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共工”乃氏族名而非官称
从汉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共工氏”是个官职名,具体来说是个主管水利的官名,这个汉代(包括)以后的古书说得比较明白,如《书·尧典》:“共工方鸠僝功”,东汉郑玄注认为“共工,水官名。”[1]伪《孔传》说:“共工,官称。”孔颖达《正义》:
“《舜典》命垂作共工,知共工是官称。郑以为‘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故以官氏也’。计称人对帝,不应举先世官名.孔直云‘官称’,则其人于时居此官也。”[2]
郑玄、孔传和孔疏之说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还有人相信“共工”是个官名,并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还演绎发挥出许多上古“史实”。实际上,说“共工”是官称靠不住,古代有“工”、“司工”、“百工”之类的说法,绝没有以“共工”为官名的。看看上面所引孔颖达《正义》,就知道这个误解的源头,是战国时期作《尧典》,里面有一段对话: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3]
到了伪古文《尚书》出来,它割裂了《尧典》,把后半部分当成了《舜典》,这段话就出自今本《尚书》的《舜典》。这里面说帝舜问众臣:“谁适合当我的工?”大家都说:“垂可以啊。”帝舜说:“好。喂,垂,你来供工这个官职。”这里说的“工”这个官职是管理百工的长官。本来这里面的“共工”据伪《孔传》的解释是“共谓供其职事”,孔颖达《正义》详细辨析说:
“《尧典》传云:‘共工,官称。’即彼以‘共工’二字为官名。上云‘畴若予工’,单举‘工’名,今命此人云‘汝作共工’,明是帝谓此人堪供此职,非是呼此官名为‘共工’也。”[4]
意思是帝舜本来说的官职是“工”,后面说“汝共工”,是说垂适合供职“工”这个官职,并非说这个官名叫“共工”。可因为有这个说法,郑玄和伪《孔传》就受了影响,把前面的“共工”解释为官名。《尚书校释译论》里认为“共工”是“尧的臣名”,同时从顾颉刚先生说认为共工即鲧,“共工”为“鲧”的反切音;[5]杨宽先生也认为共工就是鲧,他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鲧共工与玄冥冯夷》一章里,专门有《鲧与共工》一节论述共工就是鲧的问题。[6]丁山先生更有异说,认为“共工正是彩虹,共工之名,犹言虹蜺之神所居”、“共工,就是龙身两首的虹,所以共字古文必从龙作龏。”[7]总之是都不认为“共工”是官称,它也的确不是个官称。
笔者认为,“共工”本是个上古的氏族名,所以古书里多称之为“共工氏”,如: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又《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吕氏春秋·荡兵》:“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
秦汉以后的典籍中更多,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不再引述,总之称“共工”为“共工氏”的非常常见。关于“氏”的来源,殷末周初的时候已经比较复杂,可以是封地、居地、官职、职业、先人的名字号谥等,都可以为氏;可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刘师培先生曾经有篇《释氏》专门论述过,他说:
“《左传·隐八年》云:‘胙之土而命之氏’,是氏即所居之土,无土则无氏。《国语·周语》言禹平水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所云‘赐氏姓’,犹《禹贡》所言‘锡土姓’。氏以所居之土为名,犹言国以夏名、国以吕名也。吕即《春秋》申、吕之吕。《国语》下文言‘亡其氏姓’,《左传》(襄十一年)言‘坠姓亡氏’,盖土失则氏亡,惟有土者斯有氏。由是而推,则古帝所標之氏,若盘古、燧人、大庭、有巢、祝融、女娲、伏羲、神农、金天、高阳、高辛之属,氏即国号;有熊、陶唐、有虞,又均所居之土;即共工、防风,盖亦诸侯有国者之称,未有无土而可称为氏者也。《书·舜典》孔疏云:‘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瓷器确证。若以字、以谥、以官为氏,则周代侯国之制度耳。《说文》‘氏’字与姓氏之义靡涉,段注谓姓氏之字当作‘是’。今观《说文》训‘是’为‘直’,是与‘此’、‘斯’、‘兹’诸文同,均为实指之词。氏姓之‘氏’与‘是’同字,‘是’从日、正,《说文》‘正’字下云‘一从一以止’,‘止’字下云‘下基也’,疑是兼从‘止’得义,与‘丌’为古‘其’字义与‘基’通同例,所以表其必有所在也。”[8]
刘师培先生的意思就是“氏”和“国”的意思类似,就是古人获得封国土地以后,以国土名为氏,古传中的某某氏的某某其实就是国号,或者统言为国族的称谓,包括共工氏、防风氏也都是这种情况。古代有国才有氏,如果国家灭亡了,氏也就是随即失去。他还特别指出段玉裁说姓氏的“氏”本来应该作“是”,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出土文献所证实,先秦的出土文献中,的确是大量的用“是”为“氏”,[9]刘师培先生认为“是”和“此”、“斯”、“兹”诸文同也是有道理的,古人的“氏(是)”应该就是国于是、官于是、业于是所得,比如国于夏,就是夏后氏;官于司马,就是司马氏;以制索为业,就是索氏,其他仿此。
那么,“共工氏”的“共工”是虞夏之际的人物,他的“共工”应该也是个国名而不是官名,《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载了一座山名叫“禹攻共工国山”,里面称“共工国”,证明“共工”的确是个国名。
新公布的出土文献里,清华简《五纪》和《参不韦》两篇战国时期的长文,里面都有“隹(唯)昔方又(有)洪”一句,同时说有洪的各种不好,[10]开始大家把“有洪”理解为大洪水,可从简文表述上看这个“有洪”的人格化很严重,又不像是自然的洪水,后来鲍彦东、薛孟佳两位先生写文,指出这个“有洪”实际上指的共工氏,[11]这个问题才得以比较圆满的解决。后来我也写了个文指出“共工氏”本来应当作“江水氏”,因为他出生、居住于江水而得名,和古书里的赤水氏、金水氏、竭水氏等名称一样,都是国族名。因为“江”和“鸿”、“洪”在古音里相同,所以江水氏(共工氏)才被演绎为洪水的化身,成了水神。“江水”讹变为“共工”的原因,是因为古人写“江水”会省写作“江=”,在“江”下加个“=”为合文符号,读“江水”,但最早传述江水氏之名的古人读错了偏旁,读成了“江工”,因为“江”与“洪”、“共”音近,所以才通假成了“共工”,大家就这么以讹传讹地认可了下来。[12]“共”与“洪”的问题,朱芳圃先生早就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按洪从共声,鸿从江声。共工即以水为名。”又说“洪之言共也,因水为共工所振滔,故谓之洪水。”[13]他说共工是以水为名,显然比较正确,共工就是以水为国名和氏名的;但说“洪之言共”就有点本末倒置,对于“共工”而言应该说“共之言洪也”,才符合共工氏之名的解释。
小文发布后,很多读者表示支持,也有读者质疑,问我出土文献里到底有没有把“江水”写成“江=”的呀?我在那个文里没举例子,事实是的确有,马王堆汉墓帛书《木人占》里说:“将有行□□□之说为沱(池)脱江=(江水)”,[14]正是把“江水”省写作“江=”。
马王堆汉墓帛书《木人占》(局部)
这就知道,“共工”即“江水”,是古代的一个氏名,也是一个国族名,是因为居于江水而得名。这个国族和空桑之地的颛顼(或说帝喾、帝舜)一族发生了战争,他用水攻,造成了空桑地洪水泛滥。之后鲧禹父子先后治水,同时击败了共工。那么“共工”就不能算是个人名。《楚辞·天问》里说:“康回凭怒,地何以东南倾?”王逸注认为“康回”是共工的名字,其实这是王逸的瞎说,这个问题清代学者丁晏在其著作《楚辞天问笺》中早就辨析过了,他说:
“‘康回’当作‘庸回’,字形相近误也。《左传·文十八年》:‘靖谮庸回,天下之民谓之穷奇’,杜预注:‘庸,用也。回,邪也。谓共工其行穷,其好奇。’‘靖谮庸回’犹《尧典》之‘靖言庸违’也。康成注《书》,以为共工名氏未闻,叔师以‘康回’为共工名,恐非。王圻《三才图会》:‘共工死,子康回袭黑龙氏,亦曰共工’,亦附会之说也。”[15]
丁晏指出“康回”当作“庸回”,因为“康”、“庸”二字形近而误,即《书·尧典》里说共工“静言庸回”,是相当正确的。“庸回”古书里也写作“庸违”,就是指人的行为邪僻乖戾,《尧典》说“静言庸回”是说共工,只是承上省略了主语,“静言”就是后来所说的“争言”,即争吵。帝尧认为共工言语喜欢斗嘴争讼、行为邪僻乖戾,故不可用。《天问》说“康(庸)回凭怒”,也是省略了主语“共工”,就是说那个邪僻乖戾的人(即共工)暴怒了,大地怎么就向东南倾斜了?所以“康回”并非是共工的名字,王逸之说不可信。
那么共工有具体的名字吗?这个《山海经》里可以提供一点线索,《大荒西经》说:“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这个池是以事为名,其事就是“孟翼之攻颛顼”,其他古书里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列子·汤问》)、“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史记·律书》《汉书·刑法志》),唯一和颛顼发生战争的人就是共工,《山海经》中记载了“孟翼攻颛顼”,很可能这个孟翼才是共工氏的私名。
女娲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共工为黑龙氏”说的由来
现在网上有很多讲神话人物的文章说到共工的时候,都说他是“黑龙氏”,还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新说”,比如说祝融是“红蛇部”,共工是“黑蛇部”……,和写小说一般,都不知道是怎么编出来的。也有网友问我这说法哪里来的、可信不可信,所以这里就顺便说说,不一定正确,仅供同好参考。
共工为黑龙氏之说古书里的确有,可并非古传,此说出现得很晚,大概是在明朝才有的,只不过它的由来颇有渊源。那么,共工为黑龙氏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一点一点地分析。
首先是《淮南子》中记载的两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6]
第一个故事说共工与颛顼发生战争,怒而触不周山,所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第二个故事说往古之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猛兽肆虐,女娲炼石补天、*黑龙、积灰止水——这两个故事,本来是毫不相*,但是到了东汉的时候,就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串成了一个故事,其说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
《谈天篇》:“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又《顺鼓篇》:“《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17]
说明到了东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为女娲的时候天塌地陷,就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天子触不周山造成的,可这里面有个巨大的漏洞:女娲是什么时代?颛顼、共工是什么时代?按照古人编的世系,女娲是和伏羲同时的,在神农、黄帝之前;而颛顼、共工则是在黄帝之后,共工触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竟然要跑到女娲时代去补天立极,这是时光倒流了还是穿越了?可见这个拉扯和编造非常不合理。晋代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的时候就不采用这个说法,只是说:
“女娲氏,亦风姓,承庖牺制度,义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其末有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18]
皇甫谧已经把共工氏当成了女娲时的人,只是没说共工触不周山、女娲炼石补天什么的,可能是觉得一是时代不合理,二是事涉神怪不雅驯。然而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古人在编造“古史”方面的智慧,既然说颛顼的时候不合理,那就改改。同样是晋代人伪造的《列子》里,大概也觉得《论衡》里的说法不靠谱,所以给颠倒了一下顺序,在《汤问》里说:
“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19]
这里面把共工氏触不周山之事放在女娲补天、立极之后,从时代上说才合理了。可后人不肯放弃《论衡》的那类说法,那就继续想办法改——共工是水神,古人根据水火不容的关系,想到了火神祝融,于是后来出现了共工和祝融战斗的说法。这里还是有个难题:祝融本来是帝颛顼的儿子老童之子,也就是颛顼的孙子,时代更晚,怎么能和羲、娲时候的共工扛上呢?这也有解决途径。《风俗通义·皇霸·三皇》里先引《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又引《礼号谥记》说“三皇”是伏羲、祝融、神农,[20]祝融的时代不知道根据什么被大大提前,介于伏羲、神农之间,其位置正和《春秋运斗枢》里所说的女娲的位置相当,那么至少说明女娲、祝融是同时代的人,所以,在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里就产生了这样的说法:
“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21]
说共工和祝融战这大概是司马贞的发明,因为他以前的书里从来没见过此说,自然是出于司马贞的改造,玄珠先生说:“把女娲补天作为共工氏折断天柱以后的事,未见他书(宁按:此说见《论衡》,见上引),所以《三皇本纪》云云,显然是修改了传说,然而修改得太坏了。”[22]认为司马贞改得不高明,可司马贞是有根据的,就是《风俗通义》所引的那两项资料,只是里面没有说到“黑龙氏”什么的。
那么上面说了这些,和共工称黑龙氏什么关系呢?是很有关系的,因为它经过一系列编造之后,把颛顼、鲧、禹时代的共工,硬生生地提前到伏羲、女娲时代了,而汉代人把伏羲、太昊说成一个人,太昊正与龙有关。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正义》引服虔说:
“大皞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23]
是东汉的服虔认为大皞(即太昊)的龙官是按照四季和中央为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这是“黑龙氏”最早出现的地方,孔颖达《正义》里说“此皆事无所见,苟出肺肠”、“此皆虚而不经,故不可采用。”也就是说,这些说法以前不见,都是服虔虚而不经的臆说,不可信从。到了宋人伪造了一本《古三坟书》,里面又变成了飞龙氏、潜龙氏、降龙氏、水龙氏、火龙氏,而共工也是伏羲的臣子,是“上相”,也不是什么黑龙氏——可见大家都是瞎编,所以各人编得都不一样,反正都不可信。
不可信归不可信,这事儿让喜欢胡乱联系的古人想到了《淮南子·览冥训》里说女娲所*的“黑龙”,又联想到了女娲氏末年闹乱子的共工氏,共工氏是水官,按照五行的理论,五行之水于季节为冬季,于颜色为黑色,把这些元素合在一起,怎么能不让人把共工和服虔说的冬官黑龙氏联系在一起?只不过这事儿出现得很晚,南宋的罗泌作《路史》,他是最喜欢胡乱拉扯编造的,他在《后纪二·禅通纪·太昊纪下》里说:
“太昊氏衰,共工为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隳天纲,绝地纪,覆中冀,人不堪命。于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共工氏而迁之,然后四极正,冀州宁,地平天成,万民复生。㚿娲氏乃立,号曰女皇氏。”[24]
把罗泌的这段话和《淮南子·览冥训》里的那段故事一比较就看出来,罗泌把《览冥训》里女娲“*黑龙以济冀州”改成了“灭共工氏而迁之”——这不已经是把黑龙等同于共工了吗?只是他在书里没有明说,罗苹的注里也没说。在《太昊纪下》后面,罗泌还作了一篇《共工氏传》,也没说共工氏是黑龙或黑龙氏的事情,可他里面说共工氏“俶乱天常,窃保冀方”,又说“女娲氏戮之,共工氏以亡”,罗苹注也引了《览冥训》里的故事为证,[25]其实也是把共工氏当做了冀州的黑龙,只是没说出来。
明确说共工是黑龙氏的,是明朝才有的事情。前面说到丁晏《楚辞天问笺》引明代王圻《三才图会》里说“共工死,子康回袭黑龙氏,亦曰共工”,但今本《三才图会》里无此文,也可能是丁晏误记,故这条不可信;还有一本书叫《蛙萤子》,据说是明朝刘基著,实际上《诚意伯文集》和《刘基集》里都没有这个书,明显是依托。它既然托名刘基,知道也是明人所作。笔者没见到过这个书,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三里引了一段《蛙萤子》的话如下:
“共工姜之异为太昊黑龙氏,薨,子康回袭黑龙氏,亦曰共工。”[26]
到这里才知道共工就是太昊的黑龙氏,而不是《古三坟》里说的“上相”了,并从此传下来共工为黑龙氏这个说法,再早就找不到这种记载了。可见此说的晚出,根本就不能当做古传看待,只是明人的一种揣测或编造而已。
就我本人而言,我很讨厌用这些后出的说法去“研究”、“印证”先秦的古传,更反对不靠谱的随意演绎、拓展,我们不能把后出的说法和古传掺和在一起,二者在时代上是不对等的,彼此什么都证明不了,还让人迷失其中看不清真相,如果拿来当研究的证据,更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端的贻害无穷。
[1]《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见《史记》(标点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页。
[2] [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2页。
[3]《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31页。
[4]同上。
[5]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72-73页。
[6]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9-336页。
[7]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第266-267页。
[8]刘师培:《释氏》,载《左盦集》卷二,见《刘申叔遗书》(影印民国二十五年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20页。
[9]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9-430页“是与氏”条。
[10]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中西书局2021年,第90页。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中西书局2022年,第110页。
[11]鲍彦东 、薛孟佳:《清华简〈参不韦〉“唯昔方有洪”新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22/10/5.
[12]王宁:《“共工”名称新解——读清华简〈五纪〉小札(二)》,“群玉册府”微信公众号2022-10-11。
[13]朱芳圃遗著,王珍整理:《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4页、第9页。
[14]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汉墓简帛集成》5,中华书局2014年,第167页。
[15]游国恩撰:《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113页引。
[16]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第167-168页、第479-480页。
[17]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469-470页、第691页。
[18]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第9页。
[19]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第150-151页。
[20][汉]应劭撰:《风俗通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52页。
[21]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4册,第964页。
[22]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上海书店1990年,第16页。
[23] [唐]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083页。
[24] [宋]罗泌撰,罗苹注:《路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第83页。
[25]《路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第87-88页。
[26] [清]蒋骥撰:《山带阁注楚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2册,第650页引。
编辑:知北游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