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宋史》记载,宋徽宗的十八子,信王赵榛在靖康之变时是第四批被押送北迁到五国城的,时年赵榛16岁。
(宋徽宗的儿子都是木字旁,如果他的江山代代传下去,肯定也是像明朝皇帝那样名字金木水火土,朱元璋大老粗在这点上明显是抄袭宋徽宗这样的文化皇帝的。)
宋人秩名笔记《开封府状》记载,在起押地青城营寨斋宫起程时,一起向北的还有信王赵榛的未婚妻,时年16岁的罗大姑,罗大姑不愿意北迁受苦受辱,自*身死。
《宋史》又说,赵榛走到河北常山时,竟然逃走了,当地的民间抗金力量,以马广与赵邦杰为首的五马山营寨听到这个消息,把赵榛接上山寨,并奉赵榛为抗金义军首领,两河地区百姓听闻纷纷来投,形势一片大好。
赵榛听说九哥康王赵构登基,就想得到九哥赵构的支持,或者想前去投奔,就派了马广前去向宋高宗联系,马广找到宋高宗言明一切,宋高宗认为马广手持的赵榛的书信就是自已以前十八弟赵榛的笔迹,应该是真的。
但是深受高宗信任的丞相黄潜善及汪伯彦等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信王赵榛来信,认为有诈,认为在重兵押解之下赵榛逃跑的可能性极低,而且金国传来的消息是赵榛还参加了投降仪式牵羊礼,一直在金国受苦着呢,这个在河北的赵榛一定是假冒的。
马广看宋当权者不相信,感觉无望,黄潜善还密令马广暗中观察这个赵榛的日常举止报上来,这让马广甚至连他自已都有些怀疑赵榛的真实性了,于是就没有再回到河北五马山营寨。
赵榛在五马山营寨苦等不来马广,反倒等来了围剿的金军,金军断了营寨的水源,五马山营寨苦撑不下去了,被金军攻破,赵榛不知所踪,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同一本《宋史》后面又说,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河南南阳的邓州地区有个姓杨的聚集了上千人,自称是信王赵榛,被抗金将领翟兴歼灭。
金国中晚期文人可恭编的大吹特吹金国的书《宋俘记》佐证,当时在河北有个叫赵恭的人说自已就是信王赵榛,在河北起义号召民众帮助宋朝对抗金国,金国以为赵榛已经脱逃,追究之下发现信王赵榛在五国城呆得好好的,金国自已感觉不好意思大动干戈了,于是就送了一名汪姓女人给赵榛为妾。
《宋史》记载,公元1139年,时年29岁的赵榛在五国城去世。
正史之下,赵榛到底是否脱离了金军在河北起事抗金,并没有特别有力和证据。野史之中,靖康元年1125年,时年14岁的信王赵榛在皇家道观中遇见了20岁的美貌道姑罗大姑,一见就看中了罗大姑。
也有一说,罗大姑是哲宗皇后孟太后的身边人,孟太后老实憨厚,在后宫斗争中败下阵来,被迫出家为道,罗大姑就是她身边的宫女,一起在道观修行,赵榛在看望孟太后时看中了罗大姑。
靖康之变,赵榛被掳往北边,22岁的罗大姑率领部分乡众星夜兼程,在河北追赶上了赵榛一行,想办法趁夜救出了赵榛,罗大姑和赵榛一起在河北抗金,兵败不知所踪。
还是这些野史中的记载深入我心,感觉就像一段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在当年写网文时,就采信了这一段野史,加入了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