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方戏曲:陇东道情

甘肃地方戏曲:陇东道情

首页角色扮演道歌单职业更新时间:2024-05-11

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的戏曲剧种之一。陇剧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陇剧发源于甘肃庆阳、环县一带,约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一九五九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枫洛池》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被誉为陇上奇葩,接着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几个大城市,深受观众喜爱。

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东道情最早是以道家故事为题材,在道观庙宇进行演唱,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多为一人说唱,众人帮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说唱环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庭舍院落均可说唱。该品种在清未与民国期间,其伴奏乐器由渔鼓、简板衍变发展,增加有二股弦、唢呐、笛子等。

清同治年间,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将陇东道情用于皮影艺术表演,并汲取了庆阳民间小曲和民歌的特点,将主奏乐器二股弦改为四股弦,对唱腔也作了大胆改革,创造了一些新板路和唱法,使音乐腔调突出了地方色彩,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陇东道情,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流派。

陇东戏曲文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陇东道情是陇东特有的地方剧种,在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明显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历经三百余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几度辉煌,成为陇东民间文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陇东道情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灯影艺术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彩陶、青铜器上雕刻"影像"。南宋时,影戏更为盛行,并有了职业戏班"绘华社"。后来,中国灯影又流传到波斯、土耳其、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世界电影界甚至把灯影看作电影的鼻祖,如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中就曾说:"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崇拜中国皮影为开山祖师"。而作为一种说唱艺术--道情,源出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

后来,道情中诗赞体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南方,仍为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它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等为主要唱腔,吸收和采用秦腔及其它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逐步形成为各地的道情戏,其形成时间大约在梆子腔兴起之后的清代末叶。

由此可见,无论是皮影还是道情最初都不是在陇东出现的,而是从外地传入。因此,陇东道情皮影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用皮影的形式演唱道情剧目,形成了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相统一、有形有声、可视可听的完整演唱艺术。特别是道情,它要与新的演唱需要和当地群众的接受习惯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与完善,最后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历史悠久,唐代陇东就建有道观,道教音乐繁衍不断。明、清以来在道教音乐基础上,民间艺人逐渐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了二股弦等乐器,演变为以皮影形式流传在陇东环县、华池、庆阳一带的陇东道情。

于清末民初,根据地域条件的不同和艺人们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流派。环县南部流行的唱腔委婉细腻,清新流畅,长于抒情,代表艺人有活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杰、敬廷玺、敬乃良、马召川等。环县北部流传的唱腔质朴沉厚,高昂激越,长于叙事,代表艺人有活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徐元璋、魏元寿、梁世仓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利用陇东道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同时,对陇东道情进行了初步搜集和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文化部门先后于1952年、1958年和1963年三次组织大批戏曲、音乐工作者,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共征集到剧本六十二本,各路艺人唱腔二百余段,曲牌一百四十六首,打击乐谱五十四种,民歌六十二首,录音资料达三千一百二十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以及《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陇东皮影走上舞台最早的是以演唱形式出现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