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有学历背景才是创业的王道?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为什么三国时期有学历背景才是创业的王道?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首页角色扮演东汉末年的平民成长史更新时间:2024-04-26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上既有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在大一统王朝之间也不乏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分裂混乱时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在乱世之中,往往不论出身学历,有胆识、有能力的人站在历史上的风口上,很容易脱颖而出,甚至可能成就王者霸业,比如基层官吏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和贫农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但是,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这一定律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更多的是王侯将相家庭背景出身或是有经学背景的名士,能在三国乱世中占据主要舞台,一介草莽还是难以出头,即使出头也时常被士族打压,三国时期对学历和背景的重视程度超乎任何一个乱世。

三国时期有学历和背景才是王道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喊出来一个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秦末关东六国普通百姓对秦朝铁一般的阶层分布感到绝望。秦末汉初之际是一个草根阶层可能逆袭的时代,在推翻秦朝的统治过程中,也确实应验了陈胜的口号,不但是像项羽这样的六国旧贵族趁机坐大,更多是出身底层没有什么背景的人凭借胆识能力揭竿而起,共同完成了推翻秦朝统治的大业。

秦朝灭亡后,项羽主持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从诸侯王的出身背景就可以看得出胆识、机遇更加重要。章邯、董翳、司马欣是投降的秦朝体制内高级官吏,魏豹、韩成、赵歇、田巿、田都、田安是六国的旧贵族,臧荼是燕国旧将,吴芮是南方越人土著首领,而刘邦、申阳、司马卬、张耳、英布、共敖、韩广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最终胜出的刘邦不过出身于泗水亭长这样一个基层公务员,他赖以起家的丰沛功臣集团大都出身低微,《史记》对上述功臣的基本记载包括:“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主吏,功曹也”;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总的来看,除了萧何出身秦朝基层官吏外,其余人等大都是贩夫走卒出身。应该说,秦末时期创业的机会很多,只要胆子够大、运气够好、人脉够足,都有机会建功立业,学历背景之类并不太重要。

但是,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历史淘洗,到了三国时期,争霸天下的各路诸侯大多是体制内的世家子弟或一方牧守,这就直接抬高了乱世创业的门槛,学历和背景成为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大家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主君鼎足三分,但如果细细研究一下他们三位的出身和成长史,就会发现学历和背景很重要。不要说这三位主角,即使是他们帐下的谋士甚至武将都是出身学历背景泛泛之辈。

背景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先要简要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学历是什么东西,在东汉末年,能够读经书,就是有学历的象征,不懂得儒家的经学,就不容易得到察举,所谓“察举”就是对人才考察后再荐举给统治集团,由三公九卿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考核通过后即授予官职,没有察举就很难做官。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示意图

首先,看一下三位主公的情况。曹操的情况比较简单,他是安徽亳州人,虽然《三国志》说他是汉朝初年名相曹参的后代,不过这种说法不太靠谱,但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著名宦官曹腾的养子,他的父亲曹嵩也曾官至太尉,可以说是出身豪门(虽然是宦官之后),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出身背景,曹操20岁时就被州郡“举孝廉”,相当于获得学历认证,从此踏上仕途,开启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孙权则是一个地道的“官二代”,他的上位几乎完全是秉承父兄打下的基业,他的父亲孙坚曾任长沙太守,参与过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兄长孙策则是为他打下了江东基业,至于学历方面,孙权早年也曾“好经书”,与朱然等人在吴郡读书,并在15岁的时候被吴郡太守朱治举孝廉,获得了出仕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为日后突然接班奠定了基础。

至于刘备,他看似出身最为低微,自幼家里贫穷,早年靠卖草鞋草席为生,但是刘备还是具备最大的政治出身——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此外,刘备也具备学历方面的优势,他早年曾拜著名大儒卢植为师,卢植是以研究《尚书》著称的大家,刘备还因此与公孙瓒是同学。虽然刘备大器晚成,直到四十岁之后事业才有所起色,但是还是在出身背景的加持下,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事业成功。

其次,学历背景在各位谋士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先看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荀彧与荀攸都出自豫州颖川荀氏这样的世家大族,出身高贵,德才兼备,尤其是荀彧,其道德高尚,有君子之风,为天下名士,有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相当于曹操的“张良”了。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是曹操身边著名的智囊人物,曹操参与一系列平定天下的战役,都是荀攸策划具体的战术,同样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程昱是兖州士族,同样以才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是较早跟随曹操的谋士之一;郭嘉同样是颖川士族,来自荀彧的推荐;贾诩是出自凉州士族,经察举制为郎官,后成为董卓的部将,几经辗转成为曹操的谋士。

影视作品中的颍川荀氏

再看看刘备旗下的谋士,诸葛亮自不必言,他出身于琅琊诸葛氏这样的望族,祖上诸葛丰曾担任司隶校尉这样的高官,隐居襄阳时与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交好,好友还包括徐庶、崔州平等人,朋友圈名士云集。帮助刘备入主益州的著名谋臣法正,也是出身名士家庭,是名士法真之孙。

至于孙权这边,首席谋臣张昭也是少有才名,精通《左氏春秋》,曾被举荐为孝廉,后来还被徐州刺史陶谦察举为茂才,不过都没有接受。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也是出身于琅琊诸葛氏,“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虞翻是江东名士,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于经学也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又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孙权曾称赞他"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最后,即使是以军功成名的三国武将们,也是很多有着深厚背景的。以曹操方面为例,虽然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但是曹操手下真正掌握兵权的,却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这样的宗亲将领。夏侯惇鼎盛时期执掌曹操在合肥的军队,成为曹操东南战区的最高军事统帅,夏侯渊统帅关中诸军,成为曹操西部战区最高军事统帅,曹仁统帅荆襄诸军,成为曹操中部战区最高军事统帅,曹洪、曹纯、曹真、曹休这些人成为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将领。至于刘备方面的出身世家的马超,孙权帐下出身豪强的周瑜、鲁肃、陆逊等名将就不一一展开。

三国时期重视个人学历背景的原因分析

三国时期要想出人头地,有个好学历背景可谓是基本条件,一无学历二无背景的草根人士,要想有所作为,可以说是开启了三国游戏的困难模式,即使是偶尔有个别像曹魏的邓艾、石苞,孙权方面的“锦帆贼”甘宁这样出身低微的武将,也难免遭到占据主流地位的士族文臣武将鄙视排挤,邓艾被冤*就是明显案例。三国时期之所以如此重视个人的学历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西汉后期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形成了朝廷难以制衡,不得不极力拉拢的政治经济力量。所谓的豪强地主基础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豪强地主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由战国时期以来的封建贵族发展而来。比如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秦汉早期的豪强地主大都是他们的后代。豪强地主的第二个来源是由秦汉时期的贵族、官僚、军功地主、工商地主以及经学大师转化而来的。到了西汉后期势力开始兴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行,这也是王莽推行“均田制”的原因,但是王莽的改制以失败而告终,不但没有起到有效打击豪强地主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百姓的反对,酿成了“赤眉起义”。但最终有能力争夺天下的光武帝刘秀、隗嚣、公孙述等人都是有学历背景的人,刘秀不但是刘氏宗亲出身,而且还得到了河北士族的鼎力支持,这才最终胜出建立东汉政权。这也就是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所指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这种所谓的“儒者气象”其实就是暗指士族身份和经学背景。

由于豪强地主士族对东汉建国贡献很大,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更加膨胀起来。豪强地主占据了广地良田建立了庄园,庄园内有豪华的庐舍宅楼,宅院周边池陂广布,大田庄外,则是附户、部曲,他们依附于田庄,为田庄提供劳役和服务。豪强田庄与周围的附户形成了一个对内紧密相连,对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也成为东汉时代特有的经济现象。

在世道动荡之际,由于地方豪强宗族势力强大,往往聚族而居,报团取暖。那些*的平民为了活命,被迫自卖于豪强,沦为奴婢,那些没有*的平民也无法摆脱豪强的控制,只能依附豪强,寻求庇护,形成所谓的“附户”,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坞堡现象。这些坞堡的领头人就是豪强地主,具备相当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因而成为三国时期各路诸侯极力拉拢的对象,曹操部将许诸也是当地的地方豪强出身,凭借自家手里掌握的部曲军事力量,早年据堡自守,后来加入曹操阵营,屡立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三国志·许诸传》记载:“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贼万馀人攻褚壁,褚......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

二是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举孝廉,被豪强地主阶层和官员阶层联合垄断。两汉时期,皇帝治理国家需要文官的辅佐,这时候就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两汉时期实行郡县制,皇帝主要采取“察举”方式选拔人才。

所谓“察举”就是对人才考察后再荐举给朝廷,考核通过后即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较多,分岁举与特举两类。岁举如孝廉、茂材等,特举一般都是不定期的选举,如贤良方正、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等。其中,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举孝廉,只要在德行、经学、文法、才能等四个方面满足其中一项即可察举为吏。

两汉时期,对人才进行察举,首先得通过乡间名仕对自己的德行评论,再根据乡间评价逐级向上呈报,最后经过朝廷的策问,合格通过者予以官职,因而察举制不仅是以德取人,更包含以才取人的因素。

一方面,东汉时期儒学极为兴盛,儒学修养是官员选任的重要依据。东汉庄园经济的兴盛:对东汉儒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豪强地主们研究经学,设馆开课,著书立说,同时也将经学变为进入仕途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进行了文化垄断,对后期门阀氏族垄断官场提供了基础。

豪强地主与地方官员结成稳固的政治联盟,即郡守县令在向朝廷推举孝廉时,优先考虑豪强子弟,地主豪强势力由此大举进入官僚体制。东汉中后期,官员选拔越来越看重士人的声名,而地方评议是士人获取声名的主要途径,豪强地主利用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掌控地方评议,为自家子弟积累声名,使其顺利进入仕途。

另一方面,那些累世传经的经学世家由于牢牢掌控经学传袭的主导地位,更容易被朝廷征召为公卿。可以征召士人为吏。经学世家与故吏和门生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经学世家牢牢控制着中央官政,累世居朝为公卿。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就是这样的例子,弘农杨氏的兴盛起源于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杨震秉承家学传授欧阳《尚书》,后又官至太尉,朝中遍布故吏、门生。从杨震以后,杨家连续三代位至三公,成为关西最显赫的经学世家,著名谋士杨修就是出自弘农杨氏。又如世传《易》学的汝南袁氏,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三国时期初期争霸天下实力最强的袁绍和袁术兄弟就是出自汝南袁氏。这些经学世家世代垄断朝廷公卿之位,形成稳定的政治集团。当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统治秩序濒临崩溃之际,这些以经学世家为主导的政治集团就可以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影响,在故吏、门生的拥护下,从朝廷政治力量转变为地方割据势力。

《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剧照

即使是到了三国末期,最终实现三家归晋的司马氏家族出身河内郡温县,司马氏虽然不是世代研究经书,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的晋武帝司马炎自称出自“诸生之家”,但是喜欢研读《汉书》名臣列传, 也是不折不扣的高门望族,三国时期重视学历背景的传统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终统一三国的司马炎

结语

一般来说,在王朝稳固的时候,阶层分布较为固化,在乱世来临之际,往往能力与机遇更为重要,草根阶层更有可能脱颖而出。但是,这一定律在三国时期并不适用,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东汉末年,刘秀与刘邦同时争夺天下,刘秀胜出的概率远高于草根出身的刘邦,原因无他,刘秀的学历和背景决定了人心向背。由于东汉王朝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又借助研习经学垄断了入仕的渠道,占据历史重要舞台的主角们依然是要有雄厚的学历和背景做依托,创业的门槛不可谓不高。寒族要想出人头地,还没有等到良机,即使偶有像邓艾这样的佼佼者,仍然逃不过士族名士的打压和鄙视。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程羽黑《“三国”是重视学历和背景的时代》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