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基本能力

五种基本能力

首页角色扮演尘沙惑更新时间:2024-04-27

我们生活在世间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也需要改造世界和升华自己,这需要一定的能力,更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都很羡慕有能力的人,尤其交朋友、找对象,个人能力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现代学校教育占据了人生很长一段时间,以前没读什么书也可以混社会,后来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刚步入社会时,本科学历就很够了,现在一线城市基本都要求硕士学历了,据说一些基层单位竟然还有要求博士学历的,学校教育也是不断扩编和升级,大家都觉得学历、知识就是能力的代名词,能力一时半会看不出来,学历却一眼可见,所以大家都扎堆考文凭,却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要求,社会成本和人生成本日渐加大,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片面追求知识和文凭无疑是短视的,人的价值第一位是道德,第二位是能力,知识量和技能是能力的次要方面,在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得到提升。学校教育肯定对个人能力有不小的提高,但高学历教育更多着力于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对于基本能力并无显著的提升,对于大部分的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满足一定要求即可,过高的要求比较浪费,而且选择人才更应该重视人的基本能力,这些素质才能决定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决定一个人将来发展的高度,相对与知识量和技能而言,基本能力更难提高,也常被人忽略。

下面介绍五种最基本的能力,即最普遍的心理作用,即注意、接触、感受、想象、思维,我们的每一念心活动,这五种作用都会同时生起,不论我们工作学习、休息睡觉,只要意识在活动,无论有意无意,这五种心都会不知不觉中自动运行,一刻不停地操纵我们的心,有大力量影响我们的心境,影响智慧和其它能力的发挥和提升。

我们清醒的时候,心就像镜子一样一直在照着外境,没有休息,也就是说六根一直没有关闭,这个外界对境既包括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色声香味触,也包括内心的起心动念。当有声音发生,心就会注意,然后将听觉通过耳根与声音接触,接着次第产生感受想象思维,如果感兴趣就会接着关注,或有其他的心理生起,没有兴趣就会舍弃,心面对其他的对境也是如此。因为生灭快速、隐秘,不细细观察思维,不能清晰认知这些作用。我们平时比较熟悉思和想,在想的时候,想心占主导地位,同时,心肯定是在关注想的对象的,二者也是接触的,同时,也会有感受和思维生起,思维的时候也是如此。

1、注意

注意力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我们认识外界,首先启动的是注意力,如有声音出现,心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耳朵上,有光明出现,心就会将注意力放在眼睛上,并驱使心与境接触,其他如鼻嗅气味、舌尝味道、身觉触都是如此,外界不吸引我们的时候,心就可能开始关注内心的心念活动。注意在唯识学里叫作意,即是让心对认识对象产生警觉、关注,然后驱使心趋向认识对象。

注意力的力度体现在心力专注的集中度、专注度、稳定度和持续度,集中度表现为:同时关注的对象的多则注意力分散,少则注意力集中;专注度表现为:在注意对象上凝聚的心力的力度,反映在认识上的清晰程度;稳定度表现为:专注程度是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还是时有松懈;持续度表现为:保持一定专注水平的持续时间长度,反映短期内的耐力和毅力。

每个人在不同的认识对象上会表现出不同的专注度,这与人的习惯和六根品质相关。有的人比较关注声音,就会对声音敏感,心也常愿意在声音上花时间,譬如,听音乐、听戏曲等,而对别的就可能难以上心。追求内心修养的人,喜欢安静的环境,不爱追逐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心常关注内心的起心动念,较能享受寂寞和孤独。人的境界在这里产生较大的差异,应该适时改变关注的对象,减少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的依赖,增长内心的力量。基于全面能力的要求,应该在不同事物上,都能发挥专注力,不受外界或内心烦恼的干扰,所以,针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众生百态,社会百态,圣人也要花费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广泛深入地修习百千三昧,消除尘沙惑,认识并掌握一切法,以求在任何情境中,都能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的潜能利己利他。

都知道人吃东西是为了活着,但更多的人也以为吃东西还是为了口味,是为了享受,就十分关注食物的味道,而不关注全面的营养和健康,该吃的因为口感、口味而不吃,不该吃的因为口感、口味而多吃。这种将心聚焦在无益或有害的事物或道理上,叫非理作意;而将注意力聚焦在有益的事物或道理上,叫做如理作意,也是智慧抉择的第一步。譬如,生气时,心的注意力聚焦于别人的不是,或是对眼前境的不满,即是非理作意,如果转移注意力于忍辱、慈悲或者无我智慧,则心态就能趋于平静,可见,如理作意是智慧转念的关键,后续自然心开意解,烦恼消除,作意力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禅修有两个主要部分即修止和修观,修止就是止息乱心,“执心一处”,就是简化关注对象,选择关注对象,达成心力高度聚焦并持续稳定,然后可以达成“无事不办”的超级能力。多修练静坐,训练集中注意力,对提高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有很大的帮助。(有兴趣的还可参阅前面的文章《专注力》)

2、接触

心与境接触是一种比较隐晦的心理,平时不大了解,在修习静坐、站桩时较能体会到,其中有一个要点叫意守丹田,就是注意力放在小腹,关注小腹的起伏,时间长一点会感觉到似乎有一个“我”紧贴在小腹上了,这种心与物的紧密接触会让认识过程稳定、不容易间断。我在工程制图设计时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心与设想的场景亲密接触,再细细构思完善,如果上一趟厕所,就会比较费事,心里的那张图一时还找不回来。触是注意的结果,紧密连续的触又能减轻持续稳定注意的难度。

3、感受

心与境接触后会产生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影响后续的想象与思维,以及对境的进一步认识、反应。感受是变化的,不同的时间感受不同,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感受既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影响,也受经验和习惯的影响,感性的人过于注重感受,忽略理智的思维判断,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的当时”发生的;忧受与喜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心受比较粗,容易被我们觉察到;身受比较细幼,难以觉知。身受是六根接受外境,未起分别意识时的受。打个比喻:耳朵听到声音,一刹那间就产生身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当很强的声音刺激耳朵时,会感觉到疼痛,它会抗议不想听。耳朵抗议我们不容易觉察到,但眼睛接触到很强烈的光线时,它会马上闭起来抗议,我们就知道。眼睛看到柔和的绿色光线时,最舒服,它受乐。在普通的日光灯中性的光线下看东西,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中。这三种感受是在眼识前作用,并非在意识(内心)。闪光灯闪一下,光线很强,眼睛受苦,内心未必受苦,那些爱拍照的人,被人家拍照,他很快乐,心喜盈盈。所以眼睛受苦身受苦,但心受乐。身受苦、受乐是随外境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心受苦、受乐发生在外境灭后不知道是多少念以后的事。

身受是六根接受外境时,无分别意识的感受。它并没有分别好坏,而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所以这种受是一种果报,是业报带来的,必须甘心承受。光线超过眼睛所能承受的强度,它就受苦。由感受产生喜好和厌恶,影响注意等其他心理,严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深入认识,影响工作和生活。可以通过忏悔业障和积累福德,减少身受苦,增加身受乐。可以通过勤修定力,减少心受忧,增加心受喜;或者修习舍,不过分注意苦、乐、忧、喜,由舍而得内心清净。

4、想象

想是心对外境取象,有安立名言的作用。心对外境取象的意思是:心接触境时,产生自然辨别种种形象的心理。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的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是由众因缘和合而成的假名,里面并没有“山”的实体,只因为有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见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起“山”的“想”。这个想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

一个呱呱坠地,刚刚出世的婴儿,打开他那可爱的小眼睛看周遭的事物时,他不会分辨天花板是不会动,站在他身旁的妈妈是会动的。他慢慢地就会想,发觉那是两样不同的东西,此即是取象。取象后,他没语言来表达,但是在成人的教导下,学会了各种语言后,他就知道那个叫做电灯,这个叫做衣服,此即是安立名言。当我们学会语言之后,取象与安立名言这两种想就同时作用。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是用语言来表示,在内心中有语言的作用。我们的心识时时刻刻都在如此“想”的作用中。

因为心境暗钝,缺少光明,我们的想活动在人或物的形象上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想象力越来越贫乏,更多是在语言文字相上活动。学习几何、制图、绘画时,感觉有一点提高。禅修时曾经尝试观想,感觉自己都不会想了,心中完全没有画面感,只有在做梦时才找回点感觉。

5、思维

思是对认识对象的相貌、特性、用途等进行分析、判断,加深认识,有审虑思、决定思、发起言行思三种,是驱动心的主要动力,是我们智力水平、智慧水平增长的关键。思带动各种各样的贪、瞋、痴等烦恼,思以后的心有善、恶;思前面的作意、触、受、想心是没有善、恶的。即是当心注意看东西,想那样东西的名称、相貌时,是没有善、恶;一直到思我们才会分别善、恶。因为这样的分别,所以我们所造的业就有善、恶和无记三性。

结尾

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是我们智力的重要部分,都需要刻意地、针对性地训练提高,也是增长道德、智慧路上很重要的修炼。喜乐感受是我们身心健康的营养,忧苦是负面的能量,需要以智慧去转化。触在专注力、念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训练中自然会要用到,并随之得以把握。

我们几乎都是活在思和想的状态中,不是左思右想、前思后想、朝思暮想、冥思苦想、想方设法、穷思极想,就是异想天开、非分之想、痴心妄想、胡思乱想、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很少有深思熟虑、多谋善虑、意想不到、奇思妙想。对思和想的了解和把握却甚为有限,不大懂得修练思维力和观想力。

在专注地读诵经典时,随着内容的不同,专注力、想象力、思维力,都会不同程度得到提升。如果是讲事的经典,想象力的锻炼效果可能更明显;而讲道理的经典,思维力的锻炼效果更明显。而认真抄写经典时,专注力的锻炼效果更明显。在亲近经典、聆听圣训的过程中,智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教化我们,如果学会如理善巧思维和随文观想,就会有更大的功德和福德利益。

注意警觉六种心,

门房传达也分明。

心随六根触对境,

感受想象思维生。

如理作意能转念,

全神贯注趋一心。

身受苦乐因业起,

忏悔积德欢乐多。

烦恼住心常忧戚,

舍念清净法喜多。

梦幻泡影如露电,

如是观想心轻松。

四种感恩常想念,

我自谦卑热恼除。

如理思维通达慧,

三思而行理智人。

意想不到心玄妙,

奇思妙想空后行。

2023052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