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扶风马氏源流
黄帝、炎帝是汉民族共同的血源始祖,而马姓是黄帝直系嬴姓的后裔,马姓与赵姓不可分割,马姓是赵姓的分支。说起马姓就得要先从赵姓说起。 远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有四位夫人,共有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四子,有姓十二个,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这十二姓实际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对于谁是秦姓、赵姓、马姓等姓的血缘祖先?主要有二派持不同的观点,就是司马迁等人的颛顼说和司马贞等人的少昊说。认为是少昊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玄嚣亦名少昊,名挚,号青阳氏,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氏族东迁,他成为以凤凰为图腾的古代东夷部族首领,从而改称金天氏,他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其后为嬴姓、偃姓,秦姓、赵姓、马姓是少昊帝的后裔。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说:"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他们认为少昊是秦、赵姓的血缘祖先。而马姓是由赵姓分出来的,毫无疑问也是马姓的血缘祖先。 认为是颛顼的其理由是,黄帝与嫘祖的小儿子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子生颛顼,号高阳氏,他也是上古时五帝之一。历史学家对上古时期的五帝有几种说法,其中的三种说法都有颛顼,可见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颛顼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相传颛顼的孙女是女修,女修生皋陶(偃姓),皋陶生大费(伯益,嬴姓)。但女修是男是女?是否有其人?其夫君是谁?至今也有人在推测。我国历史学之父、大文豪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中明确指出:"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司马迁之后,历史学界对秦姓、赵姓的血缘祖先是谁,从古至今都有严重的分歧,说法很多,还有的把神话与史实互相混杂。但主要是上述两种观点。然而最早却是司马迁下的定论。仅目前所见到的历代汉族《马氏宗谱》来看,却都是奉颛顼为马氏的血缘祖先,倾向于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这两派的共同点都归结到伯益,都承认伯益是秦、赵的共同祖先。还有一说就是"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但此后历朝历代没有了下文和记载。究竟少昊、颛顼,谁是秦氏、赵氏、马氏的血缘祖先?有待于今后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铜铭器具、器皿、竹简、石刻等文物上的文字中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经严格的考证后才能下结论。 汉族马氏是从赵氏中分出来的,这在《世本》(八种辑本)、《史记》、《姓谱》、《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古今万姓统谱》、《姓氏寻源》等古籍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赵奢还是赵国的王子,在这一点上,隋开皇二十年(600)镌刻的《大隋故荡边将军信州典签马君墓志铭》中曰:"君讳穉,字老生,扶风郿邑人也。其先则赵灵王之子马服君之后。"唐韩愈在唐贞元十九年(803)撰写的《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中曰:"君讳某,字某。其先为嬴姓;当周之衰,处晋为赵氏;晋亡而赵氏为诸侯,其后益大,与齐、楚、韩、魏、燕为六国,俱称王。其别子赵奢,当赵时,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子孙由是以马为氏"。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马氏家谱中,如山西柳林马氏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续修的《西秦扶风马氏宗谱》,江西乐平马氏在民国续修的《扶风马氏宗谱》中保存的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撰写的《序》等都有记载。所以,赵奢为赵武灵王其中一子是不容置疑的。 南北朝王俭的《姓谱》,其离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也比较近,明确记载了马氏的来历,云:"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亦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唐林宝的《元和姓纂》中云:"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之徙咸阳。"欧阳修、宋祁等人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云:"马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就是说赵奢另一个儿子叫赵牧,时任赵国的偏将军,世居在邯郸。汉族马氏记载均是赵牧的后裔,那么,赵括的后裔姓不姓马呢?这是另一个要探讨的话题了。 第三世,赵牧其中的一个儿子叫赵兴,当时也任赵国的将军,握有兵权,而且这一支力量很强大。与赵王室同宗共祖的秦王嬴政,早就有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志,在秦国的迅速发展中,他文武并用,一方面派遣口若悬河、巧于谋略的官员携金银珠宝,收买各诸侯国权贵;另一方面派出大军压境,攻城略地。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后,翌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管理疆土,充实关中一带的经济实力,削弱六国贵族的反叛势力,秦始皇采取了如下措施:严令天下百姓,不得私藏武器,把六国兵器收缴后集中于咸阳全部销毁,铸造成钟鐻、铜人;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定车轨;焚书坑儒;拆毁全国各险要地方的城堡、关塞、堤防等设施,使之无险可守,无塞可依,以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危及社稷;把六国贵族大姓和豪富十二万户迁徙至京城咸阳,以便就近监控,以防止他们滋事反叛,这其中就有赵兴这一支,这些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秦始皇采取的这些措施,在当时功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时的赵兴远离故土,为了不忘伯父赵括"长平之战"之耻,就以祖父赵奢的封号为姓,先姓"马服",后省"服"字,改为单姓马。他们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迁往各地的,特别是在咸阳的马氏为大支。 迁到秦都咸阳后,秦始皇为了安抚马兴,封马兴为武安侯(武安,赵地名,在今河北省武安县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又载,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怨,皆坑之。"秦始皇出生在邯郸确凿无疑。至今,邯郸民间仍然流传着有关秦始皇出生和血缘的丰富传说。秦始皇的祖先非子,是由造父抚养长大的。非子因感激造父,让子孙都姓赵。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是秦国人,母亲赵姬则是赵国邯郸人,长平大战前,异人作为秦国人质居住在邯郸,母亲赵姬则住在位于邯郸大北城的娘家,秦始皇名叫嬴政,也叫赵政,他出生前几个月,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坑*了40万赵卒,因此,整个邯郸城都笼罩在一片哀痛悲愤之中,赵国人对秦国人充满了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这时的异人处境相当危险,嫁的姑娘是不能在娘家生子的,赵家只好把赵姬安排在附近邻居或亲友家中秘密生下了秦始皇。所以秦始皇与赵、马二姓演绎了煎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今天有一些研究邯郸历史文化的学者推测,赵姬极有可能是赵奢的孙女,至少也是与赵奢关系密切的近亲本家,理由是秦始皇出生后并没有姓嬴,而姓了他母亲家的赵姓,这种做法既是出于为秦始皇母子安全考虑,也有秦始皇确实出生在赵家的因素。秦始皇对于赵、马两姓多多少少还是讲究些血缘关系,总不致于斩草除根。但也确确实实在迁至咸阳的六国十二万户富豪贵族中,秦始皇对赵兴是很好的。另一方面,秦始皇出生时,虽然赵奢已经去世,赵括在"长平之战"兵败战死,但赵母毕竟是邯郸的"豪家女",加上赵奢生前深得军心民心,很多人与赵奢关系密切,这一切,使赵家能为保护秦始皇母子提供种种有利条件。 推测归推测,秦始皇与赵奢家族是否有血缘关系?有待于在今后考古中能发现一些珍贵的资料,进行考证证实。但秦始皇是在邯郸出生的,这一点却是肯定的。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燕赵大地上,在那些奋力抵抗强大秦国的勇士们中间,曾经有马姓先祖的身影。此外,也不排除有直接改姓马的赵奢子孙。后来的各种姓氏书如《通典氏族略》、《元和姓纂》等,都认为马姓是"以邑为姓"。可想而知,因一次兵败而拒绝姓赵,改用曾给族人带来荣誉的封号为姓,就充分证实了赵奢家族是一个多么不屈而富有血性的家族。 马氏改姓祖马兴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马珪、马琛、马嵩。秦朝统治的时间很短,只有15年,随着刘邦夺得天下,此时的马兴或有的族人,于是迁回了故里邯郸马服山。马兴这支马姓在西汉时已发展为大姓,到了东汉更加显贵。 第四世,长子马珪,次子马琛,第三子马嵩,古籍文献中均没有记载他们担任过什么官职。其中第三子马嵩,他有一子马述。 第五世,马述,字贞惠。马嵩之子。在西汉时任太中大夫,封为平通侯;马述有一子马权。 第六世,马权,马述之子。西汉时任宁东将军;马权有三子,马何罗、马通、马伦。 第七世,长子马何罗,汉武帝时任侍中仆射;次子马通,字达,任黄门郎、侍中,封为重合侯(重合县,属勃海郡,故城在今沧州乐陵县东);第三子马伦,《前汉书》称其为马安成,是否是同一人,有待考证,史书上也未记载他担任过何官职。但正史中均记载了马何罗兄弟三人都是奉禄二千石的高官。 从汉高祖刘邦时起,刘邦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仿效秦始皇,也多次迁徙了"郡国豪强"、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贵族大姓、官僚强宗豪族于关中地区。仅汉武帝在世时,他就建造了茂陵,其规制在汉历代皇帝中最大。主父堰曾上言汉武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此策为汉武帝所采纳。茂陵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陵邑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曾三次往这里徙民,因此汉末茂陵人口亦为诸陵县之冠,人口超过了首都长安,扶风在秦朝时就为三十六郡之一,所辖范围比较广,东至咸阳,西至宝鸡。当时扶风一带繁华甲天下,具有天府之国之称。《后汉书·马援传》中曰:"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马氏家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以奉禄二千石的身份,并作为被迁徙的主要对象之一。马氏家族由已被封为重合侯,官任侍中的马通率领,从邯郸马服山迁往扶风茂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曰:"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故《汉书·地理志》中说:"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据考证,扶风茂陵成欢里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扬凌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毕公村,毕公村原名马服村,民国初才改为今名,原属扶风县管辖,附近有一茂陵山,这一地区当是马氏家族从邯郸迁居此处无疑。从此,扶风茂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成为马氏的郡望和发详地。也造成了马氏发详地与姓氏发源地的不一致。马权的次子马通有一子,马宾。 第八世,马宾,任议郎,汉元帝时以郎官为持节使,号称使君(绣衣使者);他有三子马庆、马昌、马襄。因"马何罗事件"影响到马通的儿子、孙子,所以,马家的地位就不那么显贵了,官位就一直不显达,但毕竟都在朝廷中做官。 第九世,马昌有一子马仲。 第十世,马仲,西汉时任玄武司马,在军中管理军政,守卫皇宫玄武门。马仲有四子,马况、马余、马员、马援。 第十一世,至新莽之世,马家东山再起,马况四兄弟,因精明干练,才华出众,且出于世宦之家,均被王莽授以奉禄二千石的高官。马况,西汉末年任河南太守,封为穷虏侯。马余,字圣卿,西汉末年任中垒校尉、扬州牧,封为致符子。马员,西汉末年任增山连率,连率,为官名,意为太守。王莽法规定,出任郡守的长官,封爵为"公"者称"牧","侯"者称"率正","伯"者称"连率",没有爵号者称"尹",马员当时为伯爵,任上郡太守,后又封为中水侯。马援,王莽时任新城大尹,东汉时任陇西太守、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他一生戎马倥偬,功勋卓著,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此后马氏在扶风一带发展壮大,马援兄弟四人声名显赫,马援的小女儿为汉明帝的皇后,名门望族加外戚之家,还有马融为当时朝廷重视儒家学说的大儒,这就更加使马氏人口迅速发展,进而历朝历代马氏从扶风迁徙至全国各地,堂号因而为"扶风堂",又因马援曾在南方征战中"立铜柱为汉界",以此显示汉朝的威德,马氏宗族又有"铜柱堂"之堂号。所以,"扶风堂"、"铜柱堂"就成为了今天汉族马氏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开濮曹徐(一马踏九州)马氏世系总表
赵姓前世系表(至造父) 黄帝(前2697—前2599)—→昌意—→颛顼(前2514—前2437)—→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皋陶—→伯益(嬴姓)—→大廉—→武—→琪—→建—→弘—→奎临—→迁—→宣—→永通—→彦翔—→轩—→子能—→费昌—→仲衍—→玉珍—→道宁—→兴—→犍—→大顺—→茂荣—→克和—→达—→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皋狼)—→衡父—→造父(赵姓始祖)。
赵姓世系表(至赵奢) 造父—→叔观(宜父)—→赵璋(仲父)—→赵登(季父)—→尔成(公仲)—→赵高—→奄父—→叔带—→赵麟(守仁)—→子丰(知义)—→赵射(慧明)—→赵壮(公明)—→赵夙—→赵衰(?—前622年,赵成子)—→赵盾(赵宣子)—→赵朔(?—前597年,赵庄子)—→赵武(?—前541年,赵文子)—→赵成(赵景叔、赵景子)—→赵鞅(?—前458年,赵简子)—→赵毋恤(?—前425年,赵襄子)——伯鲁—→赵周(代成君)—→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赵章(?—前375年,赵敬侯)—→赵种(?—前350年,赵成侯)—→赵语(?—前326年,赵肃侯)—→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 (本表根据《史记》、《赵国史稿》、《赵氏宗谱·上古源流暨世系图引》等编制)
扶风马氏宗谱世糸
第一世 赵奢,封马服君,世居河北邯郸,有二子赵括、赵牧。 第二世 赵括,赵国将军;赵牧,赵国偏将军,一子赵兴(马兴)。 第三世 马兴,改姓祖,秦封武安侯,徙居陕西咸阳,有三子马珪、马琛、马嵩。 第四世 马珪;马琛;马嵩,有一子马述。 第五世 马述,汉太中大夫,封平通侯,有一子马权。 第六世 马权,汉宁东将军,有三子马何罗、马通、马伦。 第七世 马何罗,汉侍中仆射;马通,汉侍中,封重合侯,徙居陕西扶风茂陵成欢里,有一子马宾;马伦。 第八世 马宾,汉议郎,绣衣使者,有三子马庆、马昌、马襄。 第九世 马庆;马昌,有一子马仲;马襄。 第十世 马仲,汉玄武司马,有四子马况、马余、马员、马援。 第十一世 马况,汉河南太守,封穷虏侯。
马余,汉中垒校尉、扬州牧,封致符子,有二子马严、马敦。
马员,汉上郡太守,封中水侯。
马援, 字文渊,东汉光武中兴初功臣,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详见史册有庙,又丰州有马城城,苏子瞻作庙序,戴家谱世德录,生四子廖 防 光 客卿 一女为汉明帝德皇后。
第十八世 马超 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征西将军,刘备夺取汉中,封为"五虎上将",位与关、张并列。
马信,马援苗裔,从扶风卜迁洪洞西山之侧马家屯。
第四十九世 马仕元,飞兴曾祖父。元朝中统年间,曾任青州巡按。
第五十一世 马良甫,飞兴父。
第五十二世(一世祖) 马飞兴,字翔鸣,噬任青州知府,开濮曹徐马氏一世祖。
马氏家规、族规
一、敬祖宗
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礼存。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
二、孝父母
父母恩德同比天,人生百行孝为先,生养死葬子孙责,衣食住行尽孝心,媳妇今日乳后代,转眼又是百岁人
三、睦兄弟
弟兄本是同根生,你谦我让皆和气,斗强操戈岂人伦,家事外务共商讨,团结友爱敬双亲,互相提携度光阴。
四、谨夫妇
夫妻原为同巢鸟,男女平等无高低,鸳鸯皆游不独宿,侍奉父母应诚恳,教育儿女不惯娇,节俭勤奋创家业,互敬互爱乐滔滔,双方父母同相待。
五、和妯娌
妯娌虽为三姓人,理当携手建家庭,切莫相互惹事端,财物小孩同关照,肝胆相照姊妹情。
六、教子女
义方教子贯古今,孟子岳母是典型,立身处事戒懒惰,淫荡财博非正人,言行谨慎当慎重,体量危难莫欺贫。
七、睦邻里
同村同里,居有德邻,相维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与邻为善,家国亲仁。
八、和宗族
曰宗曰族,一脉相传。勿事纷争,和谐齐贤。尊卑长幼,伦理秩然。远近亲疏,裕后光前。
九、尚勤俭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
十、读贤书
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十一、 厚戚朋
朋友五伦,以德辅仁。益友损友,择游宜珍。戚党姻亲,和洽如春。岁时伏腊,晋接礼宾。
十二、慎言语
言行要慎重,莫要议论他长短,一言能兴邦,一言能丧邦。语出须防,少说寡祸,发言有章,祸从口出。
十三、讲公德:
置身社会,公德第一。遵纪守法,爱国爱族,爱惜公物,遵守序秩。祛除自私,利国利民。扶贫救困,仗义疏财。
十四、务本业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不拘所肆,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须自勉之。
十五、慎交游
交接之际,不可不慎。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画龙点睛事。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即不得引入邪僻。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愚者众乎。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
十六、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盖以汝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隗悔之心。若乃因微逞忿,忘身及亲不顾,颂家尽产与人斗讼,则是鹬蚌相持,渔翁获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受累矣。于是,所用不足,势必称贷,宿债莫偿,势必鬻产。此讼之所以终凶也。圣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试思之。
十七、遵法律
国家法度,以惩愚顽。凡酗酒赌钱,奸淫强盗,及一切不法之事,示谕煌 马姓家谱,家族网煌,极为严肃。倘自蹈非僻,不畏三尺之条,一经发觉,身陷囹圄。爰书不宥,乡论不齿,上辱父母,下累妻孥,终何益哉。纵不明法律之严,亦当知身命为重,与其追悔于事后,何若远虑于事前。
十八、禁非为
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始为正人。乃有一等丑类,包抢包牵,外逞豪强,心怀狡诈,每每恃能挟制,藉径刁唆,坏名分而不辞,犯法而不顾。此等败行,大辱宗亲。凡我族人,均宜惕戒,'毋游手好闲,而失本业;毋博弈饮酒,以废居诸;毋身陷不法,以身罹于刑章;毋肆态胡行,而见憎于乡党。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不居然秩秩之佳子弟哉。
马氏立身八纲
(原载二门家谱)
孝: 父母劬劳无罔极,竭力奉养报万一。
曾子养亲每日问,馀餐问与顺亲心。
羊知跪乳鸦反哺,何况堂堂五尺人。
悌: 同胞共乳一母生,煮豆燃箕太伤情。
孔融四岁将梨让,夷齐逊国传美名。
御侮无如亲兄弟,休因小忿互相争。
忠: 任农工商忠何言,为民执法包青天。
精忠报国岳元帅,伏波裹尸美名传。
工学奋发务上进,农商勤劳税早完。
信 一语然诺千斤重,片言堪当两国盟。
驷马难追信人语,不欺不诈本至诚。
言尔无信难处世,车无輗軏怎能行。
礼: 你恭我敬礼往还,以礼待人人自谦。
尊卑名分由斯辨,交接言行舍此难。
和颜悦色言婉转,切莫傲气讨人嫌。
义: 浩气长存冲云天,出类拔萃关美髯。
叔宝为友身涉险,左羊曾与荆轲战。
从来精义推君子,因循苟得卑劣汉。
廉: 舍取光明洁而廉,两袖清风不沾贪。
身居污境而不染,众浊独清楚屈原。
李下整冠曾有戒,瓜旁纳履须防嫌。
耻: 人非圣贤熟无过,有过知耻易改错。
卧薪尝胆雪国耻,不羞不惭途蹉跎。
立身光明持正义,国耻家辱誓必雪。
马氏谆训后裔修养歌
(原载二门家谱)
先祖报国存赤胆,国富民强家方安,
国家法律是准绳,学法护法法莫犯。
国课赋税早交完,囊囊虽空有余欢,
治家理财靠节俭,勤能补拙是格言。
只勤不俭无底洞,光俭不勤水无源,
饱时莫忘饥时苦,有衣须知无衣寒。
当家方知柴米贵,处世始谙世情艰,
一粥一饭来不易,半丝半缕俱艰难。
宜於未雨先绸缪,切勿临渴把井挖,
居言要以民为本,鞠躬尽瘁秉公廉。
贪脏枉法仗势权,国法天理想脱难,
农重勤劳创高产,服役纳税理当然。
经商有道义中取,称平斗满假莫掺,
孝悌忠信古有训,尊老爱幼代代传。
莫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子个个贤,
忤逆多养仵逆子,孝顺仍育孝顺男。
养子不教父母过,屡教不改定愚顽,
尤其青幼莫贪玩,闲暇读书忙耕田。
千万莫学浪荡汉,好吃懒做爱赌钱,
父母殁祭虽尽孝,不如厚养孝生前。
兄弟相让和为贵,妯娌和睦邻里安,
人有喜庆莫嫉妒,邻有祸患休旁观。
路中不栽荆棘树,他日不挂子孙衫,
为人处世爱检点,雅量容人气度宽。
凡事忍让谦为上,一时冲动惹祸端,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失多因酒过量,义断情疏只为钱,
礼义不周难处世,人而无信更艰难。
万恶淫首赌祸源,沾染恶习后果惨,
贪爱沉溺即苦海,骄奢淫逸坠深渊。
事成戒骄败莫馁,失事长智增经验,
失败乃成功之母,亡羊补牢犹未晚。
枯木逢春犹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我族辈出英雄汉,继承美德代代传。
说虽简陋意在劝,望我后裔竭力勉。
二门族众公议选稿
执笔人协助整理
扶风马氏谱血脉源流序
---根据濮阳市马李集祖庙碑录
国史暨地方志载:我马氏源于上古伯益氏族世系,得姓于战国,汉有马通裔传东汉功臣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北驰匈奴,西战先羌,南平溪蛮,战功卓著,为汉光武中兴之帅,光武帝封为新息侯,女儿马皇后贤淑厚德,史册赞颂,誉满天下。
我族谱1935年载:清乾隆年间飞兴公传真古影文记有长系祖讳,并书马援苗裔马信从扶风卜迁洪洞西山之侧马家屯,始祖良甫元时居此,其妻孙氏,子三人,长曰鵰兴次鹏兴葬原籍,三子飞兴明洪武二年授封太医,救驾皇后急病有功,晋升青州知府,曾奉命镇澶安民,世称荣禄大夫,晚年封内阁学士,但禅贤不受,灭疫安民。原配诰命夫人张氏,洪洞张家坡人,谋略出众,于建文元年偕神至贵通四子还返原籍,途中阻于燕王扫北靖难之兵,于是断卜居于洪肖坡连山之野古潘村里,即今濮阳县梨园乡西马李集村是也。
飞兴威名青州时,杜宰相爱其英才,以女妻之,有生福禄祯祥四子,居于青州。张氏神至贵通四子依次分居乔迁开濮曹徐四州。开州神宝,武进士、子八人依次:仕庶,仕让,仕贤,仕名,仕忠,仕能,仕良,仕裕。濮州至宝,居马油坊、武庠生,子九人依次:琴、瑟、幸、大方、柱、且赏、尚忠、梅、臣。曹州贵宝,居马长寨、文庠生,子八人依次:让、世隆、俊领、俊岐、俊、彦忠、彦良、彦清。徐州通宝,先居定陶,后迁徐州,子卜马家店,文庠生,子三人依次:本仕、本杰、本生。此即"一马踏四州"由来也。
今长门神宝后人支系繁茂,已成望族,棋布中原,贤杰辈出,为报本追远,重建宗祠,复续族谱,镌石铭文,如此盛世焉能不记?千秋功业,永泽后世。
18世马宪领 19世马贵行校阅
21世马金宦21世马中学沐浴拜撰
22世马法堂书丹
23世马传东马传义镌石
濮阳市梨园马李集马氏谱书序言
木之长者,必寻其根本,溯流之远者,必索其源泉,根深蒂固者则枝繁叶茂,源远泉沛者必水渊流长,人非木石,岂无追宗忆祖思亲怀故之念。
我马氏宗族系名门望族,遍布全国各地,繁荣昌盛,据史料记载,上可查至炎黄裔孙伯益氏族,居扶风春秋食邑马服君。我祖良甫公乃汉之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五十一世裔孙,德配孙氏、董氏太君,世居洪洞马家楼,生五子,长雕兴,次鹏兴,三飞兴,四飞旺,五飞程。祖飞兴公于明洪武二年授封医官,后晋授青州知府。祖飞兴公诰命夫人张氏太君,娘门洪洞张家坡,生于元朝,生四子,长神宝,次至宝,三贵宝,四通宝。妻杜氏,居益都,生四子,长福宝,次禄宝,三祯宝,四祥宝,收养义子荣宝。於明初偕四子赴青州任内,建文元年祖飞兴公殁于任所,祖妣张氏偕四子返籍,遇靖难之兵,途阻开地之东南,八十里之连山坡,难还洪洞,故卜宅而居,遂分遗子居于四州,我祖神宝公居长留居开地,叔祖一徙濮州,一徙荷邑,一徙徐州。后祖妣张氏太君诰命夫人墓寝卜地于马李集之东,故有连山之野马李集之说也,故我支系尊良甫公为始祖一世。
逾五世,因避黄河水患祖章移居洪河迤东之马家楼,叔祖友则移居於洪河迤北之马家屯。
念我濮州、菏泽、徐州之叔祖皆有寝庙,岁时享祭,独我祖神宝公位居长男,恪守慈墓,逾五百余年未曾建祠心实伤之,我十七世孙大清五品典藉九官公,于大清光绪七年纠集族众按地捐资,在濮州十七世孙心虔、荷泽十七世孙腾蛟、十八世孙治平等族人协同下,由腾蛟公执笔绪成族谱,并于光绪二十年建祠庙于马庄村畔,并立马氏宗祠碑为记,历数十年因黄河逐年以洪水为害,泛滥成灾祖祠受损,有我族人十八世孙宪孔公再集族人於民国二十三年重修我马氏宗祠,并立碑为记,再历十数年至农历1948年8月因黄河再度成灾,河道南移,虽经附近之族人舍却家私于不顾奋力抢救,却只抢出族谱及碑记,我之祖祠却和马庄、连山寺等数十村庄尽没于黄河波涛之中。族谱,碑记现存于马庄村中妥为保存。
历轻风云变幻又五十余年唉,为彰祖德,树遗风勉励后人,念我族人历沧桑之巨变,不忘根本,深恐年久谱系失续,我十九世孙官仁,年高德勋,再集族人重修祠堂、续族谱,以延谱续,使其光大焉。
总执事人:十 九 世 官仁
官玉
二 十 世 清贤
玉法
二十一世 广河 广祥
二十二世 金华
二十二世 志斌
二十五世 福林
二十六世 贤魁
执笔二十二世 金华
马氏祠堂祖祠碑文
----清光绪三十年始建
祠堂之建所以祀先,自我始祖良甫公世居山西迨我祖飞兴公仕青州,遂卜居益都,辞退槐树村,乃不数年,我祖妣偕子四宝欲归故乡,而中道遇兵,难还洪洞,故卜宅开地之马李集而四宝遂分四州,念我叔祖一徒濮阳,一徒荷邑,一徒徐州,皆建寝庙,岁时享祭,独我祖神宝公位列长男,恪守慈墓迄於今五百余年未曾建祠,心实伤之,自十七代孙五品典藉九官等。因物兴感慨,然有木源木,本之思故,纠众按地捐资,遂建祖庙,秋霜致祭,於今为烈非敢日报德於万一,仰聊以下追远之意云耳,然忧恐久而漫减则祀事不终于无穷,会者十数家,轮流主持以奉祀事,故树碑於庙中,而勒之金石,使后世子孙恪遵前宪,以致流传於无穷也,夫是为序。
总执庙事 十七代孙 九官
朝坤 景书
十六代孙 吉东 吉运
十八代孙 超仪 宪文 风鸣 发仓
兰祥 保祥 得善 富山
二十一代孙 金锡 金堂
二十二代孙 兴家
二十三代孙 明善
十八代禀生 宪章撰书
协修庙事 十七代濮州生员 心虔
十八代菏泽生员 治平
大清光绪三十年岁次甲戌春二月敬立
重建祠堂记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余马氏祠堂清光绪三十年十七世族祖,天职公所创建也,公念濮州系二支曹州系三支俱有祠堂,开州系长支且始祖墓在马李集,因急急焉建之以妥先灵,诹吉於九月二十六日行祭祀例规,於常寒,祠堂之祭仪以垂来,示原本也,地滨黄河河水东徙,况於宣统元年圮於河,祀典之废几二十四年,十八世族祖宪孔天职公次子也,於民国二十二年复纠族出资以重建之,虽因灾难於创去前之旧基,东西一里有余,祀黄焕然,复举先祖之灵有所依赁而吾姓之展亲敬宗收族亦於是乎在益叹宗尼公之克承先志,而孝思笃也,因为之铭曰:系出伯益兮来脉也,远服君受封兮姓之始传,明初徙居兮先在益都,分宅四州兮开州为长,源远流长兮支派繁衍,祠堂展敬兮莫重於祭,昭穆以序兮礼法秧然,垂裕无穷兮奉为家范。
十九世 克仁书丹
清优禀膳生 二十世 象乾 拜撰
总执庙事十八孙宪孔 宪孟 宪曾 丕孟 宪信
明经 朝伦 丕理
十九世孙 克勤 敬仁 松山 克俭 喜俊 新科
平政
二十世孙 俊才 广增
二十二世孙 兴诗
二十三世孙 明雨 明钦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戌七月上浣敬立
序
(原载二门家谱)
尝思姓者生也,与其子孙共相生也,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也。书曰以亲族,礼云敬宗睦族之义犹来尚矣。奥稽轩黄曾孙有所谓卑陶者一名庭坚,列于"八凯",字曰伯益,佑禹治水有功,赐姓为赢氏。其后有造父者,始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事周穆王以功封赵城为赵氏,后与韩魏三分晋地,国号曰赵,其支庶有赵奢者,封为马服君,后世子孙遂以为姓,即我马氏之起源也。瓞绵椒衍,生齿日繁,散处天下,遍乎四海矣。历经数代至北宋时,我派由扶风茂陵迁至山西省洪洞县而定居焉。
良甫祖系先祖马援之五十一代孙,世籍山西省洪洞县西北三十五里马家屯,德配孙氏,生五子雕兴、鹏兴、飞兴、飞旺、飞程。及前明定鼎,我始祖飞兴公仕宦清州,携眷赴任。永乐二年春三月,张祖母因思亲怀念故土,携四子至蒙阴邀琴祖一同西返(留有支庶),道遇兵灾,停居澶渊。由今追昔散居山东三百余年,派衍已十余世,而世次行辈秩然不紊,赖有谱账以微之也。昔日欧阳氏云,三世不修谱,子孙之罪也,盖以年久不修,源远难考,有失敬宗收族之意也,十世孙武庠生应龙有鉴于此,遂于清乾隆元年春三年,担起修大业,东士子孙荣昌。
濮城南九十余里马堂十二代孙生员
攀桂拜序
马氏族谱略序(续一)
(原载二门1953年家谱)
盛世修志,太平续谱,存史资治,回顾往昔,纪念祖宗,展望未来,教育后人,其意义深远矣。
我始祖飞兴配张氏、甘氏、杜氏三祖母,任宦青州,公性嗜读清正爱民,辞任后卜居於该府益都县矮槐树村,膝下共生九子,一义子,皆以宝为名,我始祖母张氏所生四子,奉母命分居四州,长神宝随母住开州(濮阳市),次志宝住濮州(鄄城县),三贵宝住曹州(菏泽市),四通宝住徐州(沛县)。甘氏生一子汲,住曹州安陵集,杜氏系阁老之女,生四子:即福宝随父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掖县),祯宝任住登州(蓬莱),祥宝住兖州。义子荣宝住济宁州,此谓一马遍九州也,义子荣宝系铁玄之后,因燕王伐侄,玄止之故被抄斩。子荣宝幸免,寄养于李姓之家,难以掩护,又由飞兴祖抚养,平定后各娶妻,后世子孙各随其姓,此谓铁李马之说也。
本支二世祖志宝配袁氏生九子,一女名慕贞,性情仁孝,侍奉父母撤其环佩,终生弗嫁,关庙家后有坟碑存焉。我二世族谱前有二十代孙廪膳生象乾公所修,偶患重病来待告成而寿终。众恐人多枝繁失其传绪,十九世孙春爱公尤忧虑万分,夜梦象乾公欲于语,弗答,手持一柬书"适遗宏志"四字,春爱公猛醒深知义不容辞,毅然担起承先启后之大责,继往开来之宏任,不数月而族谱欣然完成,为使后世子孙永澄,谨以拙笔为序。
附注:
我族行字已三次修改,前在民国元年已有十四个字,即:"家法相承受世昌,照开盛远延庆长"。因十四字不便循环,又按五世起行之序修改为五字一句,即:"家法仰令续,培积崇嗣昌,式汝绍繁衍,斯乃丕兆杨",均从二十一也开始起名,已沿用多年,于1953年续谱立碑时,由十九代孙春爱,二十代孙廪膳生象乾和二十一代孙劲齐,同族众公议认为二十字含意深渊,但个别字起名下宽,在此基础上略加增删,即为"家法传百世,贤名永庆昌,希汝培育后,克绍建荣光",遂刻碑流传。时值长门马李集来人也满意此行字,遂抄禄,后经数年三门马常寨,四门徐州,大黄集安陵均来人联系,从此排行辈为五门统一。
首事人:19代孙 春爱 鄄城何庄
校对人:20代孙 体道 鄄城何庄
21代孙 家忠 鄄城何庄
21代孙 祥云 菏泽市马庙
执笔人:
19代孙 瑞平 鄄城引马集
19代孙 之松 曹县东北马庄
20代孙 文学 鄄城霍坝
20代孙 汉修 鄄城申位
20代孙 广禄 鄄城马寺
20代孙 福来 鄄城马楼
20代孙 汉春 鄄城千层马庄
20代孙 兆梓 鄄城马堂
20代孙 体师 鄄城何庄
21代孙 家修 鄄城县引马集
21代孙 家良 鄄城何庄
21代孙 家贤 菏泽家庙马庄
22代孙 法文 曹县周庙
22代孙 法修 濮城马路口
22代孙 法显 鄄城何庄
22代孙 传光 菏泽大马庄
执事人:17代孙 方庭 鄄城关庙
17代孙 兴芝 鄄城陈马庄
17代孙 万襄 鄄城东刘垓
18代孙 广莪 菏泽东马庄
18代孙 心宽 菏泽马堂
18代孙 马群 菏泽南马洼
19代孙 新海 濮城李桥
19代孙 玉牛 菏泽大马庄
19代孙 士魁 鄄城韩庄
19代孙 傅堂 鄄城什集
19代孙 心广 鄄城梅马庄
19代孙 春琴 鄄城何庄
19代孙 之梅 曹县东马庄
鄄城杨台庄
19代孙 瑞环 鄄城马楼
19代孙 宗尧 定陶马庄
20代孙 庭训 濮城十八里铺
20代孙 克恭 鄄城杨马庄
20代孙 福亮 菏泽大马庄
20代孙 田增 鄄城斜马庄
20代孙 广恩 鄄城梁庄
20代孙 体良 鄄城何庄
20代孙 朝坐 定陶马庄
20代孙 兆乾 菏泽马堂
20代孙 富心 鄄城关庙
21代孙 家学 鄄城何庄
21代孙 宽凯 鄄城何桥
21代孙 家山 鄄城何庄
21代孙 西平 菏泽马庄
21代孙 家宝 菏泽大马庄
21代孙 家声 菏泽大马庄
马氏族谱略序(续三)
(原载二门1981年家谱)
旷视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见夫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故根深者叶茂,渊远者流长,此理之固然也。水木且然何况人乎?
惟念我二世祖志宝公奉母命定居于山东濮州南九十里马油坊(即马关庙),配袁氏祖母生九子称"九龙",诗曰:"长琴次瑟三支幸,四支大方柱五名,六支且赏七尚忠,八梅九臣传万冬"。后世子孙爰居处各自一方,尊卑长幼各有其序,分派列支积德累仁,培值作养有以贻之哉!所以厥后克昌赋螽斯者,兴歌振振,咏瓜瓞者,其庆绵绵,猗与休哉!马氏之盛不尽於我周媲美乎。需知子孙众多,而人文蔚起,明清到痒者,有人食廪者, 现代革命史上又有其人。吾族显昌方兴未艾。
夫我族续谱大事前赴后继,竟成前章,祖上欣慰盖族荣兴,然迄今三十有年,亟应再续世系,重修旧谱典章,又值中央广施仁政,共庆升平,尤知机不可失,有志者当志强,二十世孙体道遂于1981年11月,荟萃九枝族表,集轶事统辈字,同心协力不分昼夜,奋战月余,重修谱系一册,且为后世考证之赏也,一时之修补实万世之万也。云云以道间续序焉。
二十一代孙 家祥
二十二代孙 法修
启发人:
19代孙 春秀 鄄城关庙
20代孙 体师 鄄城何庄
20代孙 福宝 鄄城马楼
21代孙 家运 鄄城斜马庄
首事人:
20代孙 体道 鄄城何庄
校对人:
19代孙 心芳 鄄城中魏庄
20代孙 心杰 鄄城葵固堆
20代孙 体范 鄄城何庄
20代孙 合群 鄄城三马庄
22代孙 法存 鄄城双庙
22代孙 祥云 菏泽马庙
22代孙 法和 曹县火神庙
23代孙 传臣 鄄城东南高垓
24代孙 百存 菏泽东北任楼
执事人:
20代孙 守存 鄄城马龙潭
20代孙 运喆 鄄城双庙
20代孙 自谦 鄄城杨台集
19代孙 其明 鄄城葵固堆
18代孙 桂铜 曹县丁园
18代孙 学功 鄄城什集
18代孙 士钦 鄄城陈马庄
19代孙 玉明 鄄城东马庄
19代孙 耀明 鄄城千层三马庄
19代孙 春琴 鄄城鲍庄
19代孙 瑞本 鄄城引马南街
19代孙 振汉 鄄城刘垓
21代孙 家禄 鄄城 店
20代孙 体孟 鄄城何庄
20代孙 朝继 鄄城北何桥
20代孙 福来 鄄城马楼
20代孙 福会 鄄城马楼
21代孙 效圣 鄄城关庙
21代孙 家林 菏泽马堂
21代孙 家法 菏泽马堂
21代孙 家灿 菏泽马堂
21代孙 家臣 菏泽马堂张庄
21代孙 家亮 鄄城董口魏庄
21代孙 家彪 菏泽家庙马庄
20代孙 照银 菏泽马堂
20代孙 汉春 鄄城董口魏庄
20代孙 振才 顺城集东北5里马庄
20代孙 福利 鄄城关庙
20代孙 进轩 曹县马庄
20代孙 洪荣 曹县火神庙
20代孙 宪斌 菏泽都司马庄
21代孙 家瑞 鄄城何庄
21代孙 家修 鄄城李堂
21代孙 学诗 菏泽马洼
21代孙 家玉 鄄城西杨马庄
21代孙 福起 鄄城千层三马庄
21代孙 喜田 鄄城千层三马庄
21代孙 家三 鄄城何庄
22代孙 法杰 菏泽胡集
22代孙 法朋 鄄城北何桥
22代孙 法忠 鄄城高黄庄
22代孙 东青 河西马寨
22代孙 法卿 菏泽马堂
22代孙 法起 鄄城北何桥
22代孙 兴明 鄄城斜马庄
22代孙 秀顺 河西辛寨
22代孙 中林 菏泽马楼
22代孙 法田 菏泽家庙马庄
23代孙 传光 菏泽辛集马庙
代笔人:
19代孙 宗克 菏泽马堂
20代孙 振明 顺城集东北5里马庄
20代孙 照俊 鄄城东南王庄
20代孙 富东 菏泽东马庄
20代孙 守聚 郓城朱庄
21代孙 家义 定陶马庄
21代孙 家国 濮阳马海
21代孙 家明 濮阳马海
21代孙 家城 鄄城北马洼
21代孙 家同 鄄城北李庄
21代孙 家标 濮阳北马庄
21代孙 家恩 濮阳十八里马楼
21代孙 家强 菏泽辛集马庙
21代孙 家勤 曹县马路嘴
21代孙 家财 菏泽绒线屯
21代孙 家春 鄄城双庙
21代孙 家才 鄄城左营付马张庄
21代孙 家存 菏泽马洼
21代孙 家庭 鄄城引马西马庄
21代孙 家忠 曹县沈堂
22代孙 法真 鄄城关庙
22代孙 法贞 菏泽马堂
22代孙 法成 鄄城引马东马庄
22代孙 法荣 曹县马庄
22代孙 法成 曹县马庄
22代孙 法魁 菏泽胡集
22代孙 法存 菏泽都司北马庄
22代孙 法祥 鄄城董口魏庄
22代孙 法董 曹县马庄
22代孙 法尧 曹县火神庙
22代孙 法才 曹县火神庙
22代孙 法御 菏泽东马庄
22代孙 法光 菏泽大倪庄
22代孙 法东 菏泽郭庄
22代孙 法校 菏泽绒线屯
22代孙 秀刚 河西辛寨
23代孙 传军 濮阳十八里铺
23代孙 传然 菏泽家庙马庄
23代孙 相卿 顺城集
23代孙 传安 鄄城杨台庄
马氏族谱略序(续三)1998年
夫谱者籍也,族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也。国史记载一国之始终,县志便考一邑之详情,而族有谱者,则藉以彰祖德明祖训,以启幼者报本之恩,载世系分支派,加深同族和睦之感。立八纲制敦训,指引守法向善之途。由是观之,族谱岂仅是续昭穆纪葬处而已矣,对于社会之安定,世俗之纯朴亦有促进之意也。故谱之所关大矣哉。我二门祖谱已三次续修均有谱序。已阐明我马氏之生源地,我九龙之详情,故不赘述。我族谨遵凡例前序之遗言,逐步完善未竞大业之宗旨和敬宗收族之遗愿。
近几年来,先后续清族谱者已四十余村达12871人,众恐单册难存,应汇为一图一支造册,便于管理,又距上次续谱已18年之久,众议重修族谱,公选二十代孙福林、福西、福宽担起承先启后和继往开来之修谱重任,在理事会和执笔执事人之大力协助下,不畏严寒风雪,不分昼夜苦干,奋战月余,重修一部代代不息之生命史,以偿全族之夙愿,余掘笔简序谨备后世考证之资也。
20代孙 体范 福宝 家振 敬序
理事会
20代孙 福林 菏泽东马庄
20代孙 福西 鄄城关庙
20代孙 福宽 鄄城马楼
21代孙 家三 鄄城何庄
21代孙 家运 鄄城斜马庄
21代孙 洪法 鄄城马堂
21代孙 家存 菏泽马洼
首事人:
20代孙 福林 菏泽东马庄
20代孙 福西 鄄城关庙
20代孙 福宽 鄄城马楼
协助人
20代孙 体范 鄄城何庄
校对人:
20代孙 福保 鄄城马楼
21代孙 洪法 鄄城马堂
22代孙 法正 鄄城何庄
23代孙 相卿 顺城集
执笔人:
20代孙 体利 鄄城何庄
20代孙 兆聪 菏泽马堂
21代孙 家真 鄄城向阳马庄
21代孙 家成 鄄城关庙
21代孙 家瑞 鄄城何庄
22代孙 法元 菏泽马洼
22代孙 法武 菏泽大马庄
22代孙 法鲁 菏泽马堂
23代孙 相荣 鄄城马寺
23代孙 相冉 菏泽大马庄
23代孙 仰福 鄄城斜马庄
执事人:
18代孙 魁军 东明马集
19代孙 新芳 鄄城申魏庄
19代孙 春记 鄄城鲍庄
19代孙 跃明 鄄城三马庄
19代孙 兰丰 河北樱桃园
19代孙 尊贵 郓城张庄
19代孙 宗银 菏泽马堂
20代孙 体师 鄄城何庄
20代孙 福东 菏泽东马庄
20代孙 广景 鄄城马寺
20代孙 福文 鄄城寺西
20代孙 新杰 鄄城葵固堆
20代孙 金凤 河西马海
20代孙 进轩 曹县马庄
21代孙 广俊 鄄城梁庄
21代孙 家芝 鄄城马楼
21代孙 家冬(字润东) 河北南乐县杨村乡马庄
21代孙 家瑞 菏泽东马庄
21代孙 洪甲 菏泽大马庄
21代孙 家才 菏泽绒线屯
21代孙 洪臣 菏泽马堂张庄
21代孙 文星 河北马路口
21代孙 家卿 河北十八里铺前小屯
21代孙 家民 河北十八里铺
21代孙 家增 河北李桥
21代孙 士兰 濮城韩庄
21代孙 家起 濮城马楼
21代孙 家现 濮城马庄
21代孙 家祥 鄄城北马洼
22代孙 法群 鄄城关庙
22代孙 法运(字运收)河北马吕楼
22代孙 邦明 菏泽马集
22代孙 希明 鄄城马寺
22代孙 法灵 定陶马庄
22代孙 自常 河西马寨
22代孙 法忠 鄄城左营
22代孙 法兰 鄄城左营马庄
22代孙 法忠 鄄城高黄庄
22代孙 守芹 鄄城马龙潭
22代孙 法杰 鄄城杨台庄
22代孙 法诗 鄄城杨台庄
23代孙 仰林 鄄城斜马庄
23代孙 傅芝 菏泽郭瓦房
23代孙 喜德 河西马海
24代孙 令存 菏泽安兴任楼
24代孙 金聚 鄄城北三里马庄
24代孙 效忠 定陶马庄
24代孙 明改 陈马庄
24代孙 玉宪 河北张公
老三门祖庙马常寨重修宗谱序言
夫尝闻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之常理。无论贫富都当继承尔,以追述其根源,顺其脉流,持其系统,其意义深远矣。
我马氏系伯益之后裔,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二九八年赵国惠文王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而后子孙以马为姓氏,我马氏即起源于此也。
我脉系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伏波将军先祖马援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之后,我青州知府飞兴始祖是先祖援之五十一代孙。始祖之父马良甫德配孙氏,故居山右洪洞县西二十五里马家大屯人氏,膝下五子:雕兴、鹏兴、飞兴、飞旺、飞程。
我始祖飞兴公生于元朝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三妻十子,张氏(娘门洪洞县张家坡人)生四子,神至贵通皆取宝字,甘氏生一子,汲。杜氏生四子:福禄祯祥亦皆取宝字,收一义子荣宝。
始祖飞兴公奉公筮任青州知府,福禄祯祥四公随官不归,住益都矮槐树村,奉守始祖之墓,荣宝住济宁州,汲公住曹州安陵镇,神至贵通四公扶母西归,行至开州地界,适值元末明初革故鼎新,洪武四年冬(公元1371年)徐达任征虏大将军,胡大海、李文忠为副将军,率兵20万进入山东、河北、河南再次北伐击灭帖木儿,中道梗阻,返晋不允,东去势急,因此,神宝公止于开州马李集,始祖母及安葬于此也。尔后至宝公迁居濮州,通宝公迁居徐州。惟我三门贵宝公迁居曹州境界,老祖考妣合葬于白虎集西北三里马庄,坟地四十二顷,以后代守祭焉。
余支从元末经明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约六百余年,氏族繁衍日新月异,云蒸霞蔚常思先祖,为保谱本历尽艰辛,视为珍宝以传后世,有所遵循。社会虽几度沧桑改制,希幸谱序庆存井然。吾马氏长幼无不乐闻足道之。
延至五八年前后,人口日趋增,多勇于兴修水利渠道,勤于耕耘稼禾。对宗谱保管不善,偶尔失之烟火之中(言外之意:"破四旧"拉到大街上烧家谱达2地排车之多),同族人面见此情,众皆忧心如焚矣。
屈一九八二年清明,二十世孙孟礼、忠明,二十一世孙心乾、起亮怀祖心切,聚众商议,为使本族人承上启下、前接后续先人之德,后代之心能尽,为此群情振奋,量力之行,能写着缮写,能走着相告。二十一世孙丙乾、心谦表明态度、立下志愿。麦天再忙不下地,场活再紧不登场,精心整理有关谱序事项,夜以继日,不辞劳累,由族众的群策群力之前提下,终于克服层层困难,解决宗谱多年失续之虑。时至同年五月初一,失谱全部查修完俊。总之此次修谱以心乾为总领事,至始至终,心力交瘁,大功告成则锦延后世,仍有所凭云。
本支派重修此次谱序,实非易事,主要失续日期太长,老谱殊难查考齐备众皆为难,不已多赖四海清平,马氏宗族户大人广,众志一心,励精图治,将近半年方得谱序重新复合,完整无缺,实仍众人之智慧也。
本欲将人人之名列书序写,此因谱之角幅有限,谨以代表性者略加书名,作为志记,永垂千古。
承办人:
22代孙 马顺福撰序
21代孙 马丙乾
22代孙 马宪章 沐手敬修
19代孙 马鸿慈 马善德
20代孙 马秀臣 马广勤 马敬心 马孟礼 马忠明
21代孙 马心乾 马起亮 马心谦 马灿起 马灿钦
马身华 马丙乾
22代孙 马仲秋 马秀章 马宪章 马顺福 马兆良
23代孙 马正修 马亮臣 马保全
公元一九八二年 修
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二年岁次壬戌年五月初二祭:
21代孙马心乾谨依毛香楮酒醴庶果品之仪,致祭于我祖神前,跪而言曰:我始祖自青州府益都县徙居于曹州以来,沧海桑田,业于600余年,传至今20余代,祖先功德无量,忆昔斩荆劈棘创业之艰巨焉。况延师子孙攻书习文习武,世代相传,若非先祖经营,焉有礼仪之风行,子孙专修文武,上有七至四品之官,下有应世之臣,所谓尊宗敬祖是本族之遗风,岂能敢违祖先者,功德何酬也。
夫木本水源,春露秋霜,触景生情,敬请让代祖宗,来格来尝,以申后代之意,伏乞尚飨。
21代孙 马心乾祭
九门九重修宗谱序言
夫尝闻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之常理,家族无论贫富都当继承,尔追述其根源,顺其脉流,维持其系统,其意义深远矣。
我马氏嬴姓系伯益之后裔(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避居箕山之北(古舜典注)。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六年伯益薨。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孙奢为马服君,而后子孙以马为姓氏。我马姓即起源于此也。(百家姓14页注)
我脉系东汉光武帝时马援先祖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之后裔,祖居于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字孟起,生于公元176年,随父马腾起兵后领腾部曲,既为曹操所败,后终附刘备,累迁骠骑将军,封荣乡侯(三国志有传)。其子孙宋朝迁至山西洪洞县西25里马家大屯。
我青州知府飞兴始祖系先祖马援之五十一代孙,飞兴祖之父马良甫德配夫人孙氏,系马家大屯人士。生五子,鵰兴、鹏兴、飞兴、飞旺、飞程。当其分居之际,以破锅对号为记,俗称破过或打锅马也。
我始祖飞兴公三妻十子,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今河南濮阳)、至宝住濮州(今鄄城县)、贵宝住曹州(今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原居于故乡。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杜氏,系阁老之女,生五子:福宝公住青州(益都县),禄宝公住莱州(掖县),祯宝公住登州(蓬莱县),祥宝公住兖州,荣宝公住济宁州。
我始祖母张氏从山西故里领其四子赴青州一个时期,引起姐妹不和,后五公遂官不归,居住益都县矮槐树村守始祖之墓。神至贵通四公扶母张氏西归,行至开州地界,适值元末明初,征虏大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万进入山东、河南、河北击灭铁木耳,去晋之路被阻,西去不允,东去势急,母子遂止于开州(今河南濮阳)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居住,始祖母即安葬于此,二世祖神宝公在此守祖,至宝公迁居濮州(鄄城)马关帝庙,贵宝公迁居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通宝公迁居徐州府西北80里沛县马楼。这就是鲁西南马氏家族至今口耳相传的 "一马踏四州"。 二世祖福宝公住青州(益都县),禄宝公住莱州(掖县),祯宝公住登州(蓬莱县),祥宝公住兖州,荣宝公住济宁州,所谓"一马踏九州"也。
余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岁次壬戌(公元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贵宝公考妣合葬于此,坟地42亩。三代祖彦清、彦忠、让、世隆于永乐2年岁次甲申(1404年)迁居马常寨、马村而定局。6代祖纯锡公于弘治15年岁次壬戌(1502年)从马常寨迁居菏泽市南关外两半子庄(南关小学西北60步),七代祖西川在此守祖。西领于明正德16年岁次辛己(1521年)迁居杨营,我十四代祖兴龙嘉靖15年岁次乙丑(1536年)从杨营迁居谢场(据道光15年修城北玄帝庙碑记)。我6代祖纯锡公、7代祖西川、8代祖马凤皆葬于南关外,坟地2亩2分,(现高杆灯南曹州路东侧市经委楼北边)。我8代祖马凤列封孝子,于明嘉靖14年岁次乙未(1535年),兖州府太授于孝子之誉。立碑于庙前,因1958年破四旧族众将祖坟三座移葬于菏民公路西侧30米,大堤北下角,孝碑遗失。在1984年新修曹州路时,21代孙马步连发现,22代孙马庆勋和族众拉回存放堤内马庄,延至1993年古历2月初十,杨营村23代孙马景元用汽车把孝碑运至杨营村分祖庙。我马氏在两半子庄居住75年之久,因洪水战乱之灾,我九代祖海波于明嘉靖45年岁次丙寅(1566年)迁居大屯,据肖楼关帝庙书有会首,据此计算系万历年间从大屯迁居肖楼。因洪水战乱之灾,于明嘉靖45年(1566年),我10代祖万善迁居堤外马庄,10代祖万良迁居堤内马庄362年之久。民国26年岁次丁丑(1937年),古历6月25日,因地震房屋倒塌严重,迁至村西南100公尺菜园地即现在的堤内马庄(现武马庄街)。我16代祖志洛于清咸丰11年岁次辛酉(1861年),从堤外马庄迁居城内石人东街,我六代祖纯锡一支总谱在各村分谱,虽有但也有多年失续之现象。各据一方人不尽识。在这次老三门续谱时本支22代孙马庆勋,认真于祖庙总谱查对和各村分谱接续个别联系聚众商议,将本支族谱接续完整无缺。此次分谱整理非是易事,应视如珍宝,妥善保存。牢记:光前常思祖宗德,裕后更须子孙贤。
族谱应敬修勤续是族众之旺也。
承办人:
20代孙:马广松 登起 广运 兆吉 兆江 兆本 兆云 兆忠
21代孙: 步祥 步连 步乾 步会 步勤 步月 家玉 东才
东四 凤鸣 世富 世孝 世民 贵芳 贵龙 贵慈
贵轩 全月 全明 全山 全高 全亮 全江 全金
22代孙: 学勤 学义 心明 心纯 心山 玉真 玉灿 玉兴
玉发 玉金 玉焕 玉成
22代孙马庆勋沐手敬修 马法勋 字 庆勋号 弼臣撰文
公元一九八七年岁次丁卯阳月初一日
重修马氏家谱序言
盛世修志,太平续谱。我马氏嬴姓系伯益之后裔(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避居箕山之北(古舜典注)。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国……出国六年伯益薨。始居扶风茂陵(陕西省兴平县)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孙奢为马服君,而后子孙以马为姓。我马姓即起源于此。(百家姓14页注)
我先祖马援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亦扶风茂陵人,南征铜柱以表功。尝谓宾客曰: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曰: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后汉书有传)援公之四代孙系马融字季长,生于公元79年,公元166年寿终,亦扶风茂陵人。安帝封校书郎中,桓帝时为南郡太守,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弟子数千人。卢植、郑玄皆出其门。注有三传异同说,《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等书。(后汉书有注)先祖马援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生于公元176年,公元220年寿终,亦扶风茂陵人。字孟起随父马腾起兵,后为曹操所败,因附张鲁,后终附刘备,领凉州牧,封荣乡侯(三国志注),北宋我脉迁至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大屯而定居。
我始祖(一代)青州知府飞兴公系先祖马援之五十一代孙,飞兴祖之父马良甫德配夫人孙氏,膝下五子,鵰兴、鹏兴、飞兴、飞旺、飞程。我始祖飞兴公三妻十子,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今河南濮阳)、至宝住濮州(今鄄城县)、贵宝住曹州(今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其原居于故乡。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杜氏,系阁老之女,生五子:福宝公住青州(益都县),禄宝公住莱州(掖县),祯宝公住登州(蓬莱县),祥宝公住兖州,荣宝公住济宁州,此所谓 "一马踏九州"也。
我始祖母张氏从山西故里领其四子赴青州一个时期,引起姐妹不和,神至贵通四公扶母张氏西归,行至开州地界,正逢征虏大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万进入山东、河南、河北击灭铁木耳,去晋之路被阻,西去不允,东去势急,母子遂止于开州(今河南濮阳)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即安葬于此。
我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逝世后,先妣先考安葬于此。贵宝公膝下生八子:让、世隆、俊领、俊岐、俊公、彦忠、彦良、彦清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内马街。四子俊岐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南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三公于永乐2年(1404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1404年)迁居于马村。正统六年(1441年)改为马村集。1983年底该社建乡时建为新乡,原属小留公社,现为马村乡政府所在地。
我脉因念故居而曰:扶风堂。人口众多,分居域广,只因山隔河阻,虽系同宗一祖,相遇不想识者甚多,为此谨以邻近十余村庄我三代祖六门和七门二个分支亦不全自愿联合接续的有以下几个分支:
六门二支德公后15代祖应彩公于道光15年(1835年)从马常寨迁居河南省民权林七集。
六门三支庆公后13代祖允升公于康熙三年(1664年)从马常寨西宋庄迁居曹州东南丹阳办事处前马庄。
六门四支兴公后九门四13代祖存仁公于乾隆元年(1736年)从马岭岗马庄迁居曹州城北楚庄。
六门四支兴公后九门九6代祖纯锡公于弘治15年(1502年)从马常寨迁居曹州城南关外两半子庄,尔后子孙分居南城马庄、丹阳办事处肖楼、西城办事处杨营、东城办事处谢场等村庄(此谱8页有注)。
六门四支兴公后九门九7代祖学增 字领于正德16年(1521年)从马常寨迁居吉家堂(丹阳办事处姬庄),12代祖友振于顺治元年从北京避居曹州南外祖母家周集,顺治5年(1648年)从周集迁居曹州西南50里马福村定居(今大黄集马府)。
六门四支兴公后九门九三支9代祖应林于万历14年(1586年)从马常寨迁居马村集。
我9代祖应其公、应举公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从马常寨迁居城武县马庙,我12代祖光凤公于清顺治6年(1649年)从城武县马庙迁居马王庄。
七门:我6代祖纯钴公(不是金字旁应为示部),于弘治13年(1500年)从马常寨迁居曹州东门里李隅首,我8代祖遴公于嘉靖29年(1550年)从曹州东门里李隅首迁居城东大马庄(丹阳办事处大马庄)。我6代祖纯钴公、7代祖斯藏、斯作皆安葬于曹州城墙外三里庄西头(现在针织厂)。
我马氏家族素有尊宗敬祖、勤劳勇敢、爱国保家、意志刚强、乡里和睦之美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工作岗位,都为祖国振兴民族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涌现出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及军政要员是值得欣慰的。
为了纪念先人敬仰祖宗,我马氏家族于明天顺8年(1464年)始建马氏祠堂,坐落于曹州北37里马常寨。曹州自古多水患,每次洪水过后,田园淹没,房屋倒塌,我马氏祠堂也因遭受水患尔受损坏。故道光27年(1847年)进行重建,狮子把门,树有旗杆,当时雄伟壮光富丽堂皇,这座祠堂一时成为我马氏家族祭奠祖宗缅怀先人之圣地。公元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拆除,1986年,又重建祠堂一座,延至1994年于国家兴旺人民安乐生活富裕之际,我马氏自愿捐助树碑留名,并将我马氏祠堂改建为纪念堂,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族人之所需。纪念堂修建之初,成立筹建委员会,以热心家族21代孙马心乾,22代孙马兆举为首,带领全体会员将纪念堂修建,当年全部竣工。纪念堂南北长71.5米,宽30米,墙外另有5尺地。南面对狮把门(马常寨马秀章捐),四个旗杆树立两侧。维修前厅为凤凰脊,新建后厅为滚龙脊,后面间平房6间,为骨灰安放堂。纪念堂的建设古朴典雅,庄严大方,绿化成林,松柏满院,岁寒长青(长青为杨营村马景元捐)。每逢祭祖悬谱挂影,我马氏家族和亲邻前来祭祖者门庭若市,名扬齐鲁,威震曹北。实为我马氏祭祖之圣地。
我马氏人口众多,分布域广,遍及中华大地,长城南北,黄河两岸皆有我马氏后人。就我二代祖贵宝公这一支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约有7万人。总谱已经续到15代,想接到现有人口是有一定困难,为此,各分支自动接续到现有人口为今后总谱接续打下基础。
我马氏素有尊宗敬祖之美德。我六门六代祖纯锡公一支曾于1987年接续族谱,对现有人口登记制表编册,至1989年4月,有杨营村23代孙马兴忠,他爱祖国思家乡念祖宗想亲人,离乡40余载仍不忘父老亲朋乡里故旧。他从台(湾)借机返里探亲来至故乡,捐款20000元,资助我马氏家族修建纪念堂以表达其爱国敬祖赤子之心。当年以热心家族马世书、马玉灿、马景元为主的建立了筹建委员会。号召本支各村家族自愿捐资树碑留名,利用废坑做基地填土3000余方,坐落于菏泽市杜庄乡杨营村(城西南12里荷兰公路两侧),在筹建委员会全体会员的努力下,当年竣工。纪念堂是滚龙脊,绿化堂院是马景元资助并建大门和砖围墙。纪念堂的建设古朴典雅、造型美观,院内松柏苍翠似锦,长势喜人,对始祖飞兴公描放影像,敬修了布制族谱,立有功德碑、族史碑。每逢祭祖节日,具谱挂影,凡是祭祖者无不佩服和自豪。
这次我三代祖彦忠公和七门彦良公两个分支十余村庄自愿接续族众。议定仍按1987年活人接续办法,我们本着生不立传,活不修谱的精神,对现有人口则另行登记列表。此表包括:世代、姓名、子女等项目,此表简明易懂,记载详细,就是新时代的小学生都能看懂。此次又增加了现有人口户主的副目录,以便于查阅和续写。各村的现有人口增减,每年各村负责人将本村现有人口自动择日填写一次,这样做今后永远不会失续。
为了敬仰先人,增强家族团结,热爱祖国,教育后代,遵纪守法,服务"四化"大业,为祖国振兴中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接续本部《马氏家谱》的资料来自各村分谱和现有人口统计,尔来参照总谱及西四州各门总谱的记载,有参照了《二十四史》、《曹州府志》。我们认真的落实了细致的序写,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水平所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我马氏家族批评指正。
21代孙:马心乾(住马常寨) 助办人
马步华(住城南马庄)彩色印制
马身华(住马村集) 撰序
22代孙:马兆举 (住马常寨) 校核
马庆勋(住城南马庄)书丹
23代孙:马景元(住杨营村)校核复印
承办人:
19代孙:马书宪(肖楼)马登言(马庙)马学位(马王庄)
马学德(马王庄)马学领(马王庄)
20代孙:马广同(马庄)马广运(城内)马兆忠(谢场)
马文福(马庙)马文臣(马庙)马文海(马庙)
马守伦(马庙)马守典(马庙)马广勤(城内)
21代孙:马步祥(马庄)马步田(马庄)马步华(马庄)
马福同(马庄)马家起(马庄)马家玉(马庄)
马步月(城内)马东才(肖楼)马东四(肖楼)
马凤鸣(肖楼)马世孝(杨营)马全明(谢场)
马全高(谢场)马贵芳(谢场)马永祥(姬庄)
马身存(马村)马身才(马村)马进财(马庙)
马洪典(马庙)马洪秋(马庙)马明存(马庙)
马洪东(马庙)马洪河(马王庄)马洪起(马王庄)
马洪亮(马王庄)马振昌(林七集)马振堂(林七集)
马振京(林七集)马家信(前马庄)马继俊(大马庄)
马继展(大马庄)马继义(大马庄)
22代孙: 马学勤(马庄) 马学义(马庄)马学亮(马庄)
马学琳(马庄)马庆云(马庄)马法建(马庄)
马玉灿(杨营)马玉金(杨营)马玉增(杨营)
马福保(姬庄)马立建(姬庄)马明珠(马府)
马福生(马府)马进生(马府)马绍禄(马村)
马绍礼(马村)马朝峰(马村)马庆存(马王庄)
马文祥(楚庄)马法立(前马庄)马法同(大马庄)
马法魁(大马庄)马法敏(大马庄)马法运(大马庄)
马法来(大马庄)马法荣(大马庄)马法普(大马庄)
23代孙: 马传忠(马庄)马传成(马庄)马文起(城内)
马允德(肖楼)马西泉(姬庄)马西极(姬庄)
马西海(姬庄)马振扶(马府)马明忠(楚庄)
马明月(楚庄)马金生(前马庄)马相华(前马庄)
马相荣(前马庄)马相卿(大马庄)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七月修
访问村庄分布及操心人:
1、山东省菏泽市马村集马常寨 马心乾 兆举
2、山东省菏泽市马村集 马秀臣 身华
3、山东省菏泽市小留镇马沟 马心义 明伦
4、山东省菏泽市北马庄 马继现 继广
5、山东省菏泽市城西北八里马庄 马学孔 学礼
6、山东省菏泽市城北10里大丁庄 马殿和 守伦
7、山东省菏泽市赵庄 马顺德
8、山东省菏泽市马坊前 马勤正 勤让
9、山东省菏泽市马坊后 马存为
10、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马庄(祖茔地) 马景聚 景山
11、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徐马庄 马守卿
12、山东省菏泽市袁固堆对马庄 马玉贵 秋如
13、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 马德峰
14、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蔺口 马俊杰 俊荣
15、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鲍楼 马文顺 文学
16、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桑堂 马孟江
17、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尹庄 马起堂 邦峰
18、山东省菏泽市白虎东宋楼 马兆祥
19、山东省菏泽市马村西宋庄 马兴祥 全景
20、山东省菏泽市黄堽镇枣行朱庄 马春兴 春聚
21、山东省菏泽市赵楼乡楚庄 马文祥 明忠
22、山东省菏泽市侯集乡昝庄 马贵全 贵友
23、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付堂(城西北5里) 马祥斌 凤云
24、山东省菏泽市北关厢 马德记 智如
25、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杨营 马玉灿 玉金
26、山东省菏泽市南城堤外马庄 马学义 学勤
27、山东省菏泽市南城堤内马庄 马庆勋
28、山东省菏泽市城内双井街 马广运 广勤
29、山东省菏泽市城内石人街 马文起
30、山东省菏泽市丹阳肖楼 马东才 东四
31、山东省菏泽市丹阳前马庄 马家信 法立
32、山东省菏泽市丹阳大马庄 马法同 继展
33、山东省菏泽市丹阳姬庄 马永祥 西泉
34、山东省菏泽市东城谢场 马兆忠 全明
35、山东省菏泽市佃户屯魏庄 马从元 从保
36、山东省菏泽市吕陵镇吕陵店 马建玉 建增
37、山东省菏泽市吕陵镇小屯 马建兴
38、山东省菏泽市吕陵镇陈集 马自起
39、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北马庄 马常云 含云
40、山东省菏泽市贾坊乡算王庄 马世豪 玉亭
41、山东省菏泽市吴店镇双庙 马效然 明启 福礼
42、山东省菏泽市二郎庙乡二郎庙 马登学 金保
43、山东省菏泽市吴店镇吴楼 马玉民
44、 山东省菏泽市解元集大楼庄 马世魁 法金
45、山东省菏泽市刘寨乡刘寨 马兆钱
46、山东省菏泽市马岭岗镇马庄(荷兰路西侧) 马良义 金山
47、山东省菏泽市何楼乡武寺 马金建 学文 冠银
48、山东省菏泽市何楼乡黄庄 马保林 金林
49、山东省菏泽市金堤镇马庄 马金灿 兰起 兰斌
50、山东省菏泽市辛集镇马庄 马法田
51、山东省菏泽市沙土镇马庄 马全杰
52、山东省菏泽市辛兴乡马楼 马福礼
53、山东省菏泽市白虎集汲窑 马佩英
54、山东省菏泽市马范庄(城西南20里) 马
55、单县城西5里马溜 马继孔 承田
56、单县城东北25里马寨 马君安
57、单县城西北25里马楼
58、单县高韦庄马刘庄城南60里 马宗贤
59、单县赵集 马仲田
60、单县肖宋庄 马作斌
61、单县城北陈庄 马成雪 成山
62、单县宋阁庄 马德保
63、成武县郜鼎乡马楼 马德收 克田
64、定陶县孟海乡马庄 马永成 振岐
65、成武县智楼乡马庙 马明存 文福
66、成武县智楼乡马王庄 马学位 洪河
67、定陶县万福马庄 马世旺
68、定陶县西关马家店 马洪河
69、定陶县北门里县招待所 马步云 步周
70、定陶县东25里马庄 马年坤 春振
71、定陶县城东南冉堌集 马春德 春光
72、巨野县田庄乡马河嘴 马现礼 立俊
73、巨野县新城西马楼 马兴文
74、巨野县新城西马庄 马翠和
75、巨野县南关(土产公司) 马心福
76、曹县王庄寨姜海 马文义
77、曹县王庄寨费庄 马龙渊 龙标
78、曹县孙老家镇孙老家(县城东南35里) 马友春 友才
79、郓城县陈陂乡马庄 马廷聚
80、鄄城县引马乡马庄 马金升
81、鄄城县引马乡刘庄 马文杰
82、郓城县五界首马庄 马心田 廷聚
83、嘉祥县纸坊乡东纸坊 马芳惠 马云祥
84、嘉祥县纸坊乡马街 马广尊 马芳书
85、鄄城县沙岗集苍芦 马忠明 忠勤
86、鄄城县什集黄口 马继成 廷先 继进
87、鄄城县梁屯乡鹿湾 马德林 留柱
88、马厂 马相奇
89、菏泽市金堤镇刘固堆 南1里 马孝义
90、鄄城县旧城镇南3里马庄 马仲立
91、鄄城县临濮乡杜庄 马玉奇
92、鄄城县临濮乡天庙 马孟文 进海
93、鄄城县临濮乡温庄 马孟书 忠义
94、鄄城县董口镇任庄 马献文 传峰
95、东明县马头马庄 马成国
96、鄄城县梁屯乡杨岗朱庄 马长福 瑞璋 子专
97、鄄城县梁屯乡黄庄 马子钦
98、定陶县孟海乡马庄 马世山 世西
99、鄄城县左营马桥 马现立
100、东明三春集马集(城西北黄河边) 马士杰 世明
101、东明马桥 马令起
102、枣庄市薛城区邹邬镇陈楼村 马士标
103、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河南村 马秉举
104、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欢墩村 马文立、马秉涛
105、枣庄市市中区黄庄乡马庄 马文友 运法 运明
106、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朱庄村 马鸿光
107、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 马文友
108、莘县樱桃园乡马沟 (鄄城旧城过黄河) 马自路
109、兰考县固阳东刁楼 马敬修 仲道
110、兰考县固阳小宋集 马崇明 学义
111、兰考县孟寨乡孙营湖里村(南4里) 马刚林
112、兰考县固阳东南8里马庄 马水苍 玉广 玉书
113、长垣县五邱乡马庄 马荣福 国胜 振坤
114、河南省睢县河堤乡马吾村 马敬书
116、河南省睢县河堤乡马岗楼 马锦昌
117、民权县林七乡林东大队(县东南40里) 马振昌 振京
118、民权县林七乡林西大队何庄(县东南40里) 马文良 文忠(马庙分支)
119、商丘市孙付集田八庄 马凤成
120、河南省延津县马庄乡粮所 马祯龄
121、濮阳县王固堆马张庄 马保安
122、濮阳县王固堆牛庄 (东北15里) 马钦如 庆太
123、范县陆集乡马路口(旧城过黄河15里) 马尚贵 马献明
124、范县张庄凤凰岭 马学诗
125、关口 马现库
126、赵坑 马现珍 现增
127、侯庄
128、羊二庄曹楼 马绍英 绍勤
129、林楼
130、颜村铺北马庄 马绍堂
131、榆林头 马绍臣
132、张庄
133、河南省范县白衣阁柳行头 马福生
134、魏庄 马洪亮
135、杨张集苏阁 马上贵
136、孟楼南马庄 马献义献龙
137、龙王庙柏庄
138、马张庄 马玉奇
139、江苏省沛县栖山镇(民国初从魏庄外迁) 马从贤
140、河南省内黄县六村乡马邢堌 马思敬 俊甫 会民
141、江苏省沛县五段乡袁庄 马顺增
142、江苏省丰县华山乡尹双楼 马德祥
143、江苏省丰县黄楼小李店 马继华 继平
144、安徽省砀山县育新南街二号 马殿勋 字杰
145、安徽省砀山县良梨乡马庄寨 马向真 汝秀
濮阳县梨园乡马李集(神宝爷祖庙) 马贵芳 贵起 丙顺
菏泽市黄堽镇马庄(至宝爷祖庙) 马保光
菏泽市马村乡马常寨(贵宝爷祖庙) 马心乾 兆举
菏泽市大黄集安陵集(汲爷祖庙) 马丹忠 振关 全敬
江苏沛县崔寨乡马楼(通宝爷祖庙) 马瑞现 立朝
江苏沛县张庄镇郑堂(通宝爷后人) 马昌鼎 昌恒
睢宁双沟镇马庄(通宝爷后人) 马延振 增堂
邳县新桥黄山村(通宝爷后人) 马德标 修宏
安徽萧县马井马井村(徐州西南90里)
曹县韩集镇马庄 (汲爷后人) 马秉信
梁山县城关镇后集 (飞程爷后人) 马克忠
定陶县孟海乡马楼村(飞旺爷后人) 马运年(20代)
马常寨扶风堂家谱序言
盛世修志、太平修谱,当今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人心向党。
修志续谱、存史资治,回顾往昔,纪念祖宗,展望将来,教育后人,奋发向上,立志改革,勇往直前,意义深远。
我马氏家族历史悠久,分布域广,遍及中华大地,黄河南北,长江上下,皆有我马氏子孙,历代社会名流,庄家学者、有志之士、亦不乏马氏后人。我始祖飞兴公原居山西,为医官。明朝初年,豫鲁之交,瘟疫蔓延,百姓受害,死伤遍野,实为村村送亡人,家家有哭声。
我始祖奉命赴鲁行医、救死扶伤,深得众望。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祖飞兴公离山西故里,奉命山东为官,任青州知府。兴公为官清正、关心黎民疾苦,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为封建社会是一难得的清官。兴公三妻十子,原分聚九州,唯我三门住曹州一支,而今分布在中华大地,豫鲁苏皖四省近300个村庄。我马氏家族至今600多年的漫长岁月,人口发展、英才济济,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现代革命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是值得人民永远纪念的。
这次族众饮水思源,修谱写史,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安定,没有人民生活的富裕,修朴实不可能的。如忍饥受饿,在苦难年代,谁也无心过问此事。
今天我们修订整理《马氏家谱》,目的在于增强团结,热爱祖国,造福当代,惠及子孙,服务四化大业,我们决不搞宗族拉拢,绝不做有损国家和人民的任何事情,我们马氏家族的子孙都要为祖国振兴、中华腾飞,做出积极贡献。修订本部《马氏家谱》,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由于人手少,水平低,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我马氏家族批评指正。
承办人:
21代孙: 马心乾 马步祥 马贵芳 马世书
马东才 马东四
22代孙: 马玉灿 马玉珍 马学勤 马学义
马兆举(校核)
马庆勋(书丹撰文)
23代孙: 马景元(复印)
公元一九九八年岁次丁卯敬修
徐州扶风堂家谱序言
序 一
夫尝闻木有本,水有源,人为万物之灵,其无祖先乎,吾族马氏原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裔,迨我始祖飞兴公故址在山西洪洞县西北二十里马家大屯人氏,其父马良甫膝下三子:长飞兴,次飞旺,三飞程,当三人分别之际,依裂锅对号为记,即常谓打锅或破锅马也。
始祖飞兴公原为医官,洪武初定,适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瘟疫蔓延,人民灾难深重,飞兴公奉旨灭疫,救民于水火,成绩辉煌,旋授皇封四品,知青州事,在青州任期,娶杜阁老之女,张氏育四子曰:神至贵通,杜氏亦育四子曰:福禄祯祥,皆取宝字为名。于洪州(今济宁)收一义子名曰:荣宝,亦定居于洪州(今济宁)。福禄祯祥四公遂官不归,住益都县城南矮槐树村奉母之灵墓,后来福宝公定居青州,禄宝公迁于莱州,祯宝公迁于登州,祥宝公迁至兖州府。于洪武年间迁民之际,张氏太太携四子离祖居马家大屯赴青州任所与飞兴公团聚。神至贵通四公皆得飞兴公高尚医术的真传,尤其以通宝公医术最为高明,有神医之美称。曾居于矮槐树村,后神至贵通四公扶母西归,行至澶渊东南八十里之连山坡附近马李集,因靖难兵阻,返进不得,乃居之,张氏太太卒后葬于该处。张氏太太生前告诫四公曰:尔父居官,常言伴君如伴虎,为防万一,汝兄弟四人身怀医绝技,各自远离行医,且勿聚居一处。四公谨记母训,长神宝公居开州,次至宝公居濮州,三贵宝公迁至曹州,维我四公通宝爷先至定陶县居于城东一十八里马字店,因关氏太太早丧,遂留其长子本生公守母灵墓,竟久居马字店,通宝公携眷南来,行至徐州西北八十里微山湖滨,喜其风光清馨,物产丰富,遂筑宅高丈余建室而居焉,名曰:马楼。晚年飞兴公寻子于此,卒后葬于村东北隅里许祖茔。
甘氏太太育一子马汲,居曹州之安陵集。因通公同胞四兄弟分居于开、濮、曹、徐四州,故称"一马踏四州",又因通公三母九弟兄连同义弟十人分居九州亦称"一马踏九州"云尔。当其时,有一铁公获罪,将其子托抚于李公,李公虑官小职微转托抚于飞兴公,终免予难,即今之铁李马是也。
序 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转瞬吉凶,正是清平盛世,黄河于蟠龙集决口,洪水奔腾倾泻,人民流离失所,黄患方平,长毛与捻军又交替为害,生民涂炭,朝不虑夕,家无常物,唯祖谱一部,代代相传,视同珍宝,恐遭兵燹,经深思熟虑,只有密封罈口深藏地下,幸保无虞。岁月易逝,悠忽五载,惊恐之余,思及祖谱,乃掘地出罈,果因埋地日久,受潮粘结,几至不能翻阅,后经细心盘剥,从新誊写,始辑成册,诫我子孙,息心维护,以传后世,时在。
大清朝同治元年岁次壬戍孟冬月
马文燮 书丹
注: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八月黄河在河南省青龙岗决口。
咸丰元年(一八五一年)闰八月十九日黄河在蟠龙集决口。
序三
尝闻木有本水有源,人亦固然。余族马氏系四祖爷通宝字正远,妻张氏自山东定陶徙居徐州西北八十里微山湖西畔,筑宅高丈余,建室居焉,名曰:马楼,因之尊四祖爷曰始祖马通公,其长子仍留居定陶城东南一十八里的马字店奉母关氏之墓,暮年通公之父飞兴公寻子来此,卒后葬于村东北隅里许祖茔、林地一顷,供后世祭享时际修谱,作序志焉。
大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夏四月
十九世孙生员讳玉虎字秀山 誊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仲秋八月修谱
马氏族谱序(徐州四门通宝爷总谱序)
夫家之有谱,如水之源,木之本。有谱然后知流之发生,支派之由来,所以联骨肉,别亲疏,备遗忘,知忌讳。古今莫不贵谱或宦居别省,客游他方,或避难迁居于异地,父子祖孙远出回籍的皆凭谱改查而相认,况子孙繁众,名字不一,未有重犯之嫌,此谱之不可少者一也。因流追源实同归于一本,若知其为之一本,则远者,未尝远,疏者未尝疏也。故谱成而亲之道立焉。一族之中,虽隔数百代展谱一观,祖孙父子如在一堂,则骨肉之情,亲爱之意油然而生,所以谱之不可缺者二也。溯吾族失叙之源,其因非一,或灾患,或匪祸,或为官遭难逃往异地而散居。试看本方(知)我族之多,失叙之人每每族人相遇尊卑难分,远近莫明,究其原因,失叙之欠也,古今贤明莫不有祭,吾人尊者尊,亲者亲,长幼有序,世系不紊,尊尊之凤,亲亲之道,由此就树立了。
东汉时余先祖讳援公字文渊,生于公元前十四年,卒于公元四十九年,享年六十三岁。建武十七年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化行南方,百姓思其德为之立庙独山顶,迨至汉末腾、超二祖拜征西将军。及明初余始祖讳飞兴公于洪武三年拜为医官,远离山西洪洞县马家屯故里,赴豫鲁之交,捕灭瘟疫,功勋显着,晋升为青州知府,及老年张老太君携四子神、至、贵、通回山西故里养老以终余年。行至河南濮阳县南九十里之马李集,张太君病故,即于此地营葬卜居之,其四子各怀大志,恐居一处不能展其愿。于是兄弟四人相商,长门神宝公居开州,二门至宝公居濮州,三门贵宝公居曹州,四门通宝公徙至定陶县东马字店,时关太君病故营葬后留其长子本生公芦暮遂定居,次(余者)南来至徐州府西北八十里马楼居住。另有先祖母杜、甘二氏之五子福、禄、祯、祥及马汲,分居于清、莱、登、兖、曹五州。
吾马氏子孙绳绳散居四方,户丁之多,不可胜计,由于各种原因,后代子孙外出不返的几乎代代皆有。如三世祖本仕公于明景泰二年(公元一四五一年)行医到萧、砀等地遂久居于,四世祖传厚公于明宪宗十四年(公元一四八七年)徙至徐州东一百里的大黄山居住,七世祖兴业公于明嘉靖卅八年(公元一五五九年)(又云:明弘治年间)分居守祖产业于车村。至十一世车村的敬德、立德两公于清顺治六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分家时立德分居郑唐村,守祖产业。十七世祖凤岗公于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徙至徐州东南九十里的双沟镇马庄居住。类此情者,举不胜举,为防失叙之虑,紊乱宗支,修谱数部,以思善后。
二十四世孙 马立朝撰文
主修人员:
马楼:马志同、马志森、马景振、马瑞新、马瑞宪、马立朝
朱楼:马瑞顶
北马庄:马瑞祥 南马庄:马学君
定陶:马广芹
郑堂:马昌恒、马昌启
车村:马仕钦、马培家、马培君
双沟马庄:马广礼、马增堂
黄山:马德斌、马全球、马修宏
公元一九九零年元旦
徐州四门家谱(重续)
常闻木有本,水有源,人之有祖也。我马氏属全国十九大姓氏之一,各地宗亲约为1400余万,目前马氏世界文化中心网等全国各马氏网站及宗亲联谊会以达300多个,我飞兴祖马氏五门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已有30余万众,至今尚未联谱,特别在网上找不到我五门任何信息。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是常理,我马氏五门虽属名门望族,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通谱存世,实为一大憾事。
今经我五门族人议定,在菏泽市成立了飞兴祖五门联谱宗亲联谊会,并推选出了第一届领导成员,决定五门联谱并建网站,联谊会的成立是我飞兴祖五门一大盛事,我马楼四门宗亲表示热烈拥护,并积极响应,经族人议定,借修谱之机,重建我四门祖祠和祖碑,经族人的大力协作,精心策划及踊跃捐资,于壬辰年(2012年)清明节在马楼西南里许落成了阔6.6米,高5米余的石刻六角、六根滚龙抱柱石碑楼,楼内恭立了两块三米高石碑,碑上面刻了我一世祖,二世祖及两代太君神位,供族人祭扫。石碑背面撰刻了我马氏的起源及各大支宗亲分居概况。石碑楼雄伟壮观,美丽大方,碑楼周围刻有石栏杆,栏柱上端坐六尊石狮,忠诚的守卫我祖神灵。碑楼前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视野开阔明亮,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冥冥之中为我马氏后代的发展,展示了无穷的前途和力量。
祖祠的建成,彰显了我族人的团结和凝聚力及族人的智慧,完成了几百年、多代人的夙愿。清明节我四门贤孝子孙,邀请了长门、二门、三门及宗亲联谊会代表,举行了空前的揭碑、祭祖仪式,族人同乐、同贺,实为我马氏族人的一大盛事,并定下每年清明节为我四门祭祖日。祖祠的落成大大的激励了族人尊先敬祖的精神,提升了族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了族人培育后代,为族、为国争光和再创辉煌的光荣传统,其意义之深远不可估量,为表彰续谱建祠有功人员特立芳名碑一块,并记入族谱以示褒奖。
二十四世孙 立举撰文
二零一二年清明节
家谱主编:马立举、马立启
电子编辑:马立启
操办人员:马楼
马景送13775910365;马立举15252261267;
马立启15050028732;马瑞林13179715546;
马瑞锦18761479651;马景忠15190657157;
马立杨15190656134;马吉良13270367868.
车村、郑堂
马昌启;马昌书;
马昌全;马昌静;
马培信;马礼国;
马培家;马培印
附一: 功德碑
筹办人员:景送、立举、昌启、立启、瑞林、瑞锦、吉良、景忠、立杨、昌书昌金、培信、礼国、培家
曹州安陵马氏谱序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乃世上常理。国史县志无事不载,宗族之谱无人不传。修志续谱,存史资治念祖勉后,弘扬美德奋发向上,精诚团结振兴中华,其意深远矣。
吾马氏宗族历史悠久,人丁兴旺,分布域广,遍及中华。数古论今,吾族历代不乏一身正气爱国忧时之志士仁人,尤吾曹州安陵一脉,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帝封御准马公祠,坐南朝北面对金銮,此乃古往今来举国绝无而仅有之殊荣也。
推本溯源,吾马氏之族姓始于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封功臣赵奢为马服君,其后代以为姓氏。吾马氏宗族子子孙孙延续至今,千支百脉,追其根源,原是同源共本。
吾曹州安陵一脉,系东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先祖马援之后裔。相传元朝中统年间,飞兴公之曾祖仕青州巡按,传至吾始祖飞兴时已四代矣。因一代二代三代名讳失传,故尊飞兴公为始祖。
吾始祖飞兴公曾任青州知府,三妻十子。甘氏生一子名汲,居曹州安陵集。张氏生四子,长子神宝居开州(濮阳),次子至宝居濮州(鄄城),三子贵宝居曹州(菏泽),四子通宝居徐州。杜氏生五子,长子福宝居青州(益都),次子禄宝居莱州(掖县),三子祯宝居登州(蓬莱县),四子祥宝居兖州,五子荣宝居济宁州,此可谓一马踩九州也。
吾曹州安陵一脉,自始祖飞兴至今六百余年,其分支众多,分居域广,山隔河阻,实难相聚,故各续其谱。因此,吾曹州安陵一脉之族谱亦仅续吾安陵一脉,与其他支脉不为一册也。
吾脉三世祖瑾、璘,瑾系子孙迁居古陶北河南岸马家楼后,璘系子孙又迁居古陶北河北岸马家楼,故此现有前后马楼之分。前马楼(河南岸)本属安陵籍,因分谱年久,格式有别,故又各续其谱,阅旧谱之序方知其故。
吾族谱原为一卷,历经数代,因册隘族繁格局莫容而按门分卷,似此,久而久之,阅其族谱只知本门而不详其他各门各支。为免其弊,使吾脉之子孙后代推本溯源,对本族能全面系统地有所了解,由曹县东马楼吾马氏族众先于倡议,本脉全族商定,吾马氏修本脉之通谱也。
此番修缮通谱,乃本族之首举,事务浩繁,大至方案制定,小至一人一字,均须细致精心。因此,本族各村主事人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安陵集一班主事人,尤以红军、好才(主办联系印刷等事宜)法景、志刚、振关、凤鸣、玉起、凤格、法备等,奔波操劳,制定方案,对本通谱的完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大量忘我的精细入微的工作。
该通谱只载我脉三世璘祖之子孙,全谱自六世分为一二卷,举祖之子孙载第一卷,学祖之子孙载第二卷,按长次先后排列。
吾族世代相传,外出失传者甚多,本应入谱,因不知其居处,故谱内只注其外出。
众户历传无后者有之,义子、外甥等继之而传后者有之,按旧族规皆不入谱,今族众商定,将族规更补为各门可择日制表,表内格式为名讳、配偶、出生年月日、寿终年月日、享年岁数、子女长次等,族谱定为十年一列草案,二十年一续谱。另,凡非吾氏骨血更吾氏后,只入草案,三代后方可入谱。
祖传族规办族事贪污者断子绝孙。
本通谱在修缮过程中因是首次,难免出现一些疏漏或不妥之处,望吾族后代子孙尽力更补完善,以不负吾族之众望。
凡吾飞兴始祖之子孙,自二十一世起,按以下二十个字起名讳排辈次。
家法传百世,贤明永庆昌,
希汝培育厚,克绍建荣光。
二十二世 法景(传景) 仝序
法备(际发)
公元1997年11月 农历丁丑年十月
重修族谱序
族谱之修,始于长门族叔祖思存与本门再从兄泮水,而堂叔尔坤缮写之,迄今四十一年矣。自乾隆庚子秋河决北岸,前楼正当其衡,明年滩陷,因而分析离居,散布四方,无复曩日聚族而处之乐矣。加之嘉庆十八年教匪猖狂,大兵之后继以凶岁,凋敝益甚,族叔祖思存惧前功之将堕也,爰命其胞侄坦与赞弟廷弼曰:古人修谱不过三十年一续,今吾谱已四十年不修,则后世子孙又将视族人为途人、异人、仇人矣。余虽老备,尚欲续之,所谓以此始必以此终也。汝两人其成吾志于是。坦与廷弼纠集族人,重修家谱。及成,族叔祖思存召廷赞而语之曰:始修族谱尔父为之叙,今尔宜叙之,亦所以继志述事也。赞敬族叔祖有成始成终之美,且不鄙赞为不肖,俾得附名于末,遂援笔而为之叙。至于尊祖敬宗之意,亲亲睦族之情,前叙已详,无庸复赘,但使后之睹斯谱者,三十年一修不违古人成例,是则族叔之深望焉耳。
大清嘉庆廿壹年岁次丙子正月十五日吉旦
十四世 廪生廷赞沐手敬撰
十四世 生员中静沐手敬书
牡丹区沙土镇西马林集家谱序
此序系余与永修二哥因修家谱,往西马林集考证世系得,马兆兴作家谱序。
尝闻木有本、水有源,物固有之,人亦宜然。余族马氏系出伯益,历汉代伏波将军代有达人(伏波将军功高德劭,吾族未有的传,禾敢妄为敷衍,姑存其说以俫有志者之自裁焉),传至良辅公以功裔历官节度使,然不可考矣。(相传良辅公即飞兴公之父,金貂绿蟒遗真在焉,谱无墓志无徵,未敢信也,姑存疑焉可也)
惟我始祖飞兴公自明洪武二年春三月,由山西洪洞县西北马家屯迁山东青州府都南矮槐树村。生四子为四宝,曰神、曰志、曰贵、曰通。会永乐靖难,兵起澶渊东南80里筑室而居,今之马李集其地也,厥后神宝守开州,志宝迁濮州,通宝迁徐州。我二世祖贵宝卜居曹州,济之北居焉。(贵宝爷葬白虎集西北墓前有碑志祭田四十二亩,每年租价十五千文入祖庙备祭祀,享献演戏之费)。我二世祖贵宝公生八子,长曰让,次曰世隆,乃我三世祖也。四门虽兵变谱没,祭田仍在,量户犹存,世次莫考焉。历今10月朔日,祭扫礼拜,四门咸集不忘祖德,(宗集西二里许墓前有志祭田在焉)。及我9世祖讳永柏生三子,长武庠讳府,次文庠号维鸾,三文庠名维吉,近三门明季差繁。十世祖之弟维鸾公入省会为户吏,时势为之也。余尝北游开濮,南至曹定陶,询同姓,谒寝室,拜水主,皆以飞兴公为始祖,而飞兴公所自出并无传焉,故皆以飞兴公为始祖。虽族姓浩繁枝分,其本则一派,别其源则同世世,子子孙孙其体先人一脉之传,永念敦族睦宗之意,于无穷焉。是则余之所厚望也夫。
十六代孙生员 马燕昌 号 兆兴
皇清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十八代马云溪抄记
巨野县马山马氏谱序
喜际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时。经长期考察核证,我辈在十七世孙马兴文族长的带领下,经族正商定,重修我马氏家谱。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常理。寻根求源,我二十代孙马新同等六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青州,明察细访,实地观情。我马氏故里系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大屯。
我马氏系(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之后裔,助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益避居萁山之北,夏帝启二年,费候伯益出国,六年伯益薨。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姓氏,我马氏起源于此(百家姓十四页注)。我先祖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援公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居于扶凤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公元176年,随父南征北战(素有三国英雄属马超之美称)辅佐。后被封为五虎上将,其子孙宋代迁至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屯。
我始祖德公、飞兴二公系先祖马援五十二代孙,公元1373年(明洪武6年)二公奉迁民之命从山西迁往青州,洪武帝听众臣之忠言,制定富民策,迁移民,开荒田,充要塞,保边关,晋民,东迁十八次,分布十八省市,五百多县市,其中山东九十二县市。我二公就在首迁六十户之中,只有我马氏一户迁山东青州云门山北定居,村名马家庄,德公、飞兴祖人众家大,和睦邻里,德公又兼医学之长,医德广善躬则治富诊断,远近素有赛华佗之美称。纳周氏为眷,共生三子玉、璞、裱。飞兴祖学界闻名,胸怀雄才大略,遂别提升知府要职,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濮阳)、至宝住濮州(鄄城县)、贵宝住曹州(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杜氏夫人(阖老之女)生育五子,福宝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祯宝住蓬莱县,祥宝住兖州、荣宝住济宁(名曰一马踩九州也)。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我张氏祖母在青州期间由于姐妹不和,便领四子西归,行至开州地界,正遇征虏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五万,消灭铁木耳(素有李文忠*达子南望北斗之传说),去西之路受阻,遂至于开州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则安葬于此。
我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仙逝后与焦氏夫人安葬于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市马街。四子俊立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南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于永乐2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迁居于马村。
洪武二十五年,我德公、飞兴祖相继归天,弟葬矮槐树村,兄葬云门山向阳坡,苎墓四周苍松翠柏,奇山异石,环绕左右,山峰如巨龙起伏,延绵不断,祥云盖顶,紫气横升,好一座风水宝地供我祖安眠。
翌年玉祖三兄弟思返原籍,行至巨野东南三十五里金山堡东侧,观其山清水秀,松柏葱茂,祥云嵘绕,紫气腾空,肥质沃土,而安庄就业,命村名为马峰道隆村,而后数年名为马村。
追宗报本,念祖宗之功德,表后裔子孙之敬仰,众马氏子孙修谱之心勃发兴起,追源思宗而不能自治,一呼百应而奋然即起。经族长马兴文提议,众族正商洽,定于壬年之春正月初九在宿沙寺马庄定下今春修连谱之事项,二十日在巨野城西关衍斌之院,由二十一代孙马繁河重点阐述了修谱人事款项,迁祖坟立墓碑,并确定三十日在马山村召开修谱誓师大会。大会由二十二代孙马山村马衍旗主持召开。有十几位代表纷纷登台演讲,为修好家谱出谋献策,谱子孙以昭繁衍,谱庄村以定方位,谱祠墓以昭常祀,谱科第职称以振家声,立祖碑,述渊源,众人捐资蜂拥而致,接连不断,大会之隆重,人声之沸扬,气氛之空前热烈。经族正提议,理事会通过,确定今后修谱时间,二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徐州马山修谱序言
自古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族有谱。国无史无以知治乱兴衰,族无谱何以明昭穆世系。
唯吾族本支族谱因过去国运不佳,年荒兵乱遭受外侮摧残,一百五十余年族谱失续,祖茔碑载毁灭,族众怀祖心切,饮水思源,唯有谱牒未修为憾也。又无以考证,其脉流根源实不堪焉。近数十年来,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此国运之昌盛。乃修谱之良机。吾本支子孙繁焉,实际上部分族人已失去族谱观念,族无谱往往出现孙不知祖讳之憾事,这样难以安先灵,下何以训后嗣,于是常相私议。正饮水思渴之际,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山东枣庄族弟世标来马山采访查证,方知吾本支族脉系马援先祖之五十一孙飞兴祖之后。又经一年多的调查取证和同支者反复酝酿,方于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七日,吾同族祖廷业、族兄朝耿、朝珍、族孙志强赴山东枣庄族弟世标家寻查族谱,依本族祖碑为据,才证实马山本支乃山东曹州(青州)始祖飞兴之后,始祖飞兴之六代孙晁公迁居峄藤马庄,十代孙环公子文武迁居徐州黄土岗,后又迁居徐州东六十里马家山安庄定茔繁衍至今。
吾一行五人从山东返回后,经过充分议商在本村领导族叔在付、族弟朝志大力支持下,方定于本年二月二日,在马山村正式举行马氏家族传宗续谱宣传动员大会,声势浩大参加人员众多,当即成立续谱理事会,推举吾同族叔在尊为理事会会首,另有族祖廷业、廷正,族叔在贤,族兄朝珍、朝位,族弟朝冉、朝光、朝良,族侄先田、先贵、先动,族孙志强、志义十七人决议命吾主办,本人自愧学疏才浅,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但推辞不得,本支先祖碑茔无稽可查,难安祖之后裔怀祖睦宗之心,吾本着尊宗睦族之宗旨,何畏艰难,尽心尽责,加之理事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及世标弟精心辅导,又承袭族众之大力支持,吾族谱牒之大业完成,希望吾族之父兄子弟者同心同德、团结和睦、振兴祖国,为后代造福,永振家声,故为之序。
始祖马援七十代孙 朝安 敬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正月
曹州府马氏祖庙谱馆峄藤马庄分馆
理事会
20世孙 世标 运明 朝安
19世孙 秉举
21世孙 鸿光
缮写
20世孙 世标 世喜
21世孙 鸿光 鸿玉(世标长女)
采访
20世孙 世标 世喜
21世孙 鸿光 鸿军 马磊
校对
20世孙 世标
财务管理
18世孙 文友(老古泉)
19世孙 秉举
族谱版面设计
20世孙 世标
集资续稿
长房长支(陈楼) 20世孙 世喜
(天生桥) 19世孙 学宽
(永安) 19世孙 清俊
(荣坝) 20世孙 世玲 世英
(马坝) 19世孙 洪标
20世孙 廷爱 廷学
长房二支 (朱庄) 21世孙 鸿光
19世孙 秉让 秉胜 秉海
20世孙 运真
(东集河南)18世孙 文田
19世孙 秉举
(老古泉) 18世孙 文友 文海
19世孙 秉生
二房长支 (西凫山) 19世孙 秉清 开山
18世孙 存立
三房长支(马家山) 20世孙 朝安
21世孙 先栋
22世孙 自强
后勤 18世孙 文友(老古泉)
19世孙 秉富 秉友 秉银
21世孙 鸿鼎 鸿伟
河南省内黄《马氏重修宗谱序言》
当尝闻木有本,水有源,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之常理,盛世要修志,太平应续谱,当今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人心向党。 此间我马邢固村,长幼爱祖尊宗心切,尽夜难眠,一九八五年秋,我村族众决心将失去多年的家谱重新接续,受族众之托,我村马会民、马近西二人首次去内黄县西南三十里马庄,该村会首马九德帮助查对马氏宗谱,无查到我马邢固始祖景和公的名字。秋后二人又去开州西马新庄,该村六名会首帮助查阅,仍未找到。同年冬二人又赴马李集,由祖庙会首马贵行查了马氏家谱,仍未查着,回来途中又到濮阳县文化馆考古办公室,查了《开州志》、《濮阳县志》:《古今名人》部分,试图能看到我村明末皇宫太监马进有的名字,以此来探索清楚我马邢固的来龙去脉,仍未收效。时至一九九○年秋,菏泽马常寨、马学义来我村干木工活,谈到马氏家谱之事,众人就委托他回家请祖庙查马氏家谱,经查阅:贵宾公滕下四支俊岐公之次子是景和公,正是吾村始祖。得此准音后,吾村人等喜出望外,在一九九○年冬,吾村有马思敬、马俊甫、马瑞林、马会民身负众望尽夜奔赴马常寨,叩拜始祖飞兴公三世祖贵宾公,从此吾村才知四世祖景和公是宣德八年从马常寨迁此立户。 我马氏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二九八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为马服启,尔后子孙以马为姓氏,我马姓即起源于此也。我脉系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濮波将军先祖马援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之后裔。 我青州知府飞兴始祖是先祖马援之五十一代孙,我始祖之父马良甫德配夫人孙氏,原籍山西省洪洞县西二十五里马家大屯人氏,膝下五子,飞兴、飞旺、飞程、鹄兴、鹏兴。 我始祖飞兴公张氏生四子:神宝、至宝、贵宝、通宝,原居于故乡,明洪武三年(一三七○年)当时因山东、河南两省地界人民受了瘟病之灾,我始祖原封医官,当年奉公筮任青州知府,杜氏,系阁老之女,生福宝、禄宝、祯宝、祥宝,后又收一义子荣宝,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我始祖母张氏从山西故里领其四子赴青州一个时期,引起姐妹不和,后四公遂官居住益都县矮槐树村守祖,神至贵通四公扶母张氏西归,行至开州地界适值元末明初革故鼎新,洪武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胡大海、李文忠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进入山东、河南、河北,分三路阻塞去晋之路,击减铁木耳,因此返晋不允,东去势急,始祖母遂止于开州马李集尔居,始祖母即安乐于此,神宝公在此守祖,至宾公迁居濮州(鄄城)马关帝庙,贵宝迁居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通宝公迁居徐州府沛县马楼,福宝住青州(益都县),禄宝住莱州(掖县),祯宝住登州(蓬莱县),祥宝住兖州,荣宝住济宁州,所谓一马踩九州也。 我三代祖俊岐公于永乐十四年(一四一六年),从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迁居嘉祥县城南白马寺滕下二子长子文卜,次子景和,我祖景和公兄弟二人于宣德三年(一四二八年)迁居马常寨,到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迁居开州澶州郡西邢固尔居。 时至一九九一年春马常寨祖庙会首马心乾、马兆良、马兆举不顾路途遥远,渡河越堤前来马邢固村帮助重续家谱,夜以继日,苦战十余日,达到马氏家谱完整无缺,此次修谱,可非易事,应妥善保存,视如珍宝,族众饮水思源,修谱写史,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安定,没有人民的生活富裕,修谱是不可能的,如忍饥受饿,苦难年代谁也无心过问此事。今天我们修定整理《马氏家谱》目的在于增强团结,热爱祖国,造福当代,惠及子孙,服务于四化大业,我们决不搞宗族拉拢,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任何事情,我们马氏家族的子孙,都要为祖国振兴、中华腾飞做出积极的贡献。修定本部《马氏家谱》真是千辛万苦、披星戴月,多处联系、追根求源,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由于人手少,水平低,错误和不当之处,谨请我马氏家族批评指正。 祖庙助办人二十一代孙马心乾,二十二代孙马兆良,马兆举撰序,马庆勋书丹,马邢固承办人二十一代孙马思敬、马俊甫、马瑞林、马锡法、马会民。
德州市武城县东关马氏家谱序言
树有根水有源,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人世之常理,家族无论贫富,都当继承,而以追求其根源,顺其脉流维持其系统,其意义深远。
我老城东关马氏自始祖爷登科、登举二公至今已繁延至十五世,现家族已达五百余人,人丁兴旺。但二公从何地迁往武城,由于年代久远,没有传记下来,我马氏子孙代代对此念念不忘。
二0一0年十一月,喜闻夏津县香赵庄乡宗庄村马氏族人于菏泽牡丹区小留镇马长寨村家谱上查到其始祖名字并已联谱,我族十二世宗琦、宗卫亲赴菏泽马长寨村,查阅了《马氏宗祠》保存的二十九本家谱,查到了我始祖的名字,确是兄弟二人迁往东北,来我武城的方向也对,我们与该村族人的代数也相符。宗琦、宗卫对谱中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抄录和拍照,回家后向父辈老人继武、继禄、继超予以详解,三老人一致认为我东关马氏确与菏泽马氏一脉相承,明洪武年间青州知府马飞兴为我老城东关马氏先祖,我们是其"老三门中四门俊歧爷"之后裔。
按谱记载,我东关先祖为飞兴始祖第九代孙,以此推算,云字辈为第十六代。
我马氏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长子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为姓氏,我马姓起源于此。我先祖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我脉系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援公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之后裔,居于扶凤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公元176年,随父南征北战辅佐。后被封为五虎上将,其子孙宋代迁至山西洪洞县西二十五里马家大屯。
我青州知府飞兴始祖是先祖马援之五十二代孙,始祖之父马良甫系山西洪洞县西二十五里马家大屯人氏,其妻孙氏,生子飞兴、鹏兴、雕兴、飞旺、飞程。
我始祖原为医官,奉命赴鲁行医,救死扶伤,深得众望,公元一三七0年(明洪武三年)离山西故里,奉命山东为官任青州知府。张氏生四子,原居于故乡,后神宝住开州(河南濮阳)、至宝住濮州(鄄 城)马关帝庙、贵宝住曹州(菏泽)白虎集西北马庄、通宝住徐州(江苏沛县)马柚。任青州知府之时,杜氏夫人(阖老之女)生育四子,福宝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掖县)、祯宝住登州(蓬莱县),祥宝住兖州、收一义子荣宝住济宁。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这就是鲁西南马氏家族至今相传的"一马踩九州"。 洪武二十五年飞兴祖归天,葬于益都县(青州市)矮槐树村黄山前银山后。
张氏祖母在青州期间由于姐妹不和,便领四子回山西老家,由于战乱长子神宝止于开州(濮阳市)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则安葬于此。
二世祖贵宝(老三门),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仙逝后与焦氏夫人安葬于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市马街。 四子俊歧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城南马山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于永乐2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迁居于马村。
三世祖俊歧(中四门),于永乐14年(1416年)由白虎集西北马庄迁居嘉祥县城南马山白马寺,配安氏,生二子至刚、至公。
四世祖至刚字文卜,行一,配李氏,生子凤山、凤鸣。宣德三年回原籍,正统元年从马长寨迁河南太康。
四世祖至公字景和,行二,配冯氏,生子明。宣德三年回原籍,宣德八年从马长寨迁居开州﹁河南濮阳﹂。
五世祖明,配王氏、杨氏,生子志高。迁住河南省内黄县马邢堌。
六世祖志高,配高氏、王氏,生子长。住内黄县马邢堌。
七世祖长,配刘氏,生子守南、守东、守西。住内黄县马邢堌。
八世祖守东,行二,配何氏,生子登选、登云、进有。住马邢堌。
八世祖守西,行三,配高氏。生子登科、登举(二公迁往山东武城,为我东关始祖)。
九世祖登选,守东祖长子,配任氏,生子加兴、加旺、加福。明朝天启四年岁次甲子封四品官,崇祯六年二月六日寿终正寝。其后代居内黄县马邢堌。
九世祖登云,守东祖次子,配?氏,生子加奇、加好,后代居河南省内黄县马邢堌。
九世祖进有,守东祖三子(皇宫太监),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守皇城,系奉皇靈监管五处有功之臣。
九世祖登科、登举两兄弟于明朝万历 40年(1611年)前后,由河南内黄县马邢堌迁往山东武城甲马营白堂(今董白三),后定居老城东关,乃我东关马氏始祖。
飞兴祖第二十代孙宗琦、宗卫接续
武城老城东关马氏迁徙考
我始祖为明洪武年间青州知府马飞兴(山西洪洞县西二十五里马家大屯人士),我东关始祖为其第九世孙。
明末清初时期,我祖登科、登举由河南省内黄县马邢堌村迁居山东武城。
河南内黄县位于黄河以北,由于受黄河水灾之患,百姓生活艰辛,我祖兄弟二人离别家中亲人,选择外出谋生。他们一路北上,历尽千辛万苦,安家于山东武城甲马营白家堂(今董白三),登举祖生子景耀,景耀生子文良、文成、文明。
河南内黄,演武之地,民族英雄岳飞有"生在汤阴,长在内黄"的历史,其师傅周侗就是内黄人,我祖幼年曾拜师学习武功,使其成年后有胆量外出谋生。
在白家堂,我祖辛勤教育自己的子孙,并将武功传授给他们,景耀祖三子文明得祖父真传,武功超群,被朝廷选中做了武官,乾隆十四年官职已至"嘉祥千总"(清乾隆十四年《武城县志》载)。此时我祖已进县城发展,并在东关修建府第,置办田产,白家堂留下少数农耕,管理家园,家人逐步移居东关。登科、登举祖仙逝后安葬于祖茔(今旅行车厂院内)并植松树两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白家堂(今董白三)马氏绝。
文明公因政绩卓著,后多次升迁,其请求朝廷将对自己的封赏转授给已逝去的祖父、父亲。清道光二十一年《武城县志》貤(yi)封坊表载:马登举以孙文明贵增奋力校尉;马景耀以子文明贵增武德郎。并建有貤(yi)封坊,此牌坊清道光二十一年修县志时应还存在。
当年,我马氏在武城县城可为门庭高贵,显赫一时,此后在东关扎根、发展,形成了现今庞大的马氏家族。
马宗琦撰
二0一一年十月
单县桑河村续修马氏族谱序
-------三门贵宝爷后俊义支谱谱序
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族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印记和留存,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绽放,"悠悠万事,族谱为大"是祖辈对族谱的认知。兵荒马乱年代,百姓避难时,常常是一担箩筐,一头是小孩,一头是族谱,足见前人对族谱的重视。
我们村(单县城东25里桑河村)马氏家族中保存着一部曾被深埋于地下十几年后又重见天日的《马氏族谱》,这是一部1951年编缵的故事多多的族谱。谱载:一世祖马飞兴为青州知府,生八子:神宝、志宝、贵宝、通宝、福宝、禄宝、祯宝、祥宝,义子龙宝。二世祖三门贵宝公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居曹州西北三十六里三里常寨,后世中的一支几经展转来到单县桑河村。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家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明初开始的。而我们的族谱也是从明代开始修起,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传至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代。
记得还在上小学时,年长我四十多岁的德蕴哥曾教我识谱,并对我们几个小学生讲起族谱的往事。他说,过去交通不便,续谱时,郓城马海和巨野毛官屯的人,背着铺盖,步行两三百里,来我们这里续谱。印刷也不如现在,族谱全是毛笔誊写的。文革时期,很多族谱都被当成"四旧"毁掉了,我们的族谱能保存下来,要感谢我们的衍庆爷。为了保护这部马氏先人们费尽心血编缵并精心保存的族谱,衍庆爷冒着被批斗的危险,用两个陶盆把层层包裹的族谱扣在一起,深埋于地下,又用一堆纸灰骗走了搜查者,才把族谱保存了下来。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藏谱的衍庆爷和教我识谱的德蕴哥都已作古,我也到了人生的壮年。这次续谱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到我这一代人的肩上,这是先人的期盼,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去冬今春,我多次从居住地济南返回桑河村,召集本村及散居外村的族人,商讨续谱事宜,修正老谱,普查新人。通过续谱工作,熟悉了宗族事务,加深了族人之间深厚情谊。
我少小离家,求学在外,迁居济南也近二十年了。然乡土情深,族情难忘。因续谱而奔走于各村族人之间的这几个月里,我深深感受到乡土间特有的中国最基本的道德传统,而族谱更是凝聚了中国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奔忙之时,我常思索一个问题:当今形式下续谱还有没有意义?当今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几千年聚族而居的传统慢慢被打破了,大量农村人口通过求学、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落地生根。同时,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性也比以往增加许多。想到此,我认识到,相比以往,新形势下的族谱有更重要的作用。没了族谱,出门在外的人更容易丢失自己的"根"。因为族谱就是家族的档案,它以书面的形式出现,记载着家族一代代成员的名字、主要经历以及重大变迁。有了族谱,可以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若没了谱书,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有了族谱,可以清源备查:一个人不管你漂泊多么遥远,你总是忘不了你的家乡,因为那里的土地埋藏着你的祖先,那里有你的根,一谱在手,一个人漂泊再远也能查到自己的"根"。有了族谱,可以血肉联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国际一体化的时代,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游子漂得远了,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能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又怎与血肉之情相比。
在记录新增人口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在给小孩取名时,好多人特别是年轻的人,喜欢追求新奇、显示个性,不按谱取名,没了"辈",这是不好的。要知道,"辈"在名字中是不可或缺的。"辈"是一个家族的纽带,在家族中起到坐标的作用。在横的层面上,"辈"能标明你是哪个支系的人,因为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辈分排行;在纵的层面上,"辈"能标明你是哪一世哪一代的人。那些因故外迁与宗族失去联系的人,其后世想归宗认祖,"辈"是最简明也是最管用的一把钥匙。希望我们马氏族人能按谱取名,只有这样,才能使户族的名字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更希望我马氏族人团结奋进,积极向上,让整体家族成员在各地、各界,一代一代走向辉煌。
几个月乡间奔走,联络族人,心有所感,遂成文字,是为序。
二十世孙翠礼 沐手敬序
马氏族谱序
盖闻天下木有本、水有源也。吾马姓同族并非外,同祖也。吾众多族人热心者,为同族同派追溯求源,自明清、民国至今,可谓倾心付出,实令后人敬仰,世传三世祖俊义公门下为两支族人,长支为郓城城南四十五里马海、单县马阁、南阳马闸诸村,次支为巨野毛官屯诸村。明清时代,郓单两地族人就为族谱之事往返奔波,故前期世人同辈次者现众多同音异字或同字,如:升、增与曾,逊与孙等,现光绪四年同谱。郓城马海祖茔墓碑立于清嘉庆七年,见证郓城马海与单县马阁诸村族人的骨与肉、手与足子相连的亲情。四世祖长次两支原住巨野毛官屯,后长支迁居单县马阁、郓城城南四十五里马海及菏泽市牡丹区西孙庄诸村,两支族人世俗往来络绎不绝有年矣,众族人公议同祖同族必同谱,以昌骨肉情,故修谱于光绪十三年。至今前共修谱7次,分为:大清光绪四年谱、大清光绪十三年谱、民国二十年谱、公元一九五一年谱、公元一九八二年谱(春秋各一次)、公元一九九七年谱。值指着一九八二年、一九九七年两次议谱系事,稍有偏见,但后一些族情热心之人,以博大胸怀时大局,看未来、敦宗睦族,以尊祖敬宗为己任,终究正途是也。故参与此次600多个村、约二十万人的马氏大连谱,前谱系已载之事不多赘述,谨以简陋之语弥前疏漏之处,引以前支序,不忘百世之遗也。
公元二一四年 树德恭首拜序于菏泽
濮阳良庄乡马楼扶风马氏谱重修序
闻之国有史、家有谱,知谱牒之所关大矣。由前而论莫大于追远,由后而言莫重于睦族,而宗族之繁愈传愈远,其情有不可离着,使不整理宗派约束其间,恐散而无统疏远之意。僭滋而亲睦之情渐失矣。故以"士宜尚名世、统绪开自宏、怀德良称久、天令存治平,"二十字母之列诸例义复笔削之,以图永远。则知一派相传,论门次则见其分殊,论命名又见其合一矣。然此特言其将来未及已往也。及已往则自七世祖斯作公迁居马楼之初,已开始由八至九世如骏公、如骧公、如意公三公,传后至十六世,次门止十七世,长门与三门永传来兹十七世以前绝者不录,宜传者截之,亦不复述,所以然者益以长次门,人无不知无妨,弃远取近续谱以省功也,岂苟简哉?是为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