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百年前就躺平的那个年轻人,活成了许多人向往的样子

《刀锋》:百年前就躺平的那个年轻人,活成了许多人向往的样子

首页角色扮演刀锋故事更新时间:2024-06-15

《刀锋》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距离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那里的年轻人都充满希望,个个都像书中的伊莎贝尔的丈夫格雷那样毕业后努力工作,获得金钱和名利。

作者开篇坦诚,这篇小说的写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朋友们的经历所写,他与他们一起相处过,事件没有杜撰的成分。而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写作中,由于他对高更这位法国艺术家的人生事迹并不熟悉,加入了小说家的联想和编造。

主角拉里从二十岁就选择了“躺平”,用书中他自己的话说是“游荡”。他的游荡并非一般的游手好闲,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困惑。他在战争中亲历了好友的死亡,他想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为了开启自己的游荡生活,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他拒绝了身边长辈提供的进入股票公司工作的机会。游荡了两年后,他依然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他想继续寻找下去,未婚妻伊莎贝尔不愿嫁给一个只想“游手好闲”,不参加工作的丈夫。他因此失去了青梅竹马的爱情。

01

拉里从小失去了父母,父亲的好友鲍勃叔叔抚养他长大。十七岁时跑到法国军队,报名担任战务飞行员。那时的他是个天真、快乐的少年,对飞行着迷。他不知道战争是什么,只是因为喜欢飞行就去了。

在小分队里,有一个爱尔兰的小伙子帕特西和他一样天真、喜欢玩耍。帕特西把打仗看成逗玩,也不恨德国鬼子。他把打下一架飞机当作是开了一场很好玩的玩笑。帕特西经常照顾比他年幼的拉里,在他胆小时鼓励他,逗他开心。拉里喜欢帕特西身上那股真诚和坦率。放假时,他们常常一起玩耍。这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参战的年轻人。

可是有一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帕特西在拉里的飞机被敌人的战机攻击时,毫不犹豫地开着自己的战机冲上去,击中了敌人的飞机,救了拉里。落地后,帕特西中了子弹,奄奄一息,死前他大笑了一生,就走了。

这般年轻的帕特西就这样潇洒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却影响了拉里的一生。

生龙活虎、勇敢无畏的帕特西之死深深地触动了拉里的灵魂。那样的一个人,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一团血肉模糊的死样。他感到气愤和羞耻,他开始对战争有了思考,想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恶,他这一生要做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生死、善恶等问题,代表着他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有了意识。

战争结束后,拉里回到美国的家乡芝加哥。修整了一年后,亲人朋友觉得他恢复得差不多了,可以参加工作了,开始为他的工作操心。

尤其是终于盼到他回来的女朋友伊莎贝尔和她的家人们。伊莎贝尔的母亲和舅舅都是上流社会有名望的人,他们不理解拉里为什么还不急着参加工作。格雷的父亲拥有一家巨大的股票公司,他慷慨地邀请儿子的朋友拉里去他的公司上班。拉里礼貌地拒绝了。连他的抚养人鲍勃叔叔也无法说服他接受这份工作。

这些关心他的长辈们既不满又困惑。于是,伊莎贝尔的舅舅和母亲给伊莎贝尔支了一招。让拉里开车带着伊莎贝尔去乡下的宅子里办点事,在野餐时问问拉里。

过程中,伊莎贝尔想让他接受格雷父亲提供的工作。拉里说他这一生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而不只是买卖股票。拉里坦白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用的都是轻松、愉快的语调,这让双方即使意见不同,却能友好地、欢快地进行下去。

这是拉里的人格特质。他在社交时即使话不多,与别人很少拥有共同的话题,却能一直保持一直愉快的、平和、放松、自在的状态。不刻意讨好别人,也不会觉得尴尬。需要照顾他人情绪和场面氛围的时候,往往以他率真、自然的笑声就能让在场的人受到感染。而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自然地轻松地说出来,让听的人本以为会有什么冲突发生,却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状况。

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自然而然,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同时他一直在做自己,忠于自己。

谈话的结果是,伊莎贝尔同意拉里独自去巴黎游荡两年,寻找他的答案。

02

两年后,到了摊牌时刻,伊莎贝尔不得不与拉里解除婚约时,他也是这样既忠于自己,又让这场本可能会发生大冲突的谈话进行得恰到好处。以至于结束时,伊莎贝尔有些难以相信事情就这样了结了。这并不是说拉里不爱伊莎贝尔。拉里爱她,也作了与她结婚的准备。可惜的是伊莎贝尔并不想与他一起过游荡的生活。

她生长在富裕、有名望的家庭里,潜意识已经习得了财富、社会地位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她无法嫁给一个不工作、整天思考着一些精神上不着边际的东西的丈夫。恰恰是拉里感兴趣的这些东西,一点也不是伊莎贝尔在意的。两个人精神上的完全不合,注定了这场爱情的失败。

在谈话中,拉里表明了自己已经准备了和伊莎贝尔结婚。他甚至觉得只要她愿意,立刻就可以结婚。在金钱方面,他并不完全是个穷光蛋。靠着退伍军人的收入,他每年有三千美元。他觉得这三千美元已经足够他们生活了。他还认为他们可以一起去周游世界。

伊莎贝尔觉得这些钱太少了。那样的话,她不会有华美的衣服参加宴会,他们住的房子也会非常简陋,他们将会变得没有朋友,而她要生养孩子也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拉里试图向她说明很多有趣的人过的生活并不需要很多物质,却很充实、快乐、丰富多彩、让人振奋。

他说:“这样一种生活,只有一种情形能和它媲美,就是当你独自飞在高高的蓝天上,你周围都是无边无际的天宇。你陶醉于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你内心充满无限的喜悦。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权力和光荣都给你,你也不会用它去交换。”

他得到了伊莎贝尔拒绝的回应:“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你在要求我做我做不来也没有兴趣或是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伊莎贝尔甚至说出了天底下大多数女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说的话:“拉里,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为了一个缥缈的梦而把我抛弃。你也放荡过,荒唐过了。跟我一起回美国吧。”

拉里无法违背自己灵魂的渴望,那对他就意味着死亡。他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并没有屈从。

03

拉里的“躺平”,只是选择了自己灵魂渴望的生活,没有听从长辈的期待、女友的要求,甚至与大多数人的追求相悖。他一直忠于自己的灵魂。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这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就连伊莎贝尔到了最后时刻,仍然无法理解拉里,她甚至和拉里生米煮成熟饭,这样生性软弱的拉里就会听她的话,出去工作,和她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作者毛姆却认为,一个决心要走自己的路、能经受住亲友们一年多指摘的人,怎么可能是软弱的。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不用担心生存的问题,才能追求纯粹的精神生活。

不可否认,参军为他带来的这份收入,确实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他对物质没有多少*,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就够了。精神上的渴求却一直燃烧着他。

在巴黎渴求知识的那段时间,他不参加宴会,租住的也不是高档的房子。两年后,他开始到处流浪,过程中也以参加工作来体验生活。他在煤矿区干过旷工,在乡村里干农活,在船上做过水手。穿的经常是衣衫褴褛,包里通常只有一两件换洗的衣服。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钱了,相反,他经常把钱送给周边遇到的需要的人。那段时期,他的*是阅读和体验生活,而不是物质。

他阅读文学、哲学、宗教等书籍,他经常沉浸在人类精神的快乐中,经常忘记时间,一坐就是一天。他去巴黎的大学里上课,结识各种有趣的人。他学习希腊语、德国等各种语言,却并不为了工作赚钱,只是因为感兴趣。

流浪途中,他去过了法国北部,在一个矿区当旷工,和自负、直率又有点粗暴的室友考斯第成为了好朋友。

他喜欢干体力活,每当他看了很多书后,就喜欢用体力劳动来把这些吸收的知识消化掉。干了旷工不久,他们又一起离开法国,穿过比利时,进入德国,在农家找到了活干,度过整个夏天。他非常喜欢大自然,途中看到值得看的景观时便停下来。找不到住处时,就睡在干草堆上过夜。当他和考斯第在一户农家停留时,农家的两个女主人都爱上了他,最后为了不引起他们的家庭矛盾,他独自连夜逃走了。之后他继续了一个人的流浪生活,一直流浪了十几年。

当他从印度回到巴黎,与作者毛姆,好友伊莎贝尔、格雷夫妇相聚前,才刚刚剃了头发、胡子,穿上定制的像样衣服。朋友们对他的经历感到好奇,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在印度的经历。而他凭借在印度学到的一个小方法治好了格雷的偏头痛毛病。

04

毫无疑问,拉里在印度找到了他心中想要的终极答案。

拉里在欧洲游历了多年,读了很多书,见识了很多任何事,一路上也很愉快,但一直没有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

他曾在波恩遇见一个虔诚、友善的神父。神父很喜欢他,邀请他去修道院学习。拉里去那呆了三个月。他在修道院的图书馆读书,生活过得很宁静祥和。神父们并没有试图想让他信教。他为僧侣们的虔诚感动,只是他自己无法毫无怀疑地相信那些教义,所以不得不告别那里。

他去塞利维亚,想从艺术里寻找答案,也没有找到,在孟买的石像山,有人让他去印度。他直觉到印度能给予他需要的东西,就跟随一个长老上路了。

长老带他到贝勒纳斯,在那里他看到那些毫无保留、毫无疑惑、全副身心信仰他们的神的印度人,虔诚地沐浴、祷告。印度人因为他来印度学习而非常友好地对待他。他对印度教产生了兴趣,一路上遇见很多热心的有着虔诚信仰的朋友。

朋友介绍他去寻找一位拥有众多信徒的圣人。他在这位散发着平和、圣洁的圣人身边学习了几年时间,终于发现他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在他突然体悟到印度教称之为绝对、永恒、无限的本体阿特曼后,决定回到自己的同胞中了。他想用自己的余生去不断地自我完善,或许还能对周边的人带来一些影响。

拉里的求索之路看似漫长,却很幸运,他的流浪过程看似随心所欲,不紧不慢,却心有所向,并非漫无目的,而他确实总是在需要时受到指引。冥冥之中,注定这一切的或许就是他从小的对精神上的东西的喜欢,造就了他开朗、真诚、淡然的心性。

毛姆与拉里谈话时认为他无法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践行他在印度学到的生活品德——平静、节制、富于同情心、不自私、不纵欲等,拉里却坚信自己可以。毛姆意识到拉里的幸运在于他没有生存之虑。拉里说他已经打算把这些财产赠送出去。他说这笔收入曾经帮了他很大的忙,但是现在学徒阶段结束,不抛弃它便会成为他的负担。这让毛姆感到无比吃惊。

因为拉里已经打算开始工作了,他决定当一名汽车修理师,而后还可能当出租车司机。这同样让毛姆震惊,因为他本可以找到更好更体面的工作。拉里回答说他喜欢体力劳动,在他看了很多书,有很多思索之后,让他恢复和振奋精神,就像斯宾诺莎在思考哲学之余喜欢打磨镜片一样。

思考的角度不同,造成人的选择的不同,有趣的灵魂往往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敢于做自己的人只是去做自己,别人理不理解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当毛姆一再劝告他不要散掉自己的财产时,拉里说道:“钱对你来说,意味着自由;对我来说,意味着束缚。”

这样的人,其行为一般不为世俗观念理解比如他会为了拯救堕落的好友索菲的灵魂,而决定与她结婚一样。索菲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也患了脑震荡。由于无法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以酗酒、吸毒、纵欲度日。拉里想起了少年时的索菲喜欢阅读文学,还会写诗,有着对崇高的精神向往,于是打算与她结婚,帮她戒掉这一切毒瘾,帮助她重获新生。

只是最后索菲索菲逃走了,拉里才没能和她在一起。

05

拉里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过着精神富有、饱满、富足的生活,可以想象,他会一直这么快乐地生活下去。

一百年后的今天,轮到了我们重新面对着相似的整体环境,同样的人生问题。每个人都在思索着寻找着答案,每个人都在作出生活的选择,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

拉里的故事像大热天里吹来的乡村的风,穿越一做一做城市,仍然不减清凉。但一阵子也就消失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