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去探秘贵阳两个古洞,因为这两个溶洞既是宗教遗址,又有许多崖刻和题字。
今年元旦终于成行,没想到的是,在相距较远的两个古洞里,居然发现了相同的道教修真妙法!
一、镇西卫
明天启二年(1622),“奢安之乱”爆发,西南诸省陷入狼烟。
明崇祯三年(1630),朝廷平叛成功,废除了永宁土司、水东土司,但保留了水西土司。
为制约水西土司,朝廷在威清卫西北方向设置镇西卫,治所在今卫城镇。
此时明廷已内忧外患,因此镇西卫仅下辖赫声、威武、柔远、定南四个守御千户所。
虽然如此,镇西卫因位置优越,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异常繁华,如今卫城镇内踩踏圆润的古道石板,就是当年店铺林立之地。
随着镇西卫的设置以及客商的进入,汉文化一并传入镇西卫;因为明朝比较崇奉真武信仰,所以道教自然也就传入了镇西卫辖地。
镇西卫北部由卫城镇经暗流镇至鸭池河一线,为暗流河流域,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暗河、天坑、溶洞密布。
道教喜欢在高山洞内修行,因为“洞”同“通”,道教的“洞天”其实有“通天”之寓意。
来到镇西卫的道长们,选择了高山之上的溶洞内修行,比如黔程本游记介绍的潜龙洞和佛灵洞,就是道长们的修行之所。
黔程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撤威清、镇西两卫,合并建县,两卫各取一字,就是现在的清镇市了。
二、潜龙洞
暗流镇暗流村后面,有一座圆形之山,当地人称之为“青龙山”。
据村民介绍,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驻过军。对此,黔程有些怀疑,但贵阳市区的观风台、仙人洞等处均有蜀汉驻军的传说,所以此传说属实也未可知。
到达暗流村后,向一位小哥打听路线,小哥告诉我具体路线,然后说:他以前去过,估计现在路走不通了。
按照小哥的指点,我把车停在暗流村广场上,此时天色起雾,青龙山淹没于一片烟煴之中,确有洞天仙境之感。
青龙山
上行到达暗流小学处,左转通过民居屋后的菜地,依稀可辨有一条小道可以上行。
暗流小学
/巨石中间就是上山古道
古道已被野草淹没,需要仔细辨认
终于到达山顶平台处,右边溶洞就是此行目的地潜龙洞了。
右侧依稀可见洞口
洞口外侧靠山体脚边,有一口古井,这就是当初道长们的饮用水源;古井井壁上石刻三字:“濯龙池”。
濯龙池
《洛阳图经》载:“濯龙,池名。”
因此“濯龙”本身就是池名。濯本意为“洗”,也可理解此井为青龙山“青龙”洗浴之池了。
潜龙洞洞口不大,高宽不过3、4米左右。
潜龙洞洞口
进入洞内,左侧有一片白色的钟乳石。
钟乳石左边石体上有一些人工凿成的台阶;右侧有一道人工凿成的垂直向下的凹槽,感觉是用作洞内外隔断所用;钟乳石的上方,则是很平整的石台,人工痕迹非常明显,显然是放置神像所用的神龛。
或许,当初道长们在此供奉王灵官吧。
钟乳石上神龛
继续往内前行,左侧又有一个高大的人工凿成的石台,从石台的大小来看,也许原来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或太上老君。
左侧比较高大的神龛石台
石台的右侧,就是我本次来探寻的主要之物了:宝塔诗。
宝塔诗远观
宝塔诗近观
宝塔诗起源于隋朝时期,与格律诗不同的是,起首为一字或两字,逐次增加,形成“宝塔”状,构成等腰三角形。
一般的宝塔诗可以直接读,而潜龙洞的宝塔诗却需要解读才能理解其含义。
宝塔寺
宝塔诗起首是个“龍”字,往下为两个“輔”字,“下”字,三个“關”;
然后是四个“海”字,五个“湖”字,“度、良、贤”三字;
再然后是六个“欲”字,七个“情”字,“弌、刀、断”三字;
再然后是八个“九”字,“功、成”两字;
最后是“庆”字,十个“全”字。
潜龙洞宝塔诗读作:一龙二辅下三关,四海五湖度良贤,六欲七情一刀断,八九功成庆十全!
潜龙洞宝塔诗由上往下字数逐渐增加,字体依次缩小,视觉上既对称又协调;又是一首数字诗,韵律讲究,等腰三角形的视觉形体,却又读作七律诗,真是精妙绝伦!
黔程认为潜龙洞为道教遗址,最主要原因就是宝塔诗中的“八九功成”四字,具体原因,后面再讲。
宝塔诗下面,是一幅石刻,刻于民国时期,记载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此重修“潜龙寺”的事迹。
重修潜龙寺碑记
继续往里走,左侧又有许多人工凿成的石台,其中有一个最长最大的多级石台,黔程猜测,这里原来供奉应该是“三清”吧。
最大最长的神龛石台
继续前行,溶洞的尽头是一个洞门,巨石筑就,犹如古城门,门额刻有“止龙洞”三字。
“止龙”指龙行水边,从fengshui上来讲,为山水交会之地。因此,此处就是青龙山龙脉所在。
“止龙洞”
从洞门而入,又是一个洞厅,洞厅上方一块钟乳石上,刻有“贺-龙-钟”三字。当然,我自然不会理解这里是指我们的十大元帅之一了。
“贺-龙-钟”
溶洞左侧,为一块石碑。
碑首为“悟禅”两字,中间为“长老开山纪念”,两侧为“山深自有高人卧,洞远岂无亢龙飞”。
“悟禅”自是佛教用语,看来这块石碑是民国时期重建潜龙寺所立的可能性非常大。
“长老开山纪念”碑
溶洞的最里侧早已是漆黑一片,我居然发现了昆虫!
钟乳石上的昆虫
我用电筒照之,昆虫有所感知,看来它的视觉还是完好的;不过从头上长长的触角来看(几乎达到身体长度的10倍),它已经是用触角来感知黑暗的洞穴世界了。
不成比例的长长触角
出“止龙门”后,在左侧有一个小洞口,需要弯腰匍匐而入。
一个小洞口
洞内一块石壁上,刻有“當陽”两字。
“当阳”原意指天子南面向阳而治,后来又有了皇帝登位之意;僧人也用“当阳”来指佛。此处“当阳”,就是指佛的意思了。
“當陽”
往洞外走的路上,我照了一张洞口的照片,一片黑色之中“留白”,比较有意境,我很喜欢!
回望洞口
出洞后往来路相反方向沿路平行,可到达第二个溶洞,洞口不大,弯腰而入。洞虽不大,但一些钟乳石还算漂亮。
第二个溶洞
出洞后继续沿路前行,到达第三个溶洞,这个溶洞内也有一个神龛石台,旁边还开凿有一个水池和一个碓窝,看来可能是以前道长或僧人的生活区域。
第三个溶洞
最里侧的神龛石台
水池和碓窝
三、佛灵洞
暗流镇洗米村小寨组边上,有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庙山”。
洗米村小寨组
照片中间为庙山
我向村中一位大叔和一位小妹打听具体路线(感觉小妹是大叔的儿媳妇),他们告诉我具体路线,然后说:你在洞口看看倒是可以,但洞内很黑,建议别进去了。
按照他们指点的路线,我从公路处往左边土地中前行,目标是下图中稻草堆方向。
穿过土地往稻草堆方向前行
走完土地,就看到了一块石头,石头前面有小道通往山上。
从石头处回望小寨组
沿着小道上山,还算好走,路上的两颗迎客松,让我想起刚才村中热情的大叔和小妹。
上山古道
古道上的迎客松
约莫10分钟,走到佛灵洞,洞前是一通石碑。
佛灵洞口
碑首是“佛灵古洞”四个大字,中间直书“赤鬚子立”四个大字,从赤须子这个名字来看,无疑是一位道长了。
由此可见,佛灵古洞是赤须子的修道之所;赤须子三字,居然让我想起了《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道长!
至于碑首的“佛灵古洞”四字,估计在赤须子道长来此修行之前,就有佛教在此,且此洞已经名为“佛灵洞”了。
当然,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可能性,就是在此修行的除赤须子道长外,同时还有一位僧人。
古碑
碑的两侧有副对联,字体已经模糊,难以辨认了。
在“赤鬚子立”的左侧,刻有四个字,“指西成佛”,再次说明在赤须子在此修道之前,佛教可能已先来此了;或者说,与赤须子与一位僧人一起在此修行。
在“赤鬚子立”的右侧,则刻有“八九功成”四个字。
在前面潜龙洞宝塔诗中:“一龙二辅下三关,四海五湖度良贤,六欲七情一刀断,八九功成庆十全”,也有“八九功成”四个字!
道教修真中,有“四九玄功”、“八九玄功”、“九九玄功”等境界。
“九九玄功”是最高的功法,可以将本体化分成八十一个人,即有八十一个化身,或者说具有八十一般变化。道教中,只有太上老君具有此能力。
“八九玄功”是仅次于“九九玄功”的境界,可以将本体化分成七十二个人,即有七十二个化身,或者说具有七十二般变化,修成此功法的神仙,如杨戬。菩提祖师教授孙悟空的法术——七十二般变化,就是“八九玄功”。
在赤须子看来,是如论如何不敢与太上老君比肩的,但修真的目标,却是十分向往“八九功成”的!
从潜龙洞与佛灵洞均出现“八九功成”四字,黔程猜测,两洞之间颇有渊源,或为同门师兄弟,或有传承关系。
从溶洞洞口进入佛灵洞中,反向往外走,洞口变大,豁然开朗。
由洞口进入佛灵洞
反向往洞外走
洞口左侧有一块道教崖刻。
最上面中间是道教“阴阳太极图”,两侧则为两幅卦象,我对卦象不了解,不明其意。
“阴阳太极图”下面是“流傳萬古”四个大字,崖刻中间字迹已模糊,不过在最左侧,“康熙伍拾柒年”几字清晰可辨,说明佛灵洞作为宗教场所,最起码可追溯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距今已300多年,“佛灵古洞”名不虚传啊。
道教崖刻
道教崖刻的上方外侧,有“人能宏道”四个题字,是一位人士赠送“汝背道兄”的(“背”字黔程不敢肯定,看不清晰)。
“人能宏道”
道教崖刻对面,有“石木匠人张文正”几个刻字,说明“赤鬚子立”及“阴阳太极图”崖刻,就是出自张文正之手了。
“石木匠人张文正”
在“石木匠人张文正”的右上方,则有“一畫開天”、“蕴空妙”、“跡”三幅题字。题字的下方,是人工凿出的石孔,用于搭建架子。
一画开天
蕴空妙
迹
我站在洞门上方的石梁上,居然发现洞门顶部还有题字,这些题字位置极高,空间狭窄,难度可想而知。
洞口顶端题字
我用放大倍数拍照,两幅题字如下:
“民国廿九年夏厂五月十八日 偕宗侄位一游此 息烽质彬王廷华识”(为方便阅读,我不写原文繁体字,下同),看来,“到此一游”古已有之,咱们息烽县的这位王廷华前辈,也好此道了。
“小榻留云 息邑养气山人题”,估计王廷华叔侄就是这位“养气山人”带到此来游玩的。
再没发现崖刻、题字后,我开始进入溶洞内部探索。
进入溶洞内部
溶洞不算宽,但很长,我看到没有岔路而是一条道贯通,所以并不担心,洞中有一些钟乳石比较漂亮,不过我的电筒比较简易,光线不强,拍照水平也一般,大家将就看吧。
在直行到底后,左侧有一近2米的垂直石壁,石壁下面还有洞道可行,反正没有岔路,我就小心翼翼下行到底,约走20米左右,到底。
往上方看,倒是勉强可以继续爬行,不过石壁坡度近乎70-80度,我孤身一人,又没有探索溶洞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就不敢犯险了。
四、后记
潜龙洞、佛灵洞从各方面来讲,都非常相似。
本游记中黔程所写,多是根据崖刻和题字进行推测,因为这两洞的资料,正史无载;又因为清咸同年间潜龙洞、佛灵洞的传承中断,后人对两洞均所知甚少。
黔程上述推测或许谬误很多,不过我自己感觉内在逻辑尚能自洽,因此写出,算是提出一种看法吧,请朋友们自行甄别。
清咸同年间,黔境大乱,潜龙洞、佛灵洞尽毁;民国时期,重建为佛教寺院;后来在特殊年代,再次被毁。
在黔程的“贵州足迹”中,我给予这两个人文遗址“四星”评价,因此,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实地一游。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潜龙洞遗址:清镇市暗流镇暗流河村街上一组青龙山上。
02.佛灵洞遗址:清镇市暗流镇洗米村小寨组庙山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