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高朝┃ 抗战“秘事”录(1)

尹高朝┃ 抗战“秘事”录(1)

首页角色扮演帝国剑录更新时间:2024-06-18

“8·15”,是一个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1945年的这一天,日本天皇颁布“终战诏书”,宣告“无条件投降”。 从这一天起,饱受十余载侵略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从日本鬼子的铁蹄下解放了,走上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复兴之路。

今年(2015),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中国政府已发出在9月3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纪念日“将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的信息。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在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的庆祝活动,备受世人关注。尤其是此次庆祝和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举行大阅兵,更是令全球瞩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那么,作为一个曾经既是战胜国又是饱经战争之乱的中国公民,你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知之多少?弹丸之地的小日本为何选择庞大的近邻中国开刀? 战端是因何而起? 战火又是怎样扑灭的? 中国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到底付出了何等惨痛代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又当如何警钟长鸣, 严防死守,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势力再度卷土重来, 践踏我们的国土, *害我们的同胞, 蹂躏我们的姊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里,且听我对您细说中国抗日战争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事”……

一.战况简述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抗击日本侵略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共14年。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发生地——河北宛平县卢沟桥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二.战端渊薮

1. 中日历史渊源的嬗变

在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有着几千年的友好交往。除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有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记载外,公元7世纪,日本先后18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人来中国,学习唐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中国文化,形成了持续200多年之久的中日友好交流的高潮。公元1368年,明代中国建立,在强大的明朝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时刻,日本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发展对华贸易,专门派遣使臣来中国,甘愿做中国的属藩,以获得同明代中国的“勘合贸易”权益。

中国古典名著《史记》

但是,随着1868年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逐步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2. 明治维新后的“大陆政策”

【拉满洲,压支那】

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德川幕府末期,其重要代表人物有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德川幕府代表人物本多利明

其中,本多利明在1798年所著的《经世秘策》一书中指出:日本国土有限,物产不丰,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日本的出路只有效法西方殖民主义者,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

继本多利明之后,佐藤信渊在1823年所著的《宇内混同秘策》等书中进一步提出:“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故其根本确立之时,则世界悉为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主张以日本神道来“宇内混同”(即统一世界)。提出先从进攻满洲开始,随后征伐支那,并论述了“攻取”中国的方法、步骤,甚至出兵顺序和作战分工。还断言,“只要支那入我版图,其他如西域、暹罗、印度等国渐慕其德,并畏其威,必将隶为臣仆。故由皇国统一万国,并非难事”。

德川幕府代表人物佐藤信渊

随后,吉田松阴在1858年所著的《幽囚录》中又提出了“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支那,临印度”的狂妄设想,并具体提出了“收满洲逼俄国,并朝鲜窥清国,取南洋袭印度,宜择三者之中易为者而先为之”的战略选择。

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人的主张,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德川幕府代表人物吉田松阴

上述扩张思想,得到了相当数量的日本民众的呼应。1715年,日本上演了一部由近松门左卫门编剧的大型戏剧《国姓爷合战》,此剧荒唐地演绎出日本武士开进明代中国国都南京,在中国国土上建立了日本人的王国。而这样一部浸润着强烈侵华*的戏剧,连续3年上演不衰,受到了日本民众空前未有的欢迎,从而鲜明地暴露出日本民众侵华*和心态的膨胀。

日本武士开进明代中国国都南京根据戏剧《国姓爷合战》改编的绘本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德川幕府末期出现的扩张思想和民众心态,不久便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国策依据。

1868年3月14日,刚成立的明治政府在其公布的《五条誓文》(即施政纲领)和以天皇名义发表的《宸翰》(即御笔信)中即宣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即富士山)之安”。

随后,经明治政府统治层的进一步阐发,形成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明治天皇

【“主权线” 与“利益线”】

在1890年12月的日本第一届帝国会议上,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宣称:“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也;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据此,山县有朋明确提出要夺取朝鲜,进而进犯中国。山县有朋的“主权线”、“利益线”理论,是对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次明确说明和界定,是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重要标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