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
刚满12岁的小圆子,上周突发奇想,拿出剪刀、对着镜子,咔咔几下,就给自己剪了一个酷酷的刘海儿:几缕发丝蓬松而下,从两边妥妥地遮住了原本优雅光洁、芭蕾舞者般的小额头。
圆子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圆妈我则开始了百般纠结——心里明明知道:这是青春期到来的正式宣言,奈何还是过不了母亲之于女儿的审美观。忍了又忍,最终还是脱口而出:“没精神,不好看。”
圆子不屑地白了我一眼:“只有你说不好看!”我也很不屑,心想:“哼,等别人也说不好看的时候你就知道了!”然而,我错了。圆子的一众小闺蜜都说:“天哪!太好看了!我们也要剪!”
错的不止我一个妈。没过几天,学校家长群里就无巧不成书地、展开了一场关于头发与娃娃的“诉苦大会”,起因是:老师发了一张高年级住校生上晚自习的照片,本意是希望家长们看到娃娃的认真努力而放心,但“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男生的妈妈第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头发太长了……说要留长发……他爸说青春期了要不就让他试一下,不然不知道自己有多丑……”老师说:“现在还好,太长的话,学校也会让剪短。”另一位妈妈回应说:“体验完,同学们会不会觉得很酷,然后一直长发下去……”男生妈妈说:“那说明我们真的有代沟了,审美不一样了……”另一位妈妈说:“我家也是‘理发困难户’。”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立刻出现了一长串的“ 1”——原来家家都有“困难户”,个个都是“同款娃,同款妈”。
我捧着手机,忍不住笑出了声,想起自己小时候,其实也是一样不舍得剪头发,每剪一次、都要哭一回,就好像被大人活生生地夺走了自己的一部分;后来当了老师,特别理解孩子们,还悄悄地给他们传授既不违背校规、又能彰显个性的造型设计秘诀;再后来,做了心理咨询师,就有了更多机会对家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了解:其实,头发是内在人格的外在延伸,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它是自己生命和身体的一部分,主宰它、就象征着能够对自己的生命做主,能够无声地传递青春期独立自我意识的觉醒,感受到有力量“革新”、活出与父母不同的自己。不仅如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头发还与性魅力息息相关,是人类第二性征的标志之一,也是唯一可以公开炫耀的性征。
家有“困难户”的父母们读到这里,会不会恍然大悟,然后更加急不可耐地想要去修理孩子头上那三千烦恼丝——以免青春期的荷尔蒙给亲子关系带来更大的挑战?而我想说的是,是时候反思:当我们逼着孩子剪发的时候,我们究竟想要“剪去”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究竟在怕什么?”
孩子们的选择,常常出于不怕;而大人们正相反,常常是因为“怕”而选择。怕孩子变坏,怕孩子懒散,怕孩子不够优秀,怕孩子惹麻烦……于是,常常想要对青春期的孩子玩“顶上功夫”,试图通过决定孩子的发型来决定孩子的精神面貌、决定他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关于这个人生命题,父母心中的理想图式永远无法与孩子的图式相同,所以,每代人都逃不脱必经的代际冲突,而时代,恰恰就在冲突中不断发展。
冲突处理得当,可以带来两代人的共同成长;处理不当,尤其是当孩子们潜意识中的需要被压抑和剥夺时,有的孩子会选择放弃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以避免冲突;有的甚至选择放弃生命,实在令人心痛不已。极端的案例虽然是少数,但每一例,都值得所有为人父母和师长的成人深思。
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青春期,我们敢不敢允许孩子“当窗理云鬓”?能不能用专业的“青少年形象设计课”代替强制性的命令和规定?愿不愿意孩子们在健康的基础上活出他们认为的美、成为与你及你所期待的皆不相同的他们自己?
这些问题,问大家,也问我自己。为人父母,恐怕唯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做天下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
来源: 新民晚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