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爱马“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从《淳化阁帖》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的二十三通手书多为行草,字体略长,刚劲内敛,行云流水,迄无滞碍,居中守正,大气磅礴,在传世帝王法帖中当属第一。字如其人,征诸历史,正是这样。
唐太宗姓李名世民,父李渊为隋将。隋末天下纷乱,豪杰并起。李渊无大志,欲兵守太原。那时李世民只有18岁,而洞明天下大势,极力劝谏乃父,协力攻克长安,扫平天下。大唐开国,其功甚伟。比及登基,励精图治,国泰民安,臻于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新唐书》的作者把他与夏商周三代六位贤明君主并论,认为“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评价甚高。
文武兼备是唐太宗的品格也是他的追求。贞观元年登基之始,在宴请群臣的酒会上,宫人奏《秦王破阵乐》歌颂武功,他“没有文德的雍容”,还说“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下马治天下”大唐王朝自开国之初便重视罗致人才和文化教育。许多大书法家,如虞世南、冯承素、褚遂良被诏到他的身边成为大臣或顾问。显然,唐太宗是把提高书写水平作为个人素养乃至国家文化建设和治国方略看待的。
唐太宗性格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追求完美,要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贞观元年的一天,太宗与大臣们谈起西域胡商剖腹藏珠的故事,大家觉得要钱不要命非常可笑。太宗说:“我们有些官员贪赃抵法被*,有的皇帝穷奢极欲而亡国身死,不是与胡商一样可笑吗?我与众卿应该努力,庶免为人所笑。”“庶免为人所笑”是唐太宗处世的总纲,贯彻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书法上也是毫无例外地追求完美。唐太宗的字写得赏心悦目,已然上承前代而下启后来,可知下了一番功夫。
欲求至善,自然便重视学习借鉴。唐太宗的“三鉴论”是尽人皆知的名言,“以铜为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都是取法其上,选最好的学。他的学书轶事反映了这种性格。
在《淳化阁帖》中有两通是与此有关的。一是《艺韫多材帖》,二是《敩庾信体帖》,可以管窥唐太宗书学生活,发见他的旨趣高远和谦虚认真。《艺韫多材帖》是他写给叔叔的信,称赞叔父“艺韫多材”,“早善临池之工”,慈爱而善于教诲。又说,叔父这些年来爱上了“飞白”,于是我也写了一幅,想得到指点。从这里可以知道,唐太宗的字得益于“童子功”,幼年的老师是他的叔叔,一位“早擅临池之工”的书家。他的学书与其为政一样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至于“飞白”是一种什么样的书体,已无从知晓;不过,同他仿效庾信的字体写《五言诗秋日》的那个帖子一样,从中都可以发见他的书路开拓,取法很高。
这还可以从他酷爱《兰亭序帖》的轶事中印证。《兰亭序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据传是他醉时疾书而成,醒后屡书不及。太宗志在必得,于是广求王帖数至二千二百余卷,而乃然未见《兰亭序帖》,最后派肖翼往辩才和尚处才赚得。他大喜过望,爱不释手,还让大臣中的书法家传习临摹,在国内形成典雅高致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来太宗病重,弥留之际仍诏太子李治近前说:“朕有不情之请,欲以《兰亭序帖》随之。”太宗死,《兰亭序帖》真迹遂不复再见,后世流传的都是临摹本。以珍物陪葬违反了他自己曾经的规定。此前十三年,他为死去的长孙皇后陵作文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厉行薄葬,“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而如今太宗要《兰亭序帖》陪葬,可见于此珍爱之深和追求完美至善性格的突出。
唐太宗看到过隋末农民大起义阵势,认识了劳动人民的巨大威力,坐天下之后不敢得罪民众。他曾对朝臣们说:“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哪能不丧亡。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不敢纵欲,以防劳民,是唐太宗为君的操守,同样反映在他的书艺中。在《淳化阁帖》收辑的法帖中就有三件是有关这方面的。一件是《废游甘泉帖》称:“数年来每有征动,虽复事非为己,犹恐下有怨咨,所以废甘泉之游”。“宁可违凉忍暑,不能适己劳民。”爱民之情溢于言表。又一件是《东都帖》,敕令洛阳免税,理由是“今既不去”,所以“并停税草”。而且要“即早处分,勿迟”。再一件是《进枇杷帖》,告知四川官员今后不要进贡水果。称:“得所进枇杷子,良深慰悦。”“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我想这自然是为了省去差役劳苦,所以接着写道:“为善之暇,想足怡神。”勉励这位官员多做安民的好事。 (文 吕朝晖)
(马骏编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