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喜欢读《春秋》这件事,《三国志·关羽传》里没提。但裴松之的注释里,已经引用《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江表传》是西晋的作品,写成的年代,比《三国志》也晚不了多少,这条史料的价值,还是很高的。 另外,《张飞传》里说,关羽的脾性是对士大夫特别的傲慢。这倒也像是个爱读书的武将的做派。就好像现在,文科成绩好的理科生,鄙视起文科来,也格外理直气壮一些。关羽喜欢读《春秋》这件事,《三国志·关羽传》里没提。但裴松之的注释里,已经引用《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江表传》是西晋的作品,写成的年代,比《三国志》也晚不了多少,这条史料的价值,还是很高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儒家典籍那么多,关羽为什么偏偏喜欢读《左传》?《春秋左传》是兵书 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作“经”。解释经的著作,则叫作“传”或者“传记”。如《春秋》是经,有《公羊》《榖梁》《左氏》三传。 在汉朝,对这些“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得到官方认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由朝廷给科研人员发工资,当时的说法,叫“立学官”。西汉时,《公羊传》《榖梁传》都立了学官,公羊学的影响尤其大,但没《左传》什么事。 从正常人类的阅读体验说,喜欢讲故事的《左传》,肯定比掰扯神神道道的大道理的《公羊》《榖梁》好看。但朝廷拨经费养着一帮儒生,是要你来对大政方针进行论证的,好看不好看,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从西汉末开始,事情有了转机,不断有人提出,要把对《左传》的研究,也重视起来。到了东汉章帝的时候,皇帝本人爱读《左传》,又有个叫贾逵的学者,指出《左传》不光好看,而且有“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的优点。尤其是他还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姓刘的是尧的后代,别的书都没有提,只有《左传》大大强调了一番。 众所周知,大汉开国皇帝刘邦,泗上亭长出身,并不高贵,这下就找到了个显赫的祖宗。尤其是,当时五德终始说流行,即每个朝代都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当中的某一个对应。东汉时的人普遍相信,汉朝对应火德,而贾逵说,恰恰只有《左传》当中,尧也是火德。这简直是对汉朝合法性的完美论证。 明刊本《左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为 《春秋》 做注解的一部史书,武将们如关羽读它,是把它当作兵书来读 后世歌颂关羽最有名的一副对联,上联是“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赤面、赤心、赤兔都好理解,赤帝是什么?火是红色的,赤帝也就是火德的皇帝。 这个解释逻辑上很顺畅,然而在当时,可能并没有这层内涵。 虽然整个东汉,《左传》到底也没有能够立学官,但是却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它的影响力溢出了学术圈,有个重要的爱读《左传》的群体,就是武将。
《左传》这部书,是特别善于描写战争的,甚至有一个影响不小的说法,《左传》的作者,并不是左丘明,其实是一代名将吴起。 所以,武将们是把《左传》当兵书读的,或者至少是把《左传》当作连接武人和文学之士的一座桥梁。比如关羽之外还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死关羽的吕蒙:吕蒙本来没什么文化,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说军务很忙,真没时间。孙权于是就为了吕蒙开个简化版的书单: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三史⋯⋯ 《左传》在专业的兵书之后,其他历史书之前,地位很微妙。 《左传》书影 《三国志》裴注里还提到,曹魏的大将李典,年轻时不喜欢处理军务,但身份又决定了他不能远离战争,那怎么办?就找老师学习《左传》。再如后来灭蜀的钟会,他家教好,人又聪明,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12岁就读《左传》了。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灭吴的统帅杜预,从他爷爷辈开始就喜欢研读《左传》,他本人号称是有“左传癖”,所著的《春秋左传经传集解》,更是今天研读《左传》最基本的资料。 视野再打开一点,还不妨再留意一些时代稍后的人物。 建立汉赵政权的匈奴人刘渊,汉化程度很深(《三国志平话》把他造西晋的反,理解成为汉朝复仇),最喜欢读的书是“《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这是明确把《左传》与最著名的兵书并列。东晋的大将军王敦,为了标榜自己豪爽,与那些清谈家文化人不同,就自称“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如此看来,关羽爱读《左氏传》虽然是事实,在当时武将也是流行的。因为他后世影响大,所以只有他读什么书被大家记住了,而不是读书这件事,本身有啥特殊。 民间影响朝廷 历史上的关羽虽不能说平平无奇,但不过是众多普通英雄中的一个,放眼历史长河,能耐比他大,道德高的武将,不知道有多少。关羽的影响是怎么大起来的,学者们早有许多研究,大致可以确认,是个民间信仰影响官方推崇的过程。 本来,国家祭典该怎么安排,是文化人在设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历史知识都不错,所以不容易太胡来。
唐朝尊西周的开国功臣太公望(即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后,又增加武成王庙的陪祀人员,关羽得以入选,但在总计64人中地位并不突出,排名在张辽之后,周瑜之前。这和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地位,算是大致符合。 绘有关羽形象的唐卡,清乾隆,藏传佛教中奉关羽为护法神之一,称“伽蓝菩萨” 但民间的态度,就大不相同。唐代关羽祀庙的碑记上,提到关羽的神灵,在萧梁末年的战乱中发挥的威力。看起来,这时关羽主要是个地方性的武神,他的崇拜者,也以军人为主。 这种崇拜能否流行开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仰关羽的军队是否碰巧也能打胜仗。关羽运气不错,信仰他的到宋朝确实打了很多胜仗。如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一些山西籍的士兵,先拜了关羽,然后立了大功;如抵抗金兵入侵的时候,有些城池相信自己是在关羽的加持下来,才令金兵铩羽而归的。 经历了宋元两代,军队里崇拜关羽,打仗前祭拜关羽求支持,已经成了全国性的现象。但只要国家祭典的对象还是太公望,关羽就仍然只是民间信仰。直到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把武成王庙祭祀给废了。 但为了满足民间祭拜关羽的需求,不久后,明朝第一次在首都建立官方祭祀的关羽庙。 然后对关羽的信仰,就越来越走出军队遍地开花了。 比如关羽是山西人,而明清时山西商人影响力巨大,他们把关羽当作自己的保护人,于是关老爷也就慢慢兼职当财神爷了。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的关公像,关羽是山西人,明清时山西商人影响力巨大,他们把关羽当作自己的保护人,于是关老爷又慢慢兼职为财神爷 比如关羽使用青龙刀这个设定出现后,怎么磨刀就延伸出一个重要功能:磨刀要用水,青龙刀用水量尤其大,于是关羽又成了雨神。五月十三日是关羽磨刀的日子,那天一定要下雨。不下雨就是龙王爷不给关羽面子,那么六月六日龙王爷晒衣裳,关羽也会不给龙王爷面子,不给出太阳。 比如妓院里拜的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除了眉毛白一点,眼睛红一点,长得和关羽简直一模一样。这可是妓女第一次向嫖客“荐枕席”的时候,必须要拜的神。这到底是在闹什么鬼,看来有许多不可说。
总之,关羽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关羽爱读《春秋左传》这件事,就不知道要丢到哪里去了。 这时候,就显出朝廷对民间信仰,不是一味被动接受,也有积极引导了。官方的宣传,强调的是关羽的勇武忠义,正德年间,甚至一度全国的关羽庙都改叫忠武庙。故事可以利用民间的,但价值导向也要放进去。冯梦龙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小朋友在厨房帮工,把手割破了,竟然一声不哭。问他为啥这么坚强,答:“我昨天刚听人说三国,关云长刮骨疗毒谈笑自若,我这点痛算什么?”冯梦龙于是感叹说: 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影视剧中的关羽形象 于是,朝廷开始着力宣扬关羽好读《春秋》,但不会具体提及《左传》。 这大概是因为,明清相比东汉早已时过境迁:第一是文武分途越来越明显,武将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第二是武将里没几个会读《左传》,就是做八股文中进士的文官,对《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的区别,都不见得很熟悉。 《春秋》成了武功秘籍 关羽爱读《春秋》,所以他身上体现着“春秋大义”。
《春秋》这部经典,总共20000字不到的篇幅,讲了242年的历史,啥也说不清楚是必然的。 戴敦邦绘《三国》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历史上的关羽虽不能说平平无奇,但不过是众多普通英雄中的一个,总之和后世受到广泛崇拜的煊赫声势相比,完全不相称。关羽的影响是怎么大起来的,大致可以确认是个民间信仰倒逼官方推崇的过程 到了关羽的故事里,怎么拿《春秋》治国这件事,他管不着。但我们的民间艺人,很快就找到另外一种利用《春秋》的办法。 不管历史上关羽的武器是什么,现在大家都相信他使用一口青龙偃月刀,也叫“春秋刀”,关羽的刀法,也就是所谓“春秋刀法”。 “说三分”的艺人恐怕不见得有多少人读过《春秋》,但讲春秋历史的小说《东周列国志》大致是知道的。
春秋刀法具体有些什么招数,也就要在这部书里找。 比如张国良的苏州评话里,关羽斩颜良是这样的: “考叔挟车子都忌”,这一刀,说的是列国年间,郑庄公手下大将颍考叔。有一次在出兵之时,他一人推动一辆载着大旗的军车,在校场绕了数圈,却被个懒小人,名叫子都所妒忌。结果在一次作战中,考叔被子都袖箭伤性命⋯⋯颜良口中只喊出一个“刘⋯⋯”字,“备有信”三字还在咽喉之中,云长已把刀钻向左面一收,就提起后面的龙刀,向颜良的右面颈项之中,反手砍去。 这一刀名谓起手刀,“效学开弓养由基”,这一刀的姿势,像列国中的神箭手养由基开弓的姿势,劈中了颜良的颈项⋯⋯ 《三国志》里只说“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刺和斩两个动作,他就掰扯了春秋时代的两个故事。后文书战长沙对黄忠,水淹七军斗庞德,都是大战了好几天的。要是都照这个节奏讲,讲关羽怎么施展春秋刀法,几百个回合打下来,也可以顺带把一部《东周》讲掉一大半了。 这么说,关羽秉烛读《春秋》,倒是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功利目标,这是琢磨刀法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