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蝴蝶美诗:短歌终,明月缺,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无名氏《香冢》碑文
这首诗词读过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录的人,都知道,小说主人公陈家洛是乾隆的兄弟,红花会的舵主,爱上了香香公主,最后为香香公主写了一首铭文,正是这首蝴蝶诗,其中将“烟痕”写作“香魂”,感动万千读者,认为这是陈家洛和香香公主最凄美的爱和死亡的铭记和挽歌。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金庸的作品。
实际这首词,起源更早。原来是北京陶然亭一座坟前的石碑,现在已经无存,但是其拓片保留了下来,在北京图书馆。这座碑显然比金庸的年岁要长久。
已经无可实证这曾经的墓碑建立于何年何月,但是陶然亭的亭台修建却是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修建的亭子,自后有无数文人春秋来此雅集,那么这附近的香冢很可能是在这个年代之后建立的。康熙末年,这里踏青人多了起来,逐渐有很多荒坟也埋在此处。
这首铭文奇特,在于碑上没有逝者生平,但却铭文悲怆感人。
“浩浩愁,茫茫劫。”它让人直接回到天荒地老那种无人却哀愁浩大的境地。这到底是怎样的人经历怎样的人生?浩劫是巨大的灾难。对于人生来讲,接近家破人亡,对于历史而言,是一种末世之感。这到底是哀感时代还是悼亡?
李商隐借咏《李夫人》来哀悼自己的妻子,“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夫妻爱人的死别,也的确可以让人愁海如劫。
“短歌终,明月缺。”
短歌行是乐府古调,以曹操短歌行最为著名,四字一句,慷慨雄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在这里结束,明月再也不能圆满。
如果是长歌,或者青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人,但是短歌,却让人悲怀的是一种男人的慷慨不再,是写一个男人的谢世吗?
这首词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联想悼亡,但是悼亡的主体却是和明朝有关。明月缺,再笨的人也看得清楚,这是悼明。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血,有人解读为相思忠贞之血,但其源头却是指忠臣的爱国之血。古书有苌弘化碧的典故。陶然亭在北京郊区,佳城碧血,肯定是指这里有忠贞的人。
“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
那碧血在时光无情的流逝中被掩埋被遗忘。那些都是外在的。
“一缕烟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但是一缕魂魄却永远缭绕这里。在人间的是是非非里,化作了庄子那样,像忘了一切的蝴蝶。
这首词逐字分析下来,绝对不是女子的坟墓。除非葬着朱明的公主。
但是是否是葬着一个心怀故国的男人呢?有可能。但是这碑文上还有一首诗。
"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
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
这首诗是和碑文一起的。仿佛是写桃李凋零,应对了这个碑叫香冢,但是这里的典故却是南北朝庾信的《瘗花铭》诗,是借花落感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怀才不遇。这更像是哀悼年轻的朋友,空有一腔抱负和热血,却在飘摇风雨中陨落。
但是如果是男性友人,何不竖碑写名?
答案是,这里埋着的可能不是人,而是立碑人一段痛苦苍茫的心情。
能够立碑的证明家境还算富有,心情如此沮丧悲愤的,大抵是知道前朝故事的不得意的人。悼明和自伤都有。
是哪位屡中不第,怀才不遇的人,我居然想到的是曹雪芹,他不是通晓前朝今世之典故吗?只是曹雪芹回到北京时,有没有财力作此?
我又想到龚自珍,龚自珍有这样的大气,但终究还乐观。化作落红更护花。
有人说这是同治御史张盛藻所为,他曾经无数次谏稿给慈禧太后,结果均不采纳,所以气得埋了文稿。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解释这首诗的苍茫悲怀。它更像是一个看过末世的人,在新的世界里无出路和用武之地,用最沉痛的心情表达自己的苍茫和孤寂。
清朝更为苛刻的科举考试,更密集的文网,窒息了很多年轻有才人的青春和梦想。他们什么都知道,却没有办法在腐朽的现实里找到国家和自己的出路。如同花朵注定摧残在漂泊和风雨里。这首碑文,无论是哀悼年华,青春,故国,都引起许多人深深的悲怀和共鸣。
所以它绝对不是女子的碑文,是一个黑暗时代,埋葬的所有知道历史和现在,却无能为力的文人的心情。
是谁写的都不重要。那中间的气息是真实感人的。
初衣胜雪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