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年“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 及《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曹发山(果洛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致敬改革开放40年‘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这是果洛藏族自治州文化艺术界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果洛州文化体育广电局向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
多杰坚措(果洛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体广电局局长):果洛是全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 表现形式最独特、本真性保持最完整、说唱艺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 享有“格萨尔故乡”的美誉。自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历届果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格萨尔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于 2014 年7月获批设立,2016年12月同意实施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总体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果洛藏区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我省长期以来对格萨尔文化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认可。今天,我们专题召开“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出版座谈会,是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抢救、记录非遗项目的一项重点工作。出版发行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是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梅卓(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力挖掘、宣传和弘扬蕴藏在果洛高天厚土中丰厚的文化资源,展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不断打造果洛地区独具特色的《格萨尔》文化品牌,已成为历史赋予果洛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这套图书代表了果洛文化的整体样貌,图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果洛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宣传果洛、展示果洛、扩大果洛的对外开放和交流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马钧(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日报》社会文化专刊部主任):今天我们讨论的《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实际上是含纳在古岳的一个系列化的构思当中,即喜马拉雅北麓非虚构作品。这是一个宏大的架构,对于青海文学来说可能是首次,所以我们认知这个作品的时候可能要回到这个大系列里面,才能说出它的分量。虽然我们今天局部地把这部作品作为特写镜头加以研讨也能说出一些东西,但是仅从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有雄鹰般的高度和广阔度。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岳先生的视野是非常不凡的,把果洛的文化样本放在世界语境当中是着实让人震撼的,远远超出了地方文学的范畴。就像格萨尔,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而不是地区性的。所以我觉得他的文化视野在他的作品中利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各个方面的资源,也动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岳先生作为一个记者的敏锐,以及文学表达的质感,非常抒情、非常优美。同时我觉得古岳先生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积累,这是一种思想的积累。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深沉的一些哲学化的思考,这可能也是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古岳先生以他多年的读书经历和精神追索作为文本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说,这本书对果洛的书写带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这种格局我非常欣赏的是我们没有把它仅仅局限在青南地区或者是青海这样一个小的疆域里。它的意义可以放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或者更高远、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研讨。而且他的作品实际上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尴尬,因为对于作品我们很难定性,散文、学术专著都不准确,是跨文体的文本。虽然我们见过很多文化散文,但这个跟文化散文又有着骨骼上的区别。因为它有着更多的个人体会。新闻人脚步的痕迹在这部书里体现很深,智慧的果实到处绽放。
郭建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法制报》副总编辑)∶古岳先生的这部新著,刷新了青海作家书写本地文化的模式。这是一种具有唐卡光彩和气息的写作:作家的构图不似山水画以线条和意境取胜,也不是像油画以浓重的色块和形体展示事物的细腻和丰富。古岳以大时空观和生命观作为底色和呈现背景,这就像是我们观看许多佛本生题材的唐卡一样,在一瞬间感知、感受和感悟无数时空的邃远和深旷。这样的宽度和深度,使得果洛这块极具藏文化芬芳的土地,有了一种根性的表达。作家仿佛具有透视功能,深入果洛的文化肌理,深入这块大地的记忆、梦境和独特言说方式,进而凝练出了古岳式的混合自然科学、人文体验,以及新闻与文学美质兼具的文体。我要说,古岳式的非虚构表达,已经在青海的同类文体中居于前列。即使置设于中国当代文坛几度潮涌的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中,也是无可代替的精品。
这是古岳先生踏入报社成新闻记者、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观察者、报道者和保护者的那一刻起,自当成结此书的缘分;也是作家长久地感恩于生活于这方土地的人们,感念于这片土地特有文化的光泽而领受的宿命。让读者欣喜的是,作家就目前而言,在果洛结出最为丰美的果实。《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展示了果洛自然的丰富,也显示了人文的厚重和独特,还通过文字描述了一个个具有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所有的元素紧密地形成了一个“织体”,无论从哪一章阅读都有推开所有门窗的效果,从而感受到作家对于生,对于生命,对于众生的观察、思考和悲悯之情。就像有人在评论英国作家切特斯顿时所说,从他的小说取下任何一章,都像是从地球切下一角,这一角上的人们和各种事物,仍然按照小说的生活轨迹运行着。古岳差不多也以这样的效果,展示着果洛的方方面面,展示着格萨尔的玛域,展示着生活在史诗(哪怕这种时空正在改变)语境的万物生灵。
这部书因此奇妙地和致敬改革开放40年——国家级格萨尔(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构成了多重夹角,相互折射、叠映出了一个文化的果洛,格萨尔的果洛,万物生长,众生有情的果洛。
云公保太(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处长):《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的作者倾心倾力倾情,以实质性的质朴而生动的记述将雪域高原腹地——果洛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越的资源禀赋、浓郁的地域特色、形态多样的传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通过行与思、观与析,并注入无染的赤诚情感,精锻出一件无价精品呈现出来,供世人品鉴。
李皓(《西海都市报》专刊部主任):古岳先生是一位对生活以及乡野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超浓度的感情,才促使他永不疲倦地行走在青海辽阔的洪荒大野中,并努力地在这片土地上找寻着属于自己对生命的认知。
古岳先生用不同的视角,一遍又一遍摩挲着赖以栖身的大地,并对这片土地上的众生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巴颜喀拉的众生》中有着明晰的体现。他对这片大地的体悟是他悲悯情怀的流露,这种体悟是当下的,更属于比当下更渺远的时空。同时,古岳先生在《巴颜喀拉的众生》中对自己的体悟作了理性的思考,思考角度之新颖、触及领域之宽泛令人震惊,正是这样多维度,多层次的表达,让这本书立体地呈现出了一片土地的风貌。
如果说,爱和悲悯这种情怀是古岳先生这样一位文化行者在大地上的行走和描述、观察和体验的精神原动力的话,那么深刻的思考则将他对生活和大地的体验,提炼成了一种带有启示意味和个人标识的文学气象,这一点难能可贵。
李静(自由撰稿人):古岳老师说他并不是一个野生生物学家,也并非自然博物学家,而只是一个自然的书写者。他说他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想留住一种记忆。可是我在他的文字里看见更多的却是呼吁,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呼吁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等等。他在文章里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而我以为,他一直为自然书写是因为他所有的信念都已长成慈悲,开出花朵。他与他周围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在每一次的远行中都能邂逅美好,邂逅一只动物带给他的生动表情,邂逅一朵花开的声音。于是,他与那些毫无杂念的生灵在一起,身上也多了高洁的品性。
刘大伟(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无疑是一部融文学创作和学术探究于一体的跨文体写作范本,整体上呈现出开阔、扎实、厚重的文本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作者颇为显明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广度。这也令我想起以阿尔奈、汤普森为代表的“芬兰”学派,他们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探源、故事异文的传播路线、故事的系统分类等工作,为世人廓清了传统故事的类型母题和传承变异问题。古岳先生显然也在讲述藏地故事,然而他与前辈学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故事的搜集讲述过程中,更加凸现了故事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彰显了传统与信仰的魅力,闪现了思想与文采的光焰。另一方面,古岳先生扎实的田野作业能力也令我想起了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作为“功能”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曾深入新几内亚南部的迈鲁岛和加那利群岛,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独立的田野作业,撰写完成了《澳大利亚土著家庭》《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巨著。与此类似的是,古岳先生多年深扎藏地,完成了《生灵密码》《巴颜喀拉的众生——藏地的果洛样本》等著作,其田野作业的扎实程度在青海文坛恐怕无人能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格局与情怀,确实值得称道。文如其人,我愿这样总结我眼中的古岳先生:他是一位思考的学者、行走的作家、人与自然最真诚的朋友。
诺布旺丹(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今天来能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很高兴。在座的有不少是我的前辈,虽然这些年我不在青海,但他们对青海文化所做的贡献一直令我感动。我的老家在贵德,我对青海的感情很深。因为长期从事格萨尔工作,所以我知道我们能从国家申请到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评审过程我清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提出、申请、获得省委省政府支持到获批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说几个人就能做到的。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也想向诺尔德老师以及所有为申请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付出辛勤劳动和智慧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和敬意。今天的活动很重要,体现出青海省作协和果洛地方政府的高瞻远瞩,这不是泛泛地推,而是有抓手、有效率地推介青海的作家和作品,推介青海的文化。
董·诺尔德(原果洛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格学专家):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果洛的发展变化,让人高兴。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得益于大家的努力。正如诺布旺丹所说,是很不容易的。建立之后各级党委政府都特别重视,在积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在这样的时候,推出来的这些系列书籍,特别有意义。你们做了一件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格萨尔文化、对果洛都有很大的贡献。接下来,第一是认真学习,第二是该翻译的翻译,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诺布旺丹:古岳是我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上大学时的老同学,他的这部作品与我们传统的写作与思维是不一样的,这本书里处处渗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就是保护文本保护艺人的同时,还得保护语境,即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必须在保护“语境”的前提下去做,保护语境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王文泸(《青海日报》原副总编辑):古岳能写出这样一本有文化价值有分量的书,在我看来得益于四个方面的条件。这四个条件对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人都有普遍的意义。第一、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写作的基础,空中楼阁迟早是会崩溃的。大家都知道,古岳是我们《青海日报》非常优秀的记者,也是《青海日报》最能吃苦的记者。从业以来30多年间,足迹踏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可以说他对基层的社会关系、生产生活状态的了解某些方面可能超过了一般资历不深的乡镇干部。搞文学创作的人没有这一点是不行的。第二、思考的勇气和思考的能力。我们对生活的了解一般来说就停留在生活的表象,常规的新闻报道也是反应新闻的表象,表象后面还有生活的实相,实相后面还有真相,要把它了解通透的话,真的要动一番脑筋好好思考,要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判断。我跟古岳过去是老同事,是上下级关系。我很早就发现他的思考跟一般人不同。20世纪80年代,青海牧区还在推广网围栏,怎么样实行冬季牧场,怎么样划分科学。政府花费很多力气,在牧区提供免费网围栏材料,但是他当时就提出网围栏会对未来的牧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我听了很吃惊,我估计当时一些生态专家可能还没想到这么远的问题。第三、综合素质。一个人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就算是你掌握了好的素材,也掌握了好的文字表达技巧还不行。综合素质太重要了,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素养、历史文化知识、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思想肤浅的人能够写出深刻作品。提高综合素养的前提是多读书,但即使是中外名著也是汪洋大海,穷其一生,读得了多少书呢?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者说仅仅为了扩展一下知识面去读书,那不行。对写作的人来说,要有目的地去读书。我们从古岳的作品中就能感觉到,他读书是有目的的。多少年来,他一直关注江河源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生命价值、内心冲突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他所读的书肯定是和他所追求的目标有关,所以他读的有价值,读出了效率。第四、执着的精神。很多人搞写作从兴趣出发,心血来潮写出一篇东西,偶尔出一部书便销声匿迹了。回溯过去几十年,有多少年轻人拿起背包意气风发地从文学道路上出发。几十年过去,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走丢了。一条道走到底的人并不多,一条道能走下去这是很大的幸运。
叶拉太(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导):首先,祝贺果洛州在“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的成就,这两年时不时地听到果洛在这方面的各种贡献,确实很不容易。这次又展示果洛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系列图书成果,值得庆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说白了首先要打造一批文化品牌,果洛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能把格萨尔作为自己的文化品牌,再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这个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好,果洛可以在藏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提供参考方案和智库建议,从而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引领藏区。
同时,也感谢青海省作家协会牵头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参与果洛州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具体的建设工作,是一种担当和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发挥自身优势,以文艺工作(创作)来推动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值得敬佩。
最后,果洛作为国家级“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在较短时间内组织专家推出这样一批成果,既是难得的,又是应该的。为什么呢?是因为文化生态区要从打造文化生态和保护文化生态的角度去发挥作用,在全省范围内要发挥引领作用。这次推出的这批系列图书成果,很好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值得肯定和赞扬,希望在此领域继续创新和发展,推陈出新。
马海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宣传文化处处长):作为《格萨尔》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诗肖像》一书的策划、实施、成书、出版,对进一步推动《格萨尔》文化的发掘、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站在《格萨尔史诗》传承的时间维度上,《史诗肖像》就是一个断面和时间切片。为我们分享和贡献了27位讲故事的人的故事、还有森姜珠牡俊女藏戏团的故事。呈现了他们与《格萨尔》的前世缘,今生梦。讲了他们寻常生命中的不寻常机遇。讲了他们与“伏藏”的缘分,讲了他们“掘藏”的奇遇。让我们真切感知到了文化传承者的执着守望,他们的魂牵梦绕,以及他们的忧伤和迷途。在《格萨尔》的基因遗传中,这些普通而伟大的生命等同于史诗的精神内核四周的羊水和胞衣,传奇和诗句脱胎而出后,向时间的纵深流传,他们却被留在时间的河流此岸。现在,有了《史诗肖像》这本书,有了这些同样用情怀和敬意写成的白纸黑字,当代《格萨尔》传人的面孔和背影将被我们深深记住,不再忘却。让传承者与伟大的史诗并列在一起,成为史诗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格萨尔》就是这样一部文化总成,也是一部关于民族灵魂的传记。各位作家、诗人独特的注目和阔大的视野,将《格萨尔》在当代的传承细节、人文脉动、慈悲意境、血脉曲线、掘藏之谜以及传承者生命里的多重身份,或平静或激情地呈现给我们,让我们通过这些感性细节,了解史诗演进历程的原始内核和文化魅力,引领我们在不同维度领略史诗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辛茜(自由撰稿人):进入果洛,犹如进入了一座格萨尔史诗文化博物馆,在采访写作过程中,我认识到,格萨尔史诗文化遗产的复杂、多维,是融入藏族人民生活结构、信仰、知识体系等多方面,无法孤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方式,反映出物质与非物质环境中的多重关系。其次,作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类型,对格萨尔史诗文化的研究,应从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文化景观”的角度去理解。这和著名学者诺布旺丹先提出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必须在保护“语境”的前提下研究的看法是一致的。另外,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目标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核心的世界遗产保护,来源于人类与土地共存、生存环境共存、精神与创造性共存,保存自己文化,自身生存环境的意愿。
冯晓燕(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格萨尔》文化系列图书出版是对于《格萨尔》史诗丰富传承的生动描述。在《史诗肖像》两卷本中,读者通过十余位撰稿人用汉字书写的方式,认识并熟悉了多种形式的对《格萨尔》史诗的记载与描绘。《史诗肖像》的撰稿人作为格萨尔文化的研究者、翻译者、采访与体验者,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对神秘的多样貌的传承者和文化现象,进行生发于思维主体的思辨和追问,他们或诗意的抒情,或用细节的生动描绘、情节的起承转合,来详实地记录样貌、气质各异的传承艺人,读者因此看到一个多元立体的传承者谱系图。作为“活态”史诗无论是说唱艺人、绘画艺人还是书写艺人等,都是在创作中丰富着史诗的内涵。艺人们通过“梦境”或外在媒介唤起深藏于内在的记忆形式,这是一种具有伸缩性的文化传统。《格萨尔》史诗的传承通常将储存在人脑际之内的信息,通过具有特殊意义的标记,如“仲夏”“铜镜”等为传承人提供了有关历史本身的记忆线索,而不断的生发和延展开。史诗来源的神秘性和多样性也带来了艺术世界的丰富性,从而使得《格萨尔》在千年传承中处于连续的创造状态,这也正是《格萨尔》史诗的生命力所在。
李明(自由撰稿人):《史诗肖像》以如此大的力度来关注我省的格萨尔文化,这应该是第一次,持续时间长、参与作家多、采访艺人广泛、报道深度前所未有,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形式,不论对于新闻,还是对于文学,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这也是发展过程中,冲撞的产物,使我们看到了格萨尔文化外在的现状,也使我们看到了这种文化潜在的力量。青海作协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给青海的格萨尔文化储存了一座富矿,也许在今天看来,我们还无法看清楚这座矿藏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未来,我相信《史诗肖像》会成为青海文化的一张名片,为我省格萨尔文化的发展、传承和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格萨尔文化研究者提供翔实而丰富的素材。
悦兰(自由撰稿人):“我是个青海人”,在外地,我会这样介绍自己。“青海人”是我的一个标签。但是当我独自安静下来想“我是青海人”这个概念时,我有点茫然,因为我对青海文化的了解仅仅限于西宁地区,以及其他河湟地区一些汉族文化,而对青海广大的藏区,我茫然无所知,也不知道从哪里去接近它。“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无奈和无力导致了我文化自信的缺乏。“史诗肖像”栏目正好给我了一个了解藏区文化的切入口,从这里进去,又从这里出来。当我再次面对藏区广袤的草原、绵延的河流、雄浑的山峦时,我不但能看见,我还能听得见,摸得着。我想说:“果洛吉祥!”“格萨尔文化吉祥!”
李皓:说实话,在赴果洛采访之前,我对格萨尔史诗只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虽然此前我也读过作家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传》,可是阅读的感受和阅读汉族的神话经典别无二致,直到我走进果洛,走进那片充满了神性色彩的土地时,才真正了解了格萨尔史诗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部至今仍对藏族人的生活和精神有着重大影响的史诗巨著,这也是藏民族悲壮历史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必须承认,此前虽然学术界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可是,面对今天的文化生态,这样的研究依旧是不够的,而这也更加凸显出了《史诗肖像》出版的意义。
葛文荣(青海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片人):格萨尔文化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知道尽管我不能从事格萨尔文化的专业研究,但是从此以后我对于格萨尔文化是敏感的,亲切的。在玛多采访的七八天里,我跟着格萨尔艺人更藏坚措几乎走遍了当地有名的格萨尔文化遗址,在追寻岭国记忆的过程中,真切感受着更藏坚措前世梦今生缘的神奇。那些天,我质疑、我敬佩、我寻觅、我沉醉。以我接受过的教育和自己掌握的知识,一开始不能接受唐热活佛隔空抓物的可能,也不能接受更藏坚措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穿越。但是,当我跟随他们每天奔波于玛多那片高天厚土时,我感觉到了格萨尔文化中这类神秘的现象,在这片神圣土地上出现的可能性。我甚至也有了一种在岭国与现实的玛多之间穿越的感觉。于是,我也开始向内寻觅,寻觅这种文化现象在这片土地上出现的根源。试着理解格萨尔文化艺人的内心,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寻觅岭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记忆。我仔细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敬佩他们对格萨尔文化义无反顾的热爱。这个时候,我蓦然理解了更藏坚措在阿玉迪大风中的静静地矗立和他眼中的眼泪,理解了丹贝尼玛魂牵古堡的初衷,也理解已年逾花甲、依旧为格萨尔文化奔波的唐热活佛。于是,我对孕育伟大母亲河黄河的这片土地,对格萨尔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同时也对站立在青藏高原上进行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侃本(省文化馆《群文天地》藏文版主编):作为《格萨尔》文化之乡,果洛州充分挖掘《格萨尔》史诗文化,出版发行了一系列出版物,尤其是今天推出的这套丛书,不仅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果洛格萨尔文化历史,而且必将推动《格萨尔》史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曹发山:感谢各位的精彩发言。座谈会到此结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版内容根据座谈会录音整理,有所删节。整理人:王丽一 张殷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