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盱眙县民间艺人在表演舞龙。大年初一,江苏省盱眙县举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展演活动,红红火火过大年。
中国农历狗年春节前夕,中美分别通过火箭,把北斗卫星和特斯拉汽车送入了太空。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火箭是脱离地心引力的奇迹。但放眼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火箭只是进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高维时空中,火箭维度就如我们观察蚂蚁的平面维度一般。
值得人类骄傲的,是不断超越已知维度的智慧火花。
自我升维,才是人类走向宇宙的核心推动力。中国人早在火箭发明的数千年前,思想就已脱离“地心引力”,进行了精准的宇宙测量,其推演结果光耀着中国人五千年文明史,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当今唯一延续的古代文明。
有些人怀疑,吹牛吧,我们有这样的天文测量技术?在哪里?
它就在最熟悉的地方,如同血脉一样,从未远离。它,就是春节。
春节始于宇宙测量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没有之一。
接近除夕,从天空俯瞰东亚庞大的版图,全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在流动。预计2018年春运期间,中国将发送旅客29.8亿人次。全球的华人,也都会互相拜年。有人说:这可能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等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回归亲情,这一天就是中华民族的团圆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身居何职,在这一天都要奔向同一个地方——家。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春节的中国会是怎样!
这一切必须得感谢一个人——四川阆中落下闳,界定春节第一人。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科学不会遗忘里程碑。
中国上古,有春节,但不固定。《史记·历法》记载,秦朝十月过年,周朝十一月过年,商朝十二月过年,周襄王还闹出过闰三月来。
为什么?要从中国人时间概念的形成说起。
陆游诗云: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后汉书》说,人见鸟兽孳乳以别四节。可见人类早期,曾以候鸟南飞等动物活动规律来掌握时间。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开始驯化自然。甲骨卜辞:今岁受禾,弘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萧放教授曾撰文指出,“岁”在甲骨文中像一把石斧,而“年”起源于农作物的生长。“年”字上为禾,下为手型的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年,谷熟也。《谷梁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从跟从鸟兽,到总结作物,农耕文化陶冶出中华文明的曙光。
先人不断总结,不断超越,通过改善自然条件,获得“水旱从人”“一年多熟”的农耕大发展。此时,再跟从鸟兽,跟从农作物生长,就显得刻舟求剑。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这个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及太史令司马迁联名上书:“秦之历法延用至今,历法已经坏废,宜修改正朔。”
在司马迁等人上书那一刻,整个中华的学术界已为着改历目标,默默地奋斗了若干年。汉文帝时,就已证实十月过年不符合实践,但无力确立新的体系。
四川阆中人落下闳被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招,参加改制立法,负责对所有测量结果进行运算总结和编制。经比较,落下闳等人编制的历法因测量精准,被汉武帝正式颁布试行,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一改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规定,向前击穿了商周的规定,直接承袭夏历,恢复了正月初一为岁首。《太初历》还确立了闰月和二十四节气,依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使农事与四季相吻合,从此四季分明,让百姓都能掌握农时,解决了种庄稼的大事!
也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从国力上真正强大起来,保护了远古文明的传承。以春节确立为代表的《太初历》,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万里长城!
春节定在正月初一,中华才算是真正地融为了一体。此后若干次改修历法,只是修正,从未脱离《太初历》框架。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不少人也还习惯于用农历计时。
宇宙测量的秘密
放眼中国历史有诸多未解之谜。比如今天许多科学探索,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朝被提出并初步实施。关于宇宙就有3种学说。
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圆是周期,方为永恒。日月星辰并非起落,而是和地球远近不同;浑天说,认为天地皆动,地球并非静止;宣夜说,认为万物为气体的不同形态,颇似理论物理学的“超弦”。三者中浑天说为百姓总结的历法成就最大。
人类童年何以能迸发出如此洞察力?
在浑天说创始人落下闳的家乡阆中,记者登上相传为落下闳观天之处的高阳山,眼前顿时开阔:这是周围山势最高点,天穹澄净,下临山河,纵横阡陌犹如经纬。而从空中俯瞰阆中城,盘龙山、中天楼到印斗山列为一线,这条线非常神奇,有天文学者认为这是确定冬至夏至的一条观测线。
不得不说,四川是观测宇宙的绝佳位置。古往今来,一条昭然“星脉”在此传承。
春秋时,孔子问律于苌弘,苌弘是四川资中人,精通律历,“碧血丹心”说的就是他。汉初成都严君平精通天象,著《老子指归》。阆中天文世家并出,汉朝谯隆、谯玄、谯英三代,任文公、任文孙父子,能预测风雨水患记录日食,三国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在宅院建楼台观测天文,家学精深。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纲、李淳风几乎同时来到阆中定居,观测宇宙……“天数在蜀”不胫而走,成为共识。
用什么来测量宇宙?被老子一语道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实际上是一套对世界的观测方法,人通过观测地表的圭尺等仪器的光影变化,来推演天象变化,进而掌握宇宙之道,最终阐述整个自然。世间没有全知全能的神,只有不断求索的人。
这不就是现代物理、化学等一切科学的发展轨迹吗?这不就是古天文的大数据吗?
把规律从观测中抽象出来,以古中国特有的符号系统加以记载和阐述,对宇宙进行推演,以洞察宇宙真理。这套符号系统,是中国传承自远古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秘密。
它生生不息,是因为它源起实际,植根严谨。
替往圣继绝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还在于传人。
问及阆中街头老老少少,落下闳在哪里?不约而同指向一处:管星街。记者步入管星街,眼前是一间古城民居,主人敬晓钦把本可以做成民宿客栈的小院,开辟为落下闳纪念馆,牺牲了商业利益,展出的是一个民族的良心。
敬晓钦早在2005年便发觉:“洋节”蜂拥而至,年轻人多只知道圣诞老人,不了解华夏先圣;中国传统文化承传,需要有表现载体。于是他通过媒体建议将落下闳作为“春节老人”形象推出。阆中市政府及时采纳,每年都进行“春节老人”巡游赐福活动,形成新的民俗。
在阆中,103岁的老学者杨林由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早年在国立中央大学求学时,教授贺昌群对落下闳推崇备至,杨林由来到阆中,立志传承。当他年老精衰时,千挑万选,选中了阆中图书馆馆长李文福,嘱咐李文福一定要把落下闳研究透,传承下去。记者见到杨林由时,老人颤颤巍巍,说起落下闳,眼睛猛然神光乍现。
李文福一辈子潜心在文史书籍中钻研,他发现阆中不少民俗传承自远古。如当地正月十六游百病,与巴人农耕文化有关系。巴人古称板盾蛮、蒲人等,秦灭巴蜀之前他们有很多习俗,三国割据、五代、前后蜀时期,阆中虽遭战火,但比较稳定,文化的传承才能延续至今。
今年77岁的贾信太也是一位落下闳迷。作为退休的小学校长,他自小在落下闳传说流传的落阳山上长大。山顶有古“长公殿”,他还记得“长公菩萨”的塑像,殿外十人合抱的古柏,古蜀道从这里穿行而过……后来读书多了,就明白,长公是落下闳的字,这是老百姓对造福万代先圣的纪念!
一位位平凡的人,一座不平凡的城,这里牢牢地守护着春节文化的起源,这里就是中国人完成自我升维的涅槃之地!(记者陈天湖、谢佼)
历法确定春节天文学家“春节老人”落下闳
正月初一过年是落下闳确立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