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9月15日版面图
“丹砂点雕蕊,经月独含苞。既足风前态,还宜雪里娇。”客家山歌剧素有“美丽的山茶花”之誉,它根植于客家土壤,用鲜活的形式展现客家文化,傲雪坚韧且美丽动人。正如梅江水滋养出来的画坛巨匠林风眠一般,登过巅峰,跌过低谷,无论荣辱,初心不改,为艺术战。今年8月,以客家本土戏曲剧种演绎林风眠传奇一生的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在梅州正式公演,在当地掀起了一阵“林风眠热潮”。
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剧照 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客家山茶绽新花,中西调和又抽枝
“缥缈孤鸿无所依,风丝云片东或西。此身不知何方去,求索一生离复离……”今年8月,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在梅州连续公演三晚,以灵动的艺术样式,再现了画坛巨匠林风眠的传奇一生。充满爱与痛的童年记忆、名满西方画坛时的踌躇满志、引领中国艺术革命时的意气风发、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即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时的兼容并蓄、国破家亡时的颠沛流离、世道浑浊中的特立独行、蹉跎岁月里的艰难取舍,以及春归大地时的桃李芬芳,一幅幅跌宕起伏的命运场景,形象地呈现了林风眠的艺术抱负、家国情怀和精神世界。引人入胜的情节、极富感染力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方式让这部剧大“火”起来,场场观众爆满,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我看完觉得很感动,”一名观众坦言,自己在看表演时一度红了眼眶,“光影、音乐、表演都恰到好处,我最喜欢学生给林风眠先生亮灯那一段,感觉自己的心都被点亮了。”在公演现场,舞美、灯光获得不少观众称赞,纷纷表示视觉效果惊艳,整体设计令人眼前一亮。“表演空间上,有一块抽象的大三角伫立于舞台后区,不仅为流淌的意象设置了投射区域,并且为戏剧的主体创造了强力的视觉语汇。空间的外在形态与林风眠的精神内蕴相呼应、相对峙并延展了林风眠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该剧视觉总监、舞美总设计、一级舞美设计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季乔如此解释表演空间的设计。今年8月,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艺术装置也亮相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重塑——2023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向更多观众展示了具有客家特色、中国风格、中西融合的优秀舞台美术作品。
据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王焱介绍,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是在2020版的基础上,历经三年进行打破、填补、重构,运用了跨越时空的超现实主义手法,集中笔墨塑造人物形象,深层次发掘林风眠的精神世界,旨在更好地突出他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精神。
作为诞生于客家地区的“山茶花”,客家山歌剧多以客家方言为舞台语,台词生活气息浓郁,常用具有客家特色的道具服装,艺术特色鲜明,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客家人聚居地。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却除了阿姆(即母亲)唱的一首山歌和阿公(即爷爷)教的《拉翻歌》(即《颠倒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其他唱词皆用普通话演绎,且唱词较为文雅含蓄,整体效果大气高雅。这个新的尝试有助于开拓更多地区的客家山歌剧“粉丝”,也获得了一些年轻观众的好评。“我是艺术生,也很崇拜林风眠先生,我觉得这个剧用普通话表演非常好,能让更多人了解林风眠,了解梅州。”观众李小姐说。
“孤身独爱望江陵,片片白云似故情。情到深处难自禁,耳边泛起山歌声……”舞台上,林风眠在多个命运关口,都会想起母亲的山歌声:纸鹞上天望风流,纵死不把世人求……原生态的客家山歌贯穿音乐剧始终,推动情节、抒发情感,余音也时时萦绕在观众耳旁。“客家山歌剧的根是客家山歌,除了这首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整部剧的音乐其实都是以客家山歌为母体的。”该剧作曲陈的明说,他们在客家山歌音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作曲技巧,加入西方音乐剧元素,是客家山歌剧在音乐方面尝新的艺术实践。
“此剧以耳目一新的结构打破传统山歌剧的样式,”该剧导演李建生说,林风眠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艺术教育方面始终坚持“中西调和”的艺术理念,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的呈现方式高度契合了林风眠百年巨匠摸索中西融合的感人历程,“也更贴近新生观众的审美需求”。
上下求索几浮沉,苇丛孤鹜勇奋飞
“无论从东方向西方看,还是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著名画家、林风眠学生吴冠中如此评价林风眠。作为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曾名“凤鸣”的林风眠“声闻于天”,留下了《双鹭》《摸索》《仕女》《宝莲灯》等诸多惊世画作,创造了独特的“风眠体”;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国立艺术院院长,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等一批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杰出艺术家;作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他大声疾呼“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并点燃艺术运动的火焰。正如知名学者郑重在《林风眠传》中所述:林风眠是要使中西艺术融合,创造全新的艺术。
林风眠雕塑 李艮辉 摄
“九十二岁的八月十二日上午十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问他。‘画家!’林风眠回答。”中国画院院士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中,对林风眠的离世如是描述。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化用这一场景并做出评价:遍体鳞伤,那是摸索者的荣誉和勋章。
“此剧的题旨是‘摸索’两字。林风眠早期画作《摸索》惊艳法国画坛,画作寄寓着林风眠追随古今中外圣贤为寻求人类光明而胼手胝足的探索精神,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该剧艺术总指导、一级编剧林文祥表示,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截取了林风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片段来展现他传奇的一生,但讲述生平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体现林风眠的精神世界。
回顾林风眠的传奇一生,祖父疼爱却失去母亲、名满天下却半生流离、最忆故乡却又怕还乡、视画如命却两度失画、满身伤痕却坚定前行……舞台上,贯穿演出始终的黑白衣人不仅代表两种价值立场的讲述者与林风眠人生中或是天使、或是魔鬼的过客,也是一种时代隐喻。黑白力量的交错,最终汇成了历史洪流,林风眠在其中时而踽踽独行,时而奔走在命运两极,甚至颠沛流离,伤痕累累。林风眠曾说:“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在他身上碾压而过,留下的是儒雅的面影与对艺术的执着。“‘一白一黑总勾连’,这个意象来源于八卦图,加上穿越时空的自我对话,象征着林风眠穿行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林文祥说,通过展示林风眠从心而坚定的选择,观众或可从中获得启迪与力量。
李建生表示,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不仅是对大师传奇人生的挖掘,也是对梅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阐述。“我们希望接下来《林风眠》在全国巡演,也能推动更多人了解梅州和客家文化。”王焱说。
片片浮云处处诗,最是难舍故乡情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走进林风眠时时追忆的家乡——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可以看到家乡人民为纪念大师而建的集客家特色与江南风情于一体的林风眠纪念馆坐落其间,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风眠生平、艺术成就与贡献的专题纪念馆。
林风眠纪念馆 李艮辉 摄
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林风眠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首层通过陈列画作、图片、传记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林风眠在梅州、欧洲、北京、杭州、上海、香港等地各个时期的事迹、艺术成就,系统呈现先生的传奇一生;二层是开展学术研讨、眺望村景的观光平台。如今,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内保存着3幅林风眠的绘画真迹,分别为《枫树小鸟》《秋景》和《双鹤》;梅县区博物馆也有林风眠赠与的《鹭汀图》和征集的《蕉鹤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曾表示,今天的八大美院,处处都有林风眠的学术血脉传承。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林风眠更是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这不仅是由于他别开生面的个人创作,更是因为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激荡的大变局中,开辟出了一条中西会通、艺理贯通的艺术道路。
近年来,梅州也在推动林风眠艺术研究,通过讲好风眠故事打响文化品牌,弘扬城市精神。林风眠的故居敦裕居已由政府拨款修缮,布展介绍林风眠的艺术成就与生平,其中一间卧室,还原了他当年的生活场景;在梅州市城区,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小学于2018年建成开放;林风眠当年读书的地方——西阳中学也建有一座纪念林风眠的“风眠亭”,亭中安放有晚年林风眠的半身雕像。为更好地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嘉应学院美术学院更名为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这是全国目前唯一以林风眠名字命名的高等美术学院。
2016年,梅州文化界人士牵头组织成立“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组织开展林风眠研究及其史料挖掘,创办《林风眠研究》会刊,旨在进一步弘扬与传承林风眠艺术精神,助推梅州建设广东文化高地。2020年,梅州举行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各方名家齐聚梅州,追忆林风眠的世纪业绩,传承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表示,全面认识林风眠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扬其艺术精神,对于梅州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脉链接】
从《等郎妹》到《林风眠》看客家山歌剧的变与不变
客家山歌剧素有“美丽的山茶花”之誉。作为一个年轻的地方戏曲剧种,梅州客家山歌剧萌芽于明、清时期粤东提线木偶戏中的“耍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山歌演唱剧”“客家方言歌剧”等称谓的舞台演出形态,1951年正式命名为山歌剧,它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客家人聚居地。2018年,客家山歌剧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8月10日起,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在梅州公演三天,好评如潮;半个多月后,8月26日,创排于2002年的客家山歌剧《等郎妹》重在舞台上演,一票难求,在当地刮起了一阵“客家山歌剧旋风”。
从表演形式上看,《等郎妹》在题材、音乐、台词、舞美等方面都力求“接地气”,贴近客家本土生活,真实反映客家文化,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客家习俗、客家俚语更是贯穿始终;《林风眠》则在舞台上营造写意的场景,用普通话演唱,唱词也有更多含蓄的诗意表达,这些看起来都与传统的客家山歌剧相去甚远。
同出演过《等郎妹》与《林风眠》的演员潘锡岳和杨苑玲都表示,前者多为原生态唱法,后者的唱法不同,配乐的乐器也有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客家山歌这个“根”。无论是《等郎妹》,还是《林风眠》,客家山歌音乐元素都贯穿全剧,从未离开。这两部剧的编剧林文祥表示,在客家山歌剧的创新上,他认为要“往前走两步,再倒回来一步”,即在尝试时更大胆一些,发展时不冒进、不离“根”。
从主旨来看,无论是反映客家传统和人性闪光点的《等郎妹》,还是坚韧执着,追求艺术理想的《林风眠》,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价值理念都深植其中,这些已经融入客家人文化血脉的优秀精神品质是客家山歌剧多年不变的“魂”。多年来,梅州客家山歌剧一次次寻求突破与进步,勇于创新,不离“根”与“魂”,眼下正走出一条持续推动客家戏曲剧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视频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朱光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