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还看金庸吗?看海宁如何打好这张“金”牌

当代年轻人还看金庸吗?看海宁如何打好这张“金”牌

首页角色扮演傲视龙城2023更新时间:2024-04-26

潮新闻 记者 褚晶君

一人,一城江潮,诉不尽的江湖故事。

海宁,文脉渊远,流淌在“千里波涛滚滚来”的江潮中,跃动于“青青毛竹山,悠悠花溪水”的花溪水里,印刻在潮城的文化气息间。

这里亦是金庸故里,檐角楣梢都是故事。

今年3月10日,是金庸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有人说,金庸的含“金”量在减少,年轻人不再读金庸小说;但也有人说,金庸的江湖并未远去……当下时代,海宁如何打好这张“金”牌?

“江湖”并未褪色

2024年,金庸,是一个热词。

武侠主题街区开张了,百年纪念展开展了,金庸故居开放了……在金庸先生的老家嘉兴和海宁,金庸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如约而至,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缅怀这位践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师。

金庸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嘉兴市委宣传部 供图

有人说,金庸先生是“一人江湖,江湖一人”。从1955年首部武侠小说问世算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金庸先生的作品早已成为经典,金庸先生其人也已成为传奇。

“金庸一百年,也是百年一金庸!”金庸小说研究专家陈墨认为,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武侠小说作家,他是一两百年来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流行文化大潮的来临,年轻一代的娱乐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年轻人还看金庸吗?

一份《当代年轻人“金庸成分”报告》显示,有9成以上95后看过金庸武侠小说或影视剧,00后则接近8成。这说明年龄越小,没看过金庸作品的比例越高。

“金庸读者少了,说明它经典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金庸作品已经进入大家热劲过去了,学界在分析、争论了,进入经典化。“一个作品,肯定得经过热的时期,然后才能经典化。”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哲声认为,“金庸热”的余温仍在。“不敢说金庸小说以后会怎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百年之后鲁迅小说会存在,我敢说,金庸小说会存在,但我不敢说金庸所有小说都会存在。”

从浙江图书馆发布数据来看,金庸连续3年上榜浙图年度最受读者欢迎作者前5位,其著作位列借阅榜单前10位。2019年到2023年间,杭州地区各区县公共图书馆借阅金庸作品约5万册次,借阅人数9600人次。

“今天我们纪念金庸,怀念金庸,研究金庸,还要说一句话,那就是‘万年武侠’。”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认为,文学可以,武侠小说可以,侠义精神可以,可以万万年,可以流芳百世。

历史的车轮可能湮没了这些璀璨明星生活的痕迹,但在这里始终有他们的气息。他们的故事里,依然有我们的源流活水。

金庸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江湖仍在。

“旧”址上讲“新”故事

金庸百年,他的作品吸引力还能保持多久?未来还有多少读者?金庸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殿堂里的地位,究竟位居几何?……这些问题悬而不决,似乎只能留给时间来证明。但当下,回望金庸先生的一生,峰回百转,他的故乡,似乎又能让我们无限接近于答案。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对于故乡,金庸曾如此深情告白。

这是刘国重第一次来金庸故里,这些年他一直想来。作为金庸研究专家,刘国重从2006年开始,就陆续在“金庸茶馆”“金庸江湖”“天涯”“金庸客栈”等论坛发表品评、研究金庸及其作品的文章,后又在不同的报纸上开专栏,撰文约300万字,涉及金庸其人其书的方方面面。

全新面貌的金庸故里。杨立超 摄

“故乡和他的创作关联特别大。海宁和嘉兴不是光在他的小说里写到,他写的每一页都有故乡的影子。”刘国重说,如果金庸不是生在海宁,他的性格,他的写作会跟现在有很大的不一样。

不管是乘着游船游览碧波荡漾的南湖,还是在海塘边聆听的潮声,亦或是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古镇老街,只要你踩上这片江南土地,感受到这里处处有着金庸的气息,才能理解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为何永远绕不开江南。

温柔的江南水,轻柔缠绵、宁静包容,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方水土的文脉,绵延千年。同样,滋养着生长于此的金庸,也给了他“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侠骨风怀。

学者胡河清曾经讲过,金庸是海宁潮捎向人间的天才。

全新面貌的金庸故里。杨立超 摄

浓浓的乡愁是根“牵引绳”。虽然远离故乡,但金庸一直惦念着故乡,他曾经六次回到故地探访,捐资助学、眷顾亲友、嘉惠乡里,留下了不少流连忘返的身影。

金庸对家乡的情感,便是海宁打造这块“金”牌的底色所在。在真实历史和武侠故事层层嵌套的“金庸江湖”中,故乡是这位“一代宗师”江湖梦的起点,文学的原乡。不管他笔下的大侠走到哪里,他自己的家乡却永远只有一个。

作为金庸故里,海宁也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举办“赤子心 家乡情——金庸百年纪念展”、开展首届金庸武侠经典诗词主题创作书法展、《遇见少年金庸》绘本首发……正值金庸诞辰百年之际,海宁精心策划了系列活动,通过专题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更好地展现金庸先生的文心侠骨、赤子丹心,擦亮金庸这张文化“金”名片。

“名人效应”更要有当代的表达。海宁借用故居重新开放之际,让故居保留其原风貌,体现“故”之价值,同时又要结合当下衔接,与城市发展相融。

“我们希望结合赫山房这座建筑本身,还原当年金庸生活在袁花镇时的生活气息,以及金庸成名后与故乡的联系,而不是单纯展示他的文学成就。”袁花镇党委委员巫笑飞表示,金庸故居在此番改造提升后,展示的重点将放在金庸的生平上。

金庸回归故乡,故乡不忘金庸,这是一场以乡情为纽带的“双向奔赴”。

潮城的“文化担当”

名人,链接“过去”与“未来”,怎么利用名人来衍生产业链“扩圈”,需要一定招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绍兴打响鲁迅文化IP,创新结合本土特色文化、非遗传统,以融入新时代下更多元化的生活消费场景,刺激文旅产业发展,助力鲁迅故乡走向更广更深“破圈”。

汤显祖与江西抚州、鲁迅与绍兴、沈从文著作《边城》与凤凰古城……这些城市的破圈,名人IP可谓至关重要。

海宁名人众多,为何要重点打“金”牌?放眼全球,金庸是海宁最具号召力的品牌。“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这句话,就能说明金庸在华人圈内的地位。

全球金庸迷群英会名誉会长、金庸读书会会长袁斐分享了他在外地调研的感受:“我们嘉兴名人很多,个个都是行业翘楚。但是走出嘉兴,老百姓就不知道嘉兴有哪些名人。”他认为,金庸是一个“破圈”的名人。“老的少的,你一说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奇迹,他在海内外华人圈中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古今中外都很难再有第二个。”

正因如此,这块“金”牌,对于海宁来说,是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金”牌不仅要打,更要常打常新。譬如绍兴发布“走进课堂”鲁迅研学之旅,以“旅游 教育”模式领跑,打下了良好的品牌和市场基础。

金庸在曾六回故乡,也留下不少足迹。在其书中,更有不少海宁元素。钱江潮、袁花小学、金庸故居……海宁将这些点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一条金庸文化旅游路线,既展现金庸笔下的武侠文化,又展现海宁独特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擦亮名人IP品牌。

有人问,假如没有金庸,海宁是不是还是一个值得千里来打卡的旅游胜地?答案是肯定的。

漫步在千年海塘边,历史的气息迎着潮声扑面而来。这里是气势磅礴“海宁潮”的最佳观赏地;这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和“皮影戏”;这里诞生了国学大师王国维、武侠小说家金庸、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大批名人。

除了历史文化名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海宁博物馆、晴雨楼藏砚馆、安国寺经幢等,无不透露着这座小城的韵味。不管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禀赋,海宁任何一项拿出去都足以傲视一众城市。

海宁市文旅体局张国华用“365”来总结海宁的旅游禀赋:“3”即海宁是一座文化名城、时尚潮城、户外运动之城;“6”即看潮水、看风尚、看古城、看名人、看非遗、看美食;“5”即骑(跑)氧道、住露营、打高尔夫、学飞行、玩冰雪。

海宁文脉绵延数千年,时至今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等璀璨星光依旧熠熠生辉。海宁不仅仅有金庸,还有一大批足以载入史册的俊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拿出来都具有品牌号召力,让“名人群”来为海宁代言。

打好“金”牌,更要打好“名人群”牌。修复名人故居、成立各类研究会和研究小组、开展名人相关讲座……海宁制定《海宁市名人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从名人文化研究工程、名人文化品牌工程、名人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工程、当代名人文化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分批、分步做好海宁名人文化的系统研究,让历史名人走出“历史”。

“潮”牌,也是海宁一张十分拿得出手的品牌。在今天文旅内卷的大背景下,才能吸引到全国的客人来绍兴“漫游”。海宁可将以金庸为代表的“名人群”与钱江潮等并重作为旅游卖点,向全国推介。

从金庸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的海宁先贤一直有一种精神相传,那就是家国情怀。金庸,无愧于潮城的“文化担当”。

“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