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如何成佛?有没有修仙秘籍? 西游记到底如何得道成佛?

一个人是如何成佛?有没有修仙秘籍? 西游记到底如何得道成佛?

首页角色扮演大唐修仙录更新时间:2024-04-26

"西游记"这部经典之作,究竟讲述了什么呢?是一段跌宕起伏的神话冒险,还是一出讽刺大明王朝腐败的历史剧?亦或是一幕深刻揭示人性阴暗面和社会残酷的现实剧?也许,真相远比这些更加深奥复杂。

吴承恩在《西游记》一书开篇就为我们提供了深思的线索:“混沌未封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一直造化会元宫,虚看西游世厄传。”这里,造化会元宫可以被理解为宇宙万物演化的法则,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真谛。

那么,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在明朝三教合流的历史背景下,加之《西游记》中无处不在的修行术语,很多当时的学者甚至正统的学派都将这本书视为一本修行的秘籍。当然,这么说可能有些神秘,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本关于人生修行的书籍。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问题不在于世界,而在于构成世界的人;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心,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炼自己的内心呢?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道教大师刘一鸣,他将《西游记》解读为一本修行的指南,并据此创作了《西游原址》一书。刘一鸣不仅医术高超,更是一位玄学大家。除了对《西游记》的解读,他还对《阴符经》、《周易》、《道德经》等古典著作作了深刻的注释。

在刘一鸣看来,《西游记》不是在贬低佛教和道教,而是在展示三教合一的哲学理念,提倡性命双修的生活方式。他将孙悟空比喻为人的心肺,猪八戒比喻为肝肾,沙僧比喻为脾胃。在中医学中,养护心肺需要“空”(放空思绪),养护肝肾需要“戒”(戒除*),养护脾胃需要“净”(清除浊气)。

这里的“空”“戒”“净”不仅对应了书中人物的法号,也与中医学中的器官养护方法相契合。因此,刘一鸣认为,《西游记》中的四位圣者本就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人生修行的完整路径。

西天取经的旅程,其实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通过驾驭身体和精神的方式,目标是达到一种心灵的超脱状态,让自己的心灵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然而,这条取经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很多时候这些困难其实都是由我们内心的恶念或者错误的修行方法引起的。

拿《西游记》的开篇来说,孙悟空师从菩提祖师学习道法,菩提祖师为他取名时,还写下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鸿蒙出辟本无信,打破玩空虚无悟空。”这句诗的最初出处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道家大师张不端,意在告诫我们,人生来本是一片清明、无欲无求的状态,但随着名分的加入,我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就拿孙悟空来说,他一跃成为美猴王,这个“美”字就已经暗示了他心中有了对美丑、好坏的判断。

就好像你看到一朵花,本来花就是花,你就是你,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但一旦你加入了主观的判断,你就开始根据花的颜色、形状来评判它的美丑,甚至会认为对你有好感的花是美丽的,对你无感的花就是平庸的。这种迷恋和执念,无疑是一种精神的负担。

悟空在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时,都是被这种执念和*所驱使。要想突破这些束缚,就需要学会“空”,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也是对世间万象的一种深刻理解。

这里和《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和《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这两个词在古代都有修心养性的内涵,而他的洞府名为“斜月三星洞”,同样寓意着对心灵的修炼和觉悟。

孙悟空找到菩提祖师,虽然学到了七十二变这样高深的法术,但他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寻找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这一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对人生、对修行、对自我的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孙悟空寻找的是长生不老的秘诀,而这也正是天庭仙人和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们所追求的。佛道两家亦然,他们追求的是灵魂或肉体上的永恒。虽然目标相同,但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却迥然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在孙悟空拜师学艺时,菩提祖师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男男难道最玄,莫把金丹做,等闲不欲。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通往长生之道的,是修炼内心,而非外在的法术或丹药。

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大品天仙诀”,融入了“参同系一术”的观点,也就是说,它既包含了修炼丹道,也包含了修炼内心。但是,仅仅掌握了修心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达到长生不老。孙悟空学成归来后,作者似乎在暗示:世上几乎没有人愿意下定决心,认真修炼。真正的修行之法就在我们眼前,但却始终没人愿意认真对待。

从第三回到第六回,孙悟空先是和妖魔成了兄弟,成为了江湖霸主,随后又进入了天庭,成为了一名官员。他开始在世俗的泥潭中徘徊,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看不起其他人,直到最终闯下了天大的祸事,被佛祖镇压在了五行山下。作者在这里似乎在提示我们,人们往往只有在遭遇到巨大的灾难和挫折之后,才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直到这时,孙悟空才真正开始尝试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他的修行之旅也就此开始。在师徒四人抵达万寿山时,唐僧问起到达灵山的时间,悟空告诉他,即便他从小走到老,从老走回小,也难以抵达灵山。只有内心真诚至极,每一刻都在反思自己,灵山就在眼前。

到了第85回,悟空再次提醒唐僧,不要忘记了乌巢禅师的教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如心头”。这就是说,灵山并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只有内心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清净和真诚,才能够抵达灵山。这也是整个西天取经旅程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翻越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这可不就是从东土大唐到灵山的距离么?这就像在告诉我们,想要成佛,其实只在我们一念之间,关键就看我们的心能走多远。记得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那一回,书名叫《八卦炉中唐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缘》。这“心缘”二字,其实是个佛学术语,用来形容人的心思,就像猴子一样,总是跳来跳去,静不下来。

而到了孙悟空彻底被唐僧收服的那一回,书名又叫做《心源归正,六贼无宗》。这“六贼”,也是佛学里的一个词,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本的感官。在那一回里,他们路上遇到了六个强盗,悟空斗胆地站了出来,喊道:“我也是有家族的人,怎么就碰上你们这帮山贼了呢?”那帮山贼冷笑着回应:“你知道我们叫什么名字吗?一个叫眼贼,一个叫耳贼,一个叫鼻贼,一个叫舌贼,一个叫身贼,还有一个叫意贼。”这不就对应了“六贼”吗?而后悟空一通乱打,将那六贼打跑了,这也象征着他的六个感官得到了净化,这是进入佛门,开始修心的第一步。

再后来,到了真假美猴王的那一回,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分裂,悟空的身体分为了两个,一个真一个假,这就是所谓的“一体两星”。真假孙悟空最后跑去找如来佛来评判,如来留下了一首诗:“人有二心生祸哉,心中无物即成仙。”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人如果心中有太多杂念,就会生出麻烦。而想要修成正果,就得学会如何让心变得空空如也。

如来在那一回里,还说了一番话:“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这些话深奥极了,简直就像是在谈论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但其实,这正是佛家所谓的“空”的概念,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并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样。

当真假两个悟空都站在如来面前的时候,如来指出了他们的本质:“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九炼乾灵缩地精。”这话的意思是,一个悟空代表的是天生的悟性和能力,而另一个则代表了后天努力和修炼。这也告诉我们,不论是先天的优势,还是后天的努力,都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我们的心是怎么来的?真是因为我们的情绪这么复杂吗?就拿《西游记》里的六耳猕猴来说吧,如来佛给它取了这个名字,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代表了人的六种基本情绪:喜、怒、哀、乐、恶和欲。这些情绪加在一起,就像是我们心灵的一道道障碍,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前面提到的“六贼”,那是我们身体上的限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官对我们产生影响。而这个“60”,则是我们情绪上的束缚。两者结合起来,就像是一个迷宫,让我们的本性在其中迷失。

但是,书中也给了我们提示,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打破这个迷宫,找回真正的自己。这就是“舍禅方定60去除丹自成”,意思是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杂念,排除这些情绪的干扰,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

《西游记》这本书,其实并不是要贬低佛教或者道教,它通过各种奇幻的故事,揭示了修行路上的种种陷阱和误区。比如黑风山、乌鸡国这些地方,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影,是我们在修行路上可能会走的弯路。

特别是从第16回到第19回,这几回可谓是贪欲的极致展现。那些贪恋权力、美色的人,最终都会被自己的*所吞噬。而紧接着作者给出的诗句,“金性刚强能克木,金源降得慕龙归”,无不在提醒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来克制自己的*。

接下来的几回,又是一场对愚昧的深刻揭示。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愚昧,那他就会在修行的路上迷失方向。而唯有找回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开始内心的修行。

从贪欲和愚昧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与人类的内心*密切相关。而通天合这个地方,其实它也和人体中的通天穴有关,再加上‘圣’这个词,似乎和人类的情欲有些联系。尤其是在西游记第44回的结尾,作者留下了这样一句诗:“莫踏层兵伤本性,大单脱漏怎周全。”这里面的含义似乎相当深刻。而在这一情节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显得格外独特。

原文中描写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她远远地坐在救苦村,看起来虚弱不堪,一副懒散的样子,似乎连打扮自己都觉得很麻烦。头发随意地挽成一窝丝,没有佩戴任何装饰,一双脚赤裸裸的,两臂膊上也没有金光闪烁的绣带。这个形象就是盂蓝观音,是观音33化身之一。

孙悟空看到这个样子的观音后,他说:“师傅,我不敢催你,但请你浊一下灯座。”观音回答说:“不用浊,我就这样去吧。”而这一回的主题就是讲述如何降服‘阴于境’。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似乎和我们刚刚提到的盂蓝观音有关,她通过保持身体的纯洁来帮助男人戒除过多的情欲。

到了火焰山这个段落,唐僧他们想要过山,就必须用代表太阴精液的芭蕉扇来灭火。而使用芭蕉扇的方法,正对应古代的五脏排毒法,也是丹道术语中的一种。这里的意思是要排除自己心中过多的火气。

在第27回,三位白骨精的出现,对应着修道中‘斩三师’的说法,这也是丹道术语中的一个概念。所谓的三师,分别代表人心中的*、烦恼和愚昧。这三者是修行路上的三大障碍。

而在后面的故事中,金角银角大王、蜘蛛精、蝎子精等角色,分别代表了人心中被金钱、情欲和其他负面情绪所束缚的状态。比如在比丘国,国丈要偷唐僧的心肝,孙悟空吐出了17颗星,代表人心中各种不善之情。这样的解读方式,其实也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大师的修心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