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港片老IP,请来老演员就行了?

复刻港片老IP,请来老演员就行了?

首页角色扮演风林怪谈更新时间:2024-04-27

导语

由90年代港片系列《古惑仔》原班人马主演的《黄金兄弟》,在9月21日上映了。

虽然“古惑”不再,五子升级“碟中谍”,但情怀犹在,必将引爆一批票房。

一方面,曾经的IP内知名演员,伴随着港片老IP回潮,愈战愈勇。

但同时,这些“老人新作”也不时被舆论与观众指责为“卖情怀”的“圈钱”行为。

其实,起用类型演员,出演同类型新作,除了“卖情怀”,也存在更好的实现方式。

记得今年3月22日,王晶在一场论坛上,当场发飙离席。

论坛的主题是“网络发行价值再生,港片IP的破局*”。

听完一系列网络大电影“重启”老港片IP的计划后,王晶忍不住了。

“你们说的主题是致敬香港电影,在我看来这是网络电影集体盗窃香港IP。”

作为“赌片”开山作《赌神》的导演,王晶从自己的角度,鲜明表态:

“港片IP都是有版权的。像现在网络大电影随便都可以拍赌片,如果每人给《赌神》创作人一万块,我估计我现在有500万。”

的确,目前的网大创作,对港片老牌IP的“再利用”,基本成了“支柱”之一。

比如2017年网大《赌霸天下》,请来王晶《赌侠》系列里“特异功能赌王”大军的扮演者程东主演。

影片质量……嗯,网大正常水准。

还有同在去年出品的《友情岁月2之只手遮天》,从片名到“大佬B”吴志雄出演,都在照搬《古惑仔》系列。

至于那部“天安社”出品,请来一票港产黑帮片演员助阵的《兄弟之义字当头》,差不多也是这个路线。

影片虽因“昆山砍人案”而“声名大噪”,但至今尚未面世。

港片老IP、类型老演员被一窝蜂“再利用”的乱象,在网大范围内,显然更加明显。

海报与卡司一样眼熟的喜剧,却以悲剧形式闹剧收场

在院线电影范围,这种“再利用”相对规矩很多,但也在近年呈抬头趋势。

去年,香港恐怖片《阴阳路》系列导演邱礼涛、监制南燕、主演古天乐合作了系列新作《常在你左右》。

依旧采用三段式叙事,以都市传说为基础,“复刻”的诚意还是有的。

可诚意加持、制作升级,挽救不了影片的无聊。

而前不久,作品质量一向跌宕起伏的导演朱延平,也推出了《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

《新乌龙院》主演吴孟达、郝劭文、叶全真通力合作,创下豆瓣评分3.5的佳绩。

“老演员”演老IP的港片新作,由于这种消费情怀的粗制滥造,整体卖相越来越差。

《常在你左右》4684.3万人民币的惨淡票房,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的1.3亿,也是几经调档才终于换来的。

观众抱着喝碗老火靓汤的心态进了影院,却被一碗又一碗冷饭乱炒,搞坏了胃口。

试图让老IP重焕青春,满足观众怀旧心理,本身无可厚非。可也不能什么IP都不放过。

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老片,才值得重新去做;演技高超,艺术生命常青的优秀演员,才值得被邀请重出江湖。

上世纪90年代的老港片,能满足此类条件的,凤毛麟角。

比如被邱礼涛“再续前缘”的《阴阳路》系列。

20年前,系列的前几部虽然称不上多精良,可还算港产恐怖片的一时之选。

但随着导演邱礼涛、主演古天乐等人先后“离队”,系列水平随着无节制的粗制滥造,一落千丈。

到2003年的《阴阳路18:鬼上身》,终于成功“败光家产”,偃旗息鼓。

同样,《古惑仔》系列作为漫改电影,原著是香港漫画家牛佬的连载作品《Teddy Boy》。

影片的票房成功,很大一部分也是借助漫画IP的传播程度(那会儿还不能叫“流量”)。

在制作上,属于典型的“小成本大IP”,具备天然票房优势。

一年三部的制作速度,也明显无暇细细打磨质量了,最终在第六部《胜者为王》之后,“见好就收”。

复制上世纪90年代的港片IP,风险其实远比想象大。

彼时的香港电影市场正处于泡沫期,同时也是衰退期,大量粗制滥造之作频频出现。

创作者队伍也盲目扩张,导致大量业务水平不足的导演、演员入行。

最终将市场彻底搞乱,系列电影纷纷“自取灭亡”,才导致千禧年后“港片已死”的萧条局面。

但也因市场的贫乏,导致此类影片票房并不低,同时也趁着盗版VCD市场的兴盛,大量流入内地,成功占领80后、90后观众的“童年”,最终成为IP。

同时,当年部分演员(主要集中在配角)随着类型的衰落,少部分转型成功,大部分或改行,或仍在圈内不温不火,片酬相对较低。

相比他们身上的“IP价值”,“性价比”可以说很高了。

但由于他们的演艺事业遇阻,业务水平长期没有机会提升,或已志不在此,所以也并非最佳选择。

如果只看这些影片、演员曾经的影响力,忽视其本身质量与水平,盲目复制,必然陷入所有影视IP一样的困境:

因IP的“流量”导致误判,高估其市场表现,最终导致票房口碑两头落空。

被IP的低质量“重创”同时,也把IP本身的价值掏得一干二净。

很多港片IP都打这儿形成的

其实,要想让老港片IP“保值”,也不是没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像《黄金兄弟》一样,对原IP内容“大改造”。

《古惑仔》的黑道争斗,无论从政策限制,还是市场表现的角度,都不适合如今的市场。

《黄金兄弟》选择“把内容送走,把情怀留下”,把《古惑仔》原班人马,放在了夺宝题材的枪战动作片里。

同时,人物关系、性格设定与《古惑仔》大致相似,“兄弟情义”这一情怀噱头依然保留。

这样一来,不仅摆脱了《古惑仔》系列剧情上的程式化,也让影片在制作层面跃上一个台阶,同时还保留了最大的情怀卖点。

第二种方法,是把原IP、原类型从剧情形式,到思想内核全然改观,拍成“反类型”。

这一类的成功案例,是麦浚龙的《僵尸》。

上世纪80-90年代,因《鬼打鬼》《僵尸先生》而起的神怪僵尸片风潮,在数年之内乍起骤灭,也造就了许多因此成名的演员。

《僵尸》将钱小豪、陈友、钟发及楼南光一班僵尸片“元老”集齐,拍出的却全然是部“反僵尸片”:

乡野怪谈与都市景观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香港城市边缘的破败“屋村”。

没有了以往的谐谑癫狂,打僵尸不再是翻跟头跳大神,而是噙齿戴发,拼死一搏。

惨烈一战,却填不平人生黑洞。

这部僵尸片,把僵尸片本身定义成一场濒死幻觉,表面上是写过气演员的凄惨人生,实则在追悼香港经济腾飞时代,以及恰逢其时的香港电影最后的荣光。

作为中小成本电影,《僵尸》票房成绩尚可,但在电影节斩获颇多,不仅金像金马各有入账,在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展映时,也颇受好评。

它在商业上最突出的表现,倒不在影片本身,而是为这部处女作的导演麦浚龙,赢得了更大的机会:

他的第二部作品《风林火山》,据目前流出资讯,应当是一部罕见的大格局港产动作片。

影片投资已从《僵尸》的1500万港元,飙升至3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老港片IP不是万灵丹,但也不是鹤顶红。

在重新“回收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再加工”,分析IP价值真伪,去粗取精,将其最可能变现的部分保存下来,甚至要抱定“不破不立”的决心,才能将其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发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