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又称“祖山”。《说文》祖:“始庙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记载:“左祖右社。”《广韵》:“始也,上也,本也。”《礼·中庸》记载:“祖述尧舜。”此四种史*载皆收录于《康熙字典》午集下·示字部之“祖”。
此《康熙字典》的简单记载,给我们传递四大信息:一是祖,始庙也;二是左祖右社;三是始也,上也,本也;四是祖述尧舜。奇怪的是这种简单的四大信息在全国各地很难找准,但是,全部与崇山对接。
第一,祖,始庙也:中国祖文化第一庙建于何时?,建于何处?却无史载,又无史家考证,一般所传是西周。而崇山第一祖庙为颛顼高阳帝之子“驩兜”命其大臣“歹劝榜垄”所建,名曰“鬼祠”。此崇山鬼祠文化乃苗族祖源文化,凡汉人最易混消,认为汉族是祖族,其实,汉族是“霸族”,但“霸族”并非祖族,正与中华毛氏家族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但他并非毛氏始祖。汉族也正是如此,自汉朝继先秦一统文字,故称“汉字”,而帝王世系和汉王朝皇族传至唐朝中期定型为“汉族”,他尽管是帝王族,但还是“苗族”的孙辈及玄孙辈之族。苗人至今信鬼不信神,使是一例。由此而知,崇山古庸国王族之苗族的鬼祠便是中华古庸国宗都第一祖祠-宗庙,又称“百祖祠”,后被道教包装成“神都”。
第二,左祖右杜:崇山也奇怪,有一祠即鬼祠,而又有一处天然的祭坛-“大社坛”,因正对准崇山南天门而称“天门大社坛”,即“祖山大社坛”,坛左有“大社溪”,坛右有“法坛溪”,其旁有“天牢庸”即祝融天牢以及“黄师垴”、“雷吒岩”和“鬑巫剑”等地名。
第三,始也,上也,本也:这种以祖为始、为上、为本,正是崇山历史文化研究的课题。崇山文化全是祖文化,如古庸国教的巫文化有帝巫、帝师巫的祭坛天梯即四天山之“天古山”、“天崇山”、“天星山”、“天门山”以及庸国大巫师的15大天山,还有巫山即“麻空山”。这一组巫山群峦的祭坛高高在上,所涉一大批古庸国先祖,例如:“天古山”即熊山、中央山,其始祖“混沌王盘古”就是庸国第一祖,后一直沿袭到“周太王古公亶父”:天崇山所涉盘古化生子熊罴、化生女文虎即王母,其裔孙有燧人氏祝融、华胥氏弇兹,以及伏羲、女娲、赤帝祝融、安登、少昊、神农:天星山即七星山,所涉及天师高阳和其母女枢;天门山所涉轩辕黄帝和其师赤松子以及浮丘子、刑天等等。
第四,祖述尧舜:此尧舜是指五帝时期的唐尧和虞舜,这篇史载亦很奇怪,又全部与崇山对接。本境的民巫之“巫山”有三观一寺的域名文化,其三观有中天八卦的“三家观”、巫山神女的“朝云观”、唐尧虞舜的“茅土观”和脚印山的“伏羲寺”(清·当地人重修后叫“陪羲寺”),其中的茅土观专供唐尧、虞舜神像,因其地生长茅草,专为求茅授封所用,这二位古帝皆是崇山人。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历唐尧於崇山兮,过虞舜於九疑。”清《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慈利县,唐虞本崇山地,放疆兜于崇山即此。”又载:“唐虞本崇山地;在尧舜时期,慈利属崇山。”(《古今图书集成·方與汇编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十九卷岳州府部第一五六册之49页)这就很清楚地记载:唐即唐尧,虞即虞舜,均在崇山。
由此可见,远古庸国,就是古庸国,并非单一地本境传说,而与史载相吻合。
(1)简述崇山八祖
上述的史载之祖,还很不到位,只是一般的祖源而己,没有涉及到崇山的“祖源文化”。
崇山八祖文化分两层含意,
一是祖山、祖国、祖族、祖陵,此四祖是古庸国历史文化的三根纲纯。
二是祖教、祖祠、祖学、祖校,此四祖是古庸国文明至圣的梯队团体。
何谓崇山八祖?崇山人祖非指八位先祖人物,而是指:“祖山”、“祖国”、“祖陵”、“祖族”、“祖学”、“祖祠”、“祖教”、“祖校”。
祖山-熊山、混沌山,天古山、熊罴岩、中央山、中央仙山。
祖国-庸国、四天国,即四悬圃、四天山之一古国和三皇国。
祖陵-元陵、盘古陵,即:沅陵、春陵、武陵。此乃崇山三陵。
祖学-易学、八卦学,《连山易》、《归藏易》、《周山易》。
祖校-师坛、鬻熊馆,及鬼谷学宫和两书院之易学、兵校、道学。
祖教-宗教、巫鬼道,有巫祖祝融,鬼祖驩兜,道祖鬻熊。
祖族-苗族、土苗族,土者社也!苗者稷也!土苗社稷也。
祖祠-鬼祠、庸王庙,即庸国宗庙,对接朱雀七宿之鬼宿。
其中的四天国:①古山祖国始祖、②日山天国天皇、③月山地国地皇、④星山人国人皇。
崇山的祖文化是崇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和崇山八卦,崇山三都构成三星形的整体文化结构,这种文化又融合在各个领域,而在自然山水方面,也多有体现,如天然八卦的形成表象: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自然八大物象若组成家庭,便是“父母子女”,这个特殊的大自然之家在本境名叫“八十里大社盆”-“大庸”,而这个特殊大家庭的八位成员之“天”为“天门”,“地”为“地户”,“水”为“澧水”,“火”为“火神山”,“风”为“风门垭”(即飞廉山,位于天门山东,本境写成灰燕山),“雷”为“雷泽坪”,“山”为“重光山”,“泽”为“云梦泽”。
此之“八十里大社盆”称“大庸”,何谓大庸?除三大类正宗文字解释外,还有一种地方语音文化的含意,即“溶细百物”的“盆”,而此之“庸”在与文字和汉字的两次对接上,很难找准这个适当的字,于是,暂用这个“庸”。这个“大社盆”所溶纳何物?说明了会使天下人吃惊,有“三都七古城”,三都即“中庸宗都”“华胥仙都”和“崇伯夏都”(三都的具体内容和七古城后有专述),这就是祖山的“三都大社盆”。
远古时,祝融和共工大战,共工战败而大怒,一头撞上昆仑山的祖柱图腾,奇怪的是“祖柱折,天门开”,祖山的“天然阴阳图腾”前用后阴,总是不周,于是,“天门山”又叫“不周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文中的“西北海”即“云梦泽”(当时的“海”与现代的“海”概念有区别),此不周山的“不周负子”本意是指阴阳不合谓“不周”,为不吉利,这种不吉利的阴阳图腾就叫“负子”即有负子民。时至当今,本境家庭若有大男不娶,大女不嫁,就成为父母的心病-不周病,而子女皆成家,就称之为“周合大吉”。
不周为“孤”,民心共畏,由此,引出女娲炼五彩石补天,何谓“补天”?就是为母体图腾的天门塑造一根人工且柱即祖柱,选址于天门山前的澧水北岸,共造八丘,山体的上层为三星堆,其中一方台名曰“胡丘”即地坛,坛上立一根人工且柱,其地就是现在的“且柱岗”,且柱岗共有48丘,其地坛有8丘。
据传说,女娲共筑三坛,其北筑地坛,正对准天门,与澧水之太极三点成一线,并东筑离坛,西筑坎坛,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天门太极三星坛”(后有专述)。
“八十里大社盆”之“大庸”这个大自然家庭中的八大成员之父母子女若按八方排例,便是八卦,此八大成员中,皆有一个五行附体,此八位谁的辈份高?当然是天父和地母;但此八位谁最霸道即旺相,那要看他是否当令,若是长男长女当令,天父强克,必自死无疑。
中国的历史在夏、商时期是一个混沌太极,到周朝而两仪分明,便生出万事万物,历史清晰,但作为“祖国”的古庸国,由当令转向生出夏、商、周的当令附属国而“休止”;因战争需要,由宗都大庸即“醴庸”转移到戎都上庸即“酓庸”为“楚”,其祖庸就完全脫变了,先秦一统,中国走向“中原正统”,祖庸彻底湮没在冰山下,但是,楚武王改宗都为权县,并任命其子为“三庸”之首的“伯庸”,这就是唯一留下的一点“祖庸文化脉络”-大庸,并一直沿袭到宋、元、明、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八十年代-大庸县,当其地旅游文化走红后,一个县级的大庸市晋升为地级市,这又循环地出现了最后一次巨大海潮巨浪之“水”冲克“古庸火神”之“火”,于是,一大批涌现出的“现代庸人”,群起共论:庸者、俗也、愚也、平常、平凡、能力低;无所作为等等言论。事也奏巧,《康熙字典》对“庸”有19种解释,其中有三种是贬意。而《新华字典》恰恰录用《康熙字典》的三个贬意词:“庸,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庸庸碌碌。于是将沿袭了五千年的“祖庸”即“大庸”更名为以风景独尊的“张家界”,彻底湮没了五千年伏羲、祝融父女创世文化之祖山、祖国、祖庸的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摇篮”。
“庸文化”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首的“创世文化”。月牙山人之《中华心法》记载:“庸,古代通用,在先秦文化中代表褒义词。组词,中庸,即中用的意思,中指不偏,庸指不易。·. . ···中庸就是持之以恒的人生成功之学。”
《中华心法·中庸》译文:中庸之道是最高的标准。子曰:“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为,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能“过份”,也不能“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庸之道,决不是如有些世俗观念所说的折中、妥协和无原则。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条的,它要求做事为人,没有、也不应当采取某一不变的固定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应当坚持“义”的原则(不是简单的“讲义气”的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要特别注意,这决不意味着办事做人无原则和见风使舵)朱熹注解: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中庸之道实在高明。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即人的健康也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的岗位,精谋其职。
由此而知,“中庸”就是“大庸”,而古庸国以“大火星”即“天王星”为天星之渊源而设置三都,即上庸之含庸的“戎都”;中庸之醴庸的“宗都”和下庸之黔庸的“黎都”。古庸国之宗都文化的创世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究其渊源,就是“古庸先祖集团”的集体智慧和“中庸国策”的成功魅力。
古庸国宗都之大庸祖山-崇山,其祖庸历史文化究竟有多高的金量成份和多大的价值,让我们携手同步跨越时空,走进5000年时代去品味崇山的祖文化。
祖山之“连山”是伏羲演八卦之圣山,而“日月山”又因日、月合为“易”而故曰“易山”。祖山有“三易”之本源山,即《连山易》之“连山”,《归藏易》之“归藏山(归藏宫)”,《周山易》(非周易)之“周山”,此易重艮以为首即以崇山为首,所以,崇山之名更为显耀。由此而从历史角度认识古庸名山,就出现两个最有名的称谓,即“祖山”和“崇山”,如苗族人来此却只崇拜苗山(指“熊山”,苗族人之“苗”就是汉人之“熊”),如史学家来此却只崇拜崇山,如易学家来此却不分四山,如天文学家未此而又只认七星山,如地理学家来此又只怀念中央山,如现代人旅游来此却非上天门山不可。由此可见,祖山包括“连山”、“易山”、“日月山”、“重光山”、“四悬圃”和“五天山”。
日月山,是指“崇山的日山”和“天门山的月山”,典出于崇山鬻熊《龙虎经·火记不虚作章第三十三》载:“此经以龙虎为首者,龙者,日也,虎者,月也,日月是乾坤运动之祖,发生万物之本,乾天金体,其色青碧,包含阴阳和合五行四象,三光二气,皆运其中。古之人效天地之运动,日月之躔离,安炉立鼎,摄二景之光,召龙虎之气,而归神室,制而成药,号曰金丹,故以龙虎为名也。”鬻子《龙虎经》的表象是“龙”和“虎”,即“日”和“月”。
鬻熊在祖山办鬼谷熊馆易校,并以炼丹传授道徒。天门崧梁为昴宿即白虎星(按:即文虎、西王母)。昴宿源于崧梁山之“崧梁桥”。《尔雅·释天》大梁,昴星也。昴宿是白虎七宿的第四宿。按风水学的慨念,山体独立露骨为白虎,本境风水大师田玉芝有一首吟大庸风水的诗,曰:
崧梁一只虎,崇山一条龙。澧水环太极,羲皇座天崇。
岸山开南北,明堂扩西东。地虎玄门妙,天龙且柱雄。
佛道三神会,仙凡两界通。月山藏虎气,日岳显龙容。
侯笔铭华胥,子房隐谜踪。六合垂瑞象,千古仰中庸。
由此而知,崇山为龙、为日山,天门为虎、为月山,龙虎合称为日月山。龙为阳、为日、有且,虎为阴、为月、有门,“阳龙生且柱、阴虎洞天门”,且乃祖柱即天崇之柱,门是玄门乃崧梁之门,玄牡之且柱乃祖山之本,玄牝之天门是生命之源;龙天耀九星,虎地生万物,九星耀而天法道,万物生而人为政,这就是日月山之来历。
与日月山相配的是“云梦泽”即“云瞢泽”。蒙泽:辞源修订本第三册2693页“蒙”,2694页“蒙泽”,古泽名。2220页“瞢”,“瞢泽”古泽名,即云梦。天门山下的八十里大社盆其山体均是海底层结构。本境澧水两岸其山体的海底层结构就足以证明。现在澧水阳湖坪段的河岸边山丘随处可见,2008年永定区阳湖坪社溪村的公路改造工程切一座三十米高的山坡,全是沙卵石堆积固结而成,其硬度,钢钎打不进。
古庸国宗都熊山的“古山文宗”即扎根的“天古文宗胎盘”。何谓天古?中国历代正史即《二十四史》之一《周书·周祝》记载:“天为古。”古庸国巫教之祖巫、帝巫、帝师巫的一级四天山合称为祖山,分别为:“天崇山”、“天门山”、“天星山”、“天古山”(指熊山即中央山、熊罴岩),熊山的“古山”就是“天古文宗”之渊源,而天古文宗祖就是“有熊国”之“有熊”,有三张“天古王牌”:
第一,崇山有:中华第一祖“有熊故里”和“有熊祖陵”。《尔雅·释诂》载:“古,故也。”《玉篇》:“古,久也,始也。”《山海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爱有熊、罴、文王皆葬其所(本书《注释)①狄山-一名崇山)。又载: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原注:⑧岳山-即狄山)。”崇山有三陵,即:元陵(沅陵)、春陵、武陵。
第二,崇山有:三皇兩夫妻“燧人华胥”和“巫山足迹”。《太古河图代姓纪》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太平御览·诗合仲雾》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地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大庸雷泽坪的一宋山有一“伏羲寺”,大清时重修改称“陪羲寺”,其寺多的天然岩石上有一对“仙人足迹”,其地故称“脚印山”。
第三,崇山有:三易重光山“三种八卦”和“百代传承。”三山为日山、月山和星山,合为祖山和易山,分别有“连山”、“周山”和“归顾山”,其三易文化有:“《连山易》伏羲先天八卦即天地太极八卦”;“《归藏易》神农中天八卦即三皇两孤八卦”;“《周山易》鬻熊后天八卦即重艮五方八卦”,并有“龙马泉”、“龙马潭”、“龙马寺”和天门山之“醴泉神龟”。《太古河图代姓纪》载:“伏羲氏,燧人子也。······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这不但界定了伏羲是燧人之子,还界定了伏羲八卦数理之河图皆在崇山。
《认祖》曰:“大道之化身“华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华胥生阴阳 二帝伏羲和女娲'而繁衍的“中华民族是华胥子孙,是华人,伏羲和女娲定阴阳生四象转五行作道历,补天画卦演《易经》,以其玄武圣德开启了道的教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对道的信仰,“华胥、伏羲、女娲是道教之祖,是为三皇'。”此信息不但更进一步界定了华胥、伏羲、女娲的母子关系,还指出此母子三人是道教之祖。
司马贞在《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日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此段信息有两大界定,其一,神农是伏羲、女娲的外甥,但此神农是三皇之一的农皇神农,和与轩辕兄弟关系的炎帝神农时间相差甚远的两位神。这位伏羲、女娲女儿安豋(女登)的儿子“继庖羲之本”正是母系制的继承法,而“烈山氏”,本境有三处。
2)简谈古庸祖山
站在张家界市城向南看,恰如一堵巨墙沿澧水从略偏西南向东延绵不断地飞奔,这就是风水学称谓的“祖山”即“武陵祖山龙”。此之“祖山”之名有三大来源:
一是来源于自然风水文化的“武陵祖山龙”。“武陵山”又称之为崇山,其山北麓有“武陵江”和“武陵溪”,这就是祖山三武陵,此祖山龙龙始于贵州,跨越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市,称武陵地区。从云贵高原的“云雾山”、贵州铜仁的“梵净山”、湘西凤凰的“八公山”、吉首的“莲台山”、古丈的“高望界”,永顺龙的“羊峰山”、直到张家界市的“天崇山”、“中央山”、“天师山”、“天门山”、“天身山”、二天门。
二是来源于中华祖族苗族的“高戎霸奏山”。其山被古庸国王族苗族尊称为“苗山”,因苗族先祖出于“熊山”,现代汉人称“熊山”,而苗族人称“熊”为“苗”,其祖山之“崇山”又称为“高戎霸奏”。
三是来源于崇山赤乌氏族的“重光部落地”。崇山自始祖有熊、燧人祝融、华胥诸英、文祖伏羲、母祖女娲起,皆为崇山“赤乌部落”的先祖,“赤乌”是该部落的图腾即赤帝祝融的南方神鸟-朱雀。
古庸祖山即崇山,又称为“连山”、“易山”、“国山”、“日月山”、“重光山”、“四悬圃”和“五天山”。其中的“日月山”是指日山的崇山和月山的天门山;“重光山”即“重光三山”,分为“日山”、“月山”和“星山”;又有四悬圃,即“日山悬圃”、“月山悬圃”、“星山悬圃”、“苗山悬圃”,此四悬圃又称庸巫的祖巫、帝巫、帝师巫的“四天山”之天坛;还有“五天山”之说,是古庸四悬圃加“天身山”,又叫“观音山”,其山有“飞廉公主峰”。
古庸“祖山”并非单一地出自史载,而是国史、方志、族谱、传说与苗族古歌的先祖崇拜,之五类文化相对接。苗族学者隆名骥先生的《苗学探微》第七、八页之“先祖崇拜的形式和内容”载:“《苗族史诗》(第二部分)作了如下的描述:“请、送先祖,除呼唤先祖的辈份名称外,主要是叙述请、送先祖的路线。如打猪祭祖时,请始祖蚩尤,要经过“高剖高崇,、'几留几补®”、'邓戎邓滚'等古地名,才到“柳剖柳邓'。”隆先生在本书第八页下注释:(①高剖高崇-苗语,古地名,“高”即山,“剖”即公,“高剖高崇”意即“崇公山”,指大庸县境内“崇山”。②几留几补-苗族(语),古地名,传说在洞庭湖一带,是古三苗国的地城)隆先生在本书第42、43页之“凤凰苗族合鼓坪椎牛合鼓探源”载:“按《古丈坪厅志》记载,古代苗族椎牛合鼓7~11年一次,为其7天,除来去二天,正式活动5天,第一天*牛祭米神(母鬼辛女,其父帝喾葬崇山,见《山海经》),第二天宰母猪祭雷神(本境称雷神为崇山火神燧人祝融,华胥履雷神足迹生伏羲,今有天门山断山桥足印岩和巫山之足印山之足印岩),第三天宰雄猪祭总鬼(蚩尤,崇山有“兵祖庸”,又叫“兵祖阵容”),第四天祭报家鬼(驅兜,崇山有驪兜墓),第五天椎牛。苗族没有鬼神之分,好鬼就是神,祖先。”
祖山日山即崇山有:“天门大社坛”、“五帝陵”、“鬏巫剑”(村名)、“伏娲垭”、“兵祖庸”、“天牢庸”、“雷吒岩”、“皇师垴”、“祝融洞”、“熊公洞”、“熊娘洞”、“千年洞”、“且柱岩”、“火娃屋场”、“兰台石柜”、“龙门太极”等古地名。
祖山之“祖”,是因为驩兜“鬼祠”的“百祖灵位”成为“中华第一 祠”,正对接二十八宿之朱雀七宿的第一宿“井宿”即“南天门”,第二宿“鬼宿”即“鬼祠”、又被称之为“天庙”、“天目”、“天尸”。由此而知,驩兜所创的鬼教为庸国第二国教(第一国教为“巫教”),而鬼祠为庸国宗都即华夏第一祠即第一祖庙。
何为鬼?“鬼”-“鬼神”也,“人的精魂所归也”,而何为“鬼祠”?“鬼祠”即“祖祠”,崇山“鬼祠”即“古庸国祖庙也”!
崇山是“祖山”,是因为有中华第一陵“盘古陵”即“元陵”,有中华第二陵“猿甲陵”和“戴性陵”即“充陵”(舂陵),有中华第三陵“有熊陵”即“武陵”,还有中华第四陵“五帝陵”(天皇驪兜、帝喾、帝尧、帝舜、文王),故称“帝丘”即“崇丘”。崇山是“国山”是因为“有熊”在此始建“祖国”,其国以已名而命名为“有熊国”,传至燧人仍以己名而名“燧明国”,到赤帝祝融不但降生于此,其国仍以己名而名“大庸”,因“祝”、“大也”,“融”、“庸”通用,祝融即大庸。从此,庸国走上正规,后人皆沿用不变。因此,崇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庸国之“宗都”,不但是中华第一个时间最早和先祖最多的祖庙,而是庸国的“昆仑山”即“混沌山”之“神都”和神仙基地,这就是被驩兜奉仰而成的“国山”。
庸国之“皇族”是“苗族”,自燧人华胥、伏羲女娲、赤帝祝融,及神农、蚩尤、颛顼、驩兜世族均是苗族先祖,苗族人至今仍信“鬼”不信“神”,只是其鬼有善恶之分而已,因此,崇山之“鬼祠”被汉文化译为“仙人祠”,今崇山南麓的“仙人谷”及“仙人溪”就是古庸苗族的“鬼谷”即“鬼谷溪”。
祖山“鬼谷祖神祠”之古庸神仙基地,“鬼谷人才库”之四校教育基地,鬼谷著述乡之天然隐贤基地,乃三圣齐辉的神秘玄学文化。
祖山“崇丘大鼓吹”之祖庸鼓歌文化,“劳商大演奏”之伯庸诗乐文化,武溪大铙歌之兵屯军乐文化,乃三堂合韵的礼仪舞台文化。
祖山玄圃的“创世文化”是古庸帝国的“本源文化”;祖山鬼祠的“鬼谷文化”是苗祖天文历法学的胎生文化及古庸国即后庸权县的“主流文化”。祖山八十里大社盆之“中庸宗都”、“华胥仙都”、“崇伯夏都”之三都文化,是中华,华夏之祖源文化的源生地。
由此而知,祖山、崇山二者既有关联,又有各自的特色文化。崇山并非祖山,而祖山却包括“崇山”,祖山是日月二山、重光三山加中央山的合称,就是古庸国宗都的四天山。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