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温庭筠的性格和人生际遇

文史 | 温庭筠的性格和人生际遇

首页角色扮演北梦西游更新时间:2024-05-09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恃才傲物的性格与坎坷多舛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历史的吊诡,让人不得不扼腕而叹的是,温庭筠这样一位有才华、开一派词风的一代宗师,终年仅仅65岁,且是含冤抱恨而死。

温庭筠(约801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晋中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温庭筠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温彦博曾经做到尚书右仆射的大官,是唐太宗贞观初年的名宰相之一。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然而,历代对温庭筠的评价却不是很高,甚至负面评价超过了他的文学贡献。

在温庭筠出生后的短短五六十年中,唐朝历经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七代皇帝,皇帝变换犹如走马灯一般。一路走来的唐王朝到了这个时候,中央集权越来越涣散,社会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化,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纵使像温庭筠、李商隐这样大才子们也只能仰天长叹,生不逢时。

温庭筠画像

温庭筠堪称奇才,他的艺术才能全面,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是做到极致,让人叹为观止。精通音律,工诗擅词,作赋才思敏捷,“善鼓琴吹笛‘有弦即弹,有孔即吹’”(《唐才子传》),能诗、能文、能乐、能词,样样精通。在诗才上,他与才高八斗、独步晚唐的大诗人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在词的创作上,他是晚唐词坛第一大词人,领导五代词的发展方向,以下开一派此风被奉为“花间鼻祖”。

从现在看到的一些史料记载来看,对温庭筠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的评语和出处是,“士行有缺”(《唐才子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文苑列传》)、“有才无行”(《北梦琐言》卷二),等等。

其实,温庭筠年轻时是一位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青年,只是后来的一系列不公正的遭遇,让他对那些言行不一的“缙绅”失去了希望,厌倦了晚唐官场那虚假的一切,从而走上了一条“我自高歌向天笑”的路途。

温庭筠对自己祖上荣显的家世颇为自豪,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有所提及。他在《书怀百韵》自注中说:“予先祖国朝公相,晋阳佐命,食采于并、汾也”“纂修祖业,远愧孔琳;承袭门风,近惭张岱”,这是温庭筠在《上裴相公启》中的自我感叹,具有强烈的重振家声的责任感和建立功名的雄心。

青年时代的温庭筠,曾有过一段漫游全国和从军出塞的经历,从中也可窥探出温庭筠想干一番事业并为之付出了实践和努力。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温庭筠开始出塞之游,他的这次出塞是从长安出发,沿渭川西行,取回中道出萧关,从陇首折向东北,在绥州一代停留时间较长,估计在边塞时间在一年以上。在这一期间,温庭筠创作了《西游抒怀》《敕勒歌塞北》《边笳曲》等,这些诗作充分表现了塞外风景和生活,颇为壮观,体现了作者“心志高远”的激烈之气。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入侵西川,十二月攻入成都,掠夺数万女子工伎后扬长而去。这次掠夺战争给包括成都在内的西川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正如当时接替杜元颖而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所指出的那样,“蜀兵脆弱”“蜀工所作兵器,徒务华饰不堪用”。其实这也仅仅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晚唐朝廷昏聩,国力渐弱,各路权臣只为弄权邀宠、尔虞我诈,其他概不问之所至。此后数年(至832年)南诏仍不断侵犯西川。

之所以把这一段史实加在此处,笔者想说的是,在大和四年(830年),温庭筠塞外壮游之后,竟然也往这个战争频仍之地奔来。当年秋天入蜀,831年在成都,此期间内温庭筠和西川幕府文士有所交往,可能有入幕的想法,但好像没有成功,因为此年暮春时节他离开成都沿岷江南下而去,并于当年秋天返回至长安。

翻检温庭筠年谱和有关他的史事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温庭筠参加科考次数之多让人咂舌,而对他的次次落第又不得不扼腕叹息。

为能及第,温庭筠真可谓是苦苦追求、上下求索,蹉跎大半生,穷尽一辈子,身心倍煎熬,依然为草根。到头来,当权者就是不给他一丁点发挥才能、尽忠有为的机会。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参加的京兆府试、被荐名居第二。虽然他被荐名居第二,但意外的是,他竟然被黜落罢举,不能参加次年春也就是开成五年(840年)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

温庭筠画像

温庭筠为什么被“黜落罢举”,没能参加这次的进士考试呢?要知道能得到京兆府荐举,并名列第二,基本上就是稳操胜券,可以“登第”了。温庭筠在其《感旧隐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一诗自注中也说:“余尝忝京兆荐,名居七副。”同时还在“稷下期方至,漳滨病未痊”句自注:“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这么一次绝好机会,以温庭筠的理想抱负来看,是绝不会白白放弃的,不可能恰恰赶在那个时间段“抱疾”。其中“隐情”,我们可以从他的《书怀百韵》中看出端倪,诗中说“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积毁方销骨,微瑕惧掩瑜。”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年),也即没能参加考试当年,从这些隐晦的诗句中,让人感到其中必定另有更深次的原因在阻止着温庭筠不能去应试。到开成三年(838年)九月,庄恪太子因受杨贵妃进谗,文宗欲行废立,虽为朝臣谏止,但太子身边十数人却相继遭到*害或驱逐,至十月,太子也突然暴卒。这场宫廷斗争可能对温庭筠也有所牵连,或受到猜疑谗毁,至少对温庭筠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荐举他的裴度也在开成四年三月去世,这也同样对温庭筠的处境和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该说,这些原因是促使温庭筠不得不放弃这次考试机会的。

这次“抱疾”未能参加考试时,温庭筠已经到不惑的年龄,这对于从小接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人来说,40岁还没有取得任何功名,不要说在封建社会,就是放在现在也依然是被瞧不起的。奇怪的是,直到48岁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二年,温庭筠再次重整书箱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然而等待他的结果依然是“未第”。

自此以后“未第”的魔咒似乎十分偏爱温庭筠,在他50岁、53岁、55岁,又先后三次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每一次都是名落孙山,花落别家。一次次的失败与打击,让温庭筠对进士考试彻底失去了信心,对此也不再心存任何幻想。

仔细分析温庭筠这么多次应试失败的原因,我们还得从他的性格和遭遇说起。

据《玉泉子》记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卒不得中第。”这大概是温庭筠少年时代关于“狎邪受辱”记载并见之杂史记载的最早事迹,按《温飞卿系年》,此时温庭筠年龄为23岁,正值青春年少,做出些狎邪甚至出格的举动,也是在所难免的。姚勖对少年温庭筠“笞且逐之”后,温庭筠的姐姐在为其弟辩解时才说:“我弟年少宴游,人之常情。”从温庭筠姐姐的辩解中,我们至少可以得知这样一个信息,当时的唐朝社会有这样的潮流和时尚。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姚勖竟然因为这件事想不通,没多久竟被气死。其气量之小,也可见一斑。于是这事就被记录并流传下来,成为温庭筠年少就“有才无行”的罪证之一。

从温庭筠后来的人生际遇往回追溯,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其藐视科场规则多次救人,还是好作艳词,也就是现在的流行歌曲,这些都可以从他得罪权贵这条最为重要的线索中找到诸多原因。

得罪相国令狐绹是温庭筠命运多舛的一个重要性标志。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好取悦皇帝以邀功。相国令狐绹对温庭筠的诗词才华甚是“欣赏”,便以丰厚的待遇将温庭筠召到自己的书馆中,希望温庭筠给自己当个好“枪手”。他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然后自己到处进行炫耀卖弄。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遂将此事传了出去,让令狐绹十分难堪和丢脸,心中对温庭筠大为不满。

温庭筠全集

一次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朝廷中的大臣怎么都对不上来,于是让未及第的进士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答,宣宗觉得对得十分精妙和工整,龙颜大悦,高兴之下予以重重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就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生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他又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没有文化。令狐绹是当时权倾天下的相国,远近族人都因此鸡犬升天,许多姓“胡”的人也想沾光,故意冒充姓“令狐”,温庭筠不但不抓住机会攀爬而上,反而牛气十足地表现自己很有能耐和才华,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令狐相国在审查温庭筠进士资格的时候,给他一个“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的评语,恶狠狠地报复了温庭筠一次。温庭筠也只能写诗给予嘲讽:“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

从温庭筠的履历来看,要说他没有做过什么官,也不符合史实。只不过,他任过的官职实在太过渺小,甚至都不值得记载。幸运的是,温庭筠词名太盛,才不得不让史官把他任过的官职也留下了一笔,这样我们后人才能得以有所窥见。梳理一下温庭筠的简历,他任过的官职大概有以下几个。

大中十三年(859年),温庭筠任随州随县尉(湖北随州),县尉是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兼武装部长,这在当时是级别最低的官位。

咸通元年(860年),在他59岁的时候,被襄阳刺史徐商辟为巡官。在唐代,行军司马、判官、掌*、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随军等僚佐都是由主帅自行“辟署”,在唐代史料中,这类僚佐通常被称为“从事”。在这些“从事”属非正式幕职,职位卑下,通常由无科举功名或无出身背景者担任。由此可见,温庭筠担任的巡官这个职务也算是比较低等的职位。

温庭筠画像

咸通六年(865年),在徐商的极力保荐下,温庭筠当上了国子助教,这是他一生中任过的最高职务,主要是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温助教”。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温庭筠十分认真负责。第二年,他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更让权贵们不满的是,他还在所榜诗文中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更为权贵所忌恨。宰相杨收为此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这首名为《送温庭筠尉方城》的诗作,是纪唐夫在送温庭筠赴方城时,为其鸣不平而写下的。

这年,温庭筠年事已高,已经66岁了,《唐才子传》记载“竟流落而死”。也就是说,温庭筠还没有到方城就失意而逝。

一代才子温庭筠虽然零落成泥,但那些权贵们依然对其后代同样横加迫害、不择手段。据《全唐诗话》记载,温庭筠的长子温宪,在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但都因他是温庭筠的儿子,而被主考官从金榜上把名字划掉。其中有一次,温宪看到自己榜上再次无名后,愤懑而又无奈地在崇庆寺墙壁上题写了《题崇庆寺壁》七言绝句——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庭筠的影响也渐式微。直到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温宪才得以通过进士考试,不再像其父那样怀才不遇,遭受无端贬谪而死的悲剧。

由于多次应试不第,失望之后的温庭筠开始游戏“场屋”。欧阳修在《新唐书·列传第十六》中说温庭筠“思神速,多为人作文。”每次参加考试他都以一当十,热情洋溢地给别人当枪手,所以江湖上又把温庭筠称之为“救数人”。随着温庭筠科场当枪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甚至连主考官都有所耳闻,以至于后来在他参加考试时,主考官总是对他“重点关照”,可即使这样,温庭筠还是有机会帮助其他考生。

温庭筠潜心于诗词,经常深入花间去采风和“体验生活”,成就越来越显著,名望也越来越远播。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一经传出,就风靡一时,全词如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藻饰浓艳绮丽,结构工整细密,情感含蓄深邈”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历来颇受推崇。温庭筠的词还具有“词语言浅显而情思幽长”的特色,如《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同时,温庭筠在诗歌的创作上,同样成就斐然,值得称道。比如《商山早行》一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尤其是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温庭筠的很多诗作直接就是对自己的辩解和申诉,抒发自己“慷慨磊落,耿介不平”的性格和志向。比如,他在《江南曲》中写道,“拾萍萍有根,采莲莲有子。不作浮萍生,宁为藕花死”;在《懊恼曲》中写道,“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这些诗句,都充分表明了温庭筠对自己藐视权贵的所有言行,即使面对排挤和压制,导致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也决不屈服的桀骜性格,以及决不奴颜婢膝、逢迎巴结的傲骨与正气。

幸甚幸哉!如果温庭筠走向了仕途,唐朝最多增加一个官僚,中国文学史上就不会再有这么一个千古不朽的词人,以“花间鼻祖”之尊号,开创“婉约”之词派,造就宋词之高峰,名垂千古,大放光辉。

来源:各界杂志2020年第3期

作者:谢亚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