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讲得通透,说这世上除了生死便无大事。
不过,现在很多人或许都有这种感觉,那便是“死不起”。衣食住行,“住”是其中花销最大的一个环节。
眼看着房价节节攀升,普通人咬着牙买下房子后,便是漫长的还贷之路。
房贷还完了自己也老了,好不容易想要安度个晚年了,却又一拍大腿,惊奇地发现“死不起”了。
贵族墓入口
一块墓地的价格从几万 、十几万 、几十万,想要自己死后有个地方“住”,那便又是一笔大开销。
真是应了那句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
入土为安,是中国老百姓的执念,即便是火葬,这骨灰也还是要在墓里才安心。
但是,随着墓地价格的飙升,很多人入土为安似乎变成了奢望。
万国公墓
上海的初代公墓——万国公墓,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不是老百姓能够奢望的,即便如今万国公墓早已不复存在,却依然承载着不小的历史意义。
第一座公墓1842年,一纸《南京条约》,打开了上海对外贸易的大门。
随着外国人的到来,上海成为了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繁华都市,也是在此期间,公墓被引进到了上海。
1846年,英国人建立了上海的第一座公墓——山东路公墓。
山东路公墓
这与从前的中式墓葬,有着很大的不同,墓园中心有着一座小教堂,一座座墓地分布在其周围,上面立着形式各异的墓碑。
当地的老百姓,给东山路公墓起了个绰号,叫它“外国坟山”。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新奇的墓地和下葬方式,成为了当地一道奇特的“风景”。
当时的交通远不像如今这般便利,那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如果客死他乡了,便只能就地埋骨,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要在上海修建公墓的原因。
落叶归根
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对于“落叶归根”有着近乎执念的思想。
即便是客死他乡,绝大部分人的墓地还是选择在老家。
“赶尸”这一行当,便是在交通不便利的时候,为了满足人落叶归根的思想,而应运而生的。
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先将死者放在棺材中,等到条件允许了,便一路护送着棺材回到家乡。到了老家后,会根据家族或当地的习俗进行下葬。
孔林
像是在山东曲阜的“孔林”,便是孔氏宗族的家族墓地。
近200万平米的占地面积,十多万座的坟茔,是家族墓地中,最具规模和声名的。
而其他名门望族,也多有自己的家族墓地,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诸如秦始皇陵、十三陵、清东陵等,这些皇室陵墓便更不必多说。
秦始皇陵
但是,平民老百姓的话,有一处能埋骨的地方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客死他乡或者实在家徒四壁,基本乱葬岗,便是这些人最后的归宿。
在宋代的时候由于隋末常年的战乱,常有百姓尸首暴尸街头,便有了漏泽园来收埋这些无人认领的尸体。
清朝的时候也有义冢,用来收留没钱办后事的人的尸首。
义冢
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卖身葬父、葬母”的桥段,便足以体现国人对于入土为安这件事情有多么的看重。
万国公墓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上海作为远东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数量节节攀升,相应而来的便是骤然增大的安葬需求。
这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难题,如果不加以干涉,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动乱。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上流人士和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传统殡葬上,所存在的弊端,因此,开始有人提出修建西方式的公墓。
西方式的公墓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1909年,浙江商人经润山,将目光聚焦在公墓项目上,随即在徐家汇购入20亩土地,准备修建公墓。
直到1913年,这个项目才正式启动,次年公墓建成,共计墓穴一千余个。
公墓被命名为“薤露园”,取的是“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之意。
《薤露》
据说,在古代的时候,送葬者会吟唱《薤露》以寄哀思,可以说,这个名字取得十分应景。
“有宝贵抔土之念,有破除迷信之念”,经润山建立薤露园,并非只想谋取利益,更多的是想改变达官显贵们,在丧葬上的大操大办,改变死人抢占活人地盘的问题。
相较于几室的墓穴,只占一穴之地的公墓,可以很大程度上的节约土地。
土地空出来了,人们的耕地便保住了,这是个利己利民的项目,经润山没道理不做。
并且,传统观念里,墓穴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世子孙。
墓穴选址
因此,很多家族在长者去世后,如果还没有找到“风水宝地”便会停棺不葬,即便棺内尸骨腐烂殆尽,也只能等找到风水宝地,才能入土为安。
而公墓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交了钱后如果想,当天下葬也不是什么难题,这样方便快捷的新型殡葬,无疑要比传统殡葬更吸引人。
1917年,经润山去世,妻子汪国贞女士接管薤露园。
同年,由于修建铁路需要占用公墓,汪国贞将薤露园西迁至虹桥,改名为“万国公墓”,意为所有国家、所有种族都可以在此安葬。
万国公墓
相较于薤露园的已经,万国公墓则更多了一份天下大同的大气之感。
最初万国公墓占地50余亩,至1922年又扩建了10亩,在汪国贞女士的经营管理下,此后的十二年里,万国公墓的名声越来越大。
在环境上,万国公墓便是业内的佼佼者,园林式的设计,水池、树木、花草等,在干净整洁的园区内,见不到一丝杂乱之地。
并且,万国公墓的道路宽敞,无论人行还是车行都十分方便,纪念堂、追思堂、休息室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前来扫墓人士的各种需求,这在当时是非常现今的理念。
万国公墓礼堂
在墓穴规划上,布局十分规范,西方质地更加坚硬且不易损坏,还有人定期巡护、修缮,这样的配套服务,使得逝者的家人更加安心。
也因为如此,万国公墓成为了业内的标杆。
一墓难求当然,情怀并不是全部的理由,盈利才是最终目的,作为一家私营公墓,汪国贞当然不会投入巨资只为了做公益,万国公墓的价格,绝非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
1919年,万国公墓的一个墓穴售价为32.5元,要知道,普通人一个月也就7元左右的工资,不吃不喝不养家,也要四五个月才能攒够一个墓穴的钱。
万国公墓墓室
而到了1930年,万国公墓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10.5元,而普通人的工资,显然没有公墓的价格涨得快。
就算是普通人攒了钱买了墓穴,墓碑、石椁、棺材、管理费等比墓穴还高的价格,也不是他们所能负担得起的。
大家可能觉得,这样的价格很合理,毕竟现在一块墓地,可不是几个月工资能够买到的。
但是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公墓并不是必需品,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地点下葬。
万国公墓风景
因此,能够葬在万国公墓的,必然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尽管价格偏高,万国公墓的墓穴火爆程度,被有心人看在了眼里,也变成了这些人牟利的工具。
于是,初代炒墓人出现了,他们按照当时市价购入墓穴,等到若干年后,墓穴价格翻倍,再出手转卖狠狠地赚上一笔。
也因为这些“炒墓人”的存在,万国公墓便更是普通百姓“高攀”不起的地方了。
万国公墓旧照
但是,万国公墓也就只有价格高这一个缺点,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都是首屈一指的。
于是,万国公墓吸引着达官显贵们选择在此安葬,而前来吊唁、送葬的,也大多是当时社会的上流人士。
哪个时代都存在名人效应,凡是有身份的人下葬,必然吸引记者无数,万国公墓都不需要自己付广告费,便能得到良好的宣传。
名声越大,选择万国公墓的人也就越多,说是一墓难求也并不夸张。
沈祖牟
“在万国公墓,这里有放青的柳条,有桐荫半肩,我慢步地走来,踏着轻软的草尖,阿!是谁人的倦念,这钟声,这暮烟?多谢春时的迷醉满溢在这墓园,让我得深深地把一捆哀伤埋掩,别让它酿成了我灵府的阴天。让我得同样地埋葬我的心,我的甜,在这女神的裙下,这白玉的碑边,在这花一般的流光,花一般的春天!”
这是现代诗人沈祖牟,于1930年,发表的作品《在万国公墓》,字里行间满是其对墓园春色的喜爱之情。
而1931年,冰心也在回忆母亲时写下的文章《南归》中,提到了万国公墓。
而孙中山、蒋介石共同的岳父、岳母宋耀如和倪桂珍,也是葬在万国公墓。
倪桂珍
两个在全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家人入葬,排场之大、关注之多,自然也是万国公墓的活广告。
几经沉浮相信已经有朋友在想,万国公墓怎么没有提到鲁迅?
这当然是要讲的,作为我国文坛上的巨匠,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的去世,可是轰动了全中国。
上海各界人士自发为鲁迅先生送行,送葬队伍绵延十数公里,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胡愈之、巴金等各界名人都前来治丧。
鲁迅葬礼
一行人浩浩荡荡,鲁迅先生最初,就是在万国公墓安葬的。
当时《大晚报》报道称,鲁迅先生灵柩为宋庆龄女士赠送,价值900元,墓穴价格为580元。
要知道,在当时580元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三年多的工资,这场轰动的葬礼,使得全国都知道了万国公墓的存在。
而万国公墓的名人还有很多,抗日名将谢晋元、著名画家张乐平、教育家马相伯、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中国医学会主席牛惠生、著名作家靳以、鲁迅先生挚友内山完造、蒋介石顾问端纳等。
万国公墓名人
与其说万国公墓是一个陵园,倒不如说万国公墓,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
直到1934年,上海市卫生局宣布接管万国公墓,万国公墓的私营时代,就此落幕。
翌年,万国公墓再次扩大面积,占地面积122.8亩,达到历史巅峰。
不过,对于汪国贞女士来说,这无疑是最优解。
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万国公墓的墓穴也基本售罄,周遭地价之高,也断了万国公墓扩建的可能,既然有人愿意接,有什么道理不出手呢?
万国公墓旧照
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段时间的我国处于动荡时期,而万国公墓也随着时代的动荡,而几经沉浮。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万国公墓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直到几年后,汪伪政府接管了荒废许久的万国公墓,但是万国公墓,依然不复往日光景。随后,抗日胜利管理权,被交接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接管了万国公墓,后直接划归市民政局监管。
此时的万国公墓内,共有墓穴2600余座,均得到修葺,自此进入稳定时期。
万国公墓近代
然而,六十年代灭顶之灾袭来,万国公墓遭到毁灭性破坏,所有墓葬几乎全部被砸毁,花木、建筑无一幸存。
万国公墓自此落下帷幕,上面建立起了工厂和菜园。
直到*总理亲自过问,宋庆龄女士父母的合葬墓,才得到了修复。
1973年,上海市民政局,重新收回了包括宋氏墓在内的30亩土地,开始了万国公墓的恢复工作,并在张虹路也就是如今的宋园路新开东大门。
万国公墓被修复
到了1980年,政府又收回了19.16亩土地,直到1981年公墓土地全部收回,并且扩建至151.95亩。
但是,这依旧不是最初那个“薤露园万国公墓”了。
1984年,万国公墓正式更名为“宋庆龄陵园”,虽然其名人墓区和外国人墓区对外仍称作万国公墓,却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宋庆龄陵园”
万国公墓的几经沉浮,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上面承载着太多的悲欢。
当然,在如今令人咋舌的高昂墓地价格面前,不要说是万国公墓,便是普通公墓也是令百姓们直呼“死不起”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