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悟大道真宰?又如何依‘道’而行呢?

如何体悟大道真宰?又如何依‘道’而行呢?

首页角色扮演大道本真更新时间:2024-04-21

《菜根谭》前面是在讲‘修省篇’,从这一章开始,就是在讲‘应酬篇’了。前者是对内反省而修身,后者是修身有成之后而对外应酬,也就是天理的妙用。

今天来聊聊《菜根谭》应酬篇第43条,原文是这么说的: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一、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何为“操存”?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这正是讲的心之本体,也就是「真宰」。‘操则存’的是天理,‘舍则亡’的也是天理。

王阳明说:‘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它虽然是针对平常人的心来说的,但我们应当明白,心的本体也正是这样,操存功夫才能没有缺陷。

不可随便认定‘出为亡’,‘入为存’,如果谈到本体,原本是没有出入一说的。如果有出和入,那么,则其思虑运用是出,但人的主宰依然如如不动在此,又何出之有?既然没有出,何入之有?

程颐先生所谓‘心要在腔子里’的腔子,这是讲的天理而已。虽然成天应酬于外,也不会越出天理的范畴,仍在腔子里面。如果越出天理,就是所谓的放,就是所谓的亡。

王阳明又说:“出入也只是动静而已,动静无个究竟,哪里又有归宿呢?所以才说“出人无时,莫知其乡”。

其意思很明显,只要依循天理这个「真宰」,就没有所谓的出和入。即使有‘出’,但「真宰」依然如如不动,那么所行之事,皆符合天理,皆合于道。

也就是程颐先生所说的,所行之事都在腔子里,腔子也就是天理,同样还是在说,所行之事皆符合天理。

那王阳明说的“出入也只是动静而已”,是什么意思呢?

心的本体,原本就没有动静之分。心是如如不动的‘定’,但只要心一动,就会变为私欲。

但只要遵循天理,也就是这个「真宰」常定,不管怎么动,其心也未曾动过分毫。如果依从私欲,即使死心无念也未必是静。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一段总的来说,就是在讲平日里应酬时,即应对万物时,都要依循天理。要时时操存天理,而不要舍弃天理。

如果没有这个「真宰」,遇到事就会不知所措,心就容易被影响,所以「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二、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圆机」的对立面的就是恪守呆板,不知变通。我们常常会守住一个原则、法则,或者一个规律,将这个东西当作是‘道’,并当作自己的为人及行事准则。

殊不知,规律、原则、法则,这些都不是‘道’,一旦将这些理解为‘道’,那么就是‘心有所住’,行事必不自如,且常常违背本心而行事。

比如,你认为不闯红灯是规律,确实如此,这是底线,依照这个规律而行,不会出问题。

但如果,一味呆板的死守着这个规律不变,那如果有特殊情况怎么办?比如送一位迫切需要救治的伤者,一分一秒都耽搁不起,此时,知不知变通很关键!

此刻,你的本心一定会让你,不要傻傻的守住这个规律,如果你守了这个规律,就是违背本心发出的天理,就是对自己不诚。

你将规律看成了道,但其实,你本心中所发的那个才是真正的道。

只要心不被一些其它东西束缚,做到心无挂碍,那么自心在遇事时,自然会发出符合‘道’的指引,所以佛家才说:“本心里头一切都有”,不需要向外求道,更不能把规律理解为道。

由此可见,不管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只要依循自心所发的天理而行,皆能行事得以「圆机」。

如果在一件事情上面「无圆机」,就说明「触物有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中有规律这个障碍,那就谈不上「旋乾转坤之经纶」了。

我们要明白,这个障碍即是私欲,恪守规律,其实也是为己之私,这需要细细去体会,才能发现,语言无法细说,只能学者自己去用心体会。

如果连基础的变通都没有,也就是不识时务。很多人将“识时务者为俊杰”看成是一个贬义词,这都是受一些电视剧的影响。

其实,这正是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孟子说孔子是圣人里最‘识时务’的,也就是最懂变通的,但万变又都不离,其心中之「真宰」。

不识时务,不知变通,又如何谈得上「旋乾转坤之经纶」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