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该如何评论这位东晋权臣的一生

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该如何评论这位东晋权臣的一生

首页角色扮演傲世火龙合击更新时间:2024-05-02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东晋是一个士族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侵轧的王朝,而皇帝不过是各方势力平衡下的一个产物或者说是一个摆设而已。在这样一个非典型王朝中,不允许一家独大,不仅是平常百姓出头很难,即使是士族出身的人想要打破平衡也绝非易事。

而桓温就做到了。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是一个枭雄,但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枭雄不一样,桓温更看重的是“名”,无论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

要评判桓温的一生,就不得不说他的功与过。

一、少年意气

桓温出身于谯国桓氏。桓氏从汉朝开始就是名门望族,发展到桓温的父亲桓彝这一代时仍然是世家大族,桓彝本人也是“江左八达”,是江左名士。

公元328年,为抵御反叛朝廷的苏峻,桓彝死守宣城,被叛军将领韩晃以及江播等人所*,身为桓彝长子的桓温时年十五岁。父亲桓彝死后,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江播病死,桓温于是装作去吊唁,胸怀利刃,在葬礼上手刃江播三个儿子,报得父仇。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桓温行事果决,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士;另一方面,桓温不会被世道的条条框框所约束,敢于建功立业,为常人之所不能为。

二、灭成汉

公元346年,桓温趁成汉内乱,率军西伐。此时的桓温已经娶南康公主为妻,受宰相何充、会稽王司马昱赏识,接庾翼的班,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镇守荆楚之地,成为东晋重臣。而此时的成汉政权经过一系列内乱之后,帝室与各大士族之间矛盾重重,成汉皇帝李势*人夺妻,残*忠良,荒淫无道,正是桓温灭成汉的大好时机

桓温率领袁乔、周抚、孙盛等人抵达彭模,听从袁乔“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的建议,率军直取成都。恰好这时候的成汉大将昝坚犯了个致命错误,以为桓温会从犍为进军,便率人在犍为等着,没想到桓温已经打败成汉大将李权、一路*到成都城下,等昝坚反应过来的时候桓温距离成都城只有十里之遥。

李势亲自率军与桓温战于成都城外,桓温战事失利,损了手下大将龚护,自己的马也被射死,晋军大惊,想要撤退。但是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很多时候历史就是被一个巧合、一个小人物甚至是一个小错误改变的,桓温也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误会扭转了整个战局。手下击鼓的士兵以为是要进兵,把本来的鸣金收兵变成了击鼓进军,袁乔则趁机拔剑督战,激励士气,顿时间晋军士气大振,大破李势军队,从而攻进成都城,赶走李势。

公元347年,李势顺理成章地上降表,舆梓面缚投降桓温,桓温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便灭了成汉政权。

成汉的灭亡有历史的巧合,更有其必然性,桓温不过是给本就风雨飘摇的成汉政权推了一把力,加了一把火而已。也正是通过灭亡成汉政权,桓温声名显赫,声威大震,光是这一个功劳就足以使他傲视东晋朝野,成为东晋最能打仗的一个统帅。

三、北伐

灭了成汉后,桓温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刚好在这段时期,东晋掌权者重新洗牌,庾冰、庾翼、何充等人相继离世,入朝辅政的是此后与桓温相爱相*的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清心寡欲,擅长轻谈,但他包括许许多多的当朝名士都不允许桓温一家独大,于是司马昱找了一个人来制衡桓温,这人是殷浩。

东晋名士把殷浩比作管仲、诸葛亮,“于时拟之管、葛”。论排场,殷浩足够大,隐居十余年,就是不出山。但是论才能,把他比作管、葛是对二人最大的侮辱。公元352年,在桓温的屡次要求北伐呼声中,司马昱以殷浩为统帅,率荀羡、谢尚等人北伐,以期建立功勋,制衡桓温。殷浩重用羌人降将姚襄,结果反为他所卖,中了姚襄埋伏,大败而回,成为一时笑柄。

殷浩失败后被废为庶人,东晋朝野这才意识到真正能打的只有桓温一人而已,桓温也借机独揽大权,开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温率四万大军从江陵出发,向北打到青泥。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苌、三子苻生以及弟弟苻雄率大军与桓温战于峣柳,这一战十分惨烈,苻生左冲右突,表现勇猛,但桓温率军力战,*退前秦兵。之后桓温驻军霸上,乡亲父老都执手大哭“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后来桓温粮草不继,麦子又被苻健派人收了,只好退兵回国,退兵过程中损失惨重,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意义十分重大,这是西晋灭亡以后,第一次有人重回故地,而且战斗过程中射伤苻苌,健、苻雄、苻苌三人都在不久后死去,前秦开始进入苻生的暴政时代。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356年,桓温率军攻打洛阳。此时的洛阳由东晋叛将周成占据,而姚襄也在攻打洛阳。于是桓温与姚襄在洛阳城南的伊水相遇,姚襄故技重施,派人设下埋伏,静待桓温,但是桓温不是殷浩,早就看透了姚襄计谋。姚襄此计不成,只好与桓温正面交锋,双方交战于伊水,姚襄大败,周成投降,桓温入主洛阳,修缮园陵。

桓温的三次北伐中,以第二次北伐成果最大。但是整个东晋士族都在与桓温抗衡,阻挠北伐大计,桓温再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数年后的洛阳又得而复失。

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公元369年,这次的对手是失了慕容恪的前燕。桓温带着桓冲、袁真、郗超、朱序等将,率领五万大军一路北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连败前燕大将慕容忠、慕容厉、慕容臧等人,前燕只好向前秦割地求援,甚至考虑迁都回辽东龙城。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桓温遇到了战场上最强的对手——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吴王,才能不在慕容恪之下,在英雄辈出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都赫赫有名,战功卓著,这时候已经成为前燕救命的稻草。他得到前燕皇帝慕容暐的重用后,与桓温相峙于枋头。

而桓温遇到劲敌慕容垂后,再次遇到了粮草的问题,又与慕容垂几次交手不利,只好率军南撤。桓温一路撤,慕容垂一路跟,终于在襄邑找准时机,与早就埋伏在此的慕容德夹击桓温,而前来增援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则趁机痛打落水狗,前燕、前秦合击桓温,桓温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败仗。

此战,东晋方面损兵折将,死伤三万余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大败而告终,给桓温的军事生涯蒙上了阴影。然而,第三次北伐一样意义深远,前燕为求前秦的援兵,曾许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但是打败桓温后慕容暐反悔,前秦天王苻坚则以此为借口进攻前燕,从而统一北方。

桓温既没有祖逖的忠肝义胆,正气凛然;更没有刘裕的战果累累,气吞山河,更多的是东晋王朝内部的勾心斗角、桓温的一己私利和坐失战机,三次北伐显得不那么纯粹,不过是给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已。

但是在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大环境下,桓温殊属不易。在第二次北伐取得洛阳后,桓温曾经上表请求迁都,东晋君臣已经偏安惯了,无人同意,才冠江东的孙绰便直言迁都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

东晋上下只是想窝在江南,得过且过,同时士族之间达成平衡,所以桓温的数次粮草不继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权倾朝野

第三次北伐大败后,桓温声望大减。于是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来提高威望,公元372年,桓温废掉晋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是一个典型的清谈家,与桓温既是好友又是政敌,当年司马昱就是为了打压庾氏才让桓温上位当了荆州刺史,之后桓温持续坐大,司马昱又不得不转而打压他,从好友变成政敌。司马昱继位后,战战兢兢,每次见了桓温都以泪洗面,桓温想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成。

之后桓温继续剪除异己,先后害死司马晞、司马晃以及庾氏一族,连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谢安见了桓温都以君臣之礼相见。

司马昱在位仅仅八个月就病死,桓温本以为司马昱死后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没想到诏书被王坦之、谢安一改再改,只等来了一个“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要自己辅佐晋室。

桓温大失所望。公元373年,桓温在姑孰病重,弥留之际仍然想得到朝廷“加九锡”的赏赐,但是谢安、王坦之二人在朝中万般阻挠,将诏书改了又改,终于熬到了桓温病死。

终桓温一生,有称帝野心,离称帝也只有一步之遥,但始终没有触及到这个目标。直到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在建康称帝,才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

五、真名士自风流

很多人认识桓温不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不是他的北伐,不是他的“庚戌土断”,而是因为辛弃疾的那句“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桓温是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这在东晋的清谈名士中显得格格不入,那些名士自诩风流,但是桓温才是真风流、真性情。桓温自比刘琨,当老婢说他和刘琨长得没那么像的时候,桓温“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流露出真性情。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枭雄敢像桓温一样这么直白地说出这句话。

有一次桓温穿着戎装,好友刘惔问他“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回答“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朝君臣崇尚“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无人怀念故土,虽然桓温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他好歹北伐了。不可否认,从某方面来说桓温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倘若晋廷上下一心,志在统一,那桓温是不是会甘心做个祖逖呢?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花,我就是桓温桓宣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