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论道之人不少,谈文化智慧之语颇多,不少玄机之言,难知对错。
值得庆幸,中华智慧展眉舒眼,自信日增。然而,何以倏忽出现如此多的名家大师,如雨后春笋一般?又如何去判断其论对错?如何应对信息的源源不断?
无须小看文化产品。茶水入喉,饭菜入口,而文化、知识、智慧等则要入心。入喉入口的茶水饭菜,即便三分毒,也可二三日消化殆尽。而入心之知识、之法、之道,日日陪伴,潜移默化影响一生。
“道”字一出,九牛不拔,天下人人争而论之。既然论而不休,必然尚无定论。究竟何为“道”?人人论之,是否有损道体?
借力打力,借论“道”而谈“道”,不失为妙趣。不为有损世相,不过试辨其真伪。连此文也落其窠臼里。#中华传统文化#
1、而今天下,所论之道,是什么道?
如果起初没有一枚石头,砸向了湖水,那澄澈的湖,将平静始终,千年自化自渡。如若没有一叶落下,天下何以熙熙攘攘,促膝共论一秋?
老子以《道经》闻名于世,其人则骑青牛而遁于世,留下一个“道”字,成为后人的上品谈资?
其实“道德”二字并非老子原创。《管子·内篇》有载:“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内,其小无外”、“天之道虚,地之道静”。管子、老子,前后一脉相续;二贤圣,可谓“道同”之人。
继管、老二人之后,今人争论贤圣已论之“道”,归纳起来,大略几种。
一种提法,认为“道”为天地主宰、万物规律之本,掌控着一切;并认为,道在头顶上,如有一物似穹顶;并认为,人可以通过修习,捅破此穹顶,借助道力,打开天灵盖,实现自我进化。有些荒谬。
此论为二元说,如同西方基督思想,使得道与人之间,变成主宰与群生的关系。之所以有此道论,根儿还是西风东渐的思想熏染;以西方逻辑,解国学智慧,此说法具魔性,较唬人,但难以通一元道体。
另一提法,有所精进,尚可一观。其认为,依据“天人合一”理论,天道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东西,只是“不可知不可感”;而人之修行,是与道无限接近。于此,提出了能量、多维世界之说。
此论,在“道”的概念下,又增加了诸多概念。不仅认为道是事物可抓可攀登,并认为多维世界,必然存在。这也让欲明晰道法之人,在诸多繁杂概念里,更为迷乱。圣人说,人生修行,尚简归元,何以越修越繁?
更有一些说法,如道是光,是宇宙大爆炸的根源,是量子力学之类;总之,科学提出什么新概念,道就是什么!足以慰藉猎奇之趣。
2、一个“道”字,仍为名相
不论其他,就今天而言,一个“道”字,即可让天下争辩不休;足以说明,名相概念,大开炽烈的争论是非之门。
诤与道反。老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又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以老子的万化万通,岂不知名相概念的危害?老子岂不知,有善,就有伪善出?
何以老子抛弃了圣人、仁义等概念,而又提出“道德”之名相?难道“道”字出,后世就不会有“假道学”之嫌?
故,一个“道”字,一个“无为”,仍为名相有为之法,不过因春秋时期有为过欲,因病施策而已。老子以“道”字,旨在告诫,不可纵欲纵为,天理不虚;以“无为”,映射大争之害。
而今论“道”,当顺乎圣人深意;道德之法,不过圣人化世的方便法。归根结底,“道”字的哲学概念,仍在名相中,并无多少神秘的玄机!
不得不承认,人间世界,是一个名相世界,每个人的思想,都活在概念中。有了一个“道”字,便有了“虚实”、“静躁”、“空不空”“名无名”、“我无我”、“欲与淡”、“常与不常”等相对概念。这些相对概念,充斥在意识里,成为日常行事的文化约定。
“道”字作为整体,统摄众多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提摄人们的思维。因此意识中,便认为“道”为绝对存在真理。
3、悟道之人,不以执心谈道法
而这一存在真理,不过是名相中存在的理。如若以佛之说,名相为假,把诸多名相概念,暂时统统扔掉呢?即此,也无“道”来,也无“相对法理”。逃出名相界,进入实相中。
摘掉有色眼镜,心中非无念,却无一概念,再看山水,不知其为山为水,方为真风景。抛去利益的判断,再看身边之人,明镜相照,方为真识人。风景,不再因心境而变;人不再因利益,而被看扁。
至此,天地一味,众生一炉,以宇宙之心之眼,看宇宙世间,纤微毕现,随之重现万物本灵的各具本妙!
至此而知,道其实就是世上的路。譬如二人争论,他说他对,我说我不错,终无了时。此时,道的作用发挥了。道在中,为是非人,搭一座桥,弥合是非两端,升华出“和而不同”的正见。
也继而明了,道即是通。譬如在概念世界里浸润日久,被诸多虚幻的法相所缠缚,从而心难通。此时,道又出现了。进而以整体性看局部性,弥合法与法之间的缝隙,从此,无所不可通。
道为路,是通,即非实词概念。以不着相之眼,来认识“道”,可有可无。说有,基于世相法而言;说无,基于实相界而言。鱼在水里,鸟在空中,人在陆地,何曾有无?
古人云:悟道之人,不谈“道”,而谈里短寻常;说“道”,即非悟道。饭粒不沾牙,是会吃饭之人。心不沾物,为会用物之人。若有道,不过在寻常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