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庙堂中一颗耀眼的将星:名将李牧其人及其战功和悲剧命运

昏暗庙堂中一颗耀眼的将星:名将李牧其人及其战功和悲剧命运

首页角色扮演釜底抽薪合击版更新时间:2024-06-09
温馨提示

本头条号专注于历史、国学、古典文化艺术相关内容,定期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方便阅读后续更多精彩内容。

李牧生平

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六国中为数不多击败过秦军的名将之一,而且是连续击败两次。从《史记》、《战国策》等相关史料展现的历史事实来看,李牧的生平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很多人喜欢在名将之间进行比较,其中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如果要将李牧和另外三位做一个比较的话,李牧最为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就在于:在赵国国力日渐衰微、庙堂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仍然能够取得对强秦两次作战的重大胜利,并且在赵国最后濒临崩溃之际,仍领兵与王翦长久相持。

相比之下,另外三位所处的历史环境则要优越的多,白起所在的秦昭王时代,庙堂政治清明,明君强臣名将上下其手,同心协力,一致对外,秦军战力更在秦国巅峰时期。王翦所在的秦王嬴政时期,则是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华夏的大好局面。而与李牧同为赵将的廉颇,也是处在惠文王、孝文王两代赵国最为强盛的时期,国君礼贤下士,一时朝野名臣将相如云。

之所以做这么一个比较,并不是贬低另外三位的超一流军事才能和惶惶功绩,而只是感叹李牧的生不逢时、阴暗朝堂苦撑危局的无奈,以及惨遭奸佞小人陷害而死于非命的悲凉。

李牧

李牧的战功

大破匈奴

青年时代的李牧,处于赵孝成王时期,是赵国代郡雁门关防御匈奴的赵军主将。驻守雁门期间,李牧一开始便表现出极具个性的主军风格。面对匈奴聚散无定的突然袭击,李牧果断地抛弃了赵军惯常的“守关待敌”的被动战法,而将军队变成了屯驻通商的兵民体制。这样,既大大减轻了赵国沉重的边军费用,又使驻军财货充足,随时可战。

李牧的具体做法是:

与此同时,李牧又下令,一旦匈奴入侵,便当收拢人马固守营垒,严禁出战。如此数年,不仅匈奴以为李牧软弱怯战,就连赵国将士与庙堂高层也是这么认为。在纷纭议论之下,赵孝成王下书严厉批评了李牧,可是,李牧依然如故。

终于,赵孝成王大怒,罢免了李牧,换了雁门关主将。结果是,一年多的时间,面对匈奴的袭扰,赵军不仅多次战败,而且李牧多年苦心经营而积累下的粮食物资也被耗尽了。无奈之下,赵孝成王重新启用李牧,但李牧提出了一个条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赵孝成王当即答应了李牧的请求。

李牧再次掌军之后,又恢复了之前的措施,经过数年筹备之后,边军府库充裕,士气高昂。李牧于是选拔战车一千三百、骑兵一万三千、死士五万、弓弩手十万,并大纵牲畜诱使匈奴南下,以精兵为左右两翼,将匈奴尽数包围并歼灭,一战便歼灭十万匈奴人,继赵武灵王后,再次取得了对匈奴的辉煌大胜。此后十余年,匈奴联盟始终不敢迫近赵国边境草原。

破匈奴

肥下之战

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逝世,继承王位的赵王迁,是一位秉性乖戾,行事荒诞的政治白痴。即位第一年,便移居陪都柏人城,重用奸佞郭开、宠臣韩仓,对国政撒手不管,赵国的庙堂政治进一步滑向无底的黑暗深渊。

而此时赵国的抗秦局势也趋于危机,公元前233年,秦军大将桓龁率军直逼邯郸,形势危急。赵王迁不得不从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此时的秦军由于连续获胜,士气高昂,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于是采取了筑垒固守,避免决战,待敌疲惰,伺机反攻的战略。

而秦军大将桓龁则认为,以前长平之战时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日李牧亦用此计。况且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于是桓龁领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放弃壁垒,前往救援,从而歼灭赵军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李牧淡然说道:“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进攻肥下之后,营中留守兵力单薄;又由于赵军多日来坚守不出,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于是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和辎重。

同时李牧判断桓龁必将回救,于是部署一部分兵力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回救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败秦军。桓龁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亡燕国。按照杨宽《战国史》中的说法,桓龁就是后来燕国的樊於期,在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的时候,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一起进献秦王。

肥下之战,秦军挟大胜之威而来,李牧则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面对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锋芒、击其惰归之策。当敌军识其意图,企图围点打援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击,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整个战争进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扬长避短,最终大获全胜。凭借此战,李牧受封武安君,白起也曾因战功获封武安君。

番吾之战

桓龁战败之后,秦王震怒。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邺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逼,袭扰赵都邯郸。另一路由上党出井陉,然后东进番吾,企图拊邯郸之背。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李牧再次率军抗击。

邯郸之南有漳水和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于是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部拒守长城一线,自己则亲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大败。之后,李牧立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击南路秦军。秦军知北路军已被击溃,料难获胜,稍一接触,随即撤军退走。

番吾之战,为赵国赢得喘息的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这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获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

悲剧结局

在两次战胜秦军之后,李牧在赵国已经成了无可替代的支撑危局的栋梁。这样的李牧,是不可能与阴暗政治同流合污的。同样,阴暗腐败的庙堂势力,也容不下李牧这样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重臣将领。因为,在赵国历史上,军队将领发动政变而改变朝局,有着久远的传统。李牧的存在,以及聚集在他周围的司马尚、庞煖等一大批赵军将领,对于赵王迁、郭开以及腐朽的王族势力,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就在这样的情势下,秦国再一次发动了灭赵之战。然而灭赵之战的成败,很少取决于战场,赵国的阴暗政治直接毁灭了自己,同时也葬送了李牧这样一位超一流军事家。李牧的悲剧,发生在冬天,关于李牧被害,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依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附之《李牧传》记载:李牧拒绝赵王罢黜自己的王命,赵王便派出秘密特使进入赵军统帅部,秘密逮捕了李牧,并当场*害了李牧。同时,也罢黜了司马尚。

三个月之后,王翦发动大举进攻,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迁以及一干饭桶将军。

另外一种说法,依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赵王迁听信宠臣韩仓的建议,召回李牧问罪。晋见之时,韩仓诬陷李牧握有匕首,欲图行刺赵王。李牧愤然辩解,说自己患有“孪曲病”,手脚僵硬不能伸展,恐怕行礼不便而接了假手,不是什么匕首。并且,李牧愤然拿出了假手。可韩仓还是不信,要*李牧。李牧愤怒绝望,当场自*了。

当代历史学家沈长云先生在其所著的《赵国史稿》中,对以上两则史料进行了考辨,结论是:司马迁关于李牧的结局记载是听冯唐转述的,并不比《战国策》的记载更可信。无论如何,李牧是被赵国的黑暗政治淹没了,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匈奴之战和肥下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

李牧雕像

参考材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