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悟道与生命的体验——谢幕老师序王丽娟《玲珑剔透》诗歌卷

生存的悟道与生命的体验——谢幕老师序王丽娟《玲珑剔透》诗歌卷

首页角色扮演超变玲珑蓝月版更新时间:2024-05-09

生存的悟道与生命的体验

——序诗人作家王丽娟的诗文集《玲珑剔透》(诗歌卷)

谢幕

两年前,王丽娟加入北疆文学社,我就让她用一部作品,立一座里程碑。

一年前,王丽娟加入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她就开始一方面将原创作品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加大写作力度。她说她必须要立一座里程碑,既是一次总结,又是一个起点。

她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2019年4月,诗人作家王丽娟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想出一部诗文作品集,并说出了作品的总体架构,请我给取个书名。根据她和她的书,我立刻给取名为“玲珑剔透”。

后来我才知道,诗人作家王丽娟想否定我给取的书名,她想用一个更诗意、更浪漫一点的书名取代“玲珑剔透”,并发动几位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起来起名,几位也取了许多名字。

可是,当她把所有的名字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没有一个比“玲珑剔透”更恰当、更好了,所以在申报书号时,就定名为“玲珑剔透”了。

诗人作家王丽娟请我给这部作品的诗歌卷作序,我说三校后再作序,这样,今年8月份,书号也批下来了,三校也校完了,我才读到三校样稿,并写了这篇序。

一、朝圣的物语与承诺的坚守

在生命旅程中,诗人作家王丽娟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坚守探索精神的崇高使命。

其实,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会用诗来冷藏自己的生命旅程的,其每一步都肩负着诗的崇高使命,每一步都是诗的印迹,也只有这些印迹能够保留下来,通过这一步步坚实的印迹呈现出来的则是诗人的心灵轨迹和情感历程,演绎的是生命的向往、追求和梦想,也留下了青春的奔流的热血与奔突的活力。

“……/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站在桃花树下望啊/望啊/真的没有玫瑰/破译此生//”

——《玫瑰的故事》

“……/缘的梵心/宁静如万里晴空/向这里走来/迈出的这一步啊/只为踏开这朵爱的莲台//”——《何以莲心开》

“……/玲珑小亭/醉一季晚秋/让一世长情/为莲花/见证下一季的相逢//”

——《莲心语》

这是诗人王丽娟用生命体验写出来的诗,那种形象的表述,生动而准确,取这三首诗的最后一节,给你读一个朝圣的物语,却有一番哲理的呈现和真理的证明。

诗人王丽娟以“莲”作为意象的场景氛围,以一个人的感觉行为,呈示凸显事件的核心,其核心之点就是心,心的“眼睛”。这个眼睛透过心之虚掩的门,去望一下那个缝隙,本来就是“望”,可诗人却用了“缘”,可看其亲近的程度,这是“缘”的“眼睛”,恨不得把“缝隙”外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窥入其中。

诗人王丽娟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要像一朵睡莲,去自由地畅想,用流浪的意识去踏遍祖国的每一帧风景,她用畅想和梦境感慨生活,感悟人生,可现实与梦境却拉大了距离。因为她要写作,追求是她的本性和本能,可她却在感叹中,看不到可以“破译此生”的人。当然,为了写作,她采取了思想到灵魂的流浪,她认为那也只是她的一种生命载体,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呈现,而且是一种生存的意义,尽管这种意义包含着诗人王丽娟刻骨铭心的故事。

诗人王丽娟将复杂的情感浓缩在有限的词汇中,并以扇形的思维展开灵魂深处的隐匿,诗人善于营造峻峭高冷而又凝重压抑的氛围,在感觉的第一现场与读者、评者对视和交流,诗人在叩问自心的同时去感染读者,甚至诚邀读者走近事件的核心,分析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原因与结果,这就让人信服而最终成为见证者。这种借助一种意象产生“杠杆”之力的做法,使其诗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和效果,这也真是高明之举。虽然,诗人王丽娟并非有意为之,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玲珑娇小的诗韵叠加/凝望的瞳仁喜欢别样重逢//读空一窗夜雨的凉意/……//我来为你卜卦/你的每一片手纹在雨里发光/让我对着你/诉说雨的一生一世//”

——《我来为你卜卦》

“……/生命是缘分啊/它是红尘里的芬芳/醉了一场流连/所有的倾城相遇/已被刻成段段刻骨柔肠//别去问落花的记忆/花开花落都种着情怀/珍惜这人间的烟雨吧/感谢生命重逢/为花期盛开的我们/承诺一个坚守的仪式//”

——《承诺一个坚守》

众所周知,正因为诗人的特殊情感程式,决定了诗人的思维走向,所呈示出来的,当然是正常人的反面或正面以外的其他的什么面儿。许多时候,诗人在正常人的眼里成为“疯子”,究其原因,一是行为举止的异样,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诗人可以用思想伴着月光喝酒,正常人却不能。所以说,诗人可以用“红尘里的芬芳/醉了一场流连”,可以“对着你/诉说雨的一生一世”,可以“读空一窗夜雨的凉意”。

在诗人王丽娟的心里,她只能用一种梦境的“诗韵叠加”来满足她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她生命的需要,她要在陌生的道路上,采撷陌生而鲜活的文字,抒写她生命的诗行。

在诗人王丽娟的“时光”里,遁去的是在“许诺”中预示着前世的尘缘和来世的时光,复生的则是她情缘中的情怀和感悟的人生。

写作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诗人王丽娟怎么会轻言放弃呢?

诗人王丽娟知道,人生在世,有些时候是躲不掉风花雪月的,是逃不脱悲欢离合的,生亦如此艰难而辉煌,死亦如此欣慰而悲壮。当些许的种子在生命的记忆中生根发芽的时候,当心被眼泪淹过之后,黯然苍老的容颜随着风貌的洗礼而流逝,在岁月的磨难中,她的孤行,终于得到了那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馈赠。

今夜星光灿烂,今夜诗人王丽娟不会再孤单,在北疆,有众多的诚心为她祝福。此刻,她的心也被孤独之后的光环照耀,青春在她的脸上,焕发着幸福的光彩。

二、邀约的季节与放飞的梦境

在孤独旅程中,诗人作家王丽娟以不忘初心的理念,坚守良心写作的道德底线。

其实,诗人的痛苦,才是诗人生存的摇篮;诗人的孤独,才是诗人生命的支点。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那如影随形的常常是那感觉到的和潜在的孤独和痛苦。那么,谁能将沉重的孤独感和痛苦感化为自己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并且能随心所欲地将这笔财富转化为内驱力,那么,其生命就会有价值和意义,这时的生命对诗人而言,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种诗意化的方式。

“这个季节,我还憧憬相逢/尽管秋风凉凉/树叶挂在枝头,已经变黄/可我的心并未沧桑//只想静静地望着你/不牵手,也不行走/因为我只想诉说/在这个没有染过风霜的秋天//不经霜的秋色就像酒不浓/不说出口的爱情/也许如秋叶落在土里/秋水长天也相通//这边的秋色红了又红/没有秋霜,只因相思浓//”

——《伊从秋日来》

可以说,这首诗攻克了读者心中对诗人猜测的许多疑团,诗人的可敬之处就是真诚,因为真诚的她说了真话,有时真话并不一定能讨到喝彩,但,她还是说了,这种勇气并不是所有诗人都能具备的。如果不是心净玲珑、秉正真挚,是不会也不敢这样说的,这样说了,就是真诗人所为。

这也是诗人王丽娟一种人生孤独的写照,这就是人生孤独旅途情感的写真。这种写照和写真也是诗人邀约的季节与放飞的梦境。

在人生孤独的夹缝中,诗人王丽娟真真实实地走在孤寂的人生之旅。

在人生孤独的旅程中,她却坚守着良心写作的道德底线。

其实,孤独者所追求的,不正是这样精神的自足和伴随着这一自足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陶醉吗?孤独者不是因为学会了自爱,进而认识自我了吗?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够深切地感受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孤独。一个人能感到自己的孤独,不正是说明其卓然傲立、超群脱俗吗?不正说明其已经真正地找到了自己,并且,因此而远离了孤独吗?这其中的辩证不言而喻。

其实,这是诗人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坐、对话和对视,用孤独战胜孤独。孤独者不是在求助于自己的灵魂吗?同时也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其深思与真诗不就是产生在这求助和拯救的过程之中吗?这就是一个真正诗人的所作所为。其实,欢乐和痛苦都是收获,就诗而言,比起欢乐、痛苦所给予诗人心灵的,不是更为丰厚吗?

从某种程度上讲,到头来这反而会扼*她自己为自己尽心尽力干活的进取心和动力。日常生活的经验表明,正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对别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最强有力的影响,并真正成为对人们最好的实效教育。诗人王丽娟以诗的方式来抚摸自己,这本身就具有拯救自己的寓意,这种寓意早在她决定流浪的时刻就已经开始了,而这种“拯救”却始终伴随着她的脚步如影随形。

在诗人王丽娟的情感中,秋色还是那个秋色,可“沉默”却附着新的内容,那就是诗人的苦涩和凄楚,这是主观。在王丽娟的诗句中,既有现实的客观实在,又有内心的主观评判;既有客观现实的自然迫近,又有主观的有意规避。这一逼一躲,拉出了一个空间留给了读者,这个空白留得很重要,绘画讲究留白,写诗更要讲究回味的余地,为什么说“余音缭绕,练梁三日”是最高的境界,其原因就在于此。

“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从性情而得者,如水出芙蓉,天然可爱,从学问而来者,如黄错采,绚染始成。”(清·袁枚《答何水部》)元通玄,玄黄是一种错杂的颜色,调配加工才成。袁枚是从诗为“心声”的角度出发,认为作诗必须为感而作,内心有激情,诗才能纯朴自然,成为情性的自然流露;否则,为某种抽象的思想、道理而作,情性就成了掺加的东西了,诗也就不是心声了。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广厦万间’之愿,苏轼师‘四海兄弟’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使其人共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从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清·叶燮《原诗》)叶燮强调不可违心作诗,要心口如一,诗为心声,要从内心的感受出发,若勉强造作,那就是欺世之语,终为人所不取,这说明作诗应该发自真心。真心,才能叫人动情;假意,必然矫揉造作,诗的心声正是诗人心声的表现,诗贵自然,诗贵含蓄,诗贵坚持真理。

读了王丽娟的诗,我们有了像袁枚、叶燮的那种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是诗人王丽娟用诗告知我们的答案。

读了王丽娟的诗,很解渴,所谓“解渴”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共鸣,就好像诗人在给读者画像,让读者完全在一种氛围中,感受其诗里诗外的境界,这也是王丽娟的诗为什么能得到广泛的好评的重要原因。

三、伴陪的静思与祈祷的告白

在热血呼唤中,诗人王丽娟以宁静致远的心境,坚守理想抱负的价值意义。

在诗人王丽娟的诗歌感觉和境界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纸天书炼狱出了一出人生的悲喜剧,是孤独诠释了流年的失眠,当哀怨和哀愁被相思淋湿而成为生命的传奇时,记忆里的阳光被渴求者的脚步,践踏出光宗耀祖的畅想。

“……/诗神把自己埋进岁月的酒里/隐藏/黑的文字,白的天涯/如你清俊的鬓角/黑黑的镶进梦里/指向天涯//诗情陪伴的日子/有几张照片酿出酒意/却在岸的端口凝结/原来/玫瑰早已习惯你的吉祥//……”

——《诗酒趁年华》

这应该是被李白泡在酒杯里的月亮和月亮中泛白的心情,在那样的感悟中,诗人王丽娟将她的理想抱负的意义和价值,铭刻在自己的坚守之中,她用她们名字作为理想的种子,在有意无意间,撒落在那片黑土地里,却在那么一个复活的梦里,以一种四射的光芒,照射在感觉能够到达的高度,以一种异样的声音,震撼着那个孤独的季节,并以她个性的阅读方式进行着祈祷和告白,感慨和感悟着她生命的内容和意义,而这一切,让她懂得了一粒种子就是一片牧场,一只翅膀就是一次飞翔,一个目的就是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眼神就可以讲述一个人生的故事。

论说文是以理服人,散文是以情动人,诗歌更是如此,因此,诗如果没了情感,便成了枯竭的河流,那么,又如何灌注“情感”呢?若要使之成为一种“潜流”,就必须用真情去写真意,渥兹华斯(英国)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必须忠于自己的情感,任何粉饰造作都不会写出好诗的。我们在读王丽娟这首“别离”之诗时,感到激动,是因为读到了诗人的真情真意,这也是诗人与读者直接交流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其实,诗人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成为真正的诗人了。

“……/梦里你站在我的身边//……/我也有忧郁/忧郁里藏着我们的青春/却暴露着我们脸上的痕迹/也许青草荒芜了等待/……//”

——《复活一个梦》

“与一扇门相对/一扇老旧的白色的门/面对它,我夜夜无眠/这是我确定的结果/夜静更深//心能走多远/抵达了哪里/今天是否还能走回来//我对虚无的气象不敢询问/人世间有我,有你/门里门外还是无法重见//十八年了/我终于换了这扇母亲当年把持的门/厚重的门,还是会还原光阴/门外是我/门里依然是母亲//”

——《与一扇门相对》

“告白”是诗人制造出来的一个为诗人情感服务的场景,这个“告白”的场景,只寄存诗人的情感,却拒绝诗人的灵魂。相对而言,灵魂是稳定的,而情感的变数很大,当情感抵达背阴一隅时,情感的潜流则被沧桑和倦累,帐幔里的心将会酸楚,当这种酸楚浸泡在“情感”里之时,飞翔便成为诗人最崇高的憧憬了,这种本能与诗人的性格有关。“诗乃吟咏性情之具,而所谓风、雅、颂者皆出吾之一心,特因事感触而成,非智力之所能增损也。”(明·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风、雅、颂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宋濂认为,诗是诗人因受外界客观事物的感触而从内心里迸发出来的东西,就说明了诗是心声,也说明了诗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当一种感觉特别到诗人的情感历程中时,诗人的生命归宿将是不以诗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时的诗人心已长出了翅膀,心要飞翔了。

那么,日月对于诗人王丽娟而言意味着什么?

日月就是日子,而“日子”就是“诗”,“诗”的“日子”正伴陪诗人王丽娟的静思而用诗笔蘸着情感书写出来祈祷和告白。在诗歌的感觉中,日子挨紧着日子,娓娓而来,悄悄而去,而留给光阴的是相思的沉默。在这个固定的领地,歌者伸出了光芒的手臂,高呼日月之“明”的颂歌,这应该是诗人明杰初春的禅意,在“如歌的行板”中企盼着梦中的眸子和那无与伦比的手势,这一瞬间成为了诗人王丽娟心域日月之歌的永恒。

伴陪的“静思”与祈祷的“告白”成为诗人王丽娟的一个秘密,这种秘密是美丽的神圣的,这并不是因为是誓言才美丽、才神圣,而正因为美丽神圣才让人崇敬,崇敬成为誓言。不管誓言被想象成怎样的日子,誓言总是可以让人亢奋和增强信心,在誓言问候的日子,诗人王丽娟就可以站在山岗上眺望,就可以在冬天里成熟,就可以在想象的日子,叙述着日月的圣歌了。

“走进人生第一片土地/本想是一个停留的花季/却被什么牵住/做了一个旅人归心的无期//我爱了你的深厚/我牵了你牵挂的手/在这里完成少女青春的蜕变/捧着我的心核/你永恒住在了我心的伊甸//心累了,总想听一听你的呼唤/辛苦了,也想靠一靠你当初的伟岸//我魂牵梦绕的相思处女地啊/植根于此,不悔许多年执着的依恋//谁的青春不鲜活/如约而至的还是青葱岁月/静好如你/心如我//”

——《初心若此》

诗人王丽娟是用忽短忽长的悲哀和喜悦反反复复地刷新自己的叹息。作为一意孤行的诗人,让情感努力去塑造自己生命的春天则是诗人王丽娟的信念和誓言。在与孤独相伴的日子里,诗人王丽娟以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桀遨着自己的羁旅,并试图做到飘摇和卓越,让喟叹在琢磨光芒的日子里,被热血呼唤和燃烧。

王丽娟的诗文集《玲珑剔透》(诗歌卷),共由五辑160首诗组成:第一辑:青春玲珑石榴籽(31首);第二辑:玲珑心中蓝月亮(35首);第三辑:邀约玲珑四季天(36首);第四辑:放飞岁月玲珑心(33首);第五辑:萧乡女儿玲珑情(25首)。

读王丽娟的诗,是一种享受,可以从她那真实的记录中,感受她生命的真谛,感受她情与爱的心理图象,感受她对生命归宿的理解和对理想的憧憬。她的诗总是有一种神祉的召示,那种来自天籁般的诱惑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许多诗具有朝圣的物语与承诺的坚守之生活感慨,邀约的季节与放飞的梦境之生存悟道,伴陪的静思与祈祷的告白之生命体验,都具有超凡脱俗、告白告戒的情感寄托。在情感提纯的过程中,给读者不断地制造第一现场见证的场景,让读者与诗人共赴诗境,体验生存的艰辛、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诗人王丽娟自信地想到了这样让人可以欣慰的日子,她用静静的思考来伴陪她生活的春夏秋冬,她用诚诚的祈祷告白,对生命而言是一种珍惜与尊重。这样的历练,让她走向了成熟,她之所以能够站在“端点”来凝视自己,是因为她已经知晓在未来的路上,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同行,自己来拯救自己。

这,就是诗人作家王丽娟。

谢幕,原名郭治军。著名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曾为国内外华语诗人、作家撰写序言、评论、跋、侧记、巡礼、综述等500余万字。出版家族史一部、评论集三部、诗集四部、纪实传记文学两部、纪实报告文学四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等,总计700余万。创作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靠山寨》(70万字)、二十四集微电影剧本《二十四孝故事》系列(20万字)、四集网络电视剧《茉莉馨香》(5万字)、电影文学剧本《义士安重根》(5万字) 、《雪道》(5万字)等(另有30余部共800余万字作品集待出)。主编文集19部。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长白山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黑龙江省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文联全委会委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哈尔滨市道里区文联副主席、哈尔滨市道里区作家协会主席、哈尔滨文学艺术评论学会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签约作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签约作家。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