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当前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现状?3位专家来支招

如何改变当前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现状?3位专家来支招

首页动作格斗异化维度更新时间:2024-04-17

2021,“双减”是最大热词。在“双减”背景下,教学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将学生学业减负真正转移到“教学改进”这一重点上来,回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本样貌。本期三位专家分别从活动整体设计、课堂改进路径和构建教育新生态等角度阐述如何通过“双减”改进教育教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事实上,作业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关注的焦点,它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学校教学质量有着内在关联,还直接影响着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双减”背景下,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作业改进的实践探索,但如何改变当前一些学校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现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仍然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

聚焦活动整体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郭 华

提升质量是教学活动永恒的追求。“双减”当前,人们不得不思考质量的本质含义以及获得质量的正确道路。当消耗时间的“持久战”被限制、“出大力流大汗”的笨方式被“减”掉时,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如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聚焦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比“自学”来得轻松、省时、愉快、彻底,从这个意义来讲,教学本身就是“减负提质”的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持续改进,目的都在于此。2017版高中新课程以及颁布在即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核心素养引导和定义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课程内容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实践变革:聚焦学生主体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将外在、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由知识而素养的过程,必须经历学生的主动活动。若将知识比喻为精神食粮,学生的主动活动就是咀嚼、消化食物,将其转化为生长养分的必须环节。

学生能否发生主动活动,与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活动整体安排以及教学活动的目的指向密切相关。以往单纯变革教学方式,企图以多样化的方法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做法,就像包裹着苦药的糖衣,只是诱骗学生吞下去的伪装,只是将单一方法的知识传输变成千奇百样的知识传输,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高中新课程及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着重关注课程内容结构化,则为大多数教师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

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结构化,与知识的线性排列不同,是一个既体现课程内在逻辑,又与学生主体心理和行为逻辑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它以核心概念、大观念或核心任务结构化知识,突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脉络,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埋下了线索、提供了路径,预设、隐含着学生可能有的学习活动。与课程内容线性排列的“知识点”相比,课程内容结构化并未特别强化教师对知识的介绍和展示的系统性,而是着力于从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等学习活动入手组织内容,致力于解决教学实践中惯常的对知识逐“点”解析、技能逐“项”训练等弊端,将教学从关注学生获得一块块孤立、零散的“砖”的执拗中解放出来,进而把关注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整体印象、把握学科本质、形成核心素养上。

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就像按照学生的生活需要建造有结构的房子一样。在这个有结构的房子里,“砖”的价值才真正呈现出来。不同的“砖”被放在不同的部位,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支撑起整体的“房子”。因“砖”各不相同、功能各异,因而不能等量齐观,必须在结构中整体思考发展脉络,以与价值相应的活动及方式去挖掘其功能,才能真正把握它。而结构化内容组织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课程内容中为学生的主动活动预留空间,使知识能够成为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制作的对象,成为学生主动活动的生成物。在主动活动中,使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认知结构,变成与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关联的“家”,而知识则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现实力量,提升学生的能力、品格、境界、价值观。

整体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以恰当的方式促进学生自觉健康成长,是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教学“减负提质”的前提,是做好学生活动的整体设计,不是一课一活动的点状设计,而是根据内容结构进行关联性的整体安排。分析内容的表里层次,确定教学的轻重缓急,圈定典型而关键的节点,于教学开始前便站在终结处回望全程,将终点的思想要素渗透进活动全程,经由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知识基础与心理结构,使学生形成关于学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目的在于让学习真正发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攀登以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学生打开知识、进入人类历史、融入先贤思想、形成素养的过程。略过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教学质量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从关注“教”转变为关注“教学生学”,而且要有实际措施将观念落地,设计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动手动脑动心”、有意义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未经设计、目的指向不明的简单重复活动,如大量抄写、计算,虽然也是活动,却很难让学生动脑动心,正是需要“减”掉的负担。教学中的活动,必须经过缜密设计,既要有明确的意图,又要提供学生现有水平可操作的材料;既要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参与,更要让学生动脑思考、用心体验。这样的活动,也许依然需要刻苦、需要长时间投入,却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而是激发学生从事挑战性活动的动力,是挖掘学生智慧潜能的契机,是给予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和自信的机会,是通向学生健康发展的道路。

总之,减负,减的是无意义的负担;提质,则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实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中小学课堂改进的四条路径

龙宝新

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学质量形成的主途径,回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原本样貌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与初心。当下,“双减”政策引发的学校教育“双回归效应”日渐显现: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开始回归校内,课堂学习、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挑起了质量提升的大梁;另一方面,教学提质增效的轴心开始回归课内,课改减负、根源减负、内涵减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育人工作,课堂教学改进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压舱石,将学生学业减负真正转移到“教学改进”这一重点上来,是国家“双减”政策的终端目标所在。深而究之,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滋生肇始于学校教学任务的“外溢”或“外泄”,根源在于学校低质低效教学活动的滥觞,其实质是课堂关键教学要素的“本体异位”现象。基于这一分析,立基深度学习原理,聚焦教学效能产出点,简化、优化、精化教学流程,敦促课堂教学回归本位与正途,是根源减负的科学之道。

牢记教学主体,让学生学习高效发生

“双减”的难点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而减轻作业负担的主途径是课改减负,即坚定“向45分钟要质量”的信念,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增效主途径。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主控点,学生是课堂生效的目标点,深度学习是课堂增效的入手点。教学效能是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共谋共参的结果,真正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是高效教学的至高追求。

换言之,教学活动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让学生的学习发生,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身上并经由学生亲身学习”来实现,抓住了学生与学习活动,教学增效就找到了突破口与发力点。从这一角度看,要真正落实“双减”,必须创建高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能,践行“少教多学”理念,力争将潜在学生作业负担扼*在课堂的“摇篮”中。

瞄准核心知识,让教学力量直击靶心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课程知识,核心知识是教学的靶心,对准教学靶心开展精准教学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换个角度看,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抓不住重点,产生了“靶心移位”现象,大量教学时间被非核心知识教学消耗、侵占,致使课堂教学难以在核心知识教学上聚力、聚焦、聚合,产生教学“激光效应”,大量偏离教学靶心的教学活动成为孕育低效教学的温床。

在完整的一节课中,核心知识是教学的腹地与心脏,是本课全部教学知识点中最具统摄性、关键性、枢纽性的一块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将主要教学时间、精力、资源投放到核心知识教学上,全力提高核心知识教学效果,才能有效预防教学任务“外溢”现象发生。为此,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力布鲁姆所言的“高阶学习”理念,积极采用分析式学习、评价式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才能帮助学生当堂弄懂、吃透、消化核心知识点,让核心知识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水平,彻底改变依靠过度作业弥补课内教学效能不彰的意图与做法。

前移教学重心,让课堂训练充分落实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练”,其中课堂练习位于末端环节,最容易成为前端教、学活动挤压的对象与牺牲品。如果教师的教学前端进展不利,发生教学延误现象,必将导致教学末端的课堂训练环节被压缩、被挤压,甚至会被取消,依靠作业布置落实课堂训练任务、补偿课内教学不力与失误就成为过量书面作业产生的一般机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重心后移,前端教学冗长拖沓,教学重心偏移现象出现,正常教学流程发生异变。显然,在“教”“学”“练”三者中,“教”是教学展开的起点,“学”是教学生效的部位,“练”是教学增效的关键,“精讲多练”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秘诀。基于这一分析,将课堂教学重心适当前移,保证并强化课堂练习环节,力促课堂教学效能在教学前端生效,是实现课堂增效、斩断过量作业尾巴的重要策略之一。

聚力目标评价,让“垃圾”环节逐渐消失

从表面上看,“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学业负担,但就实质来看,“减”的对象是课堂教学中的冗余、无效、低质的教学活动或“垃圾”环节。进而言之,正是这些环节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挤占了教学时间,耽搁了教学时机,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以目标评价为手术刀,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减肥瘦身式的外科手术,将无效、低效、负效的教学活动与环节统统从课堂教学中清理出去,让教学回归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问题的教学主线上来,课堂教学效能自然会迅速提升。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引下,适时开展目标参照式教学评价,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结构、教学流程、教学训练等环节持续开展目标偏离度评价或目标达成度评价,让目标评价成为教学“垃圾”的克星。

总之,学生学业负担滋生的根源是教师教学偏离了本位与重心,诱发了教学力量散射、目标难以达成、教学任务外溢等教学“综合征候群”。为此,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落实核心知识、课堂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善用目标评价清理教学“垃圾”环节,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课改减负、精准减负、根源减负的科学思维。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综合施策促“双减”,构建教育新生态

杨碧君

“双减”政策的推出,旨在进一步校正教育发展方向,重张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初心。“双减”工作的重点在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新生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在推进“双减”的进程中,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问题导向、标准引领、研究驱动和资源支撑的路径,发挥专业研究、指导、服务的关键性作用,推动区域教育观念、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多方面深刻变革。

全面深入调研,找准焦点问题

在“双减”启动之初,朝阳区教科院对区域整体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和分学科调研。通过面向全区学校干部、教师、学生的系统调研,摸清了区域“双减”工作底数,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双减”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专项调研以课后服务为主题,对服务内容设置、学生参与率、教师参与率、引进外部资源、不同类型服务操作方式等进行数据搜集和问题分析。分学科调研针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作业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通过调研,结合教师对教育政策理解、课程标准与学科本质把握、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作业与考试评价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开展针对性、系列化主题研训活动。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区域中小学教师全员基本功培训展示活动中,将岗位练兵与“双减”推进紧密结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制定评价标准,做好专业指引

落实“双减”的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质量决定于标准,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朝阳区教科院根据“双减”工作要求,完善《朝阳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育人为本,以素养为导向,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抓手,引导教师依据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课后依据评价标准诊断、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刻思考、理解和把握,促进教学研究重点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好学足”。

同时,建立系统的课程思维,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以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标准为工具,建构和应用区域“一核二层四环节”课堂教学改进模式,持续推进“素养表征—标准导向—反思改进—监测评价”为四个循环优化环节,推动区域全学科教师关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区域、学区和学校三级联动教研全覆盖路径,同时加强学校教学视导和学科课堂教学改进指导。2021年“双减”工作启动以来,朝阳区视导学校覆盖率超过60%,教研员下校听课6000余节,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开展专项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

以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和专业指导为主题,朝阳区教科院深入开展专项研究,以项目推动问题解决和教研成果创生。

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整体提质增效,朝阳区教科院立足“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和“小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两项区域本土国家级教学成果,借鉴三项区外成果,建构了“课程建设-教学改进-质量评价-信息化支撑”的结构化四元研究格局,形成以国家级成果推广应用为核心,以基地校为依托,辐射带动区域内更广泛的学校(特别是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形成变革、改进的长效工作格局。通过发挥成果推广与应用工作的专业引擎作用,实现优质资源互通,促进区域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作业样态与效益研究。朝阳区教科院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了《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指南》,从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个性化作业3个层面和作业意图、内容、形式、载体、时长等5个方面对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作业进行了细致梳理;结合北京市“双减”工作的专业导向,启动对原有义务教育阶段《目标评价手册》的同步修订,挖掘作业实践典型经验,汇聚个性化作业、创意性作业的典型成果,指导区域作业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小学零起点教学研究。为了解决调研中儿童差异化明显、部分儿童存在过度重视知识准备,忽视学习习惯、社会适应性等非智力因素的过渡与衔接等问题,朝阳区教科院建立学前教研部与小学教研部协同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主题协同教研。组织教师重新学习探究儿童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喜爱的“游戏化教学”,有效减缓学段间学习的坡度。从儿童非智力因素和思维水平两个维度系统开展小学阶段零起点教学研究,从关注知识衔接,走向关注儿童身心发展、思维水平的衔接,在全区推广适应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区域统筹,优化迭代资源建设

高质量设计、安排和实施课后服务课程资源,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保障。我们以育人为核心,系统规划,结构化设计区域课后服务资源。以北京市和朝阳区已有优质资源为基础,以遴选学校优质资源为载体,整合社会优质课后服务资源,促进区域统筹与共建共享,为学校提供基础性优质资源供给。同时,我们积极回应社会减负关切,在学科辅导类、劳动教育、美育与体育等方面实现突破,突出评价对课后服务资源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推动资源的优化迭代。

系统架构,专业引领,真抓实干,务实创新。朝阳区教科院切实落实区域教研部门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工作任务,为区域教育新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 中国教师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