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倏忽,一甲子又四载蹁跹而过,今天,是陕西科技大学的64岁“寿辰”。六秩风雨,甲子峥嵘,一路走来,其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犹如一幅壮丽恢弘、精彩绝伦的“江湖画卷”,一代代科大人磨剑拭刀,淬砺奋发,在这片江湖中短兵相接、刃里称雄!
一柄“剑” 破空出鞘展锋芒名剑嵌碧血,丹心酬家国。应实现国家工业化之需,1958年6月26日,北京轻工业学院如同一柄利剑破空出鞘,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她甫一现世,便惊艳了整个“高校江湖”。
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建校初期,轻工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选调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学者,造纸专家肖连波、皮革专家杜春晏、硅酸盐专家赖其芳、微生物学专家金培松……众多“武林高手”向她奔来,数位“盖世英豪”助她淬炼。
20世纪50年代的校门
中国第一台实验用60微型造纸机在学校诞生
从筹建到开课,她只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
没有校舍,就利用原中央手工业干部学校遗留的校舍,进行改建和扩建;没有实习场所,就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先后建起了5个实习工厂和13个实验室;没有教具,就到市场收购废旧机器和零件亲手制作……
1960年8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专题报道了学校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事迹,并配发了社论。同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单位。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
1966年由学校购置的电影放映机和炭精幻灯机
应服务国家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建设之需,1970年,党和国家一声号令,300余名教职员工毅然举家西迁,与咸阳轻工业学院筹备处合并,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开始了在西部非省会城市长达30多年的第二次艰苦创业。
曹光锐、游恩溥、潘津生、田家乐……“侠之大者”们放弃了发达地区的邀请,把根扎在了这片黄土地,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忠实地履行着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迁老前辈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西迁教授潘津生
西迁教授田家乐
在先辈率先垂范的影响下,所有“持剑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精勤奉献,发光发热,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书写了壮丽恢弘的不朽篇章。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应高等教育大发展之需,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徽及校牌
如今的陕西科技大学
历三创两迁,终“笑傲江湖”。陕西科技大学这柄破空出鞘的利剑,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锻铸中国轻工辉煌的重责。她三次“应国之需”,舞就“侠之大者”,她以“诚”致“博”,以“博”求“诚”,在家国情怀里肇造忠诚,在钢铁意志里熔铸使命,经岁月磨砺历久弥新,虽百转千折初心不改!
千把“刀” 甲子劈开通天路煌煌一甲子又逾四载,悠悠岁月铸就的盛名,犹如成百上千把饱饮热血的利刃,在今朝的江湖,劈开通天的路途。
从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到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从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江湖争霸,云诡波谲间自有高手过招,持千把“宝刀”的陕西科技大学,自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近年来,她紧跟时代脉搏,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
引群贤毕至,凤栖梧桐
她广纳四海英才,集聚高水平、专业化人才梯队,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350余位专任教师中,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好人”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项获得者,和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专家学者。
他们执鞭杏坛,培根铸魂,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乘轩昂之势,矢志一流
她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展理念,深入推动各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水平不断踏上新台阶。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本科专业63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6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
以创新为魂,科技报国
她把科技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焦促转型、抓队伍、强能力、补短板,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仅“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98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5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1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出版著作116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614篇,EI收录期刊论文520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
在四海乾坤打凤捞龙,在学术阵地开疆拓土,在科技前沿的战场力争上游……闯荡“江湖”64载,陕西科技大学以群贤为刀,以学科为刀,以创新为刀……试此“刀”,能令四海烽尘消,万姓鼓舞歌唐尧。
万支“箭” 直上青云入九霄大学初心,只在育人。在陕科大,先生、宗师们弘德启智,琢玉成器,建校64年来,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作为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科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持续不懈用“西迁精神”滋养学生。近5年,每年举办和参加双创竞赛70余场,参与学生万余人次;仅“十三五”以来,学生在各类双创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逾千项,有一支创新团队更是被团中央授予“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总排行榜(本科),排名全国高校第128位、陕西省属高校第一位。
在校生出类拔萃,毕业生青云直上,向来是母校最深的期许。注重在校生培养的同时,陕科大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专题报道。
截至目前,学校分别与48个地市人才服务机构和1249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就业、实习基地;仅针对2021届毕业生,学校先后组织线上专场宣讲活动621场,举办空中双选会18场,线下组团招聘11场,线下专场招聘会406场,累计提供岗位48683个……
在就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令陕科大获评陕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而得益于学校的悉心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也持续提升,历届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在校时大展身手,毕业后更是大展宏图。从陕科大走出的弟子们,犹如16万支离弦的箭,扶摇而上,直插云霄,遍布祖国各行各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天下英雄出我辈,从陕科大走出的这16万英雄,带着“提笔安天下,跨马定乾坤”的壮志豪情,骐骥奋蹄,鲲鹏展翅,直向云霄鸣射策,蔚起长风冠九州。
从1958,到2022,跨越时间的洪流;从北京,到咸阳,再到西安,纵贯历史的风烟。陕西科技大学独步武林64年,舞刀弄剑,百步穿杨,早练就一身武艺,技能满点。如今再长一岁,江湖风云又起,科大人正书写新的传奇!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新闻网、官微、2022招生指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