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宁国府这样的大户人家送殡,并不是将棺木直接抬到坟地一埋了事,而是事先寄灵,即把灵柩暂时停放于某个场所。秦氏棺木的寄灵之处,是铁槛寺。
铁槛寺在城外,与宁国府有一段距离。一路上,设有多家路祭。所谓路祭,就是丧家亲友在灵柩经过路上设供致祭。值得一提的,有如下四座祭棚: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
其中,北静王尤为功高,影响力极大。老王已去世,子孙世袭爵位。现在的北静王,名叫水溶。书中是这样写的:
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近闻宁国公家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自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今又设路祭,命麾下各官在此伺侯。自己五更入朝,公事已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至棚前落轿。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这段文字写得十分拗口,简单的解释一下,是这样的意思:现在的北静王名叫溶水,年纪不足二十,相貌秀美、玉树临风,而且性情谦虚平和,没有王侯的傲骄和霸气。他听说宁国公的孙子媳妇死了,想到从前宁国公与自己的祖父情深意厚,共赴国难,一同获得皇上的嘉奖,二人并不以为姓氏不同,而以同族同宗相待。所以,水溶也就纡尊降贵,不仅前几天到宁国府祭奠,现在又设祭棚在路边,并指派手下的官员在此守侯。出殡这天,北静王先行上朝,办完公事,换上素白衣服,坐着大轿,张着华盖,鸣锣开道而来。
对水溶这样爵位甚高而且权倾朝野的贵族,贾赦、贾政、贾珍都迎上前来,以国礼相见。所谓国礼,是国家礼制规定的礼仪,与平素的家礼有很大的区别。水溶在轿内含笑还礼,顺便问贾政:
“那一位是衔宝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
这位王爷的话语充满了衙门气息,满口的公文语汇。他的意思是:哪个是含着宝玉出生的男孩?以前多次想要见一面,都因为公务繁杂耽搁了。今天一定来了,请来见一见吧。
贾政一听,马上叫宝玉脱去孝服,前来与北静王水溶相见。
宝玉眼中的北静王,是这副模样:
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先解释几个生僻的词语:
簪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
银翅王帽:白色的帽子。王帽:拥有王位者才能戴的帽子。
江牙海水:龙袍、蟒袍上的一种绣饰。龙袍是帝王的专用服装,蟒袍也是拥有王爵者才能穿的。而江牙海水是这两种服装的专用绣饰。袍服下端斜向排列的水纹叫水脚,水脚上方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上有山石宝物图案,称为江牙海水,寓意为绵延不绝,一统江山。
鞓:鞋带,指带子。碧玉红鞓带:带子是红的,带扣是玉的。
在贾宝玉眼中,看见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水溶的服饰。为什么呢?因为水溶世袭了王位,人称北静王,而且在朝庭中任要职,是个实权人物,曾在锦衣军查抄荣国府时帮忙解围。承王位者,其衣冠服饰,都是专用的,其它爵位品级不得穿戴仿效。因为贾宝玉也许是第一次见到“王服”,所以看得仔细。
宝玉的行为举动,也绝非一般。原文是这样的:
宝玉忙抢上来参见。
抢:专用动作,爵位低或无爵位者见上一级爵位者,须弯腰、含胸、低头,并把双手抱拳举到头顶前方,而且须快步上前,以示绝对的恭敬与顺从,叫抢。
再说说“参见”。参见不是一般的会见,而是地位低的人以规定的礼节拜见地位高的人。所以,此情景应为:
宝玉弯腰躬身,抱拳于头顶前方,快步上前参见水溶。
此时,在水溶眼中,宝玉是这个模样:
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若点漆。
水溶也是刻意打量了宝玉的服饰,看见服饰中即有龙的符号——二龙出海抹额,也有蟒的图案——即白蟒箭袖。但水溶最想见的,不是贾宝玉本人,而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他品鉴一番通灵宝玉后,问贾政是否灵验,贾政回答“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
故事至此,主动要求鉴赏通灵宝玉的,已有三人。第一个是甄士隐,第二个为薛宝钗,第三个是水溶。甄士隐未能看仔细,而且还是在梦中,看见的是幻影。薛宝钗看出来的,是和她的金项圈“是一对”,而水溶关心的,是灵验不灵验。看来,女娲炼就的石头,一旦落入凡人之手,只有婚配和通灵即预知祸福的功能了。
北静王当时邀请宝玉以后常去北静王府,意在“会谈会谈,则学问可以自进”,意思是与王府里的学问大家交流交流,能增长知识。同时又赠宝玉一串念珠。说是皇帝赐的、由鹡苓香所制。念珠是佛教徒念经时用来计数的成串珠子。苓香是一种特制的香料。
这个赠礼极不寻常,皇帝赐的东西当日即转手,而且是佛教专用品。说明二人都与佛教有渊源。尤其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原本是由僧人将无才补天之石幻化而来的。
补充一点,北静王水溶之所以如此热心宁国府的丧事,除了顾及曾祖与宁国公的情谊外,不乏想见贾宝玉这个因素,核心动力可能是要亲眼瞧看一下通灵宝玉。后来,北静王水溶曾按通灵宝玉的原样制作了一块伪通灵宝玉,赠给了贾宝玉。
送殡路上,贾宝玉还见到了一个人,此人在书中的名字叫“二丫头”。
原来,王熙凤惦记着贾宝玉,怕他在郊外纵性逞强,出了闪失无法向贾母、王夫人交待,便命令小厮把宝玉唤到她乘坐的车前,让宝玉下马乘车。恰在此时,有人来报告说,路边准备了歇脚处,请凤姐及太太们歇息。
“二丫头”便出现在临时小憩的农家院里。原文是这样的:
一时凤姐进入茅堂,因命宝玉等出去玩玩。宝玉等会意,因同秦钟出来,带着小厮们四处游玩。凡农庄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小厮在旁一一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
解词:
名色:即名称,某物的名称是什么,就是名色。《红楼梦》的整部书中,描写普通乡间农户的景致仅此一处。在侯门深院里长大的贾宝玉,对农具竟一无所知,让人忍不住心生叹息。看来,同一方蓝天下,有两个互不相通的世界。
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贾宝玉见到了“二丫头”。原文是:
贾宝玉见炕上有个纺车,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喝断拦阻。宝玉忙丢开手,陪笑说道:“我因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哪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
文中的“村庄丫头”,就是“二丫头”。因为后文中有人叫“二丫头,快过来”,她就丢下纺车,一径去了。
这位被人称为“二丫头”的女子,在《红楼梦》里,与贾宝玉只有一面之缘。
让人不解的是,二人即无后续性故事,为什么偏又楔入书中这样一个人物?据学者分析是为对照而设。
本回前文中,细致的描写了北静王水溶的大轿、随从和张开的华盖,开道有锣,蜂拥的是官员,极尽奢华,无比壮阔。仅隔半页文字,便直接进入只有农具的农舍。两相比照,天壤之别,可谓别有洞天。农舍里的人,看达官显贵,别有洞天,而贾宝玉等人,观农舍的陈设,也别有洞天。
还有另一番比照,是人物的天地之差异。北静王水溶和农家女二丫头形成了对比。当然,作者没描写二丫头的相貌衣着,只有语言和行为。对比点就在这里。二丫头冲口而出的话是“别动坏了”,而水溶的话则是“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期,是清朝中叶。二丫头所操的口语,是民间的日常用语,用于乡民之间交流。而水溶贵为王爵,重权在握,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张嘴便是从诗经、文选中精选出来的用词。
作者在故事中设置如此差异明显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无疑是要更全面细致地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也为阅读带来了情趣。如从波涛汹涌的大河转入涓涓细流,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阅读感受和差异。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