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李小龙读书会|截拳道就是咏春吗?

龙的传人·李小龙读书会|截拳道就是咏春吗?

首页动作格斗拳道王者更新时间:2024-06-28

截拳道就是咏春吗?

作者:朱建华

图注:李小龙在《龙争虎斗》拍摄期间摆出的截拳道警戒姿势,已经没有丝毫咏春痕迹

在武术界同仁和截拳道爱好者当中,在网络上,对于截拳道,可谓观点纷呈,五花八门,虽有合理之论,但更多却是似是而非之谈:诸如说截拳道就是咏春,或学习截拳道就是混合练习各种武技,截拳道只是一种理念,等等,不一而足。在此,谨就相关问题以问答形式陆续做个人之见的探讨与阐释,期抛砖以引玉焉。

问:我认为截拳道不过是咏春的翻版而已,您认为呢?

答:截拳道就是咏春的翻版,此类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的确,截拳道与咏春拳存在关系,但绝对不是咏春拳的翻版、分支或改良之类的关系。截拳道和咏春拳,二者之间的关系,概括而言,仅仅只是融合与被融合、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而不是什么继承与被继承,或是简单的武技延续或翻版关系,这就像意拳(大成拳)虽然和心意和形意拳颇有渊源,但意拳(大成拳)绝对不是心意和形意拳的翻版一样。

早在上世纪1967年,截拳道就以其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等所有成为一门独立武学体系所必备的科学要素,得以在美国创立,并通过美国《黑带》杂志的权威推介,逐步为世界武坛所公认。

无可否认,在李小龙(中文本名李振藩)武技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咏春翻版阶段,即西雅图时期振藩国术(JUN FAN GUNG FU)阶段。当时,在西雅图振藩国术馆(JUN FAN GUNG FU INSTITUTE)内,李小龙所传授的课程,主要是以咏春拳为主体的基本拳理、小念头等套拳、黐手训练和木人桩等作为它的绝对核心内容,再辅以其他中国传统南、北派功夫的腿法和手法,因此又称之为“李氏改良咏春”。

这个时期,李小龙对于传统武术的实战效用和训练结构,特别是对咏春拳的整体实战威力还是深信不疑。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据李小龙多位早期学生,如詹姆斯 德迈尔、木村武之的回忆,李小龙当时所有的武术研究或创新行为,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如何知己知彼、如何取长补短,以更好的运用咏春拳克制其它武技。比如说在美国经常会遇到的精通拳击的对手。斯时,李小龙还只是门派武术中人,其思想理念尚受到既定的门派武术观念的束缚。

1964年11月,因李小龙坚持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引起了唐人街传统国术界对他的不满,为此,李小龙不得不在其奥克兰振藩国术馆内,接受了自称三藩市传统国术界代表的白鹤拳高手黄泽民(WONG JACK MAN)的挑战,最后李小龙以击倒胜平息了一场纷争。但过程中,因挑战者满场游走,李小龙无法采取他当时所擅长的咏春拳近身打法速战速决,整场格斗耗时三分钟方才结束,而李小龙体力亦因此极度透支。这个结果,让李小龙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为此闭门思过三天,对曾经给自己带来诸多荣耀并极度信赖的咏春拳以及传统武术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反思,最后李小龙得出的结论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技术未够全面,无论出击速度、力量或体能,都不足以掌握一闪即逝的致胜空隙。以致于无法应付不同类型对手,反遭某种异常打法所牵制” ①,由此,李小龙开始有意识的加强体能、移动、反应等各种特质的训炼,并跳出门派武术的圈子,扩大中外武术的研究范围,对振藩功夫的结构体系逐步进行整体的改造和革新,偶然而又必然的踏上了由“振藩功夫”到“截拳道”的革命性发展道路。因此,“奥克兰比武事件”在截拳道历史上,被相关研究者和李小龙弟子们,普遍视为李小龙武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

经过“奥克兰比武事件”洗礼,以及以此为契机,在彻底的自我反思基础上进行的初步的武技革新实践,李小龙终于得以打开内心深处的传统武术心结,下定决心要完全突破咏春框架而开创整体的自我武术。李小龙在这一时期写给他的亲密弟子,如木村武之、严镜海的信函中,就多次表明此种心迹,并经常告诉他们新体系的研究进展情况。

1965年—1967年三年间,李小龙的武学发展进入了后振藩功夫阶段(即振藩拳道阶段)。1967年2月,当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创办了他武术生涯中最后一间“振藩国术馆”后, 不仅经常主动走出武馆,与当时柔道、柔术界、空手、跆拳道界、拳击界等美国武坛中外武术流派交流互动,更将振藩国术馆当作“活的武术实验室”,专门招收带艺投师者,以收教学相长之效,同时,还积极招揽、吸引了不少美国武术界各门各派名家高手前来登门交流、切磋。就这样,李小龙几乎研究了当时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已知武术体系。斯时,李小龙所研究和借鉴的世界武技据称有26种之多②,而据李小龙亲传助教级弟子伊鲁山度师傅所说,李小龙“除了中国功夫之外,他还从较为优秀的八种格斗体系中借鉴了相当一部分与他的武术发展理念相贴近的策略、原则,乃至具体的战术、技法,以完善自己的功夫体系。这八种武术和主要吸取的技术分别是:西洋拳击、西洋击剑、法国腿击术、日本柔道、日本柔术、西洋摔跤、泰拳的肘和膝、缅甸功夫的头撞”③。

在那三年间,伴随着李小龙对武术革新的进一步推向深入,对世界武术更加广泛和科学的专门研究,李小龙的武术理念和武术体系已经发生革命性锐变而焕然一新,其武学理念也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飞跃。最终,李小龙在早期振藩功夫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了一种以改良的咏春拳、西洋拳击及西洋剑术原理、原则和经典技艺为中心,以交叉训练和全接触实战训练为基本特征,踢、打、摔、拿技艺全面,立战、地战整体融合的全新格斗体系——振藩拳道(BRUCE LEE‘S CHINESE GONG FU)。同时,以中国北派腿法为主要借鉴,李小龙还吸收了法国腿击术和跆拳道等武技的腿技精华,最终融会贯通形成了他独特的腿击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接触搏击的踢拳(KICK BOXING)体系。

前者,可以说是李小龙武技由简至繁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武术实践阶段的产物,堪称今日世界MMA无限制综合搏击的先驱性成功实践和革命性启蒙。因此,李小龙被美国UFC主席DANA WHITE称誉为“MMA之父(THE FATHER OF MIXED MARTIAL ARTS)”。而后者,既包含在振藩拳道体系之中,又自成一格,正是影响并形成今日美式踢拳的前驱性实践体系。乔·刘易斯,李小龙私人弟子,六、七十年代美国踢拳重量级无敌王者,号称“踢拳宗祖”,在其最新出版的专著《斗士:如何掌握李小龙的格斗体系》中,就特辟专章《JEET KUNE DO:A FORERUNNER OF KICKBOXING》(直译为《截拳道:踢拳的先驱》),详细论述李小龙及其截拳道对于他和美式踢拳的决定性影响,因此,有美国武坛权威人士曾评论说:早期的美式踢拳其实正是李小龙截拳道踢拳(JEET KUNE DO KICKBOXING)的翻版。

图注:李小龙与弟子进行全接触的踢拳训练,采用的是与咏春完全不同的摆桩姿势以及格斗技战术

由此可知,李小龙当时的武技体系,尽管还是以咏春拳的精华原理和技艺做为基本核心之一,但咏春成份也仅仅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唯一。因此,洛杉矶时期的振藩拳道无论在格斗战略原则,还是在技战术体系整体构成和训练模式上,作为李小龙贡献给世界武坛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学创新成果,已经完全超越咏春而独具一格。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李小龙已经将自我的武学体系,由单纯的武技升华为武道,成为融自我解放的灵性哲学、人生成功学和科学的街头格斗技为一体的完整的武道学系统。正是从哲学的整体性和根本性认识出发,李小龙充分认识到不管任何武术体系,不管它如何优秀,都必然存在着永恒的局限,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格斗绝对不会因为武技的不同而有不同,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武技,既有其长处,亦受到其局限——有时长处即短处——世界上任何现存的武技或门派,都不过是人类整体武术的片段组成部分,而非其整体,与其从枝节花叶处去了解武术,倒不如从武术的根本处去了解,即通过对世界武术的广泛研究,找到人类搏击的本质及其共同规律,从而创造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宇宙属性”的整体武道。概言之,彼时的李小龙不仅不再受限于某种特定武技,更已经超越国家、民族武术的概念,而能够从人类的武术或武道这一宏观的哲学化角度,深刻把握人类武道之本质,并以之作为他武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着自创体系的不断充实和逐步完善,到1967年7月,当李小龙将自己创立的整体性的武学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JEET KUNE DO),并在67年11月号《黑带》杂志对外公布之时,体系科学完备的振藩拳道很自然的成为初创的截拳道体系的实体基础,可以说,振藩拳道是李小龙中、后期的振藩功夫和创立初期的截拳道的有机综合体

振藩拳道的基本训练体系由六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紧密联系的部分构成:1、咏春(振藩);2、功夫(振藩);3、西洋拳击(振藩);4、踢拳(振藩);5、擒拿;6、振藩武器。其基本技术结构则包含四个范围的内容:1、拳法与上肢攻击技法;2、踢法与膝部技法;3、关节擒锁、窒息与绞*技法;4、摔法与地战技法④。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李小龙提出的截拳道“三要素”(精简、直接、非传统性)、“四范围”理论(即拳击范围、踢击范围、设陷范围和擒锁范围)以及自我发展“四原则”(吸收有用的、抛弃无用的、加上自己特有的、形成自我独特的),这正是当今国际上最为风行的伊鲁山度师傅“截拳道概念”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截拳道科学理论与实践基础。

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砍掉非本质的东西”,“截拳道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精简的过程”,李小龙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对于李小龙而言,追求截拳道之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为道日损”的不断精简(损)的过程,只有损之又损,才有可能达到武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即截拳道最高哲学总纲所揭示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境界。

有鉴于此,从六十年代末再到七十年代初的香港发展时期,李小龙在截拳道发展的后期,以“精简、直接、非传统性”三要素作为截拳道一切发展的检验标准,主要致力于对初期相对繁杂的截拳道体系的系统性精简和科学融合,并针对无限制本能化格斗的需要,将训练的重点集中到发展踢拳骨干技术的特质和效率上,进一步突出截拳道以本能截击为主体、流动性动态作战为特征的、具有高度攻击特性的格斗技战术及其训练体系的完善,以追求有感皆应、本能截击、如水渗隙、全面适应的最高的格斗效率和速战速决的无限制格斗理想的实现。由此,以武入哲、以武证道的李小龙的武道理念和武学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技艺体系亦随之发生了本质性的飞跃,日益趋向以简驭繁。

木村武之以及李小龙在截拳道发展后期最重要的入室弟子黄锦铭师傅都曾在美国权威武术杂志的专访中提到,自1969年以后,某些之前在截拳道技战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咏春成分,已经被李小龙毫不犹豫的置于辅助性地位,有些甚至完全的舍弃了。换言之,在咏春、拳击和击剑三者——对于李小龙研创截拳道起到决定性指引作用的三大武技体系中,它们在截拳道发展过程中曾经所处的作用和地位,随着截拳道进化的进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当李小龙发现自己由于坚持以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以咏春的拳理、拳技做为截拳道研创、改进的主导核心的做法,已经发展到了改无可改的境地之时,咏春遂从1968开始,在截拳道的不断进化过程中,逐步失去其核心主导地位,相反,原本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的击剑的科学原理和实践要素,后来居上成为李小龙截拳道后期进化的核心主导,以至于李小龙甚至声称后期的截拳道是“不用剑的西洋击剑”,从而导致后期的截拳道——主要在李小龙后院试验和私教的体系,较之早期截拳道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演变。我们可以从黄锦铭师傅传授的后期截拳道体系,和洛杉矶振藩国术馆教授的截拳道体系上,看出其中不同。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咏春的技战术元素,在后期截拳道体系中几乎可以忽略。

在刊登于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会刊上的《截拳道的起源》一文中,黄锦铭师傅曾证实:虽然“西雅图、奥克兰和洛杉矶的训练课程很大程度上受咏春的影响,但是,当我和他单独练习时(即从1967年4月开始黄锦铭正式成为李小龙的私人弟子,接受截拳道的秘传——笔者注),咏春的成分逐渐减少了,最后完全不同于咏春。仅剩的咏春训练手段是黐手和一些简化的封手攻击技巧。他认为这些技术很独特。到后来,在1969年,他同样将这些也部分的抛弃了……在后来的李小龙的单独教学中仍有少量的咏春技术,但已经不是截拳道技术的核心。我认为他一旦决定脱离咏春,就开始超越咏春。他进步神速,我想当时他确信咏春不适合他的发展方向,真正的方向是截拳道。但咏春在早期的振藩截拳道中有重要的地位”。

至此,由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体系,不再像初期那样具有复杂的技战术结构,而是如一块璞玉经过李小龙不断的去粗存精的雕琢,已经高度精简而浑然一体,一如李小龙指出的人类武道的奥义:“真正精妙的东西是简单的”。

在后期截拳道体系中,截拳道摆桩、步法技术成为构筑截拳道的基石,踢拳动态格斗技术和截击战术成为截拳道技战术的主体,其基本训练原则就是通过不断的精练,使之精简和直接,直至达到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从任何距离和角度本能运用的境地。截拳道的核心为何?李小龙在其武学笔记中的答案是:“摆桩、步法、机动性、守中用中、协调性和其他”⑤。在集中精练本能化基本技术和重点发展格斗制胜特质的格斗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后期秘传截拳道的这种高度精简,而又不失全面的整体性科学技战术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训练和实战效率,同时也给予后来者未来自我发展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通过以上简单的振藩截拳道历史回顾,李小龙武术体系由较单一的振藩国术(以改良咏春为主体的早期振藩功夫),到体系完整、结构复杂的振藩拳道(中、后期的振藩功夫,李小龙从全面适应角度出发研创的整体性武技),再到返朴归真、由繁趋简的整体性武道—截拳道的研创、演变和升华飞跃过程,清晰可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振藩截拳道中的咏春成分也逐步从核心内容演变成为辅助内容。

最后,我们再次概要的比较一下截拳道与咏春拳之间存在的以下几个最明显的区别:

一、截拳道是融自我解放的灵性哲学、人生成功学和科学的街头格斗技为一体的完整的武道系统,而咏春主要只是一门科学技击术

二、咏春以埋身阵地战为特色,而截拳道则以机动控距的运动战为特色,从而使其技战术重心有别与咏春,更加灵活多样,更加强调步法移动,讲究依靠节奏破坏、角度和路线的多变来调动对手,从而打破其心理和生理之平衡,创造最佳的攻击、截击时机,并运用全面的技术,踢、打、摔、拿,像水一样流变配合,发挥人体武器立体运用系统功能,达成攻击目的。

咏春以近身拳法和封制技巧见长,而截拳道技战术体系全面而精简,以踢拳动态流动型技战术为主体,以擒摔缠斗型技术(包含摔法、站立擒拿和地面关节锁制、窒息绞*技术等)为辅助性必要组成部分,从而能够适应长、中、近距,乃至不得已的地面格斗等无限制格斗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小龙乃成为当今世界武坛公认的MMA实践先驱和重要的思想指引者,因此,将JKD称之为“JKD MMA”也并无不可。

这样,技艺全面的截拳道者在实践中的表现,有时可能像拳击手,不断晃动游移,随时发动流水般动态攻击;有时像一位无剑的剑客,隐蔽直攻,动如脱兔,令人防不胜防;有时,像咏春拳手一样封手控制,连消带打,施展埋身阵地战技巧;有时,如果必要,则又可能像今天无限制MMA综合格斗选手一样,将对手拖入地面缠斗决胜(李小龙曾在《唐山大兄》、《死亡的游戏》、《龙争虎斗》等经典功夫电影中,充满预示性的向世界观众超前演示了在当今MMA擂台上已成主流的地面骑乘轰击,以及十字臂锁、窒息性颈锁等等地战技巧。当然,必须提醒的是:除非迫不得已,这种地面缠斗打法是强调运动战,以始终保持格斗局面和空间主动控制的截拳道者所应该尽力避免的)。

图注:早在几十年前,李小龙就在<<龙争虎斗>>中展示了JKD"MMA"风采,他的装束与几十年后MMA选手们装束惊人一致,可谓最佳注解。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李小龙截拳道思想的影响下,特别是受到1990年代以来国际武坛上强劲的MMA风潮的影响,海内外部分咏春拳流派,比如黄淳梁的咏春拳学,特别是在欧洲发展的梁挺咏春,亦开始主动改革传统训练模式,积极与现代MMA综合格斗趋势接轨,吸收和借鉴地战攻防技巧,从而大大强化了咏春在地战方面的适应能力。

三、截拳道的整体的训练方法、训练着重点和结构模式,与咏春拳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1、与咏春,甚至包括与李小龙创立的道馆式振藩拳道体系不同,后期的截拳道完全抛弃了套拳训练,重质不重量,特别强调起决定作用的骨干技术和个人特长技术的优化和本能化基本训练,并重点聚焦于距离和时机感、隐蔽、欺敌、节奏、准确性、速度、劲力、*手本能和洞察反应等实战致胜特质进行发展训练。同时,截拳道以着护具的全接触模拟实战作为主要训练手段,从实战中发展习者的综合性实战能力。为增加街头格斗无限制训练的真实感,截拳道者还走出道馆,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分别设计“街战情境剧本”, 经常模拟进行具有高度压力的逼真的单对单、单对多、徒手对器械、器械对器械的各种可能情况下的实战训练,以提升学生们从心理到生理、从技术到战术的无限制实战的全面适应能力。

在截拳道中,真正的格斗训练要义,重点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技术,而在于你能够在实战中自如运用多少技术;不在于你的技术是如何的独特、个性或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人类同样的肢体语言,在最恰当的时间、距离、位置和角度,快速、有力、准确的即时本能的自我表达,这正是截拳道一切训练的重点

2、在快速、强力、多变的实战中,一个人在格斗过程中,对于攻守反击整体洞察能力的高低及其反应速度的快慢程度,都将决定战局控制的主动与被动,乃至格斗的成与败。在截拳道中,由中、远距离的视觉和听觉洞察训练近距黐手触觉训练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的截拳道整体洞察训练模式,是后期截拳道格斗训练的核心,亦是实现截拳道高效率“截击”格斗理念的保证。相对来说,这较咏春以近距黐手触觉训练为主体的洞察反应训练模式,在结构上更加整体、全面,更能适应各种距离格斗的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截拳道者战术变化的余地,攻守控制的效率相对更高。

3、截拳道在体能发展和实战训练方面,跨越流派和学科界限所采用的现代化交叉训练模式与咏春的传统训练体系完全不同:如负重动力性与静力性训练方式相结合的力量训练、全面的柔韧训练以及跑步、跳绳等全面发展力量、灵敏性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完善的科学训练方式;如对于整个训练过程的计划和训练结果的调控的重视,对于训练后营养和恢复手段的强调;如大量现代化的实用辅助训练工具的创新和有机运用,等等……

事实上,对于截拳道与咏春的关系,李小龙自己早就有明确结论。

1966年5月23日,在致西雅图振藩国术助教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龙写到:“虽然作为我个人而言,即使仍然作为咏春拳中的一员也觉得光荣,但实际上,振藩功夫比咏春进步了不少。从咏春结束的地方,振藩开始了......”。截拳道创立之后,李小龙更进一步的明确指出:“我将我的拳法称之为截拳道——原因是我不局限于咏春拳,我觉得我的拳法更加机动和富有效率,更加实用”。姑且不论李小龙此说是否能够得到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毫无疑问的是,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绝对不会认同“截拳道就是咏春”的荒谬论调。

咏春拳的的确确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实战拳法之一,其以高度科学性和实战效能流行世界亦是有目共睹,而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早期武术入门和武道实践的成功,也的的确确主要得益于咏春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个别人仅仅出于狭隘的门派观念,或仅仅因为对截拳道的一知半解,而非要将李小龙独创体系截拳道等同于咏春拳的作法,则是很明显的自欺欺人。

总之,无论截拳道与咏春拳渊源如何,我们现在至少可以肯定一点:

截拳道

不是咏春。

--------------------------------------------------------------------

注:本文原载于2007年《中华武术》杂志

参考资料:

1、《李小龙:神话再现》,作者:李志远(香港)

2、此说出自伊鲁山度师傅亲传弟子保罗 弗奈克截拳道专著《JEET KUNE DO:IT‘S CONCEPTS AND PHILOSOPHIES》,直译为《截拳道:概念与哲学》。

3、《丹"伊鲁山度师傅谈交叉训练》,原载《拳击与格斗》,编译:史旭光 刘明亮 楼春豪

4、《振藩/截拳道课程》,作者:克里斯 肯特、蒂姆 塔克特。

5、《截拳道的起源》,原载于2000年11期《搏击》,编译:郝钢。

6、“从咏春结束的地方,振藩开始了”句,出自木村武之专著《REGARDS FROM THE DRAGON:SEATTLE》(2009年版)

【后续附录】

1、詠春,拳擊,擊劍三者,是李小龍研創截拳道的基石。其中,在截拳道的早期,詠春是三大基石中的核心,而到了截拳道的後期,擊劍成為三大基石的核心主導,詠春元素則徹底退居末席。而拳擊,在截拳道的整個發展和進化史上,始終保持了它的關鍵地位。

2、问:不是也有跆拳道么?

答: 如果仅仅是说李小龙曾经了解过、接触过的武技,那就远远不止跆拳道了,但是,由于他们对于截拳道的研创并无决定性影响,所以,不在此列。

问:可是!李小龙的腿法明显是跆拳道模式!

答:如果你真正深入进来,就会知道,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也许在你看来有某些外形上的相似——事实上,人都只有两手两脚,某些相似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但那些真正区别它们的内在的原理、心法和应用要领,光通过看外形是看不到的。针对无限制自卫需要,以及秉持简单、直接、非传统的三原则,截拳道踢法的核心技术和原理主要来自中国北派腿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式腿击术、跆拳道腿法的影响,李小龙在此基础上,根据截拳道踢拳系统应用的原则,进行了综合提炼,独立创新,使之完全不同于任何现有武技的踢法,有自己独特的科学理论、训练方法和应用要求。

另外,最重要的是,截拳道不是通过混合各种武技的外在技术,或者说依靠混合技术的数量堆积来达成划时代的真功夫革命。换言之,某些武技一拳一脚具体的技术,并不能对李小龙造成革命性的影响(即使有影响,最多也只是枝节性的影响),只有那些能够从人类格斗科学的系统化实践层面,对于人类格斗整体规律、原理的透彻性认识和实践层面,能够给李小龙带来整体性启发的武技,以及那些符合宗师一以贯之秉持的“简单、直接、非传统”三原则的武技,才能够成为截拳道研创的基石。李小龙宗师当年多次明确指出这一点,这个基石,不是传说中的26个,而仅仅只有三个:咏春、拳击、击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