鸿门宴上那种招摇自得的霸气,和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是少时就能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英勇男儿。

他其实并没有输掉,也无须过多的悲情,他不肯在乌江乘老伯的船而渡走,不是死脑筋,而是他的性格,从来都不允许他向别人低头。

本文将重新分析项羽的形象和性格,从而得到对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的新认识。

一、终为西楚霸王,无法称霸华夏

提到项羽,人们对他的印象往往是一个铁血男儿,是豪爽洒脱的男子汉,而不是一个君王形象。

自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更是把项羽塑造成一位极具戏剧色彩的失败者。

而刘邦给人的印象与之大相径庭,因为他取得了长达四年楚汉之争的胜利。

成王败寇,是自古就默默遵循的原则,若是项羽当初获胜,或许人们对刘邦与项羽的看法会发生颠倒。

而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是他所说的“天亡我也”,而是他的性格,性格使他只能成为一个好的将领,而难以成为好的君王。

项羽在最初的势力、声誉等都远远大于刘邦。

他有惊人的魄力,敢*掉宋义,自己率兵,经巨鹿一战成名,逆转乾坤;他破釜沉舟,敢作敢为,渡江领兵以一当十,势不可挡,可谓是一代优秀的将军,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但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却没有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他坑*二十余万秦降卒,攻入咸阳后*秦王子婴,火烧阿房,火烧三月不停;他在鸿门宴上与最大的敌人称兄道弟,气得范增将刘邦托张良送的玉都摔在地上,破口大骂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他后又中离间计,怀疑范增是对面派来的卧底,范增气得口吐鲜血,后无奈申请告老还乡,病死途中。

这位阅历尚浅的年轻霸王失去了一位最关键的资深谋士,没有把握住自己的优势,从而输了这场战争。

他不善于用人,这使他只能做一个所向披靡的将军,却无法做一个好的君王。

二、无法称霸华夏,空留悲壮之史

项羽真的就是一个争霸四年,浪费了一切优势,背上骂名的失败者吗?我看并非如此。

项羽的缺点,他的侠义,正是多少后人所崇拜的。鸿门宴上未对刘邦下手,是因为这位霸王把“仁义”二字看得很重:岂能对一位诚服自己,共同抗秦的兄弟下手?!

高乃依(法国)说:“(悲剧人物)选择既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凶恶的人,这种人往往由于自己的过失或由于人的弱点而陷入不应得的不幸之中。”

这位霸王是一个有缺点的英雄,他虽推翻暴秦统治,却无建立王朝之意,只想各路分王。而刘邦早已蓄势待发,对皇位虎视眈眈。项羽的兄弟义气,促使了他的失败。

项羽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他本有谋略,出身将门之后,胸怀大志,巨鹿之战更是打出了西楚霸王的霸气威风。

《史记》记载:“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威风一时、意气风发的他当时想着各路为王,推翻暴秦,却没有想到自己要独自称王,雄霸整个华夏。他的自责心很重,具备一个英雄所应有的荣辱感。

他在乌江不肯渡河,而是选择自刎,正是他自责心重的表现。

《史记》中写道:“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不肯渡河,是因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主动自刎,也可以提前结束这场战争。

正如杜牧所说的“卷土重来未可知”,的确,若项羽重回江东,楚汉之争将持续多久亦未可知。

但他已不愿再争斗下去,既然已经输了,那就不如输得彻彻底底,若是重返江东,不知还会牵连多少人,给无辜百姓带来多少灾难。

除去那些霸王的名号,他还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好男人,一生只陪伴虞姬一人。

《史记》中这段对于项羽之死的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二人的爱情,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成为千古绝唱,将霸王与美人的形象刻画到了极致。

一个人对爱情能够追随到如此地步,更侧面体现出了项王与虞姬平日的恩爱,也让项羽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

三、阅尽悲壮之史,方识霸王本色

如果要将项羽形象进行归结,他是英雄。他肩负着国仇家恨,反抗暴秦统治。

为何说他是英雄?他在反抗暴秦时,没有常人的懦弱,他坚决果敢,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和执行力。

巨鹿之战,“项羽已*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就构成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一段传奇历史。那时的他,势如破竹,年少气盛。这一战重挫秦军,促进了秦朝的灭亡。

在政局上,项羽对于人际关系不是游刃有余,对于人心的笼络也未专门花心思去考虑,但他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判断有自己的坚持。

从来都是坦诚相见,而非心忌面谀,所以才有鸿门宴中,他犹豫不决,放走了刘邦。

项羽在得知刘邦占领关中时,大怒吼道,“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却在鸿门宴刘邦的反复道谢、称兄道弟中慢慢放下了戒备之心。

他就像一个大孩子,心无城府,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他在樊哙闯入帐中后“未有以应”,当双方势力剑拔弩张之时,项羽却仍犹豫不决,因为他将兄弟义气看得太重。

他的输是必然的,因为他的那一颗纯净的心和当时追名逐利的时代格格不入。

他攻破咸阳,火烧阿房后却“怀思欲东归”,他有英雄的担当,有霸王的襟度,划分楚河汉界时的项羽是按约定,“乃引兵解而东归”。

然而刘邦等却不甘于此,“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然而正好相反,项羽是不想卷进争天下的斗争中。

另一方面的刘邦注重联络各方势力争天下,使项羽逐渐孤立,最后寡不敌众,以“四面楚歌”收场。

四、结语

项羽的一生能征善战,征服天下,却最终落得江边自刎来结束自己英雄的一生,这位西楚霸王,是一个重情义的霸王,是一个讲气节的霸王,是一个用心待人的霸王。

巨鹿一战,领略霸王风范;鸿门之宴,知晓霸王气节;楚歌过后,感悟霸王柔情;乌江自刎,方识霸王本色。

项羽在铁血男儿的背后也有柔情的一面,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不一样的项羽。

过去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往往是片面的和标签化的,然而我们理解历史人物,应当从人本角度出发,深入人物的内心,揭下附着在人物身上的标签,将历史人物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加以看待,去全面地了解人物,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