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对于江湖人来说,夜晚显然比白天更重要,不论是月黑风高*人放火,还是歌楼酒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是更加适合在夜里发生的江湖节目。因此,作为夜行动物的江湖人,几乎必备一种夜行神器:火折子。
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中,除了篇幅较短的《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与《越女剑》之外,其他的小说都写到了火折子,其中《笑傲江湖》一书就有好处出现火折子,如第十一章:“陆大有大喜,忙道:‘是小师妹么?我……我在这里。’忙晃火折点亮了油灯,兴奋之下,竟将灯盏中的灯油泼了一手。”
第二十章:“又走了数丈,黄钟公停步晃亮火折,点着了壁上的油灯,微光之下,只见前面又是一扇铁门,铁门上有个尺许见方的洞孔。”
第三十八章:“令狐冲带着二人,径往正气堂,只见黑沉沉的一片,并无灯火,伏在窗下倾听,亦无声息,再到群弟子居住之处查看,屋中竟似无人。令狐冲推窗进去,晃火折一看,房中果然空荡荡地,桌上地下都积了灰尘,连查数房,都是如此。”
从金庸的描述,我们知道,火折子可以随身携带,需要使用时才掏出来,一晃便能够点亮。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中的火折子,使用更是如同现代的打火机一样方便,火光也如同电灯一样亮堂。
火折子当然不是金庸的发明。清末民国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与《彭公案》改编的长篇武侠评书《三侠剑》,就频频提到火折子这一照明神器:
第五回:“(白胡子老者)语毕,由腰间取出火折子,晃燃着,恶贼一看,正是白天那位老头”;
第六回:“单说胜三爷将众人引到黄昆家中之时,在左邻僻静处,晃着火折子,撕下一块绸子手巾,写了四句言词,为的是叫众官人到观音庵查看”……
第七回:“三位老侠客浸得筋骨麻木。正在叫天天不语,叫地地不应,就听南面的铁篦子外,水向上一搅,一双手捋住铁篦子,由分水裙内掏出火筒打开子母口,抽出火折子晃着了,向牢中一照,遂说道:‘三位哥哥多有受难,恕小弟救护来迟。’语毕,将火折放在火筒之内”;
成书于清代的神魔小说《济公全传》也出现了火折子:“三个人把鼻孔塞好,华云龙把熏香盒子点着,一拉仙鹤嘴,把窗纸通了个小窟窿,把仙鹤嘴搁了进去,一拉尾巴,两个翅膀一扇,这股烟由嘴里冒进屋子里去。此时陈亮、雷鸣来到楼房上前坡趴着。三个人觉着工夫不小了,把熏香盒子撤出来收好,把上下的窗户搞下来,三个人蹿到屋里,华云龙一晃火折把灯点上。此时那三位姑娘都被香熏过去,人事不知,这乃赵员外一个侄女两个女儿。”
但是,除了少数江湖题材的清代评书与小说,我们在历史文献中很难检索到关于“火折子”的记载。很可能这种点火方式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古人最常用的点火工具,其实并不是传说中的火折子,而是火刀(又称火镰)、火石与火绒三件套。生火时,火刀与火石相击,迸发出火星,火星落在火绒上,燃烧起来,便可以作为火种。清人笔记《乡言解颐》将火刀、火石与火绒列为日常生活必备的“随身宝”:“钻木映日,皆可取火,而总不若火镰之便。乡人谓与火石、火绒子为随身三宝,非谬赞也。”行走江湖的大侠们,想必也需要带着这“随身三宝”。
清代的火镰
从宋元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评书中,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关于火刀与火石的记载,比如元杂剧《张生煮海》有段唱词是这么说的:“小生张伯腾,早到海岸也。家僮,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用三角石头把锅儿放上。你可将这杓儿舀那海水起来。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
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施耐庵《水浒传》写道:“众人身边都有火刀、火石,随即发出火来,点起五七个火把。众人都跟着武松,一同再上冈子来,看见那大虫做一堆儿死在那里。”
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写道:“且说小西叫声:‘哥们,谁带着火镰打火,口自们进屋去照照,还有贼人没有?’杨志答应,立刻打火引着火纸,进房点着灯,搜了搜,只彦八哥一人,也把他上了捆绳,拉到外边。”
到了清代时,又出现了一种叫做“火煤筒”、“火纸筒”的点火器具,一般用竹筒或金属筒制成,里面填充有燃烧着的火绒,平时圆筒有盖子盖着,使火绒因为缺氧而处于半燃烧状态,使用时拧开盖子,用口一吹,或者用力一晃,便火种复燃。我们从清代的一些小说、笔记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火煤筒”。来看三个例子:
《七真因果传》:“王玉阳见房门半掩,用手推开,果见长生子陪着一个绝色的妓女坐在床边打瞌睡,玉阳一见忍不住笑,桌子上有个火煤筒,拿过手来,轻轻将火敲燃,向着长生子脸上一吹,煤火乱飞,扑在那姐儿面上,烧着细皮嫩肉,猛然惊醒。”
《儿女英雄传》:“只见一个人站在当地,……左手拿着擦的镜亮二尺多长的一根水烟袋,右手拿着一个火纸捻儿。只见他‘噗’的一声吹着了火纸,就把那烟袋往嘴里给楞入。”
《埋忧集》:“吾乡有戴姓者,以赌博倾其资,家中素无长物。一日暮归,将上灯而无油,探囊中,止余钱三文,遂止,和衣上床睡,因思明日朝餐尚无所出,辗转不寐。忽闻窸窣有声,一偷儿穴墙而入。戴潜伺其所为,偷儿出怀中火纸,略一吹嘘,火光四照,遍觅室中,无可携取。”
说到这里,你会恍然大悟:这“火纸筒”不就是武侠小说中的火折子吗?是的。所谓“火折子”,便是清人常说的“火纸筒”了。江湖人(如《埋忧集》记载的小偷)有时会随身携带这种“火纸筒”。
不过,“火纸筒”绝不像古装电视剧所描述的那样神奇,一吹就着,一晃就亮,功能赛过打火机。事实上,要将“火纸筒”吹着,是需要技巧的。而且,“火纸筒”保存火种的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几天几夜都不熄灭,所以古人一般将“火纸筒”用于抽水烟。至于习惯夜行的江湖好汉们,为保险起见,还得随时带着火镰、火石与火绒子这“随身三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