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经济之声《财经名人堂》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对比了联想与华为的发展经历后说,华为联想这30年来犹如龟兔赛跑。
倪光南与联想渊源很深。1994年,联想内讧。时任总工程师的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全力投入“中国芯”,走技术路线。而时任总裁的柳传志认为,当时的联想,实力无法匹配“中国芯”的需求,工业基础、技术储备、资本实力等方面都有欠缺。最终两人分道扬镳,结下宿怨。在最近的国际贸易局势下,倪光南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甚至很多人提出过所谓的倪光南之问,即“如果走倪光南的技术路线,今日的联想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又会如何?”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溯历史。
华为与联想的成立时间差不多,但在各自产业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却截然不同。
高通创立于1985年,总部设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华为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民营企业,最初是生产、生产销售通信设备公司。高通与华为的成立时间只差了两年。更重要的是,通讯、互联网、无线通讯、无线网络的爆发,是在这两家公司具有一定规模、高速发展的时候,可谓正当其时。
再来看联想与英特尔公司。联想是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的。联想造芯所需要对标的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成立3年之后,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从此英特尔就一直占据着全球CPU的创新和市场领导地位。
一个产业在越早期,越好进入,随着技术成熟,专利布局,生态发展,先进入者筑起的壁垒就越来越高。
1958年9月,德国仪器(TI)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Kilby)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并于2000年,因为发明集成电路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0年之后,英特尔公司成立。英特尔是这个行业的先驱。
第一块CPU诞生之后13年,联想才成立,待到联想在2005年收购IBM PC事业部,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占据全球PC的顶端时,贸工技的最后一环,才有实力提上日程。
然而,这个时候,CPU已经发明出来42年了,x86体系的CPU之成熟,早已是固若金汤。INTEL公司与微软形成了牢固的Win-tel联盟,微软做系统(Windows)和基础软件,Intel负责核心硬件。两家公司处于整个IT产业的中心,其生态之成熟、规模之庞大,后入者难以挑战,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市场份额才逐渐下降,但即便如此,从生产力角度,仍然无人能挑战。
实际上,从CPU诞生以来,在x86市场上除了INTEL和AMD两家,历史上还有多个CPU商家。Cyrix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供应廉价处理器的公司。台湾的威盛电子也有自己的CPU C3。1999年,台湾的威盛电子,收购了Cyrix公司,Cyrix变成了VIA Cyrix MII处理器。值得一提的事,威盛电子的掌舵人王雪红,是台塑王永庆的女儿,也是后来HTC的董事长。除了这两家,IBM自己也生产过x86的CPU——6x86MX,还有一家IDT,现在转做dac芯片了。摩托罗拉也生产过CPU,后来在桌面领域和IBM 苹果合伙做power CPU,与微软英特尔对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了AMD,其他家的CPU都消失在技术发展史中。这些品牌的技术实力,都不是当年的联想能比的,如果联想大力研发CPU,可能和这些巨头的结果一样。
1999年,倪光南从联想出来的时候,当时的英特尔公司如日中天,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亿美元。当时的联想发展也很不错,占据了亚太市场PC占有率的第一名,那么,占有率是多少呢?8.5%。
所以,所谓的倪光南之问,看似热血澎湃,但答案却冰冷理性,非常简单,那就是:如果走倪光南的技术路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联想的路线有没有失误?马后炮当然是容易的,但是,如今Win-tel联盟在移动互联网的失落,是因为没有投入研发吗?诺基亚,曾经的全球手机第一,如今呢?HTC,即便搭上了智能手机时代的班车,但如今仍然全面衰落,虽然全力转型VR,是否是下一个时代的风口还未可知。经营企业,是人类文明中最复杂的活动,千头万绪,时时如临深渊,岂是一句不爱国,不投入研发就能一言蔽之的呢?
实际上,如果有这个市场空间,能从这个生态中闯出一条道路来,其他公司去做,也能成功,就像Google在Win-tel联盟的重围之中,仍然脱颖而出。如果市场没有这个空间,依靠补贴支持,又打着情怀,为国创新的旗号,是的,我们看到的是汉芯。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变大,中国可以在一个小生态中支持国产芯。且不说其性能、价格、是否合算,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有这个市场规模、经济体量,有这个能力,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而正是因为中国有了更大的经济体量,有了WTO,有了全球网络与无线通讯,无线网络产业的爆发的市场机会,有了产业链、人才、资金、基础研发力量做支撑,等等诸多天时地利人和,华为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家全球性创新公司。即便如此,华为的芯片,仍然是一条博采众家的全球合作之路,而非爱国情怀的狭隘的自力更生,并不是走的“倪光南道路”。
华为与联想的这些深刻区别,如果一般评论者不知,尚可理解,倪光南先生是技术专家,是中国乃至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亲历者,不应该不知道其间的差别。多年恩怨虽然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行业领袖,误导民众与舆论,甚至带偏中国创新道路,走入芯片迷思,恐怕与先生希望中国引领世界创新的夙愿背道而驰。
在IT史上,“仙童”是一个图腾。乔布斯曾说过:“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1957年创办的仙童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tor)是人类半导体领域的传奇。它是孵化硅谷企业的温床,从仙童公司中走出来上百家公司,包括Intel、AMD这些后来大名鼎鼎的公司。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只有24人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但是,从“八个天才的叛逆”成立仙童,到后来各自分飞,其驱动力,从来不是家国主义,技术民族主义,而只是利润。
美国的创新,从来不相信道德。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雷神这些顶级军工私营公司,都不是在道德感召下,为了美国的强大而努力创新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利润,利润,还是利润。在世界IT业的波动式发展中,苹果的瓶颈被微软发现,微软的瓶颈被谷歌和苹果发掘,发现谷歌社交领域瓶颈的不是政府,是Facebook,而Facebook也不是凭空出现,在它之前,有Meetup、Friendster等企业长达10年的逐步试错。曾经是美国最优秀的企业仙童半导体公司,也在1979年夏季,被卖给了法国人,售价3亿5千万美元。但是,美国的创新没有受到影响。一个反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繁荣与民族主义盛行,让日本试图借第五代计算机超越美国,在信息领域建立起领导者地位,但最终以失败收场。
在这次演讲中,倪光南则指出知识产权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在美国商务部的大门口上,至今还刻有前总统林肯的这句话: “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首要的、直接的目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企业利益。
半导体产业的历史回顾令人激动,但是,激动之余,千万别忘记,呵护这个人类技术文明的闪耀时刻,保护起创新的,不是技术民族主义,而是天才的逐利的动机;不是政府补贴,而是法治与契约。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回顾改革开放,不管是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巨大风险按下的手印,还是多次被*保护的傻瓜瓜子年广久,他们的动机都是吃饱饭、逐利。而今日华为,不过也是想老老实实做生意,发展壮大企业就是他们最好的爱国,而如今,却不断有人送给华为并不想戴的帽子。用道德、狭隘的民族主义去绑架、干扰企业的经营战略。
情怀驱动当然也是创新的驱动力,但是,这个情怀,如果是资本市场相信,风险投资相信,在市场机制中,大可一试,值得一试。但是,如果情怀是呼吁政府补贴创新,则一定要审慎而行,因为这往往与低效与不公相伴。全面赶超意味着巨大的资金。这不是联想、华为、或者中兴等企业的经营问题,而是国家通过税收与拨款,在加税、减医疗、减教育、减公共服务等多个渠道腾挪出资金以补贴创新的国民之事。
实际上,这是已经有过的教训。倪光南刚被联想解聘之后,一个叫李德磊的人找上门来。李德磊实际控制的一家公司,在国内研发芯片领域一片空白之时,这家公司在国外磨练了一支做CPU的技术队伍。倪光南看到了重启“中国芯”的希望,为李德磊找钱、找政府、找资源、找人,本人则未要一分一文一股。
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诞生。尽管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但作为第一款可以商品化的32位芯片,“方舟1号”被推上了神坛,随后,国家开始陆续投入资金支持方舟科技。2003年年底,由于与Wintel生态不兼容,方舟芯片销售大幅下滑,随后不了了之。倪光南为自己看错人感到自责。2006年,他为当年请求国家支持方舟CPU研发,向科技部“负荆请罪”。如果历史像倪光南认为的那样可以假设,那么,如果联想当年全力投入芯片,现在不过是一家被“联想芯片”拖累,早已被市场忘记了的公司。
如今的联想似乎没有芯片,但是联想控股作为一家企业,在另一个赛道却是相当成功的。联想控股为联想集团的母公司,是一家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业务主要由“战略投资 财务投资”双轮驱动。
对联想作为一家企业的评判,应该早日从芯片迷思中走出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上依靠市场驱动创新的道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