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289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列子·天瑞篇》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杞人忧天。大意是,春秋战国时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地会塌陷,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遂寝食难安。有个人很担心杞人的精神状态,主动去开导他说:“天只不过是积聚的气体而已,人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是在天空中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杞人反驳道:“如果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掉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砸伤你!”杞人又说:“如果地塌陷下去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么开导,杞人竟豁然大喜,忧心病给治好了,开导者也欣喜不已。
今人多用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那些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而以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待这则寓言则非常有意思,很像是一名主动上门的“心理咨询师”,满口胡诌般地治愈了一名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
杞人似乎很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患的诊断标准:
一是,焦虑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反应(“天现在没有掉下来,担心天未来会掉下来!”);
二是,焦虑往往与发育正常的害怕不同,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度的或持续超出发育上恰当的时期。如果寓言的主角是一位幼稚童,人们倒不会感到多惊讶,多半会安慰且询问孩子是否被什么东西吓到了或者存在着负面幻想;
三是,杞人担心的不是单个事物,而是既担心天又担心地,对天地的存亡瞎操心,他过度担心的日常事物恐怕不在少数。杞人在被胡诌后能改变不合理信念(天塌地陷),说明他不存在妄想。如果无论开导者怎么苦口婆心地矫正认知,杞人仍对天塌地陷深信不疑,那他多半就患上妄想障碍或精神分裂了。
给杞人的诊断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开导者胡诌大功告成,姑且算是以科学教育的方式创造心理治疗的“奇迹”。那么,如果以现代心理治疗来看,各流派将如何治疗杞人忧天呢?
▌认知-行为理论: 想象暴露 检验不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顾名思义就是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联合使用。在行为治疗中,概念的焦点和治疗模式都是行为层面的——例如,通过暴露疗法、放松、呼吸训练来促进行为的改变,由于天塌地陷不会真是发生(就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不可能再经历真实环境或者空难恐惧症患者担心发生空难一样),那多半就会采用想象暴露法进行治疗,一边做放松训练。认知治疗的焦点则是改变杞人的观念、假设和信念。咨询师教杞人辨别和改变错误的或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RET)似乎很适用于缓解杞人的焦虑症状。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是我们关于诱发事件(A)的信念(B)决定了后果(C),这被称为-A-B-C模型。合理情绪疗法重在调整患者三大不合理信念:①以偏概全②绝对化要求③糟糕至极的观念。担心天塌地陷最符合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往往不会就忧虑天塌地陷的观念本身展开工作,而是让杞人去发现他生活中的各种过度担忧的现象,并检查是否真实发生,且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例如,如果杞人总是担心出门被马车撞,那咨询师就检验他被马车撞的真实概率有多大,是否真实发生过?如果杞人担心喝水被呛死和吃饭被噎死;每当天上打雷,就担心遭雷劈,那就面质他目前为何还活得好好的?
▌心理动力理论:探索幻想背后的焦虑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框架下,分析师通常不会把杞人担心天塌地陷看成是一种现实焦虑,而是认为这个荒诞不经的想法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意义,遂称之为白日梦或者幻想。遵从弗洛伊德的经典驱力理论的分析师,可能考虑杞人将未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儿童占有异性父母和排斥同性父母的潜意识幻想和渴望,其中不乏性渴望和幻想,并由此造成的受惩罚恐惧感和罪恶感。)即阉割焦虑置换到对天塌地陷的恐惧,“天塌地陷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是否做过这样类似的梦?”或许是他们最希望问的问题。特别重要的而是,心理动力治疗师往往都非常重视对杞人成长史的考察,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杞人的孝道观念等。
在传统的客体关系理论下,分析师可能会考虑这是杞人分离焦虑的表现。“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里的“君”完全可以是深刻影响个体生命的客体(包括父母和任何养育者)。由于过于担心与爱的客体的分离,杞人或许产生了类精神病性反应。如果经过考察,杞人有冲动控制问题、经常担心被遗弃,或者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不稳定等,分析师很可能将他锚定为边缘型人格倾向,而边缘型人格往往用很多种方式去防御分离焦虑。
在自体心理学理论框架下,分析师同样会把杞人忧天看成是白日梦和幻想的表达,与经典驱力理论不同的是,白日梦和幻想并非源于性驱力和俄狄浦斯情结,而或许是崩溃焦虑的表达,崩溃焦虑的直接体验是自体的碎裂即自体-统整感的消失。崩溃焦虑是自体感岌岌可危的个体体验到焦虑并预期焦虑状态会进一步恶化,是丧失自体客体体验(孩子成长着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赞美而是冷漠无回应或羞辱嘲讽;伤心难过时,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安抚等)。自体心理学倾向的分析师很可能会问杞人是否做过与自然物体相关的恐怖的梦。如果是,那治疗师往往认为杞人忧天的幻想带有自体梦的性质,预示着杞人自体的崩解。因为很多自体存在缺陷的来访者经常梦到失去方向,梦到地震,梦到在大海的中间踩着水却无可抓之物;他们可能感到失落或者迷失在太空中,或感到停滞。科胡特相信,崩溃焦虑是人类能体验到的最深刻的焦虑。崩溃焦虑感觉像是死亡恐惧;可是,恐惧的“不是身体消亡而是人性的丧失:精神死亡。分析师会重点考察,杞人成长中(镜映、理想化和孪生等基本需求是否满足)。
▌存在主义理论
在存在主义理论框架下,心理咨询师往往将杞人的焦虑看成死亡焦虑的表达,又掺杂着对生命意义丧失的存在性焦虑。如果咨询师对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疗法情有独钟,那么他(她)通常不会和杞人讨论天到底塌不塌,地到底陷不陷,而是即使天塌地陷,只要我们能“死得其所”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治疗的工作往往围绕着(1)死后的情形(2)临终的情形(3)生命的终结三个主题展开,他们可能运用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死亡的看法。例如,讨论往往以身灭神散论为基础,就是死亡恐惧是意识行为,当人死亡后无法知觉死亡(身体这个物质基础不存在),故而你永远不可能体验到什么是死亡。换句话说:“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向杞人说明出生和死亡是一个道理:“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正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所描写的:“摇篮在一片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数着每小时4500次的心跳)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正如尼采说:“一个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地活过。”存在主义治疗师或许会将会谈的重点放在和杞人探索生命的意义,协助杞人活出符合个体特征的人生,或者让杞人寻找人生中充满意义的事件,以说服他没有浪费生命。例如,杞人生儿育女了,血脉得到延续了;或者杞人为很多人服务了,他的生命在大众身上延续;或者杞人在过往的人生有过很多美妙瞬间和体验,这也算没白活一回等等。
参考文献
1.《焦虑障碍与治疗》 (美)戴维·H·巴洛/著 王建平 傅宏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二版二刷
2. 《变态心理学》 (美)德博拉C·贝德尔、辛西娅M·布利克、梅琳达A·斯坦利/著 袁立壮/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5月初版二刷
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美)欧文·亚隆/著 黄峥、张怡玲、沈东郁/译 2015年6月初版初刷
4.《自体心理学导论》(美)彼得·A·莱塞姆/著 王静华/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初版初刷
5.《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美)南希·麦克威廉斯/著 鲁小华 郑诚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初版三刷
6.《精神病心理学模型》(美)戴维斯(英)布格拉/著 林涛/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初版二刷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