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苏中的战斗岁月

粟裕在苏中的战斗岁月

首页角色扮演白蛇倍攻单职业更新时间:2024-07-29

1 东进 东进,粟裕立头功

1940年7月,陈毅和粟裕来到苏北。首先面临的就是何处扎根。陈毅、粟裕组织干部召开会议,讨论新四军以何处为中心建设根据地的问题。叶飞、王必成、陶勇几个纵队司令带着手下的团长各抒己见,摆出三种意见:一是扼守扬(州)泰(州)地区。,二是北进兴化,三是进取黄桥。

粟裕主张东进黄桥。粟裕说,此次新四军过江目的是与长江南岸的部队互相呼应,一南一北控制长江通道,威逼日军。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向长江北岸边的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等几个县发展,从而达到过江目的。扬泰地区是李明扬和李长江的势力范围,现在苏北指挥部已控制的吴家桥、郭村一带,区域比较狭小,如果向外发展,势将与“二李”产生矛盾,与我统战方针违背。水城兴化地域偏西,对日军威胁不大。

当下陈毅统一了意见,决定东进黄桥并报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及中原局刘少奇同意。

陈毅进一步对粟裕说:“我们俩分个工,军事仗主要由你来考虑,政治仗主要由我来考虑。”陈毅充分信任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7月29日,陈粟率部歼灭勾结日伪的保安四旅主力2000多人进驻黄桥。

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果然不容。调集了26个团3万余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黄桥扑来,叫嚣要把陈、粟“赶下长江”。而粟裕手下只有7000多人,作战部队不足5000人。与韩顽三路大军中任何一路比,也不占优势,双方兵力悬殊。

作战部门拟订了三个方案,供领导选择。粟裕整整一天没有离开作战室,没有离开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反反复复斟酌考虑,最后用红笔在第三个方案上画了个圈,走出作战室去找陈毅。

陈毅一看粟裕选定的第三方案,不由倒吸一口凉气,不无担忧地说:“以黄桥为轴心,5000迎战3万,这可是一步险棋啊!”

粟裕满怀胜利信心说:“既是险棋,更是奇招,韩德勤绝不会想到,正好达到我出奇制胜!”

粟裕以四分之三兵力作突击力量,以四分之一兵力守黄桥,最大限度集中兵力,也承担了最大风险。

10月5日凌晨,韩顽89军向黄桥发起猛攻,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部队伤亡很大。顽军一部已经突破东门,情况危急。粟裕把左轮手枪一挥,振臂高呼:“冲啊!”带领指挥部全体人员向敌人扑去,纵队司令陶勇,参谋长张震东把上衣一脱,就挥着马刀冲到了敌人中间。东门终于又被我军夺了回来。

韩顽“梅兰芳部队”独立第六旅出动了。坐镇黄桥的粟裕,向陶勇简短作了交代,直奔北门,登上土城观看,直接指挥歼灭翁旅之战。

粟裕早已作过精确计算:翁旅惯以一路纵队前进,二人间距1.5米,全旅3000多人,队伍长达四五公里。从黄桥到高桥7.5公里,其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2.5公里,后尾已过高桥,全旅都进入了粟裕设下的伏击圈。

正是歼敌最佳战机!粟裕一声令下,叶飞率领的一纵和王必成率领的二纵一齐出击,多路插入翁旅纵队,迅速把行进中的翁旅切成几段,首先歼灭了它的指挥部。翁旅群龙无首,乱作一团。仅仅三个小时,翁旅被歼,中将旅长翁达自*。接着传来八十九军被歼的消息,军长李守维渡河逃命,淹死河中。

黄桥决战新四军大获全胜。苏中军区在如东栟茶镇成立,粟裕兼任军区司令员,集苏中党政军权力于一身,为保卫苏中、建设苏中、发展苏中而努力奋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形成。

1941年7月,军南浦旅团及伪军1.7万余人配装甲汽艇百余艘在飞机掩护下四路合击盐城新四军军部,四处搜寻撤出盐城的新四军军部。鲁艺华中分院学员60多人被俘,30多人遇难。粟裕指挥部队在苏中主动出击,包围了日军南浦旅团部所在地泰州,调敌回防,围魏救赵解了军部之危。

8月中旬,日军南浦旅团及伪军1万多人向1师苏中根据地发动“扫荡”。粟裕提出“保卫三仓”“保卫丰利”的口号。日军七次进攻均被击退。1942年2月,粟裕率1师师部东进启海。设师部海门海复镇,坐镇启海反“清乡”,数年缠战终于击败日军。在高邮城,日军指挥官岩奇大佐特地将自己祖传的佩刀高高举过头顶,走到粟裕面前,深鞠一躬,郑重地说:“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宝刀,敬献给久仰大名的中国名将。”

中共华中局*刘少奇在华中局会议报告时指出: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1946年6月下旬,粟裕收到新四军军部来电,命华中解放军主力西进,集中到六合、天长之间整训,然后待机向南出击。

粟裕接到电报,觉得这种部署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他考虑再三,决定发报给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力陈自己的见解,建议部队先留在苏中,打一仗再西移。

“军部这个指示就是根据中央向南出击的计划制定的。”作战参谋戴宏提醒粟裕。“这种情况下,您再提别的意见,会不会起作用呢?”

粟裕背转身去,凝神细想了半个多小时,忽然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戴宏说:“不管怎么样,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应该让上级了解,哪怕我们的想法不正确,起码也让上级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准备好,我说,你记!”

戴宏跟随粟裕已经多年,知道粟裕的禀性。一件事,只要他决定了,就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他赶紧拿出纸笔记录。

粟裕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之所以建议暂缓西进,主要从以下3个因素出发:第一,苏中部队西进后,仍需以苏中地区作为后方保障,消耗更大,补给也更困难。第二,苏中地富人稠,极具战略价值,若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不好。第三。淮南之敌较强,苏中之敌较弱,胜利的把握大。”

*对粟裕的建议极其重视,第二天就复电粟裕暂缓西进,听候安排。

到七月初,*已经基本同意粟裕的意见。事实证明,这是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战略决策上的一次突出贡献。

不久,*完全同意了粟裕的建议,电示说:“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之后,粟裕灵活用兵,夺得苏中“七战七捷”。以3万对12万,首创1个战役歼敌5.3万。歼敌总数为华中解放军参战总兵力的1.76倍。*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文,将苏中战役作战经验视为我军作战的经典,向全国各战区推广。刘少奇为庆贺苏中战役胜利,特地以军委副主席名义,请朱德、彭德怀等军委领导到家中小聚。朱德首先致词“粟裕是学习*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后来,他还多次在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过此话。刘少奇说“苏中战役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我们找到了歼灭蒋军的作战方法。*同志已于前天把此战法通报全军,望各战区仿照执行”。刘少奇曾任新四军政委,回延安后,仍兼任军委副主席一职,分管新四军与南线作战等工作。粟裕首战宣泰的请示就是他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的。多少年过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延安的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只请几位军委领导一聚的家庭便宴。

2 未雨绸缪 ,出色的参谋长

初到苏中,粟裕就在塘头镇召开了苏北指挥部参谋工作会议。粟裕作了《战时参谋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新四军处于敌顽夹击中,与顽军作战不可避免。两面作战因作战对象不同,采用的作战方针也应不同。既讲游击战,又讲运动战。重点讲运动战的战略战术。首次提出兵团作战的理论,要全体指战员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不能只顾本单位、本部队的方便,要养成大兵团的整体观念,要进行兵团协作作战的演练,做到协同一致。这样的部队才能打大仗,才能形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粟裕还有个职业性的习惯,每到一地,就要把该地的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满墙钉起,自己搬个椅子,反过来跨坐着,两手扶着椅背,全神贯注地看地图、背地图。举凡山川道路,村镇桥梁,-熟记在心。有一次侦察参谋向他报告侦察地形的情况,报告完毕,他问道:“那个小王庄南边有座石桥,现在还在吗?”原来,参谋漏讲了这个石桥,他惊奇地问:“首长没去过,怎么知道有?”他说:“地图上不是有吗?”

他还布置部队,每驻一村,都要绘制详细地形图上交,瓦房草屋、河沟池塘,都要据实画上,以便及时订正。为此,还要求参谋处给各连文书传授简易标图知识。对地图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偏差,实地的每一点琐碎的变化,都不肯放过。

3 顾大局 讲政治 优秀的政治委员

早在井冈山时期,,粟裕就担任过党代表(政委)。粟裕在回忆录中提到“我在井冈山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了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他所担任政委的部队,部队纪律都有极大的改观。解放战争中,粟裕曾经担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他的政治工作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

1943年11月12日,中共苏中区委通过《关于出版〈苏中报〉的决定》,并同时成立以粟裕为党委*的党报委员会。当年12月2日,由粟裕担任社长的《苏中报》正式创刊。创刊号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粟裕撰写的发刊词,在这篇发刊词中,他就党的新闻事业与武装斗争的关系、党报应有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干部党员对党报应有的责任问题、党报与党外人士的关系等问题,逐个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为了增强这份报纸的“养眼度”,粟裕邀请素有“书法家”美称的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题写“苏中报”报头三字。

《苏中报》初创时为四开四版,铅印三日刊,后逐步改为日刊,每期发行量达到比较可观的6000份。作为抗战期间的一份军区小报,粟裕关注有加的《苏中报》远远超出了所谓“纸质黑板报”的水平,第一版为地方版,第二、三版为国内国际版,第四版为副刊版。

《苏中报》不仅及时报道了各地军民在反“扫荡”、反“清乡”、反“清剿”斗争取得的胜利消息,全面反映了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情况和成就,还不时配合中心工作发表具有较强思想性、指导性且文字通俗的社论;副刊则经常刊登战斗通讯,报道部队战斗英雄和地方民兵英雄的英勇事迹,并通过微型小说、微型木刻画等形式,声情并茂地宣扬战斗典型,传授胜利经验;还经常配合重要电讯刊登油印或是木刻的战局地图,帮助读者了解国内外战争形势发展情况,开阔读者眼界。

因抗日战争胜利后形势发展需要,《苏中报》于1945年10月11日停刊,共出版270期,这份始终处于粟裕关心和关注之下的红色小报,在苏中军区统一思想、团结军民和打击敌人等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1945年10月,根据《白蛇传》改编的京剧《断桥》在华中军区演出,时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的粟裕到现场观看,第二天粟裕召集原苏浙军区和1师的干部开会,粟裕问到会干部:“昨晚你们看了京剧团的慰问演出吗?”“看了。”众人纷纷回答。“演得怎么样啊?”,粟裕又问。众人有点奇怪,不过讲到昨晚的剧情还是议论纷纷,大家认为《白蛇传》这部剧总体上演的不错,尤其是主角白蛇演得不错,把白蛇的情感演活了,不过也有的说许仙演得好,也有人认为小青演得特别好。众人发表完意见,粟裕说道:我认为小青演得最好。她虽然是配角,却恰到好处地演出了剧本规定的角色,没有喧宾夺主,没有抢白娘子的戏,但留给观众的印象很深,演得入情入理,活泼可爱。如果没有她的衬托,白素贞和许仙也不会演得那么好。”

粟裕的视角独特,粟裕滔滔不绝地讲,干部们听得有津津有味,并悄悄议论:“粟司令不但会打仗,还会评戏。”

但是也有很多人有些迷惑不解,因为一向只专心研究打仗的粟副司令怎么突然对演戏感兴趣了:“他平时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开口就讲打仗,今天怎么老是评戏?”

见大家议论纷纷,粟裕提高了声音,把议论声盖住了:由此可见,不可小看配角!我们部队何尝不是如此,要打好一个仗,军长、师长、团长的正确指挥固然重要,各级副手的密切配合也不可小看。副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你们说,对不对啊?”

“对!”干部们齐声回答。

“你们愿意不愿意当配角呢?现在当正职的愿不愿退下来当副职啊?”粟裕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猛然间的转折令干部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众人这才知道粟裕说话的用意。

原来当时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决定成立华中军区,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是以第四师机关为基础组建的。而华中军区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新四军1师、4师的干部较多,还有2师、3师、7师北上后留下的干部。在组建华中军区和华中*军领导机关过程中,如何安排各方面的干部,把领导班子配备好,是面临的一大难题。粟裕知道,国民党军正在整军备战,国共内战难以避免,华中*军要形成整体合力,必须把人团结起来,为此粟裕确立了“搞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因为苏浙军区和1师是粟裕的老部队,粟裕对原苏浙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说,要确定一条原则:

凡是1师和苏浙军区的干部,原则上都担任副职,正职由4师和其他各师干部担任。由我做起,由你做起,这也是说粟裕要求自己的老部下原则上都改任副职。

粟裕为了做好这次干部变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带头让出司令员之位做副职,由张鼎丞相任司令员,而自己甘当副司令员,钟期光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原来的部长、科长,一般改任副部长、副科长。钟期光同意粟裕的做法,但是有点担心地说:“涉及到这么多干部,思想工作不太好做,我怕大家想不开思想波动太大!”钟期光说的也有道理,于是粟裕作了一番思考,决定拿《白蛇传》中的小青说事,让大家愉快接受。他说道:

“工作我来做,明天演出《白蛇传》”于是《白蛇传》演完,粟裕便召集大家开会,抛出了这个话题,见大家沉默不语,粟裕郑重地说:“告诉你们吧,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我们要和兄弟部队合编。为了顾全大局,搞好团结,我们决定在座的各位正职干部一律改为副职,希望你们当好配角。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干部们想起战神粟裕一再请求让出司令、改任副职的模范行动,从心底里发出一片赞同声。

还有一件让人难以忘怀的事。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的“二战如南”中,粟裕指挥华中解放军取得歼敌1万余人的胜利,俘将校以下官兵6000余人。在战斗接近胜利时出现了意外,敌人1个团被围在四面深沟环绕的宋家桥顽抗。华野6师组织几次进攻都没得手。虎将王必成“虎”着脸,焦急不安地指挥一线部队调整兵力,准备再次强攻。副政委江渭清也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深夜十点光景,六师前线指挥所大门被轻轻推开,除了哨兵谁也没有在意,谁也没有发现粟司令悄悄走了进来。六师参谋长杜屏看见粟司令,赶紧迎上前去。王必成、江渭清也快步过来,向粟司令敬礼。

粟司令对宋家桥战斗僵局已了然于心,平静地说;“打不下来就不要打了吧!”

王必成急了,赶忙说:“那怎么行,我们一定能打下来!”

江渭清也急了,接着说“我们打算拂晓前再组织一次进攻,解决战斗。”

粟裕笑笑说:“大家怕是打红了眼了吧!”他摆了摆手,对王、江下达命令:“通知阵地上停止进攻!”

王必成急得直跺脚,几乎吼着请求:“再给我几个小时,拿不下宋家桥,撤我的职!”

粟裕说:“不是你拿不下宋家桥,也不是我不相信你能够拿下宋家桥,而是情况有变化,你们不能被拖在这里。马上有新任务,仗有得打,不要说一个团,整师整军的敌人等着你们去歼灭。”

粟裕对六师宣教部长吴强说:“你是大知识分子,给你一个任务,用我的名义,给宋家桥敌人写封信,叫他们不要再为蒋介石卖命了,只要放下武器,我们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个吴部长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写作出版长篇小说《红日》的著名作家。

吴强在昏暗的油灯下沙沙地写好了劝降书,抬起头来想呈送粟司令审阅签发,却发现司令员躺在几块门板临时搭起的床铺上睡着了。粟司令太劳累了啊!

第六师这一仗没打好,粟裕半夜来到六师指挥部,没有一句批评话。吴强当时有些不理解。半年后的一次谈话,吴强恍然大悟。莱芜战役结束后,六师已经发展为华野六纵。这次战役中打得好,缴获很多,上上下下情绪高涨。

粟裕笑着问吴强:“这次你们六纵打得好,俘虏最多,抓了两万多人,吃饱了吧?是不是有些人得意忘形、冲昏头脑啊?”

吴强回答:“有”

粟裕说:“在这个时候,需要针对问题,泼泼冷水,使大家清醒清醒!”

吴强说:“大家情绪这么高,这冷水真不好泼哩!”

粟裕说:“所以思想工作一定要深入细致。当一个部队仗没有打好,指挥员正处在困难之中,情绪一定不好。这时上级指挥员就不能对他们多指责,要体谅他们,特别是在火线上,批评、指责不但不回有好的效果,还会使他们情绪更坏,压得他们去硬拼蛮干,打得更糟更坏。现在就需要防止另外一种情绪了。”

吴强顿时大悟说:“怪不得,那次宋家桥战斗,我们没有打好,你半夜来了,一句没有批评。”

粟裕笑笑说:“你们的王司令、江政委那时脸色都是阴沉沉的,已经够难受了,还能再去责备他们?仗没有打好,责备、批评就能打好了?当然不是说不要批评,那要看在怎么时候,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还要看是非是不是已经弄清楚,仗打不好,原因很多,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下面。”

吴强后来回忆起这次难忘的谈话,深情地说:“这次谈话,使我看到了他—一位将军的一颗通情达理的真挚的心。”

4 名扬苏中 建设模范根据地

粟裕是根据地建设的好手。早在南方游击战期间,对浙南根据地建设就做出了重要贡献。粟裕领导的苏中根据地建设更是是出类拔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地处日伪统治核心区,粟裕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面临的困难更多,局面更复杂。但苏中区在作战、群众工作、粮食及财经上都是华中区做得最好的。得到了刘少奇的高度评价。

粟裕1942年4月在海门海复镇主持召开了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根据地建设中提出了坚持原地斗争,粉碎敌人的一切进攻;又要继续和加强力量,准备和迎接反攻得任务。

为此组织成立了后方勤务部,下辖军工部、供给部、后勤部、兵站,卫生部、海上炮兵部队(一师有一门山炮。因转移不便,那门山炮装在船上)。全部安置在船上,对外称“渔民自卫队”。一旦日伪来袭,后方勤务部就向海上转移。

同时在海复镇“通师侨校”成立抗大九分校,粟裕亲自任校长兼政委。粟裕那时很忙,但经常去学校听课。有一次他听课时发现老师照本宣读,讲得太宽太空,课后便找这位教员交谈,指出讲课一定要分清不同对象,不能照搬教材,要有所取舍,使学员听得懂,用得上,求精、求实、实用。在粟裕的领导下,学校培训了3300多名干部,为根据地建设和夺取全国胜利输送了人才。

1943年在如东南坎镇粟裕主持召开的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是反“清乡”斗争的动员大会,粟裕提出“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

日伪向苏中地区“清乡”。一开始就到处构筑封锁线,以切断我根据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他们从江南运来500万根毛竹,到处筑篱笆墙,长300公里,每隔1里筑有碉堡。设检问所150多个,配了400多个检问人员。一天,天生港附近,有两个小孩在篱笆附近玩耍,其母恐其不测,连忙追上去制止,结果母子三人均遭日伪枪*。

一次,粟裕对陶勇说:“陶勇啊,敌人这竹篱笆,确实非常讨厌,能不能一夜之间,把它全烧掉!”

“师长哎,现在是梅雨季节,不宜用火攻。”

“怎么不宜用火攻呢?自入梅的那天起,就意味着总有出梅的那一天,想想办法,做好准备,一出梅就烧掉它。记住,要全部烧掉,不留死角!烧它个一干二净!”

“得令!”陶勇笑嘻嘻地走了。

陶勇立即召集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成立了气象观测小组,天天观察天气,算计着何时出梅。陶勇还亲自会同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装领导,组成“诸葛亮”策划组,商讨如何确保300多里篱笆同时烧掉。

很快,气象观察组报告:最迟6月27日出梅。陶勇很高兴,他决定,7月1日夜里动手,打个漂亮仗,向党的生日献礼。是夜,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队伍、劳动群众全部出动。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专职警戒的部队,有专门袭击岗楼的部队,有100个“专业”放火队,还有由民兵和十几万群众组成的突进大军,他们锯倒电杆,割断电线,挖废公路,炸毁桥梁。即使在家中的群众,也敲锣打鼓,高声呐喊“新四军来了!新四军来了!”。整个封锁线上,人声鼎沸!霎时间,火光在黑夜里闪烁,火趁风势,风助火势,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宛如一条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火龙。竹篱笆“噼噼啪啪”地烧得欢,而且越烧越旺,映红整个夜空!爆裂声、枪炮声、呐喊声、欢呼声混成一片,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日伪军见此情景,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眼睁睁地看着苦心经营了三个多月的竹篱笆,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苏中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亲密无间,情如鱼水,筑成了苏中抗日的铜墙铁壁,使得苏中区在对日伪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杨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