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anley tao这里,叶茂中是他尊重的前辈,他称呼为叶老师。在他的评价话语中,叶茂中是一个成功了的独特的IP,不可复制。但也坦言,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会为叶茂中的方法论买单。
传立内容营销合作伙伴 Stanley tao
中国广告:
当我们在说一个广告有效时,我们首先该如何界定有效?什么是决定一个广告有效的关键因素?
Stanley tao:广告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判断广告是否有效的权力在甲方手上,这是我们谈论是否有效的一个前提。甲方一定有多维度的判断标准:比如决策者的判断、市场数据的辅助判断、市场策略的执行等等。具体到这个案例,我并不知道甲方的判断标准是怎样的,广告公司最初接到的Brief是怎样的,是一句话的诉求,还是有一个策略性的需求?所以我不能妄加评论这条广告是否有效。
中国广告:
如果从普适的这种角度来谈谈呢?
Stanley tao:如果按照中国受众接受信息的逻辑来看,这两条广告是有效的。它们的传播有个特定的场景——世界杯。从一定程度上说,目前中国普通大众还不是很成熟,如果他们能接受轰炸的信息,那么这个广告从客观上就能帮助客户更多地触达到受众。
中国有很多基于中国社会现状的商业以及商业传播模式,比如拼多多。它是面向低端市场的销售模式,销售的东西可能适合中国的一部分普通人群,在传播策略上,和消费者沟通的点也很单纯,就是便宜。但这并不是拼多多的全部,因为只有先成功,才有可能做更有品质的延展。
中国广告:
叶茂中最核心的方法论是冲突,这个理论的利弊在哪里?
Stanley tao:叶茂中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也有他实战的特定领域和具体的场合,在这个特定的领域里面,他是做得最好的。传播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所以可能这两支广告只是一个起点、一个爆点,他要做的一定不是那么简单的输出。
叶老师作为我们的前辈,他一定是有自己的方法论的,而且他有更多的经验去论证自己的方法论。而客户也会为这个方法论而买单。我们肯定没办法去挑战他的方法论,因为他已经在市场中证明自己是成功的。
中国广告:
你尊重叶茂中的的传播打法?
Stanley tao:我不能替换他的立场,他思考的维度不只是一个广告,他思考的是整个传播过程。客户在传播上的成本是很大的,广告只是很小一部分。
中国广告:
为什么很多广告人还是在世界杯期间忍不住吐槽了呢?
Stanley tao:这也很正常。你采访我,我一定比较客观地从商业角度去谈。但在具体接受广告信息时,也可能会不舒服。我们习惯看一些好的东西,和这个广告一比较,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在世界杯期间的吐槽,很多人是以个人的立场来发声,也很正常。但个人的声音和真正市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中国广告:
在有效性和尊重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之间,作为广告人,您的博弈的策略是什么?
Stanley tao:我可能不会采用像叶老师这样的处理方法,我也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说服客户。叶老师个人的IP和传播声量,已经风格化了,那是没法复制和模仿的。其实很多客户找他,就是想产生高效的传播。但是还有更多的客户,也希望能高效完成与消费者的沟通,但不会为叶老师这种方法买单。
从我目前参与的内容营销角度看,相对就明确一点。我们的策略就是要做出超越消费者期待的东西,内容营销、广告的高品质,也可以提升内容本身的品质。比如说世界杯,就应该在世界杯的氛围里,创造内容的跨界,而不是生硬的售卖。对客户而言,广告形态的传播越来越有局限性,而对于泛娱乐、游戏电竞等等内容形态的传播,就可以在高品质IP内容基础上拔高。内容的审美界定了受众的审美,而好的审美让内容本身能长期吸引受众,让品牌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传播。
小编的絮絮叨叨
今天,当我们来关注和讨论这个事件时,媒体热度已从知乎转移到了拼多多。当静下心来时,我们发现,存在巨大争议的事件,其背后的商业思维总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喧嚣过后,是好是坏,总耐不过时间的等待。
自媒体人傅踢踢说,今年世界杯营销打法仍然是十几年前的打法,是没有看到球迷的博弈心理的营销打法。而其实,在叶茂中创作的这两个世界杯广告上,我们看到了最激烈的博弈打法。叶茂中的重复广告虽然手法很古老,但他把这种博弈发挥到了极致。他博弈的点是,球迷对重复广告有多反感,品牌主的声量就有多大。而这个博弈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认为目标消费者对广告中的产品都是有潜在需求的;第二,当反感遇到好奇的时候,消费者究竟会如何选择?他认为,好奇会战胜反感。
用叶茂中自己的话说,三流的营销是发现冲突,二流的营销是解决冲突,一流的营销是制造冲突。他在世界杯的特定场景中,制造了一次冲突,冲突的核心是消费者在这个特定场景中的情绪。对于在这个场景中的消费者反应,叶茂中一定是有监测的,而且他选择顺势而为,在制造冲突的过程中,把个人符号和消费者的冲突捆绑在一起。达到一次个人品牌和服务品牌的双赢。
这种博弈或者制造冲突其实是一次赌博。赌博有输有赢,这也就是叶茂中最独特的地方,他之所以敢在市场中一直这样赌,源于他最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时应变,在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的今天,叶茂中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了老广告人的江湖本领,一种掌控全局的气魄和能力。
叶茂中的冲突理论强调让人记住,并不介意你是否喜欢。他认为,让人喜欢,只是大脑的情绪记忆,它很快就会消失,但让人记住,一定是大脑的事实记忆,是不会被轻易遗忘的。在主动的短暂记忆和不会被遗忘的被动记忆之间,他和他服务的品牌主们选择了后者。即使让很多人反感,依然奋勇向前。
我们往回梳理这个过程,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知乎和马蜂窝广告发布后,力挺叶茂中的声音来自广告专业的媒体,而嘘他的声音很多来自大众媒体。叶茂中甚至比之前提案的时候都忙,在他位于徐汇的惬意办公大院里,他不厌其烦地回应着来自全国大大小小媒体的发问。他们来这里是想探寻,叶茂中给知乎和马蜂窝做这两个广告,支撑他创意的力量在哪里?
“您是如何为品牌制定宣传计划的?”“媒介的碎片化、数字化对您做广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广大的质疑声出来后,您如何看待质疑?”“洗脑广告是否是最合适的创意形式?”“如何衡量一个广告的成功?”
面对这些问题,叶茂中缓缓道来,用他的冲突理论,回应着媒体的追问。他对自己的广告行为是如何理解的呢?我们摘录一些内容:
叶茂中面对媒体的疑问,在很多媒体前,多次澄清和强调,“这冲突广告,不是洗脑广告!手法是完全不同的。”
人性没有变,只是留给广告人的时间和空间变了,所以需要更强烈的刺激,叶茂中使用的词汇是狠狠刺痛。
叶茂中说,看到负面评价,心里都会冲突、反思和总结。策划广告的初心,绝不该为了“争议”而设计,产生争议,是在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与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产生了冲突,发生了化学变化。
消费者对广告的反感并不会影响对产品的黏度,真正对消费者有黏性的是产品的属性和品质。
叶茂中认为,有效的传播必须满足两点:让人记住你是谁,让人记住你能干嘛,能解决消费者什么冲突。
叶茂中用“你们不懂”来回应,很多人对他的批评。当然他也会说:“在世界杯期间,人们有这样的反应也很正常。”他在小心翼翼地斟酌,在回应的度上做着精良的把握。一些媒体把他做广告的方式甚至和中国企业野蛮生长的原罪联系在一起。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快:快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留给每个人的时间都在变少。快的反应链条是,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但是当我们把大把的时间消磨在不断的游戏中时,我们的生活其实很慢。
碎片: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商业机会在每个碎片里争夺,没有最小,只有更小,但也有一点很奇怪,我们接触的内容越来越多,但真正对我们产生实质影响的平台,不会超过5个。
进化:这是相对于快而产生的一种模式。就是先快速攫取市场,再进化。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当拼多多上市时,还是引来了轩然大波。
中国的社会以及人群分化是这场争论诞生的社会现实背景,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争论,但,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承认市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依然不忘商业的初心。虽然广告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依然有让这个世界越变越好的勇气和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