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种分裂不仅局限于国家政权疆域上的分裂。同样也是社会阶层、社会认知上的分裂年代。中国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社会上主要是贵族——平民——奴隶(贱民)三个层次。三者之间虽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并非不能够交流互动。比如汉武帝迎娶贱民身份的卫子夫为皇后,重用奴隶将军卫青等等,留下了英雄不问出身的佳话。可是,到了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而且,家族门第的意识已经深深刻入了所有人的心中,大族的烙印已经上升到了血统论的高度。无论权势、富贵都不能够改变士庶身份上的天渊之别。家格门第成为了社会上最重要的象征,豪门大族即使家道中落也依然受到社会上的尊重。庶民即使官运亨通、战功赫赫、富甲一方也为大族和世人鄙夷。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士庶之间的差别在婚嫁、仕宦、家学这三个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而笔者不揣鄙陋,从此三点入手为大家介绍一下南北朝时期最真实的士族社会。
南北朝局势
从魏晋时期开始,世家大族对于权力的染指越发强烈。五胡乱华之后,皇权也一度衰弱到了极点。士冠南渡后,政权逐渐落入了世家大族之手。从“王与马共天下”到“祭在司马、政在士族”,凡此种种都是东晋社会最明确的写照。南北朝建立后,由于宋武帝刘裕的影响,南朝的世族政治得到了抑制,可是北方的士族却不断发展,世家大族的意识已经融入了北方社会之中,根深蒂固。而集中表现就在婚姻、仕宦、家学三点,对于南北朝社会生活起到了支柱型作用。
王与马共天下
《颜氏家训集解·卷一后娶》中引敦煌写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何名婚嫁宦学?婚嫁又别,宦学又别。宦为士(仕)宦,学为学业。”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将婚姻、仕宦、学业联系到了一起,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婚姻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严格的门第婚。讲求绝对的门当户对,坚决不允许其他婚姻形式的存在。如果不按照门第进行婚配,就称为“失类”。轻则会被排除在整个士族社会之外,终身难再有立足之地。重则会触犯法律,甚至触怒龙颜,惹来*身之祸。南朝时期,大族王氏将女儿嫁给了庶族满家为妻,竟然惹来满朝非议。当时的名臣沈约认为
“王、满连姻,实骇物听。非我族类,往哲格言;薰莸不杂,闻之前典。岂有六卿之胄,纳女於管库之人。宋子河鲂,同穴於舆台之鬼。高门降衡,虽自己作;蔑祖辱亲,於事为甚。”
古代婚姻
如此言辞犀利,刀刀见骨,可见沈约心中的愤慨。他因此建议皇帝,“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按照沈约当时的品级,这封奏折很有可能会准奏,可以说这一桩婚姻就毁了王源一生的功名富贵。由此可见当时士庶之间差天共地,甚至有点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到了北魏,按照门第进行婚配正式纳入到了法律层面,孝文帝于太和二年下诏:
“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
从此之后,严格的门第婚就成为了社会的主轴,任何人也不得违抗。
这种婚姻观念也已经在民间广泛传播,士族家庭的儿女即使是残疾,也不能轻易嫁给寒门庶族。比如北魏时期,一等大姓崔氏家中“有姊,明慧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族,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 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胤之妻,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令此女, 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识”。还有南朝大儒王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瑱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泣请曰:"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从中可见即使是家道中落,傍门度日,面对土豪之女,世家大族的年轻人也不肯轻易以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为筹码交换富贵。士族的风骨由此也能够得窥一二,令人感慨。
仕宦古代读书人以进学仕宦为终生的奋斗目标。而世家大族凭借着优势的力量资源,它的子弟多数得以平步青云,傲视群伦。第一等的世家大族子弟一开始起家就可以出任六品的秘书郎、著作郎等官职。比如大家十分熟悉“书圣”王羲之出身头号士族琅琊王氏,起家官就是秘书郎。根据《初学记》卷十二,《秘书郎》条载:"此职与著作郎,自置以来,多起家之选。在中朝或以才授,而江左多仕贵游,而梁世尤甚。当时谚曰:上车不落为著作,体中如何作秘书。”相较于寒门学子终其一生的努力拼搏可能也到不了秘书郎的等级,可以说得上士庶天隔。
魏晋士大夫
南北朝之后,这种现象更加的明显。秘书郎一官几乎为士族垄断。《梁书·张缅传》: “宋、齐以来,(秘书郎)为甲族起家之官,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为何这一官职如此受到士族重视青睐呢?不过是“清显”二字。这一职位是纯粹的文学官职,日常工作非常的高雅清闲,不需要迎来送往也不需要沉浸在琐碎事物之中。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动态。并且,这一职位还非常重要。因为他直接上承皇帝旨意,管理文书机要,备受重视。这一职位有很大的机会会直接接触到核心决策层与国家机密,所以世家大族将其视为囊中之物,绝地不肯轻易拱手让人。
家学渊源世家大族依靠着百年的积累和传承,有许多家门独树一帜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颜氏家训》载:“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比如泰山羊氏世传法家之学,会稽贺氏传承《礼》学。这种家学往往被固定在家族之中,这样就和普通的寒门庶族形成了从出生开始的不平等。这种文化的传承表现在一等的世家大族中各个支脉都有杰出的文化人物诞生。比如琅琊王氏,在经学领域有魏晋时期的王祥、王览。南北朝时期的王俭精于《礼》学。除了儒家思想之外,琅琊王氏中有很多人还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由此可见,一门之中百花齐放,世家大族对于整个知识领域的控制,实际上也是保障自己家族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关键性因素。
竹林七贤
世家大族在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上掌握了众多的社会资源,可以说的上是社会力量的实际操控者。但是这些世家大族也往往面临来自于统治集团最高层的打击。比如宋武帝刘裕上台之后就开始打击士族,重用寒门子弟。这一系列举措都对士族的地位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士族自身也需要将掌握的资源进行再一次的优化整合,重新塑造成为捍卫家门的有力武器。并且以此和最上层的贵族发生直接的联系,“沟通王侯,贵比卿相”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而婚姻、仕宦、学术是最根本的获得权力的道路。当然,由于北方的统治阶层是胡人的缘故,也有很强烈的愿望与中原大族建立紧密的关系。婚姻是最直接的方式,北魏孝文帝时期,特意下诏
“以皇子茂年,宜简令正,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将以此年为六弟娉室。 长弟咸阳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乐女, 次弟广陵王羽可娉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可娉故中书博士范阳 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迎娶的人无一例外是五姓七家一等士族的女儿,这样两全其美,各取所需。
北魏孝文帝
而仕宦则是双方交易的最直接彰显,皇权将最清显的官职留给一等的世家大族,让他们可以完全垄断,代代相袭。这不仅是延续了世家大族的荣耀,也是为了国家在行政领域可以更好地吸收世家大族所掌握的地方资源。双方强强联合,国家提供舞台,士族提供人才,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世家大族可以代代不绝,富贵百年。
而世家的子弟也不是我们意识当中的纨绔之辈,他们吸收了家族内部最好的文化资源。相比寒门子弟来説,他们能接触到更加全面的文化资源,吸收最好的文化经典,交往当世大儒,沟通达官显贵。论才能,许多人要远远超过皓首穷经的寒儒,所以这也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普通寒门根本无法与世家大族相互竞争。
世家大族对于社会的影响世家大族可谓是起于西汉,兴于东汉,衰于三国,复于西晋,盛于东晋,旺于南朝,延于隋唐,亡于五代。在这前后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世家大族扮演的角色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西汉时期,它是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左右手。在东汉,它是抗拒宦官势力的排头兵。在三国,它是蛰伏待机的潜伏者。在魏晋,它一跃而成为国家的主心骨。它在魏晋发挥的影响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的确,它的存在挤压了寒门士子上升的通道,垄断了社会的核心力量。但是,它也为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提升经济的发展、延续文化的传承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它的影响力也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在隋代一朝和唐中期之前,几乎所有的名臣悍将,英雄豪杰都是来自于世家大族之中。直到武后修订《姓氏录》才开始动摇世家大族数百年的根基。不过,在其之后,世家大族依然对于国家大事与市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世家大族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中古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综上所述,世家大族通过“婚嫁、仕宦、学术”与国家最高权力结成一体,在各个方面形成了垄断态势。通过这三条道路,世家大族的子弟可以非常容易获得清显的官职,从而官运亨通。门第婚的限制,使得婚姻变成了一场利益交换与力量整合。世家大族也凭借着长期的稳定性将自身的学术积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形成了独有的“家学”。在中古中国,世家大族凭借这三点牢牢掌握了上升通道,使国家变成了士族社会,对于之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和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魏书》、《文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