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多收”英雄社区要变“真英雄”

“一麻多收”英雄社区要变“真英雄”

首页动作格斗英雄社区更新时间:2024-08-03

眼下,杨瑞军有些犯难。

这位达州市大竹县杨家镇英雄社区的苎麻家庭农场主,200亩苎麻正值收割期,他采用打剥机剥麻,给工人的薪水开到了每天120元以上,但招工并不是那么容易。

航拍苎麻基地

“村民都要把自家的苎麻收割完了,再出来打工。”杨瑞军说。

道理很简单:收割自家的苎麻比打工收益高。在英雄社区——这个大竹县苎麻种植老基地,现今,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苎麻。根据普遍经验,一亩苎麻比一亩玉米,年经济效益高出3000元。

路边随处可见村民搭竹竿晾晒苎麻 袁城霖 摄

靠着苎麻,英雄社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变“真英雄”。

亩均年经济效益高出3000元

宁种苎麻,不种玉米

苎麻一年可产三季,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头麻秧,二麻糠,三麻霜”,这段时间正是头麻收割期。

6月4日,川观新闻记者从大竹县城前往英雄社区杨瑞军的苎麻基地,沿途随处可见村民院坝里搭在竹竿上晾晒着打剥后的湿麻。

甘在蓉在院坝晾晒湿麻 杨迎 摄

约30分钟车程后,斜山坡上一大片苎麻映入眼帘,每根苎麻足足有3米高。循着苎麻林间机器的轰鸣声前行,两组工人正操作打剥机剥麻,一把苎麻“喂入”打剥机后,茎骨被打碎,留下了皮质层(湿麻),它在阳光下晾晒两三小时即成可销售的干麻。

“这片是20年以上的撂荒地,2018年我开荒种苎麻。”49岁的杨瑞军,常年在外务工或做点小生意,几年前回乡做起干麻收购生意。后来,杨瑞军不满足于仅仅是赚点差价,他看准苎麻行情好,自己建起苎麻基地,从“麻贩子”变成了“麻老板”。“去年产干麻约17吨,今年初步进入丰产期,预计产量达到30吨。”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杨瑞军开荒种苎麻。放眼整个英雄社区,村民同样用脚投票。

杨瑞军操作机器打剥苎麻 韩黎 摄

在英雄社区5组村民甘在蓉家中,她正忙碌着用麻刀打剥苎麻,在与记者聊天时,甘在蓉也没停下手中的活。

“这玩意儿挣钱,干劲大哦。”甘在蓉乐呵呵地说。

收益到底有多高?甘在蓉娓娓道出一笔账:一亩大概施一包(80斤)尿素肥料,年产干麻300斤,按每斤13元计算,总产值4000多元;如果是种玉米,亩产1000斤,每斤1.2元,价值1200元,而且玉米更耗肥料。相比种玉米,苎麻每亩多增收约3000元。

航拍苎麻基地

甘在蓉家除了水田,以及种蔬菜的土地,其余均种植苎麻。她也种了玉米,不过那是借外出务工村民家土地种的,“自家的地肯定首选种苎麻。种玉米的地,他们哪天打工回来了,我就把地还给他们。”

这笔简单好算的账单,让村民很容易在苎麻与玉米之间作出抉择。

在隔壁4组,涂志碧家也是在自家地种苎麻,借他人的地种玉米。曾做过心脏病手术、没法出力气活的她,道出了种苎麻的另一个优势。

苎麻近景

就两个字,“撇脱。”涂志碧说,种苎麻管理简单、轻松,每年施两次肥料、打一次除草剂,也不用松土,就这样就可以收麻了,一年满打满算忙活一个多月。反观种玉米,要播种、移栽、除草,活路多,而且季节性强。

“种苎麻,对劳力没有要求,七八十岁的人都能干,连卖干麻都是有人上门来收。”涂志碧说。

涂志碧家今年苎麻收成甚好 杨迎 摄

皆备这些特点,苎麻成了英雄社区的富民产业。英雄社区党委*肖开兵介绍,虽没有统计全社区的苎麻种植面积,但全社区凡没有外出务工的家庭,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苎麻。

今年,英雄社区计划再扩种1000亩,进一步壮大规模。“苎麻就是社区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做‘真英雄’当然要用‘拳头’说话。”肖开兵笑着说。

政策精准滴灌

老产业绽放新花

苎麻,在大竹县并非一个新兴产业。因“三山两槽”的独特地貌,加之气候土壤条件,这里拥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大竹县苎麻产业的一个高光时刻。

甘在蓉回忆,1984年,她家修砖墙房,仅靠一年的苎麻收入就修起了,“那个时候干麻每斤8元,猪肉每斤才1元。”大竹县苎麻面积最多时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打剥苎麻

上世纪90年代起,受大环境影响,苎麻价格急转直下,最低时仅售两三元一斤。“让人感动的是,即便在行情最差时,村民也没有放弃种苎麻。”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助理高级工程师罗显义很有感慨,村民对苎麻感情深厚,尽管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基础还在。

这也让后来大竹县大力振兴苎麻产业之时,拥有“地利、人和”。

大竹县把苎麻作为大竹县农业的首位产业来抓。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于萍介绍,2015年起,大竹县在财政资金再吃紧的时候,每年仍拿出300至500万元支持苎麻产业发展,并且成立了苎麻产业发展中心,专班推进产业发展。

这种支持主要包括基地建设、苎麻制种和育苗、地力培肥等。

机械化打剥苎麻

以制种为例,因苎麻属于草本植物,难在繁育。而以前的常规品种,产量低,不利于农民增收。多年来,大竹县苎麻研究所以及达州市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专注新品种研发,研制出川苎4号、8号、11号、16号优质品种,免费发放给老百姓种植。

罗显义说,常规品种单纤维支数1600支左右,最新的川苎16号,平均单纤维支数达到2200支以上,“也就是每克麻(线)可以拉成2200米的纤维,是优质高产的品种。”

品种更新,英雄社区村民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家的品种就是2018年在村上领取的。”甘在蓉说,相比以前,新品种树高、皮肉厚,亩均产量至少翻一番。

此外,大竹县建基地及配套,给予种植大户发放肥料,每年200至300吨。

杨瑞军的家庭农场即是获得实惠的典型。去年,他领到了10吨肥料;目前苎麻基地内一条3米宽的产业道已经完成毛坯路,接下来将由政府免费硬化道路。此外,基地内还建有育苗圃,由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选地、整地、播种、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政府的支持给了我发展产业很大的信心。”杨瑞军说。

市县集中力量支持

麻农对钱袋子很有信心

把苎麻打造成富民产业,让麻农钱袋子鼓得更大,达州市、大竹县还有一揽子政策举措。

剥麻大赛

“今年村上接到任务,要收购干麻8吨。”肖开兵告诉记者,将采取政府代收的模式,实现市场保护。原来,去年干麻最高收购价达到15元,均价也有13元,但个别村民有卖过8元,严重低于市场价,“政府集中收购,确保村民的收益,同时以集体抱团闯市场的方式,来实现更优的议价甚至定价能力。”

在达州市的规划中,未来计划使用大数据对大竹县的麻农“上线”,具体到每家每户掌握其种植情况,“有利于规范品质,以及政府做决策等。”于萍说。

此外,针对目前尚有部分村民种植川苎4号等品种不够新的情况,大竹县力求让每家每户都种上最新品种,实现高产高质。

鼓大钱袋子,大竹县还瞄准“一麻多收”。

于萍介绍,正在引进业主,利用苎麻打剥后的麻骨作为基质,栽培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实现麻骨“变废为宝”,村民多一份收益。种植川苎2号,生产青贮饲料。

此外,大竹县持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每年投入几千万元资金,进行新品种试验示范;加强机械化收割和打剥机器的研发与推广,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朝着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我们还在加力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于萍说,实现产业连片发展,吸引更多像杨瑞军这样的人才回乡种植,为乡村振兴积蓄更多力量。

政策精准滴灌培育富民产业

振兴苎麻产业,把它培育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2015年开始,大竹县在财政资金再吃紧的时候,每年拿出300至500万元支持苎麻产业发展,通过基地建设、苎麻制种和育苗、地力培肥等方式培育产业,其中研发出川苎8号、11号、16号等新品种,让产量翻番,这些种苗免费发放给群众,激发村民种植苎麻的积极性,助农增收。

苎麻串起“三个产业”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

苎麻的价值不只是为麻纺提供纤维原料,而是集合了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苎麻,不仅是培育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产业”,更是记录乡愁的“文化产业”。

苎麻作为民族特色产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有“高潮”和“低谷”。在市场冲击和洗礼下,如何有效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政府部门的重大命题和难题。大竹县在经济困难时期,认准了产业前景,抓住了科技引领产业的“牛鼻子”,联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精准发力,做到了品种、耕地、管理技术“三到位”,道路、销路“两畅通”,切实解决了麻农生产难、运输难、销售难的问题。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发展苎麻大有可为,未来还期待更多的创新之路、奋斗之路。

(除署名外,图片由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提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