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我前两篇文章提到汪精卫刺*清摄政王载沣的前朝往事时,很多朋友感觉到很迷惑:那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故意炒作?如果真有其事,事情经过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刺*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失败了,为什么汪精卫等人又没有被处死呢,难道晚清真的那么仁慈或软弱吗?
大家先不要着急,且听我我一一详解。
(青年汪精卫)
01:汪精卫为何要刺*载沣?
这里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爱新觉罗·载沣,生于1883,死于1951年,晚年自号书癖,清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同父异母的弟弟,末代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他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是晚清最后的实权掌握者。
载沣生于北京醇亲王府内,承袭父亲的王爵而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其身份尊贵,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为德国公使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害一事赴德国道歉。由于他有礼有节,拒绝向德国皇帝跪拜,维护了大清的尊严,所以赢得朝堂上下的尊重。
(载沣其人)
载沣回国后得到慈禧重用,25岁便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其子溥仪即位,载沣得以担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这期间,他迫使权臣袁世凯解职,推动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辞去摄政王职务。但他拒绝参与复辟活动,并反对儿子溥仪投靠日本人。
1949年,载沣主动迎接解放,并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充作公用。
1951年,载沣因年老多病感染风寒病故,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载沣当时不仅位高权重,而且还是很有见识与能力的。
(老年载沣)
1910年之前,同盟会领导的反清起义一次接一次地进行,又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作为保皇派的领袖,梁启超接连发表文章抨击同盟会的暴力革命,矛头直指同盟会领袖,说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的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同盟会的领袖们面临着凶险的舆论环境。汪精卫决定给保皇派做出行动回应,让梁启超等人知道,同盟会的领袖们绝不只是所谓的“远距离革命家”。
刺*谁才有足够的分量?当然是位高权重的摄政王载沣了。
02:汪精卫们是怎么去刺*载沣的?
(年轻时的黄复生)
1910年12月,汪精卫等人来到北京,把革命党人在北京开设的守真照相馆作为暗*基地,发誓“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借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
由此可见,汪精卫们是抱定了死志的,确实可谓“慷慨激昂”。
经过一番跟踪调查,汪精卫发现载沣每天上朝路径都很固定,他们果断选择了什刹海旁的甘水桥作为埋藏炸药的最佳地点。
据史学家考证,现在的甘水桥已只剩下地名,辛亥年间的道观、水沟、小石桥早已消失不见。
(年轻时的喻培伦)
1910年的时候,革命党人黄复生与懋辛在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作为暗*基地。当年12月,汪精卫与黎仲实、陈璧君、喻培伦四人抵京,紧锣密鼓实施暗*计划。
摄政王当然不是那么好暗*的,身边护卫极多。暗*团跑到骡马市大街找铁匠做了个大铁罐做炸弹,据说有近一尺高。
本来载沣每天上朝的路径很固定,必经鼓楼大街,不巧当时这一段正在修路,载沣改道了。后来黄复生发现载沣必经烟袋斜街,但那条街上又租不到房子,无处隐蔽,不好下手。最后,什刹海旁的甘水桥下就成为埋设炸弹的最佳地点。那地方三面环水,小石桥旁有棵粗大的树很适合隐藏,树旁还有一座荒废的道观,实在是绝妙的暗*地点。
(年轻时的陈璧君)
按照分工,黄复生、喻培伦负责埋炸药,汪精卫负责引爆,陈璧君负责通风报信。由于炸弹威力巨大,当时又没有电线引爆这种技术,所以引爆者必死无疑。由此也不难看出青年时期汪精卫的英勇与视死如归。
1910年4月2日凌晨,北京甘水桥,汪精卫等人正在埋设炸弹,忽然发现有人在桥上窥探,他们不由紧张起来。随后,警察和宪兵就赶来了。四人紧急撤离,惶急之下,炸弹太沉没能抱走。于是,一起惊天动地的刺*计划就这样流产了。
这次行刺失败的原因非常偶然,据说窥探者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便衣。传说之一是,有个三轮车夫老婆几天没回家了,黑灯瞎火四处找人,发现桥下黄复生抱着铁罐,以为是抱着自己的老婆,所以报警了;传说之二是,有路人提着灯笼想在桥边解手,看到桥下人影绰绰,以为是盗匪正在埋藏赃物,所以叫来了警察。
总之,暗*非常窝囊地失败了。
(一表人材汪精卫)
03:刺*失败:汪精卫为什么没有被*?
警察顺藤摸瓜,很快将汪精卫与黄复生抓获。清廷让肃亲王善耆负责审理此案。正常情况下,汪精卫和黄复生绝无生还可能,偏偏这次却离奇脱险。
善耆在提审汪精卫时,汪、黄两人争当主谋想牺牲自己,汪精卫更是侃侃而谈,大肆宣传革命思想。善耆还看到了汪精卫的一系列手稿,如《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等,善耆发现汪精卫其实很有才华,是个正义之士,于是萌发了同情之心。同时善耆自己也认为,此时的大清已经岌岌可危,*一个汪精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结果仅以“误解朝廷政策”之罪,判处他们终生监禁。
(善耆其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汪、黄二人获释,受到民众夹道欢迎。
所以某种程度上,善耆是汪精卫的救命恩人。汪精卫入狱期间,善耆还多次前往监狱里看望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能说动汪精卫为自己所用。汪精卫对善耆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后来跟人谈到善耆时,他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非一般愚钝无能的昏官污吏所能比。”
说到善耆,我免不了多啰嗦几句。爱新觉罗·善耆,生于1866年,死于1922年,满洲镶白旗人,晚清贵族重臣,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善耆初封二等辅国将军,光绪二十五年其父隆懃逝世后,袭封肃亲王爵位。后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创建者之一。辛亥革命后,为宗社党骨干,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后逃至日本占领的旅顺,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民国十一年(1922年)病死于旅顺,终年56岁。如果大家还觉得很陌生,我就再提一笔:臭名昭著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就是善耆十四女。
(善耆与川岛浪速)
历史在这里有没有什么暗合?有待以后探讨。
行刺载沣不成功,汪精卫、黄复生被抓,喻培伦、陈璧君则逃往日本。陈璧君得知汪、黄被捕的消息,情绪失控,对喻培伦大加指责。据说喻培伦当时并没有过多辩解,却暗暗埋下死志。他苦闷地对好友吴玉章说:“究竟谁怕不怕死,将来的历史是会证明的!”
一语成谶。1911年4月,喻培伦参加广州起义,身背炸弹筐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后来,喻培伦重伤被俘,受酷刑而死。临刑前,这位炸弹专家慷慨陈词:“学说是*不了的,革命尤其*不了!”
真是壮哉!
(喻培伦英姿)
我们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汪精卫和喻培伦的一生一死,毁誉就此殊途,天差地别。死者如喻培伦,身背炸弹筐冲锋陷阵的经典史诗形象,后来被定格在新中国的历史教材里;生者如汪精卫(其实后来也死了),与自己的报国理想渐行渐远,最终在抗日战争中投靠日本,沦为可耻的汉奸。这个曾经壮志满怀的翩翩美少年,就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万劫不复,确实让人扼腕叹息。
汪精卫死前曾写下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豪气,比任何前贤都毫不逊色。
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已成为臭名昭著的卖国贼,已经没有任何人同情他了,确实可谓冰火两重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