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识仁篇》彰显良知,修仁革旧,跨越千年,昭示当今和谐盛世

经典《识仁篇》彰显良知,修仁革旧,跨越千年,昭示当今和谐盛世

首页角色扮演道破轩辕录更新时间:2024-04-28

北宋嘉佑二年,是宋朝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繁荣昌盛的一年。这一年宋朝举行了一届科举考试,此榜举星荟萃,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一个比一个牛气冲天。实乃文化界之盛事。而影响中国历史上千年的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亦名列其中。

二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如果说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孟子发展心性儒学集齐大成,而到北宋二程创立理学学说,及至朱熹发展壮大。程朱理学才真正意义上上升为统治官学。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创造了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越。

今天所说的《识仁篇》,被认为是暨《定性书》之后两篇最具代表程颢哲学精髓的文章。历史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存在的即是美好。虽然程朱理学后来受到后人的抨击与诟病。但是,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可以说《识仁篇》对于当今社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如果人人都能修养仁爱,改变旧习,上行下效,那么国家必能进入和谐的“大乐”之境。吾等当虚心修习,尚能得之一二,可谓至善。

今录原文如下,原文不足三百字,大道至简,道破人心: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 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 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 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 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 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 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 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 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 亦不患不能守也。

注:求学的儒土首先必须了解仁”,仁完全与万物共一形体,义、礼、智、信都是仁。认清了这个道理后,用“诚”、“敬”把仁放在心里,并用以修养自己固有的良善本性,不必防范和检束自己的行为,不必苦心思索自己能否正确地应对外物。(此处还要补充说明用仁即执中来应物)如如果用“诚”、“敬”把们放在心里的意念松解了,“诚诚”、“敬”之心松,就时刻要防范自己,不能让私欲蒙蔽自己的良善本性;持仁的“诚”、“敬”之心如果毫不松懈,那有防范的必要呢。没有掌握“世上的人和物都具有仁”的特性,义礼、智、信都是仁的体现”这个道理,所以须要苦心思索自己能否正确地应对外物用诚”、“敬”把仁放在心里,长期用来修养用自己固有的本性,自然会正确地应对外物,那里要靠苦心思索才能应事接物。“做到了仁就会与物同体”这个道理在世上是唯一的,做到了仁,伟大还不足以称述,已经到了“圣”的程度了。天地所施行行的,应该也是我要施行的。孟子说过“我的本性具备了仁善的一切,应该回身检查自己,如如果确实是忠诚踏实地修养自己的仁德,才是最大的快乐。如果回身检查自己,没有忠诚踏实地修养自己的仁德,那么“仁”和“求仁的人”仍是处在对立的两个方面,把自己和仁对照着核验一下,最终没有实践仁,又怎么能得到快乐?

本期完,下期更精彩!!让我们一起探讨经典,与经典对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