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唐琪)“傩”(nuó),源自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先民祈福纳吉的一种古老仪式。不过,如今的“傩”早已失去了原始的含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浸润在傩面具、傩舞、傩戏之中,成为中国最为流行的古老文化之一。
在广西九万大山深处的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至今仍保存着这最古老、最神秘的傩文化。而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蕴含了毛南族上百年的民俗文化、生命意识和审美取向,并在当代不断焕发出更为迷人和深邃的魅力。
傩面具,是毛南族与“神灵”沟通的“密钥” 图源:新华社
毛南族文化的“活化石”
傩面具,与毛南族傩文化中一个神秘的仪式密不可分。
这一仪式,是一场人与“神”的隐秘契约。千百年来,古老的誓言以一种令人敬畏的仪式,代代相传,渗透进每一个毛南族人的文化基因,岁月更迭,孕育出了独特而神秘的毛南族傩文化——“肥套”。
“肥套”,是毛南族人向“神灵”还愿的重要仪式
“肥套”,是毛南语的音译,意为“做还愿”,是一种盛行于明清之际的古老还愿仪式,集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等丰富的艺术元素为一身。
那为何要举行“肥套”仪式呢?要了解答案,得先从毛南族的一个古老传说讲起。
相传,一个叫仲定的毛南族孤儿,由于家境贫寒,一直没有成家。后来,他向万岁娘娘(毛南族人传说中掌管生育的“神”)许愿,希望可以娶妻生子,而万岁娘娘也被其诚意打动,便满足了他的心愿。
但仲定却知恩不报,这令万岁娘娘大为不悦,不久便把他的儿女全都带走。伤心的仲定后悔不已,遂补做了还愿仪式,这才让孩子们回到了家。
虽为传说,但却对毛南族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那以后,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毛南族人便把“肥套”视为自己与“神”的古老契约,一直恪守至今。每位许下愿望的毛南族人,都会在愿望成真后,通过“肥套”来感谢“神灵”的恩典。
“肥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还愿流程。“肥套”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会邀请当地的师公(又称三元公)来主持。在仪式前,师公换袍穿衣,戴上傩面具,从这一刻起,师公便开始扮演“神”的角色,以“神”之名为人还愿。
傩舞,是分龙节上的重要节目
而傩面具,则是毛南族“肥套”的灵魂所在。不论是跳傩舞、演傩戏,或是展傩技,师公都会戴着各式各样的傩面具来进行表演。演出的内容也与面具代表的人物息息相关,多为毛南族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既幽默有趣,又饱含生活气息。
在每年分龙节上,都少不了傩戏的身影
另外,由于“肥套”在当地人眼中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整个场面都十分轻松热闹。观众可以随意聊天插话,或者与表演者逗趣,而在这如此欢快的氛围里,毛南族人也产生了丰富的情感、文化交流,迸发出更为丰富的艺术灵感。
有人把“肥套”誉为毛南族文化的“活化石”,因其几乎涵盖了毛南族所有的民俗文化。如今,“肥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会在每年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时上演。
节日上,人们齐戴傩面具,与“神”共舞,在舞蹈的演绎之下,“神灵”的面容愈加生动传神,这不仅映射出毛南族人独特的艺术塑造力,更表达了其对“神灵”的尊重、对生命的敬仰。
三十六“神”,七十二相
傩面具是毛南族“神灵”的代表,用材和刻法都颇有讲究,不可任由人随心所欲乱刻。
傩面具制作的第一步便是选材。恩木,是雕刻毛南族傩面具的主要原材料。这种木头质地轻软,易于雕刻和佩戴,同时不易开裂变形和不易被虫蛀的特性也使它更适于保存。因其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材,所以毛南族傩面具在当地被称为“木面”。
雕刻傩面具需要细心打磨,反复修刻 图源:新华社
毛南族傩面具一般高30厘米,宽20厘米,均由师公纯手工雕刻而成。制作过程包括斧凿、剖滑、划线、雕刻、打磨、上色、风干7个步骤,历经二十多道工序,花费一星期左右才能完成。师公仔细打磨制作好的面具,以手为尺,以眼量木,步步工序,全凭感觉,所有方法皆在心中。
色彩是傩面具的点睛之笔,能让“神灵”的面容更加生动 图源:新华社
傩面具所雕刻的都是“神灵”的面相,共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由于毛南族视“肥套”为人“神”同乐的喜事,所以傩面具虽有善、凶、文、丑之分,但绝大多数都是长耳及肩的福相。长耳带有福、寿的美好象征,令面具人物看起来和善、慈祥,并减少木雕面具的锐气,构成了毛南族傩面具区别于其他民族傩面具的关键特征。
傩面具所雕刻的多为神灵的面相,共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
常见于傩面具的“神灵”有善神、文神、凶神。如三界公爷、万岁娘娘、花林仙官、瑶王等属于善神,主要负责保护毛南族人,其中三界公爷是最受崇敬的一位善神;文神主要是三光、三元两位,他们会救民于水火,助人纾困解难;而雷王、蒙官等则是先民敬畏的凶神,这类面具虽一眼看去会觉怒凶威严,但实则是代表了善与美,反映出了傩面具积极正向的基调。
三界公爷是最受崇敬的一位善神
除了雕刻“神灵”外,傩面具也不乏一些世俗人物的形象。如土地、和尚、丫鬟、老母、小童、差官等世俗人物都被刻成了面具,在“肥套”中起到诙谐逗趣、插科打诨的作用。相较于神灵,世俗人物更显真实,而温和的面相也透露出浓厚的世俗色彩和人情趣味。
另外,同一傩面角色在神态和造型上也有所差别。例如,同为太师六官面具,有些师公为了突出他的官相和正面形象,会用白色作底色。而有些为了突出他的勇猛,则使用了红色。
逼真传神,技艺精湛的傩面具,涂抹着细腻浓厚的民族色彩,刻下了毛南族人民与“神”千百年来共生的印记,让文化信仰更为坚定,也让民族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刻入面具的文化
傩面具雕刻复杂,雕刻人员稀少,因其神秘性、民族性和唯一性,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毛南族人穿戴傩面具,表演傩面舞,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但透过神秘的傩面具,我们还能窥探到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首先便是对自然的崇拜。在毛南族人民心中,对自然的崇敬是他们的文化烙印。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因此佩戴傩面具,表演傩戏和跳傩舞正是为了感谢自然界“神灵”的庇佑。
其次,毛南族人还把对自然崇敬迁移到物化的“神”上,以寄托自己的希望。例如为了表达对灶王的崇敬,人们会用面具“神”化灶火,把灶王的帽子刻成火云,象征着保护人间烟火。
如今,体现着毛南族人民智慧与美好愿望的傩面具,渐渐走出了毛南之乡,或是变成公共艺术品,或是进入收藏家手中,或是被带入博物馆,又或是成为观瞻欣赏的展品,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
氤氲着古老深邃气息的傩面具,印入了每位当地人心中,沉淀在了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毛南族的独特“一面”。而他们也紧握着这把勾连人与“神”的“密钥”,不断启封着毛南族文化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神秘。
TIPS: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坐落于广西西北部与贵州交界处,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据统计,有65%以上的毛南族人在环江县居住,少部分毛南族人分布于贵州的平塘县等地,呈大聚居、小分散之势。由于环江县多为喀斯特地貌,交通不便,因此毛南族至今保留着朴实的民风、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毛南族保存着古老神秘的傩文化,“肥套”作为其重要的民俗活动,于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木雕技艺则于2012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木面具雕刻作为木雕技艺的代表,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表达生活等重任。
(除特别标注外,本篇主要图源:环江县委宣传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