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中国千年历史,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算下来也不算少数,他们当中有的是上任朝廷大官,有的是皇亲国戚,却有这么一个人,他当皇帝是从农民和尚当起来的,他就是人们评说不一的明太祖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的成功,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来他身边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例如李善长、汤和、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人,当然他们的下场也十分凄惨,颇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意味。
对于朱元璋清除身边诸位功臣的原因,有人说是朱元璋害怕权力被威胁,还有人说是诸位功臣权力过大…总之是众说纷纭。
为了解决掉这个问题,朱元璋借助“明初四大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对这些功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二者也被并称“胡蓝之狱”。
当然,也有一些功臣是在几次大案中活过来的,比如善终的汤和,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看不上的一个功臣,后来竟然影响并改变了整个大明王朝的走向。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一开始便跟着朱元璋,名列“二十四将”中的陈亨。
跟对领导,找对身份大多数人难以在明朝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注意到这个人,但放在现在来看,这个人的确深懂为臣之道。
起初的时候,他出生于安徽寿县,身为元朝扬州的一个万户,看到各地纷纷起义反元,他灵机一动,决心反元,于是便在濠州(今凤阳县)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最早加入朱元璋的一批人之一。
当然,陈亨也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军事才能,在朱元璋的队伍中有了一席之地,只是当时群雄并起,陈亨为什么会选择当时尚无实力的朱元璋,而非张士诚等人,此事也值得让人揣摩,也许是看到了朱元璋非同常人的能力,也许是看到朱元璋势单力薄而加入,当然这一切的选择,一定是陈亨自己的见解和选择。
与其他功臣一样,陈亨在大明建立后也得到了自己的功名,只是他的职责有些偏僻,被派遣镇守大同。
一方面,明初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相比之下大同算是偏僻之地,另一方面,据史料记载,陈亨善用奇兵,而当时蒙古一族尚未得以平定,需要有人据守,于是朱元璋便派了这个自己看不上的陈亨,于是陈亨便远离了朝廷,专心于镇守国土。
当然,在边疆工作也有好处,至少朝内的所有风雨,几乎都与他无关,他因此在诸位功臣中存活下来,当时的朱元璋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然改变了明王朝的走向。
明弱暗强,蓄势待发在介绍这段历史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个人:明成祖朱棣。
先说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也多次出兵攻打蒙古,作为藩王,他也专心于镇守北方国土,兢兢业业地做好一个藩王的屏障工作。
当然,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是耳熟能详:倍受宠爱的太子朱标不幸去世,朱元璋为了打消诸位藩王的主意,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这当然被当时的诸位藩王所不服,其中又以晋王和燕王为甚,只是晋王去世,朝中唯一年长的藩王只剩燕王朱棣了。
朱允炆上任后,听取身边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意见,意欲借削弱藩王的权力来巩固皇权。于是诸多藩王先后遭到废除,朱棣看到这样的举措,只是抓紧时间悄悄练兵,并且搜集能人异士,等待来日干一件大事。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形象)
举兵靖难,因时而动终于,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拔兵而起,宣称“为国靖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靖难战役。
此时的陈亨,正与刘真,卜宁等人镇守大宁(今山西境内),恰巧李景隆带50万兵前来进攻北平,加上陈亨等人手上的精锐,将要置燕王朱棣于死地。
朱棣虽然自己有一支军队,加上曾经在居庸关等地的旧部下,但还是难以抵挡这几十万精兵,此计不成,朱棣心生一计,故意激起陈亨与卜万二人的矛盾,陈亨开始猜疑卜万,二人开始内斗,加上李景隆本就平庸的作战能力,让本就混乱的局势更加难以收场。
朱棣借此机会,一举拿下大宁。陈亨见大宁已破,料想朱允炆难胜,加上朱元璋屠*功臣的事情历历在目,一番思索之后,陈亨带着自己的精兵归顺了朱棣。
自此之后,陈亨冲锋陷阵,帮助燕王的军队,势如破竹般完成了靖难战役,获得了成功。
所以,如果没有陈亨,靖难战役绝对不会如此轻松。
写在最后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为子孙除尽荆棘,想让子孙的皇帝当得更加轻松的梦想和规划,竟然被一个自己曾经认为没有威胁的人而破碎了。
而陈亨这个人,也正是因为他的随机应变和果断,才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陈亨最终因靖难时伤势过重而死,但死于疆场,总归好于死在官场,这样算下来,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