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第一兵源大省:日寇并未占领家乡,却派出了300万好儿郎

抗战第一兵源大省:日寇并未占领家乡,却派出了300万好儿郎

首页角色扮演赤血名将更新时间:2024-08-01

抗各位利友大家晚上好,很多利友留言私信说,马妍你怎么什么都懂,好厉害,口齿清晰,思路敏捷,但熟悉我的利友肯定知道,在录视频早期我的发音常常被网友批评,我也有很多短板,尤其是历史,近代史和世界史都很匮乏,所以我一直在补习,感兴趣的利友可以跟我一起学习,今天我就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学习成果,八十多年前,中华民族那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抗日历史。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他们以血肉筑长城,以赤血鉴轩辕,出川时气壮山河,视死如归;归川时已是魂魄,亦为鬼雄。他们披肝沥胆,保护我们的国家,直至为国捐躯。

保护我们的国家,这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我们听一听老川军苏国章老人怎么说。

现在,我们穿越时空,去看一看老人生活的时代。

1937年的入冬,华夏大地白雪皑皑,霜华满神州。

四川儿郎在雪中伫立,如同那傲寒的梅花,红了满山的雪。

当年,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不到玉林路的尽头,也不会路过小酒馆的门口。行人们目光纷纷被粘贴在街头巷尾的《告成都市壮丁同胞》书所吸引,“假如,我们看见一个老人家和一些可怜的妇女小孩,正在被一群强盗打抢的时候,我们强壮的男子,竟站在旁边看吗?”“要是*到我们的身上才动手的时候,那就‘后悔迟’了!那就‘后悔迟’了!”“人生必有死,就看生得有乐趣不?就看死得有价值不?我们上前去吧!我们上前去吧!”

通篇都是平淡无奇的大白话,却撞击灵魂,摇曳心灵。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保家卫国,责无旁贷;慨然报国,唯死而已。文末那句“请识字的同胞念与不识字的同胞一听。”更是与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相互辉映,震耳发聩。激荡在四川儿郎骨子里的血性,如同除岁迎新,绽放于天际的爆竹,被砰的一声点燃了。

看完四川看全国,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军阀割据,派系林立。

蒋介石将中国传统的制衡心术发挥到极致,纵横捭阖,费尽心机的营造出了中华民国表面上的一片祥和,实际上各自为政的局面。而各个地方派系,如阎锡山等,纷纷各怀心思的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挖门盗洞的利用各种路子,丰富着自己的武装力量。

此时,川军在全国诸多军队的实力对比中,显得那么的不入流,一度被视为“杂牌军”,“泥腿子”。四川省主席刘湘,一直奉行“川人治川”,时刻提防蒋介石的政治渗透。面对蒋介石的黑手,刘湘见招拆招,闪转腾挪,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

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刘湘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四川王”。抗日战争前的二十年,四川大仗没有,小仗不断,地方割据势力如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经过近二十年的相互攻伐,刘湘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走上了四川权力的最高点。此时的四川被全国军政各界人士贴上了穷,瞎折腾,山头林立,内战不断的标签。

1937年7月7日,日寇的屠刀划开了宛平城宁静的夜幕,卢沟桥事变让全国人民意识到,倭寇的入侵已经发生,亡国灭种从未雨绸缪的担忧,逐渐在向现实转变。

刘湘坐不住了。

7月10日,他主动向蒋介石提出四川儿郎,欲捍卫我华夏疆土,他愿率部与日寇决一死战。

此时的中国,拥兵自重的大小军阀数十个,地方武装派系更如恒河沙数,而刘湘是第一个向蒋介石表态,主动参与民族抗战的。

随后,在8月7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上,各个派系众说纷纭,有说敌不动我不动,以不变应万变,暂时观望的;有说日寇气焰正盛,应避其锋芒,保留实力的……说什么的都有,但刘湘态度坚决,唯有血战,才能一雪前耻,四川愿以一隅之地,肩负民族责任,全省人力物力财力,于抗战一事毫无保留。

四川儿郎绝不拉稀摆带,话音儿刚撂下,刘湘回到四川,便开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宣传抗日,用了一切能用的办法,于是就有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征兵告示。不认字没关系,请识字的同胞念与不识字的同胞一听。

离卢沟桥十万八千里的巴蜀之地,绽放出了浓郁的家国情怀。

刘湘说,我就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也要把日军赶出中国去。

川军将领唐式遵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不仅将领们如此,一名老汉欲上阵*敌,但无奈年龄太大,不符合征兵条件,只得让儿子奔赴沙场。儿子临行前,老父亲给了他一块布,就是足以流芳百世的死字旗。上面写到“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四川的军阀可以为了国家放弃个人得失荣辱;四川的儿子悍不畏死,四川的父亲深明大义,四川人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能够在枪林弹雨中实现独立,能口在西方的封锁下自力更生,艰苦风斗,靠的就是这股一往无前的拼劲儿。”

而蒋介石对四川方面的一举一动,可谓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从某种意义上,蒋介石是中国古代帝王心术的集大成者,城府极深,擅长用心机耍手段,得孙中山赏识,与孙中山成为连襟儿。他崇拜曾国藩为人处世那一套,对政敌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对自身又极度自律。可惜他私心太重,面对四川军方毫无保留的决定,依旧习惯性的打自己的小算盘。讲到这儿,马妍稍微说一句,现在各路自媒体上对蒋介石的崇拜,也日益喧嚣尘上。但还请我们的青年,多去了解,多读书,走近了看看这些历史人物,再去谈其他,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1937年9月,淞沪会战仍在持续,刘湘带领自己30余万川军奔赴前线,这其中包括他全部的嫡系部队。这些部队,是他作为一个军阀的立身之本。部队打光了,他就会成为任人鱼肉的光杆司令。但哪怕是这样,刘湘也不计个人得失的,率领部队喊着“失土不复,誓不返川”的口号出川了!

蒋介石希望消耗掉刘湘的川军,于是川军出征后,首先面对的不是日寇侵略者的炮火,而是来自于同胞的算计,冷漠和孤立。蒋介石以抗日需要的名义,将川军拆了。川军被分派到了两处,一下子从硬茄子,变成了软柿子。杨森率第20军赶赴淞沪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正面硬碰硬。邓锡侯率第22集团军经陕西,渡黄河,抵达山西,配合阎锡山部军队迎击日寇。

蒋介石一招阳谋背后,是自己的小算盘,他就是想分化、削弱刘湘的川军。出川前,刘湘的要求只有一个,他希望蒋介石考虑到四川将士们文化、方言、饮食等方面的情况,将他们与桂军,滇军安排在一个战场,三者一起作为一个大兵团。毕竟云贵川一带饮食、风俗趋同。如果做不到,起码川军也不能拆,必须整齐划一地迎击日寇。

而蒋介石彻头彻尾地无视了自己曾经对刘湘的许诺,将川军拆得七零八落。刚一出川,川军便被以团为单位,分散到了全国各地,统一受当地军事长官的指挥。

十四年抗战,四川儿郎抛头颅,洒热血,前前后后有340余万人奔赴沙场。但成建制的,从部队最高军事长官到一线部队都是四川人的,在国民党阵营里,是一个没有。

除了被分化,川军在各路心怀鬼胎的军阀面前,也不受待见。出川前国民政府许诺的军费也没到位,而一催再催之后,等来的却是一句“本省自筹”。川军的装备,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没有可比性,与其他军阀装备的美式、德式武器,也无法相提并论。大多数只有土枪,装弹慢,精准度差。手榴弹是土作坊里做的,扔出去三五个,就有一个哑弹。

加上出川是临时征兵,很多人穿上自己的衣服,就赶赴前线了,没有统一的军服。而四川一带气候潮湿,当时的川军普遍脚上是草鞋。被褥等随军用品,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款式都有。

拿前往山西的川军为例,邓锡侯出发前向蒋介石申请军需:“对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要的补充。”蒋介石任你说啥就是啥,无所不允。但最后的最后,时间证明了都是空头支票,上下嘴唇子一碰地胡咧咧。

路上催了又催,都是到下一个地方就马上补给。最后到达山西,却连补给的毛都没看到。而最后更是光棍儿,反正给你忽悠来了,想回去也不可能了,蒋介石直接来了一句,装备什么的和阎锡山要吧。

而一毛不拔的阎老西,能把千里迢迢赶来支援的川军当自己的嫡系部队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能。阎锡山不管,蒋介石不管,刘湘想管又管不了,于是乎,穿着草鞋单衣,仅凭着一腔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来到山西的川军,在入冬的十月,依然穿着夏天的衣服。

而阎锡山最绝的还不是在军需物资上的吝啬,而是直接断粮。都知道,上战场是打仗的,不说轻装上阵,起码不能一人背着一袋一百斤的大米上战场吧。川军一路跋山涉水,艰难险阻的趟过来了,没武器也就算了,还没饭吃?回顾历史,阎老西当时还真这么*。

不仅如此,阎锡山认为川军“抗战不足,扰民有余”,给蒋介石致电,要求川军撤出山西。枪炮不够,砍刀来凑的川军,没有统一军装,容易暴露目标,实事求是,确实很难与其他部队打配合。而各路军阀希望的川军是即插即用,马上见效的。他们是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

分析其最深层的原因,一切的一切,这支部队不是自己的。

一心报国的川军,就这样碰了无数的冷钉子,吃了无数的闭门羹。

蒋介石不仅会嘴上忽悠,还会踢皮球。见阎锡山不要,便问了一圈儿,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川军毫无战斗力,哪怕他们一心为国,哪怕他们悍不畏死。最后的最后,阴差阳错之下,只有李宗仁接纳了这只川军。

李宗仁,白崇禧皆起步于广西,广西紧邻四川,李宗仁看到川军不自觉的就有乡土情怀。并且李宗仁和阎锡山等老式军阀不一样的是,他有更高的军事指挥素养,且不乐于在各路势力之间左右逢源,他更务本,务实。

1938年初,颠沛流离的跑了大半个中国的这只川军,在邓锡侯率领下,抵达徐州。初见李宗仁时,邓锡侯情难自已,想想过去几个月的不易,枕戈待旦,却无报国之门,悍不畏死,却无*敌之处,他竟然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李宗仁面对这样一腔热血川军,面对国土的零落,日寇的凶残,尽最大可能满足了川军的需求。一应军需物资,均想办法满足战争所需。

战场的局面风云变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冲着徐州奔来。受到正视的川军,也是在此时,于青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英名。

1938年3月15日,日军进攻藤县,滕县抗日保卫战打响了。

战争中,日寇的轰炸机如死神的镰刀,全天候对地面进行狂轰滥炸,一波又一波的收割生命。

而为了延缓日寇侵略者的脚步,给后方军队调动、布置防护设施争取时间,川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师长王铭章写好遗言后,身负重伤扔继续作战,直至壮烈牺牲,至阵地失守时,共拖住了日寇3天3夜。

战后,面对炮火轰炸下的一地碎尸,断壁残垣,国民政府明令对王铭章予以国葬,并追赠其为陆军上将。

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路军、新四军的*也向民族英雄王铭章敬献了花圈和挽联:

奋战守孤城,誓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而前往淞沪会战战场的川军,每天徒步行军几十公里,同样没有军需物资,赶路的鞋子都是草鞋。一路艰难险阻,如西天取经般经过了诸多磨难,最终抵达了战场。

抵达战场后,四川儿郎没有丝毫的喘息,便马上与日寇进行交战。淞沪会战有东亚绞肉机之称,尸体就是掩体,二十六师打到最后,4000余人只剩600多人。这一路川军,出川就是急行军,抵达后直接上战场,上战场的兵,基本没几个活着回来。再听苏国章老人的话,去死,怕不怕,为啥子不怕,我们要保卫我们的国家

十四年抗战,四川总共征集壮丁近260万人,为全国诸省之首。据不完全统计,加上遗漏登记的,这个数字应该在300万左右。

在1955年人民军队授衔中,四川是名副其实的将军大省。单单是元帅,四川就有四人,是全国最多。朱德是四川仪陇人,刘伯承是四川开县人,陈毅是四川乐至人,聂荣臻是四川江津人。

中国近代史,有湖南人曾国藩抗击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胡林翼著《大清一统舆图》,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湖南英杰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有了无湘不成军的美谈。

而四川儿郎前赴后继,为驱逐日寇不惜舍生忘死,同样有了无川不成军的赞扬在后世流传。

人生而有涯,谁都有生命终结,魂兮归来,尘归尘土归土的那天,但八十年前的川军,是不朽的传奇,

“天降川军于在天地之间,总有故事让后人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